合肥政府成立時間
1、合肥的歷史沿革
合肥古為淮夷地,商朝稱虎方,西周稱夷虎。周時廬子國建都於此。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廢分封,立郡縣,合肥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國。高祖四年,改九江王國為淮南王國。漢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十二年,復將淮南郡改為淮南王國。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縣名始見於此。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縣屬揚州九江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廢合肥侯國,復改為合肥縣,揚州治合肥。
三國時,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為揚州治。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為淮南郡,合肥縣屬淮南郡。
東晉時,南北分裂,合肥為雙方爭奪的重鎮,縣廢。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汝陰屬南豫州南汝陰郡,為郡治。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改屬汝陰郡。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以壽陽置豫州,汝陰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合州為北周佔領。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大業初,改廬州為廬江郡,合肥屬廬江郡,為郡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廬江郡為廬州,治合肥。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置十道,合肥屬淮南道廬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廬州為廬江郡,仍治合肥。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廬江郡為廬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復年間(883年~902年),楊行密先後為揚州刺史和吳王,轄合肥。
後梁到後唐(907年~936年),合肥縣屬吳國廬州,昭慶軍節度。後晉到後漢(936年~950年),合肥縣屬南唐廬州,保信軍節度。後周時(951年~960年),合肥縣屬後周廬州,保信軍節度。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合肥縣屬淮南道廬州,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合肥縣屬淮南路廬州,為州治。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東西兩路,後並又分,合肥屬淮南西路廬州,為州治。宋朝廬州屬保信軍節度。南宋高宗紹興初,廬州寄治巢縣。紹興十年(1141),合肥為金朝佔領,旋即收復。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廬州仍治合肥。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廬州為廬州路,隸淮西江北道,合肥屬淮西道廬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合肥縣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元泰定二年(1325年),合肥縣仍屬淮西道廬州路。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合肥縣復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占廬州,改路為府,置江淮中書行省於此,合肥縣屬江淮行省廬州府,不久改屬江浙行省廬州府,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改屬中書省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洪武十三年,合肥改屬六部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置南京直隸,合肥屬南京直隸廬州府,為府治。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隸為江南省,合肥縣屬江南省廬州府,為府治。順治十八年,設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轄廬州等府、州。清朝康熙六年(1664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縣屬安徽省廬州府。清朝咸豐三年到十一年(1853年~1861年),安徽巡撫治於合肥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全省分為三道,合肥縣屬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置行政督察區,合肥縣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938年)05月,日軍侵佔合肥縣,國民政府將縣政府撤至大潛山北麓鴿子籠圩子(今合肥肥西縣銘傳鄉),民國34年08月復治合肥城。民國29年,合肥縣改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安徽省省會遷至合肥縣,合肥成為安徽省的省會。1948年12月,析、取合肥縣西鄉、南鄉建立的肥西縣;次年1949年02月01日再次析合肥縣東鄉、北鄉為肥東縣。1949年01月21日,合肥縣和平解放,同年02月合肥設市。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1965年由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的邊緣結合部劃並而成長豐縣,該縣也成為合肥市第一個市轄縣。2011年08月地級巢湖市拆分,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
名稱由來
