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視肥西縣
1、合肥有哪些紀念品?
四大名點
合肥生產的麻餅、烘糕、寸金、白切統稱為合肥四大名點,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合肥四大傳統特產,歷來被人們用作待客和饋贈的禮品。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又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被朱任為先鋒,為了籌辦干糧,張到合肥,特製一種大「金錢餅」,就叫麻餅,以餉水軍,因此士氣大振,擊敗元軍,奪取採石天險。朱聞訊後,稱之為「得勝餅」,張死後,被追封為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據說,合肥麻餅的配製方法十分講究,採用冰糖、桂花、青梅、橘餅,佐以青絲紅絲,用麻油調配,製成香甜的餅餡,再以優質精粉,做成麻餅,表皮貼滿芝麻,形似月餅,有大有小,還可做成特製的大麻餅,具有清香軟甜的特點。合肥生產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它的主要特點是香、甜、酥,具有潤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會變味,不減焦酥,便於貯存攜帶。寸金的特點是表層脆而芯酥軟,粗細勻稱,全身白凈,軟不粘牙,入口香甜,甜味純正,經久悠長。白切的特點是乳白透明,片薄甜脆,因拌有芝麻,故香、甜、脆三味俱佳,而成為優質名點。值得一提的是,生產四大名點的百年老店「張順興號」,前不久榮獲了國內貿易部頒發的「中華老字型大小」銅牌,祝願它青春煥發,再創輝煌。
吳山貢鵝
吳山貢鵝堪稱「江淮一絕」,想吃正宗吳山貢鵝,還得到長豐縣吳山鎮,這也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吳山貢鵝 ,色澤清爽, 香氣濃郁, 味美醇厚 回味無窮, 具有食而不厭,健脾養胃,益氣補虛;清熱解毒之功效, 因鵝喜食青草無污染, 故稱為「綠色保健食品」。據悉,吳山貢鵝「歷經千年,流傳至今」。據《合肥縣志》記載:唐未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創立者楊行密為廬州(合肥)人。他二十九歲揭竿而起,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占據淮河以南、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三十餘州地盤。天賦二年,被唐昭宗封為吳王。其為官清正廉明,使人民安居樂業,深受群眾愛戴。吳王每巡視淮南,故鄉人民必以當地特產「大白鵝」配美味作料製成「鹵鵝」敬奉,吳王食之大悅,為眾人曰:「行密自幼貧寒,不敢忘本,以次鹵鵝進餐,堪稱『貢品』。」「吳山貢鵝」因此而得名。後由於產自吳山,俗稱「吳山貢鵝」。
三河大米
由於合肥地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土地肥沃,水資源相對較豐,故甚適宜農作物和其他草、木本植物生長。市轄肥西縣是全國稻米生產基地之一,三河大米以其粒大、色潔白、味香而有韌勁享名中外。
水產閨秀
瓦埠湖銀魚、瓦蝦、毛刀魚及巢河銀魚、毛刀魚、針尖魚,是合肥地方特產中的著名的水產品。此類水產品有一共同特點,即肉細嫩,色晶亮,味鮮美,不僅是美食中的上品,而且在歷史上為朝廷貢品,具較高營養滋補價值,被譽為水產品中的閨秀。
糯米封缸陳酒
三河生產糯米甜酒的歷史甚長,早年有一種名叫金波酒的甜酒,在當地影響甚大。建國後,三河酒廠於1951組織技術力量,挖掘民間工藝精華,開始生產糯米封缸陳酒,當時叫巢湖甜酒。此酒系選用巢湖之濱上等糯米,採用人工傳統工藝製作,密封於缸中陳釀一年以上後,壓榨沉澱過濾而成,系屬純天然營養酒。該酒具有如下特點:其色澤橙紅清亮,有光澤;味鮮美、醇厚、柔和、爽口,口味綿長;各種氨基酸總含量高達5147.44mg/l,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全部含有,含量為1616.49mg/l,是雞蛋的3.2倍,瘦肉的3.9倍。男女老幼孕婦飲用皆宜。長期飲用,有振奮精神、強身健體、舒筋活血、延緩衰老等功效,溫熱後飲用更佳。此酒曾於1981、1983、1985年連續三屆獲安徽省優質產品稱號。被國家經委編入《中國土特名產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酒》一書,對該酒列專章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特色小吃