合肥之名稱的由來就不能不說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後分二支,一支東下經城南繞到東關,稱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後,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經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即發生在此。晉·謝玄在此地以少勝多大敗符堅。按《爾雅》釋義:「歸異出同」曰肥,這是肥水得名的依據。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意思是合肥作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水運的節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運站。在當時大運河未開通,邗溝經常淤塞的情況下,地處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運輸節點的位置使得合肥成為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十八個商業都會之一。
史記里記載當時的大都會,東南地區只有壽春(安徽壽縣)、吳(蘇州)、番禺(廣州)和合肥。當時為漢置九江郡隸屬縣。合肥之名見於史書為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轄合肥等縣。可見合肥得名還應早於此。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廢合肥侯國,恢復合肥縣。三國時期,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吳王孫權曾多次想奪取合肥但未成功,但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張遼威震逍遙津,曹操練兵的教弩台,數兵的斛兵塘,孫權逃跑時躍馬飛過的飛騎橋等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稱仍在,但歲月已磨去了它們的原貌。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為南豫州南·汝陰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為北周佔領。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之地。從此,合肥縣之名就固定下來未再改過。
2、安徽哪個市歷史比較悠久
1.安慶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含「平安吉慶」之意)。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2.滁州
「滁州」的名稱在隋朝正式出現,滁州的名字,很有可能與其境內的母親河-滁河有關。滁州城古名「塗中」,而滁河古名為「塗水」。繼隋朝「南譙州」更名「滁州」後,塗水也在唐朝更名為「滁河」,沿用迄今。
滁州最早為楚國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區)管轄。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十月癸酉,原僑置於今來安縣城頓丘山上的頓丘縣改治塗中鎮(今滁州市區),置新昌郡,屬徐州新昌郡頓丘縣,這是今滁州市區建制之始。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遷郡、縣(頓丘)治於塗中鎮(今滁州市區)。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改新昌郡為永陽郡,並置南譙州(均治頓丘,今市區)。.隋開皇九年(589年)「滁州」之名正式出現。此後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管轄清流(今滁州市轄區)、全椒、來安三縣。
3.合肥
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里。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合肥解放後由縣設市,三年後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於合肥市。
4.宣城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
秦初正式置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
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
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
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為寧國府。
元代為寧國路所在地。
明、清為寧國府所在地。
安徽正式建省後,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並提,號稱「南宣北合」。
3、合肥有多長時間的歷史了?
自秦朝置合肥縣,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提供以下資料供參考
肥,古稱廬州,城市布局以環城公園環抱的老城為中心,向東、北、西南三翼伸展,城鄉一體,園城交融。工業門類齊全,商貿繁榮,科教文衛體事業發達。今日合肥已建設成為全國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國45個公路交通樞紐城市之一、全國建設中的鐵路交通樞紐,是全省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
合肥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夏商時期,境內居住的「淮夷族」人,是人類早期文明的部落群體。春秋時期,境內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狀況,「皆勝淮左」。西漢時,合肥置縣。東漢光武帝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由此,「合肥其地視他邑獨重。」東漢建安中(約200年),合肥為揚州治所。此後,歷經1700餘年,合肥一直為州府名都要邑治所。
三國時期,合肥曾為魏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吳魏曾數戰於此,致使這塊土地成為著名的古戰場。曹操點將教弩台、張遼威震逍遙津、吳主躍馬飛騎橋的故事,仍為今人津津樂道。遺留下來的古教弩台、張遼衣冠冢、三國合肥新城等古跡遺址,已成為今日合肥的名勝景觀。
合肥作為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匡扶社稷、屢糾冤案的一代清官包拯的家鄉,自古人才薈萃,如一代辭章怪傑徐南陽,一代書法大家沈石翁,一代圍棋國手張之仁,一代國術高手唐殿卿等皆出自合肥。清朝末年,中國歷史上一支近代化軍事集團——淮軍,其誕生地就在合肥。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淮軍完成了中國軍隊由冷兵器向熱兵器的過渡,開創了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先河。在軍政界,一大批淮軍將領、幕僚,構成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派系——淮系。李鴻章則以淮軍起家,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把持朝政長達20多年,是清末洋務運動的著名代表人物。