劉鴻盛"的雞湯小刀面、餛飩餃、冬菇雞餃,"吳鴻發"的雞血糊;長春源的米粉肉;"小南園"的酒釀元宵、雞蛋饃;"廣寒宮"的蟹黃小籠湯包;"五味齋"的五味元宵;"大雅樓"的旱餃;明教寺的臘八粥;"快活林"的鍋貼餃;"復興園"的油酥燒餅、蛤蟆酥、薺菜園子。還有萬花樓、"佛照樓"、"會賓樓"等一些茶館的小花獅頭、燒賣、四色小籠、冠頂餃、韭菜春卷,也都較有特色。廬州烤鴨店的「鴨油燒餅」,金黃飽滿,香酥鬆脆,富有創造。光明酒家的「雞蛋餅」,油潤酥香,水調面放平鍋兩面微煎,打開一面將要、將調好的雞蛋撳入。雞蛋當面現打現煎,很有風采。九獅園的雞油蒸餃,用雞油調餡蒸制,鮮嫩可口。此外,合肥飯店的廬陽湯包、臘八粥、合肥酥燒餅、羅漢臍、大救駕,西海飯店的鮮肉小包及早茶、北國飯店的豆汁、豆腦、米餃,逍遙酒家雞血糊、元宵,淮上酒家的豆腦餅,黃山徽菜館的蠶蛹酥、芝麻餅、雞汁蒸餃,都為廬州小吃增加了燦爛的光彩。
富岱楊梅
富岱楊梅:「富岱楊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果型碩大,肉質細軟,汁液飽滿,甜酸適度。按果色分為紅梅和白梅兩大類。紅梅鮮紅帶紫,白梅白嫩似玉,果品味美,不僅可鮮食,而且是食品罐頭工業的好原料。「酒浸楊梅」則是當地人們喜愛的傳統飲料,可以去濕消暑、止瀉、消乏。含有糖類、果酸、維生素C和維生素B,纖維素等。「富岱楊梅」成熟的時節,正是水果淡季,又是旅遊旺季,因此市場上極為暢銷,旅遊者交口贊譽。
綠牡丹茶
綠牡丹:一種製作工藝獨特,造型新穎的花型名茶,沖泡後形如一朵盛開的綠牡丹花,既有宜人的飲用價值,又有動人的觀賞價值。產於歙縣大谷運鄉的上黃音坑、岱嶺龍潭、仙人石一帶,海拔千米左右。這里山高林密,峰巒層疊,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生態環境十分優越。黃山綠牡丹茶採制技術要求較為嚴格,做到「三定」「六不採」:即定高山名?,定不施化肥、農葯,定滴水香優良品種。病蟲為害和受傷芽葉不採,對夾葉和魚葉不採,露水葉不採,紫色葉不採,瘦弱葉芽不採,不合標準的芽葉不採。採回後,當天製作。黃山綠牡丹茶的質量標准,要求一芽一葉初展、花瓣、花蒂排列均勻整齊,圓而扁平、白毫顯露,峰苗完整,花瓣直徑約5.5公分,花蒂直徑約1.2公分,每朵重量3.2--3.5克。其特徵是色綠、顯毫、香高、湯清、味甜、形美。
發綉
發綉,系以人發或動物長毛代線,以針代筆,綉制而成的手工藝術品。綉製品黑白分明、深淺有度,畫面色澤素雅,堪稱藝術佳品
火筆畫
火筆畫源於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用特製高溫鐵筆,借鑒國畫技法,運用遠近虛實、濃淡相間的方法,烙灼而成,很有特色。
竹簧雕刻
竹簧雕刻,系在竹簧上刻畫花鳥、人物、山水而成。表面光滑細膩,呈象牙色,別有風格。
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是黃茶的一種,黃芽主產區位於安徽省霍山縣的大別山北簏,唐代曾把霍山黃芽列為貢品名茶之一。霍山黃芽以大化坪的金雞山、金山頭,太陽河的金竹坪,姚家畈的烏米尖,所產的黃芽品質最佳。霍山縣種植黃茶到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這里日照較短,雲霧繚繞,低溫濕潤,土質肥沃,生長的霍山黃芽芽嫩葉肥,形成別具一格的茶葉品質。
宣州雪梨
安徽宣州雪梨果實大而圓,皮白細嫩,色澤晶瑩剔透,入口肉脆無渣,甘甜爽口,故名為雪梨或乳梨。在未成熟時人工用桐油紙包裹,等到秋後成熟再拆去油紙,因此有如雪般的色澤,曾用為宮廷供品。
採石磯茶
安徽合肥採石磯茶並不是一種傳統的茶葉植物炒制而成,而是以優等大豆為主要原料,以冰糖、甘草、桂皮、味精、丁香、茴香等為輔料精製而成,用料獨特、製作考究、色香俱佳,是安徽省著名的土特產品。
貢菊
貢菊也稱「黃山貢菊」、「徽州貢菊」,又稱徽菊,盛產於安徽省黃山市的廣大地域,與杭菊、滁菊並稱中國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為貢品獻給皇帝,故稱「貢菊」。貢菊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功效,還有降壓的作用,對風熱感冒、目赤、腫痛、高血壓都有一定療效。既有觀賞價值,又有葯用功能,被譽為葯用和飲中之佳品,是黃山著名特產,馳名中外。
三潭枇杷
盛產於安徽合肥的「三潭枇杷」是我國枇杷中的一個優良品種,它的特點是皮薄、肉厚、汁甜、水多,..