合肥歷史上曾為一商業都會。合肥置縣後,民間商貿得到進一步發展。合肥憑借得天獨厚的淝河黃金水道,南可至巢湖而達長江,北可經瓦埠湖而達淮河。此外,有可輻射四鄰地區的陸路相佐,交通便捷,成為南北農副產品集散地。加之民間能工巧匠雲集,手工業發達,使合肥逐漸形成繁榮的商業都會,成為全國16大商城之一。
共和國成立以來,合肥經濟建設步入良性快速發展階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業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肥西縣山南柿樹崗公社黃花大隊於1978年9月,率先實行包產到戶,山南鎮小井庄積極推行黃花大隊的做法,生產發展效果顯著,得到鄧小平的充分肯定。繼肥西縣黃花大隊、小井庄之後,市郊區城東鄉隆崗村通過改革、發展,已建成中國名村、全國創建文明村鎮示範點、安徽第一村。該村與肥西小井庄,雙雙被中央電視台拍入大型專題紀錄片《大地之光》。
進入「九五」時期,合肥市實行企業組織結構、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產品結構相結合的綜合結構調整,優化資本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扶持和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實施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多樣化經濟齊頭並進的發展戰略,將合肥美菱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合肥百大集團控股公司、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國風塑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股份企業發展為上市公司,建成美菱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榮事達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作為安徽輕工業大省的龍頭企業。全市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趨優化。同時加強外引內聯,發展高新科技和名優產品,並按照「大面積、小規模」的原則加大引進外資力度,增加對外出口,開創了生產快速發展,經濟高速增長的新局面。
合肥市緊扣「抓住機遇、深化改革,開放開發,再造新合肥,建設現代化的大城市」的總體思路,按照國務院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收縮布局、控制征地,合理填補充實,分段改造舊城」的近期建設方針,以及「大、快、美、強」的要求,先後完成金寨路、長江路、美菱大道、榮事達大道等多條主幹道的改造和拓建工程,闢建了壽春路、蒙城路等多條高標准新幹道,建成全國規模一流的四層互通式五里墩立交橋,開通了一環路,闢建二環路,將市區眾多的丁字形路改建成以井字形為主的幹道骨架,總長度達到1010公里,使建成區面積拓展了1倍。在改造拓建城市道路的同時,對合肥向外部輻射的7條主幹線和46條支幹線的合肥段亦進行了拓建改造,縮短了合肥與周邊城市的行程距離,增強了合肥對外的輻射力和吸引力。隨著合九鐵路的建成通車,合肥新火車站和合肥西火車站的建成啟用及合肥鐵路樞紐建設工程的推進,提高了合肥鐵路的運輸能力和水平。合肥駱崗機場經擴建改造,開通至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的營運航班,並開通直飛香港的每周固定航班,旅客年吞吐量達到150萬人次。合肥南淝河航道改造建設竣工,使合肥水上運輸得到進一步發展。合肥交通的全方位建設發展,陸海空齊頭並進,形成一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今日合肥交通,已發展成為全國45個公路交通主樞紐城市之一,全國建設中的鐵路交通樞紐和全省交通中心。
合肥市不斷加大居民住宅開發建設力度,先後建成西園新村、琥珀山莊、南園新村等環境優雅、功能齊全、配套設施完善的住宅區,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琥珀山莊、南園和西園新村住宅小區分別榮獲國家建設部住宅小區綜合金牌獎、工程質量魯班獎和義大利「利古里亞」國際特別榮譽獎。2001年,全市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5.3平方米。
合肥堅持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繼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科技大學遷建合肥後,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在西郊董鋪島上建立。80年代,電子工業部第16所、38所、43所等科研機構相繼遷建合肥。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6所,在校生達8.42萬餘人。省、市、縣專設圖書館發展到6所,館藏圖書達到271.5萬冊。各級衛生醫療機構達658個(其中專科和綜合醫院232所),病床數達12521張。科教文衛體事業的全面發展,使合肥成為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
4、合肥有多少年歷史
合肥,安徽省省會,位於安徽中部,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通過南淝河通江達海,具有承東啟西、接連中原、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貿中心,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核心城市。
城市由來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
歷史沿革
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里。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清咸豐年間,合肥曾為安徽省省會,1945年國民政府安徽省省會遷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國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5、合肥以前是不是叫廬州啊?在什麼時候叫這個名字,什麼時候改回來的啊?