2、首任台灣巡撫
台灣第一巡撫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出生於安徽肥西縣劉老圩一個世代耕織務農的農家。自幼託身隴畝,生活非常窘困。但為人剛毅任俠,耿介勇敢,平時喜歡耍槍弄棒,練就一身武藝。曾殺土豪、劫富戶、捍法網,闖盪江湖,成為官府追捕的要犯。
清咸豐四年(1854),接受官府招安,在鄉興辦團練。時太平天國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劉銘傳率團練與太平軍對抗。1859年率團勇攻陷六安、馳援壽州,因功升千總。1862年,率練勇編入李鴻章的淮軍,號稱「銘字營」。在追隨李鴻章、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的過程中,劉銘傳因兇悍善戰,戰功顯赫,很快由千總、都司、參將、副將提升為記名總兵,成為李鴻章麾下的一員大將。1865年因在山東鎮壓捻軍而提升為直隸總督,並獲得清廷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及一等男爵的封賞。1868年,奉旨督辦陝西軍務,旋因積勞成疾,辭官回鄉。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准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台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劉銘傳於1884年7月16日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台,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台、護營,加強台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就爆發了。
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邊境進行;第二階段戰火擴大到福建台灣沿海,有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尤以台灣陸戰最為激烈。這是台灣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來一次規模最大、歷時最久、戰斗最為激烈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戰爭。在此之前,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軍艦對於台灣至多是騷擾牽制;日本因琉球船民被殺侵犯台灣,雙方也並未正式接觸。此次法軍侵台,實屬決心占據,事態的嚴重遠非前兩次可比,可以說,這是近代台灣真正的大保衛戰。
1884年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軍「於明日上午八時以前將炮台交出」,守軍置之不理。5日,法艦在利比士的指揮下齊向基隆炮台猛烈開火,摧毀了清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於死傷十餘人後向內地撤退。法軍登陸,佔領基隆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炮台盡行破壞。6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並攻擊附近高地。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100餘人,狼狽逃回軍艦,侵佔基隆的計劃破產了。
法軍侵犯基隆首戰即告失敗,於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議條件,清政府再次拒絕。此時,法艦已有預謀地集中於福州馬江,乘清軍將吏相信「和談大有進步」、絲毫不作準備之際,於23日下午發動突然襲擊,把南洋水師所有戰艦全部擊沉,然後炮轟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台。從此,法軍就牢牢地掌握了台灣海峽的制海權,得以隨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10月1日,孤拔率多名士兵在十餘艘軍艦百餘門大炮的猛烈炮火掩護下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基隆市區告危。這時,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後,考慮到台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台北,滬尾重於基隆,於是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法軍佔領基隆後,於8日又對滬尾發起進攻。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法軍不慣於陸戰,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這時,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銳不可當。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到最後,法軍彈葯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在這場戰斗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餘人,法軍被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餘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突然發生,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出中國兵力的強大,一方面使我們明白局勢的危險。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自此以後,法國艦隊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再沒有能力發動進攻了。
10月11日,法國擬定新的和議條件,其中一條是法國佔領基隆、淡水作為可以接受第三者調停的先決條件。由於淡水大捷,清政府斷然拒絕這樣的條件。為了挽救進攻受挫、和談停頓的困境,法國侵略者宣布自10月23日起封鎖台灣。法軍的封鎖使台灣對外貿易交通中斷,生產停滯,糧餉支絀。但在這種情況下,全台軍民同仇敵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前線。許多大陸大小船隻,不顧風浪和被截捕的危險,採取夜航、偷渡或在東南部海岸登陸等方式,突破法軍封鎖線,把3000名淮軍、60門鋼炮、9000支步槍、200萬發彈葯、40隻魚雷和10萬兩餉銀安全運到台灣。沿海地方當局也紛紛「協餉饋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此外,雲南廣西兩省軍隊也相機向安南邊境的法軍陣地進攻,以為牽制。在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援下,台灣終於度過了法軍封鎖所引起的社會經濟危機,使敵人的封鎖計劃完全破產。
法軍自淡水慘敗後,即集中注意力於基隆。從11月以來,雙方沖突時斷時續。1885年1月以後,戰斗加劇。3月初,法軍增兵大批到達,3日法軍派出精銳1300餘名猛撲月眉山,5日又出動2000名直攻戲台山。守軍腹背受敵,抵擋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區悉為敵所佔據。兩軍隔河對峙,直至戰爭結束。
法軍多次進攻,用了不少氣力,而始終局促於基隆港周圍一隅之地,經常受到強大守軍反攻的威脅。為了擺脫進退維谷的困境,法軍於3月29日向澎湖發起進攻,31日佔領澎湖島。但與此同時,法軍在鎮南關大敗,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中國佔有了極其有利的形勢。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1885年6月9日,《中法合訂越南條約》在天津正式簽訂,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並撤銷對於中國海面的封鎖。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侵佔台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劉銘傳領導台灣軍民頑強堅持戰斗,苦戰數月,為中法戰爭最終取得勝利作出了極大貢獻。
接連不斷的外國列強的窺伺和侵略,尤其是日本和法國的兩次大規模侵台戰爭,使清政府逐漸認識到台灣是「南洋之樞紐」,「七省之藩籬」,加強建設、鞏固海防已屬刻不容緩。在此之前,1874年清政府已採納沈葆楨建議,設立了福建巡撫冬春駐台,夏秋駐省的制度。在以後的具體實施中,由於福州、台灣遠隔重洋,實則難以兼顧。中法戰爭,台灣成為一個重要的戰場,戰爭暴露了清政府在軍事上的突出弱點,尤其是海防的薄弱,這在戰後成為清廷內部討論的主要議題。在幾經討論後,1885年,清政府決定台灣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撫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
台灣建省的提出及其實現,是19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海疆危機的一再刺激下促成的,帶有明顯籌防禦外的性質。自建省分治後,全面推行自強新政,加強海防,推動了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台灣邁向近代化的步伐。首任巡撫劉銘傳是清末洋務運動中比較具有時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實干精神的傑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職巡撫的六年(1885-1890)中,對台灣的國防、行政、財政、生產、交通、教育,進行了廣泛而大膽的改革,全面推進台灣的近代化進程,使台灣的面貌煥然一新。這次自強新政是清朝統治台灣200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內容如下:
鞏固海防。劉銘傳建議在台灣建立海軍,清政府以「已有南北洋海軍和經費短絀」為由不予採納。劉銘傳於1884-1885年先後購買南通、北達等幾艘小船,供緝捕、運輸兼通文報之用,並雇洋匠自造駁船一艘,用以運炮械、安置水雷。在台北建機器廠,自製槍彈,准備繼建大機器廠製造炮彈,同時,設立軍械所和火葯局,他又聘德國技師重建基隆炮台,興工加固安平、旗後、滬尾、媽宮、西嶼、大城北諸炮台,配備強勁大炮,火力增強數倍。在基隆和滬尾設水雷局和水雷營,使水雷與炮台相資為用。此外,他還進行整軍、練兵,防軍全部改用洋槍,聘請外國教習,加強訓練。在台北設總營務處,統轄全台軍務。在他的大力整頓下,台灣防務已日見充實。
建設交通。劉銘傳是近代中國大倡興建鐵路的第一人。在他推行新政時,制定了以「興造鐵路為網紐、輔之以電線郵政」的方針。1887年7月,台北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聘英德兩國人為工程師,著手修建鐵路,前後歷時六年完成了基隆至新竹全長106.7公里的鐵路,成為中國人自辦自建的第一條鐵路。1886年台北設電報總局,架設水陸電線,全長700公里,大大改善了島內外的電訊交通。1888年創立新的郵政制度,在台北設立郵政總局和各地支局,發行郵票。有南通、飛捷兩船定期往來於台灣與大陸之間,郵路遠至廈門、福州、廣州、上海、香港等地。這是我國最早的自辦郵政業務、比清政府成立的郵政官局早八年。
興辦新式企業。1887年台灣設立煤務局,採取官督商辦方式,投資購買新式機器開采,日可產煤萬余斤。但因管理不善,時有虧折,收回官辦後仍無起色。劉銘傳曾希望與英商合資開採煤礦,清政府以恐別生枝節為由駁斥不準。1886年在滬尾設立官辦硫磺廠,用新法熬制獲利甚多。1887年設立官辦機器鋸木廠,為鐵路提供枕木。同年又設煤油局生產煤油。在台北設立警察,組織商人成立興市公司,興建商店。此外還裝設電燈,開鑿新式公共水井,購買第一架蒸汽碾路機,並設置了專管市內衛生的機構。