合肥古稱廬州
6、合肥市的別稱是什麼
合肥市的別稱是廬州。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合肥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 、又名「廬陽」。
合肥位於中國華東地區、長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間,安徽省中部,西接六安市,北連淮南市,東北靠滁州市,東南靠馬鞍山市、蕪湖市,西南鄰安慶市、銅陵市;介於北緯 30°57′-32°32′、東經116°41′-117°58′之間。
(6)合肥政府成立時間擴展資料
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安徽省省會遷至合肥縣,合肥成為安徽省的省會。
1949年1月21日,合肥縣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設市。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1965年由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的邊緣結合部劃並而成長豐縣,該縣也成為合肥市第一個市轄縣。
2011年8月,地級巢湖市拆分,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
7、廬州為什麼叫合肥。從什麼時候普遍叫這個名字的,誰改的
南淝水與北淝水交匯的地方! 匯合點在逍遙津,所以稱合淝,後省去三點水。其是合肥原名叫廬州,自秦置縣,我認為更好聽,直到明清還一直叫廬州府,屬於府治行政機構,相當於現在的計劃單列市(合肥現在也是計劃單列市),但因為從解放後一直叫合肥,後來四川有個瀘州,於是地級市不能重名、諧音,所以改不回廬州了。
清咸豐年間,合肥曾為安徽省省會,1945年國民政府安徽省省會遷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國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8、新中國成立前後,安徽省為何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無省無會」現象?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決定將省會遷移到合肥,1945年12月5日,安徽省政府在合肥成立,合肥歷史上第二次成為省會的選址。但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安徽省會經歷了由此向南的數次轉移:1948年8月,省會遷於安慶,1949年2月遷駐蕪湖,3月遷往屯溪,直至1949年屯溪解放。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安徽地域先後得到解放,但因為解放先後的關系,全省作為一個整體行政區域出現了短暫的中斷,由一省變成兩個行署,即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出現了一段“既無省又無會的時期”。皖北行署成立於1949年4月15日,一級行政駐地在合肥;皖南行署成立於1949年5月13日,一級行政駐地先在屯溪,同年遷往蕪湖,二者均直屬華東局。這種“無省無會”狀況持續了3年多時間。
建國後,並沒有及時重建安徽省據史籍記載,其實早在安徽沒有完全解放的時候,中共就開始著手重建工作了。在1949年2月16日,中共中央華東局即發出通知,謂經中共中央批准,准備在合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決定以宋任窮為省委書記兼省長,張勁夫為副省長,譚啟龍為副書記;以曾希聖為軍區司令員;以孫仲德、桂林棲、宋日昌、黃岩、彭濤為省委委員。當時的省委已在洪家花園舊址辦公。
但同年4月3日,華東局又向中共中央回復:“由於要集中主要幹部負責城市工作,由於主要幹部僅夠配備,因此決定,暫不成立安徽省委,而分開成立皖北區黨委和皖南區黨委。”迫於形勢,安徽建省的進程被延緩了,不過這只是一個臨時性的過渡政策,安徽建省沒有被無限期地推遲。
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1951年12月20日,根據華東軍政委員會的決定,皖南、皖北兩行署先行在合肥市辦公,醞釀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
1952年1月2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兩行署仍合署辦公,行使省的權力;
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銷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
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兩行署正式結束。合肥成了新安徽的新省會,自從這次選址後安徽省會沒有再次發生變更。
縱觀安徽建省以來的省會選址,有8個城市先後成為安徽的省會,但主要在安慶和合肥兩地。
安慶作為安徽省內最早的省會選址,連同早期的臨時省會,有近270年的歷史;合肥作為現在的省會,也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合肥已經由建國初期四五萬人口、殘破不堪的小城發展成為百萬人以上的現代化大城市。作為安徽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合肥在引導安徽經濟向縱深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9、安徽合肥古代叫什麼城市?
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 、又名「廬陽」。
合肥,安徽省省會,位於中國中部(北緯32°、東經117°),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通過南淝河通江達海,具有承東啟西、接連中原、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貿中心,也是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
1 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
2 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
3 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4 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 、又名「廬陽」。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由縣設市。
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駐合肥市
合肥自然環境優美,名勝古跡甚多。 市區公園環城走,碧水繞城流,是全國著名的園林城市、衛生城市、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還是全國雙擁模範和全國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