發展商務。1886年台灣設立商務局,先後向英、德購買威利、威定兩艘舊輪作為商船。派李彤恩等到新加坡設立招商局(後改為通商局),通過向華僑招募股份購買輪船,設立輪船公司,航行於台灣與大陸各埠,遠至新加坡、西貢、呂宋等地。1886年設立樟腦總局,實行專買制度,獲利頗多。
撫番與墾荒。劉銘傳的撫番政策為恩威並用,剿撫兼施。恩撫不從,方行威剿,威剿之後,仍歸恩撫。如有官吏凌虐番民,漢人奪占番地,均予懲處禁止,絕不偏袒。番人劫殺居民,不聽曉諭,則威之以兵。1885年首撫北路淡水東南馬來番,為其定規約,命其遣子弟至城讀書,雉發歸化。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佔。
從1885年冬至1886年夏,半年之間招撫400餘番社,歸化7萬餘人。1887年春夏之間,後山撫218社,番丁5萬餘人,前山撫260餘社,番丁3.8萬餘人,田園數十萬畝。全台大定後,於是廣招福建貧民擴墾,使番眾與內地人民共處雜居,逐漸改變他們的習俗,同時改進他們的經濟情況,使「耕織自精,貨財自殖」。1886年5月設全台撫墾總局,以林維源為總辦,南、北、東三路分設撫墾局及分局,並在各重要番區如大科莰、東勢角、埔里社、蘇澳、花蓮等處,各立撫墾分局。局中有醫生、教耕、教讀等人員,開義塾,教番人童子讀書。另外在台北特設番學堂,供給他們衣食,教以漢文、算術、官話、台語、起居禮儀,並常讓他們與漢人接觸以起潛移默化的作用。讓他們消除疑忌,不以異類自居。為了撫番,劉銘傳「三親絕域,蒙瘴涉險,不騎而徒。彼其不知暇逸哉,其所志者遠也」。這一切都有利於台灣社會的近代化發展。
整理財政。主要是田賦的清理。台灣田賦極其紊亂,在豪紳吏胥的包攬控制下,「強者有田無賦,弱者有賦無田」,「田去糧存」,求免無路。為了清除積弊,增加財政收入,1886年5月,劉銘傳奏請實行清賦,由清賦總局進行會查保甲,清丈田畝,歷時二年多,完成了清丈工作,田賦大量增加,年收入達67.4萬余兩,比原額增加49.1萬余兩。此外,在整頓稅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績。經過整頓後的茶稅年增13萬兩,鹽稅增12萬兩,樟腦、硫磺增30萬兩,鴉片增40萬兩,加上其他各項收入,財政總收入從90萬兩激增至300萬兩,最高達到450萬兩。國防、交通諸項建設經費至是始有著落。清賦直接觸犯了地主豪紳的利益,一時流言傳 布,阻力極大,但劉銘傳不為所動。
提倡新式教育。台灣發展需要一大批專門人才,劉銘傳深知培養人才的重要性。1887年在台北大稻埕創立西學堂,聘請西人教習講授英語、法語、數學、理化、測繪、歷史、地理等課程,於西學余閑兼課中國經史文字,使內外通貫,培養通曉近代科學、善於對外交涉的人才。經過嚴格甄選,第一批招收學員64名,所有費用全部由政府供給,年支銀1萬余兩。1890年又設電報學堂,招收西學堂和福建船政學校學生10名,學習電訊專門技術。並於1890年設立番學堂,為原住民培養骨乾和通事人才。在劉銘傳的積極倡導下,台灣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增設府縣。台灣土地面積3.6萬平方公里,清初僅設一府三縣,不久增為四縣,統治所及限於西部沿海平原地帶。後以土地日辟,人口倍增,於1875年增設了一府四縣,共有兩府八縣,然仍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劉銘傳就任台灣巡撫後,按建省規制,以彰化位於全島中央,平原寬敞,定為省會,設首府曰台灣府,附郭首縣曰台灣縣;另劃嘉義以東、彰化以南、方長約百餘里之地為雲林縣,分新竹西南沿山新墾地帶為苗栗縣,升卑南廳為台東直隸州。在省會未建以前,以台北接近福州,先以台北為施政中心。於是全台共有三府、一直隸州、十二縣、五廳,劃疆分守,初具規模,奠定了今日台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劉銘傳的改革涉及軍事、行政、經濟、文化各個領域,范圍相當廣泛。因為當時台灣正面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嚴重威脅,一切措施不得不首先從鞏固國防出發,並始終以鞏固國防為中心。為了鞏固國防,就必須整頓軍備,增強防衛能力;開拓土地,以保持島內秩序的安定;發展交通,便利島內各地及其與大陸的聯絡。為了鞏固國防,就必須籌措大筆經費,辦法之一就是清理田賦,在這方面,劉銘傳做出了巨大的成績;辦法之二是倡辦實業,發展生產,在這方面他剛開始不久就去職了。而為了鞏固國防,發展交通,興辦新式工業,又必須培養大批科技人才和吸收外國先進經驗,因而有西學堂和電報學堂的設立和外國技師的聘用。凡此種種,都可以說明,劉銘傳的改革雖然發生在大陸洋務運動的後期,在許多做法上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大陸洋務運動的影響,但和「重在防內,並無對外意圖」的李鴻章之流所搞的洋務運動還是有差別的。劉銘傳很注意吸收華僑和民間資本,他所興辦的鐵路和煤礦都有商股參加,有些企業辦不好就交給民辦,這也和官辦占壓倒地位的某些洋務企業有所不同。他所創辦的企業如鐵路、郵政、電訊、航運等等,多數都卓有成效,不像大陸官辦企業那樣積弊重重,虧損日甚。劉銘傳的眼光不僅僅以台灣為限,他還希望「以一島基國之富強」,以台灣「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范」,從這點看,也應該肯定他是晚清洋務運動中一個具有進步傾向的人物。
然而,劉銘傳的改革是在當時已經腐爛透頂的清政府支配下進行的。在其推行過程中,他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種種阻力。因此,盡管他很想有所作為,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績,但還是有不少人對他進行掣肘、攻擊與誣蔑,迫使他不得不於1891年告病辭官而去。繼任的台灣巡撫邵友濂眼光短淺,思想僵化,盡廢劉銘傳新政,清代所實行的惟一有計劃、有成效的改革就此夭折了。1896年,劉銘傳在家病逝,清追封太子太保,謚壯肅,准建專祠。
有人說劉銘傳「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而其最偉大的成就,最值得後人景仰的事功則為「建台省」—— 建設一個近代化的台灣。
3、段祺瑞是個什麼樣的人?
段祺瑞有北洋之虎稱號,曾經因為幫助袁世凱訓練北洋新軍地位得到不斷上升,袁世凱死後他一手主導北洋政府的內政和外交。手握軍權,是幾大軍閥首領之一。
1、段祺瑞的歷史評價很高,腦袋上的頭銜也很多。他曾經四次擔任總理、陸軍總長職位,一次擔任參謀總長,一次擔任國家元首。
2、同時也是中國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
3、有「六不總理」、「三造共和」的美譽,六不總理,指的是段祺瑞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就這六不,可以看出段祺瑞對自我約束很高。而這樣的人,在當時是很少見的。
4、當初清帝退位,有袁世凱的手筆在裡面,按理說袁世凱算是選擇了共和。但是隨著袁世凱權勢越大,他最終卻選擇了倒行逆施,孔廟祭禮,復辟帝制。袁世凱的這一舉動,自然遭到大家反對。段祺瑞率軍推翻袁世凱,維護革命。
(3)巡視肥西縣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段祺瑞在民國軍閥中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沒有房產。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手上掌握有軍權,也就意味著錢權兩得。很少有軍閥首領,名下沒有房產的,段祺瑞著實是一個例外。
2、「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4、安徽有什麼地方
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轄16個地級市,省會合肥市居安徽省中部,其餘15個市從北到南分別是: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轄區最大的是六安市,最小的是淮北市。
1. 合肥: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巢湖市。
2. 蕪湖: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無為縣、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
3. 蚌埠: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
4. 淮南: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潘集區、鳳台縣、壽縣。
5. 馬鞍山: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含山縣、和縣、當塗縣。
6. 淮北: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濉溪縣。
7. 銅陵:銅官區、郊區、義安區、樅陽縣。
8. 安慶: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桐城市、潛山市、懷寧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
9. 黃山: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
10. 阜陽:潁州區、潁泉區、潁東區、潁上縣、界首市、臨泉縣、阜南縣、太和縣。
11. 宿州:埇橋區、蕭縣、碭山縣、靈璧縣、泗縣。
12. 滁州:琅琊區、南譙區、天長市、明光市、全椒縣、來安縣、鳳陽縣、定遠縣。
13. 六安:金安區、裕安區、葉集區、霍邱縣、霍山縣、金寨縣、舒城縣。
14. 宣城: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涇縣、績溪縣、旌德縣。
15. 池州:貴池區、青陽縣、石台縣、東至縣。
16. 亳州:譙城區、蒙城縣、渦陽縣、利辛縣。
1. 合肥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 。合肥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 。境內名勝古跡眾多,如包公祠、李鴻章故居、吳王遺蹤等。合肥還誕生了周瑜、包拯、李鴻章等一批歷史名人。
2. 淮北
淮北,簡稱「淮」,古稱相城。安徽省地級市,安徽省東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能源城市。位於安徽省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北接蕭縣,南臨亳州,東與宿州毗鄰,西連河南商丘。
3. 六安
六安為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是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國家級交通樞紐城市。六安市素有「白鵝王國、羽絨之都」美譽,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羽絨原產地和集散地。
4. 亳州
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西周時,姜姓焦國遷都於此,修築焦城。自秦時置譙縣以來,歷經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或縣建制,其間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譙郡為 「陪都」。
5. 黃山
黃山古稱徽州,既是徽商故里,又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派盆景等影響深遠,徽劇是京劇的前身,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黃山市境內的黃山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為世界文化遺產。
5、合肥市「名人館」都有哪些名人?
安徽名人館有管仲、老子、莊子、范增、華佗、曹操、周瑜、朱熹、包拯、李公麟、朱元璋、吳敬梓、戚繼光、王貞儀、李鴻章、劉銘傳、王茂蔭、詹天佑、鄧石如、程長庚和桐城派諸大家等
1、曹操,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2、包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3、朱元璋,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4、劉銘傳,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系台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 1884年,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於淡水等地率軍擊敗法國艦隊的進犯。
5、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稱「李中堂」。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6、陳獨秀,安徽懷寧(今安慶)人。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
6、清朝在哪年給台灣派巡撫
光緒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在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旨同意詔專請左宗棠的奏請屬,福建政務由閩浙總督兼管,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正式下詔在台灣建省。到1888年正式實現閩台分治,台灣單獨設省,由原來的2府8縣4廳增為3府11縣4廳1直隸州。首任福建台灣巡撫為劉銘傳。
當時的皇帝是光緒帝。
7、肥西縣鄉村道路專管員上崗有制服和巡查車嗎?
?
8、誰可以全面的評價一下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
劉銘傳生平簡介
05年08月30 華夏經緯網
姓名: 劉銘傳
又名: 號大潛山人 字省三
性別: 男
朝代: 清
生卒年: 1836—1896
國別: 中國
籍貫: 安徽肥西縣
劉銘傳——台灣第一巡撫,(1836-1896),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出生於安徽肥西縣劉老圩一個世代耕織務農的農家。自幼託身隴畝,生活非常窘困。但為人剛毅任俠,耿介勇敢,平時喜歡耍槍弄棒,練就一身武藝。曾殺土豪、劫富戶、捍法網,闖盪江湖,成為官府追捕的要犯。
清咸豐四年(1854),接受官府招安,在鄉興辦團練。時太平天國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劉銘傳率團練與太平軍對抗。1859年率團勇攻陷六安、馳援壽州,因功升千總。1862年,率練勇編入李鴻章的淮軍,號稱「銘字營」。在追隨李鴻章、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過程中,劉銘傳因兇悍善戰,戰功顯赫,很快由千總、都司、參將、副將提升為記名總兵,成為李鴻章麾下的一員大將。1865年因在山東鎮壓捻軍而提升為直隸總督,並獲得清廷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及一等男爵的封賞。1868年,奉旨督辦陝西軍務,旋因積勞成疾,辭官回鄉。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准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台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劉銘傳於1884年7月16日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台,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台、護營,加強台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就爆發了。
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邊境進行;第二階段戰火擴大到福建台灣沿海,有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尤以台灣陸戰最為激烈。這是台灣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來一次規模最大、歷時最久、戰斗最為激烈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戰爭。在此之前,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軍艦對於台灣至多是騷擾牽制;日本因琉球船民被殺侵犯台灣,雙方也並未正式接觸。此次法軍侵台,實屬決心占據,事態的嚴重遠非前兩次可比,可以說,這是近代台灣真正的大保衛戰。
1884年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軍「於明日上午八時以前將炮台交出」,守軍置之不理。5日,法艦在利比士的指揮下齊向基隆炮台猛烈開火,摧毀了清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於死傷十餘人後向內地撤退。法軍登陸,佔領基隆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炮台盡行破壞。6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並攻擊附近高地。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100餘人,狼狽逃回軍艦,侵佔基隆的計劃破產了。
法軍侵犯基隆首戰即告失敗,於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議條件,清政府再次拒絕。此時,法艦已有預謀地集中於福州馬江,乘清軍將吏相信「和談大有進步」、絲毫不作準備之際,於23日下午發動突然襲擊,把南洋水師所有戰艦全部擊沉,然後炮轟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台。從此,法軍就牢牢地掌握了台灣海峽的制海權,得以隨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10月1日,孤拔率多名士兵在十餘艘軍艦百餘門大炮的猛烈炮火掩護下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基隆市區告危。這時,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後,考慮到台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台北,滬尾重於基隆,於是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法軍佔領基隆後,於8日又對滬尾發起進攻。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法軍不慣於陸戰,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這時,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銳不可擋。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到最後,法軍彈葯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在這場戰斗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餘人,法軍被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餘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突然發生,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出中國兵力的強大,一方面使我們明白局勢的危險。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自此以後,法國艦隊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再沒有能力發動進攻了。
10月11日,法國擬定新的和議條件,其中一條是法國佔領基隆、淡水作為可以接受第三者調停的先決條件。由於淡水大捷,清政府斷然拒絕這樣的條件。為了挽救進攻受挫、和談停頓的困境,法國侵略者宣布自10月23日起封鎖台灣。法軍的封鎖使台灣對外貿易交通中斷,生產停滯,糧餉支絀。但在這種情況下,全台軍民同仇敵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前線。許多大陸大小船隻,不顧風浪和被截捕的危險,採取夜航、偷渡或在東南部海岸登陸等方式,突破法軍封鎖線,把3000名淮軍、60門鋼炮、9000支步槍、200萬發彈葯、40隻魚雷和10萬兩餉銀安全運到台灣。沿海地方當局也紛紛「協餉饋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此外,雲南廣西兩省軍隊也相機向安南邊境的法軍陣地進攻,以為牽制。在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援下,台灣終於度過了法軍封鎖所引起的社會經濟危機,使敵人的封鎖計劃完全破產。
法軍自淡水慘敗後,即集中注意力於基隆。從11月以來,雙方沖突時斷時續。1885年1月以後,戰斗加劇。3月初,法軍增兵大批到達,3日法軍派出精銳1300餘名猛撲月眉山,5日又出動2000名直攻戲台山。守軍腹背受敵,抵擋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區悉為敵所佔據。兩軍隔河對峙,直至戰爭結束。
法軍多次進攻,用了不少氣力,而始終局促於基隆港周圍一隅之地,經常受到強大守軍反攻的威脅。為了擺脫進退維谷的困境,法軍於3月29日向澎湖發起進攻,31日佔領澎湖島。但與此同時,法軍在鎮南關大敗,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中國佔有了極其有利的形勢。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1885年6月9日,《中法合訂越南條約》在天津正式簽訂,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並撤銷對於中國海面的封鎖。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侵佔台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劉銘傳領導台灣軍民頑強堅持戰斗,苦戰數月,為中法戰爭最終取得勝利作出了極大貢獻。
接連不斷的外國列強的窺伺和侵略,尤其是日本和法國的兩次大規模侵台戰爭,使清政府逐漸認識到台灣是「南洋之樞紐」,「七省之藩籬」,加強建設、鞏固海防已屬刻不容緩。在此之前,1874年清政府已採納沈葆楨建議,設立了福建巡撫冬春駐台,夏秋駐省的制度。在以後的具體實施中,由於福州、台灣遠隔重洋,實則難以兼顧。中法戰爭,台灣成為一個重要的戰場,戰爭暴露了清政府在軍事上的突出弱點,尤其是海防的薄弱,這在戰後成為清廷內部討論的主要議題。在幾經討論後,1885年,清政府決定台灣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撫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
台灣建省的提出及其實現,是19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海疆危機的一再刺激下促成的,帶有明顯籌防禦外的性質。自建省分治後,全面推行自強新政,加強海防,推動了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台灣邁向近代化的步伐。首任巡撫劉銘傳是清末洋務運動中比較具有時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實干精神的傑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職巡撫的六年(1885-1890)中,對台灣的國防、行政、財政、生產、交通、教育,進行了廣泛而大膽的改革,全面推進台灣的近代化進程,使台灣的面貌煥然一新。這次自強新政是清朝統治台灣200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內容如下:
鞏固海防。劉銘傳建議在台灣建立海軍,清政府以「已有南北洋海軍和經費短絀」為由不予採納。劉銘傳於1884-1885年先後購買南通、北達等幾艘小船,供緝捕、運輸兼通文報之用,並雇洋匠自造駁船一艘,用以運炮械、安置水雷。在台北建機器廠,自製槍彈,准備繼建大機器廠製造炮彈,同時,設立軍械所和火葯局,他又聘德國技師重建基隆炮台,興工加固安平、旗後、滬尾、媽宮、西嶼、大城北諸炮台,配備強勁大炮,火力增強數倍。在基隆和滬尾設水雷局和水雷營,使水雷與炮台相資為用。此外,他還進行整軍、練兵,防軍全部改用洋槍,聘請外國教習,加強訓練。在台北設總營務處,統轄全台軍務。在他的大力整頓下,台灣防務已日見充實。
建設交通。劉銘傳是近代中國大倡興建鐵路的第一人。在他推行新政時,制定了以「興造鐵路為網紐、輔之以電線郵政」的方針。1887年7月,台北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聘英德兩國人為工程師,著手修建鐵路,前後歷時六年完成了基隆至新竹全長106.7公里的鐵路,成為中國人自辦自建的第一條鐵路。1886年台北設電報總局,架設水陸電線,全長700公里,大大改善了島內外的電訊交通。1888年創立新的郵政制度,在台北設立郵政總局和各地支局,發行郵票。有南通、飛捷兩船定期往來於台灣與大陸之間,郵路遠至廈門、福州、廣州、上海、香港等地。這是我國最早的自辦郵政業務、比清政府成立的郵政官局早八年。
興辦新式企業。1887年台灣設立煤務局,採取官督商辦方式,投資購買新式機器開采,日可產煤萬余斤。但因管理不善,時有虧折,收回官辦後仍無起色。劉銘傳曾希望與英商合資開採煤礦,清政府以恐別生枝節為由駁斥不準。1886年在滬尾設立官辦硫磺廠,用新法熬制獲利甚多。1887年設立官辦機器鋸木廠,為鐵路提供枕木。同年又設煤油局生產煤油。在台北設立警察,組織商人成立興市公司,興建商店。此外還裝設電燈,開鑿新式公共水井,購買第一架蒸汽碾路機,並設置了專管市內衛生的機構。
發展商務。1886年台灣設立商務局,先後向英、德購買威利、威定兩艘舊輪作為商船。派李彤恩等到新加坡設立招商局(後改為通商局),通過向華僑招募股份購買輪船,設立輪船公司,航行於台灣與大陸各埠,遠至新加坡、西貢、呂宋等地。1886年設立樟腦總局,實行專買制度,獲利頗多。
撫番與墾荒。劉銘傳的撫番政策為恩威並用,剿撫兼施。恩撫不從,方行威剿,威剿之後,仍歸恩撫。如有官吏凌虐番民,漢人奪占番地,均予懲處禁止,絕不偏袒。番人劫殺居民,不聽曉諭,則威之以兵。1885年首撫北路淡水東南馬來番,為其定規約,命其遣子弟至城讀書,雉發歸化。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佔。
從1885年冬至1886年夏,半年之間招撫400餘番社,歸化7萬餘人。1887年春夏之間,後山撫218社,番丁5萬餘人,前山撫260餘社,番丁3.8萬餘人,田園數十萬畝。全台大定後,於是廣招福建貧民擴墾,使番眾與內地人民共處雜居,逐漸改變他們的習俗,同時改進他們的經濟情況,使「耕織自精,貨財自殖」。1886年5月設全台撫墾總局,以林維源為總辦,南、北、東三路分設撫墾局及分局,並在各重要番區如大科莰、東勢角、埔里社、蘇澳、花蓮等處,各立撫墾分局。局中有醫生、教耕、教讀等人員,開義塾,教番人童子讀書。另外在台北特設番學堂,供給他們衣食,教以漢文、算術、官話、台語、起居禮儀,並常讓他們與漢人接觸以起潛移默化的作用。讓他們消除疑忌,不以異類自居。為了撫番,劉銘傳「三親絕域,蒙瘴涉險,不騎而徒。彼其不知暇逸哉,其所志者遠也」。這一切都有利於台灣社會的近代化發展。
整理財政。主要是田賦的清理。台灣田賦極其紊亂,在豪紳吏胥的包攬控制下,「強者有田無賦,弱者有賦無田」,「田去糧存」,求免無路。為了清除積弊,增加財政收入,1886年5月,劉銘傳奏請實行清賦,由清賦總局進行會查保甲,清丈田畝,歷時二年多,完成了清丈工作,田賦大量增加,年收入達67.4萬余兩,比原額增加49.1萬余兩。此外,在整頓稅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績。經過整頓後的茶稅年增13萬兩,鹽稅增12萬兩,樟腦、硫磺增30萬兩,鴉片增40萬兩,加上其他各項收入,財政總收入從90萬兩激增至300萬兩,最高達到450萬兩。國防、交通諸項建設經費至是始有著落。清賦直接觸犯了地主豪紳的利益,一時流言傳 布,阻力極大,但劉銘傳不為所動。
提倡新式教育。台灣發展需要一大批專門人才,劉銘傳深知培養人才的重要性。1887年在台北大稻埕創立西學堂,聘請西人教習講授英語、法語、數學、理化、測繪、歷史、地理等課程,於西學余閑兼課中國經史文字,使內外通貫,培養通曉近代科學、善於對外交涉的人才。經過嚴格甄選,第一批招收學員64名,所有費用全部由政府供給,年支銀1萬余兩。1890年又設電報學堂,招收西學堂和福建船政學校學生10名,學習電訊專門技術。並於1890年設立番學堂,為原住民培養骨乾和通事人才。在劉銘傳的積極倡導下,台灣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增設府縣。台灣土地面積3.6萬平方公里,清初僅設一府三縣,不久增為四縣,統治所及限於西部沿海平原地帶。後以土地日辟,人口倍增,於1875年增設了一府四縣,共有兩府八縣,然仍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劉銘傳就任台灣巡撫後,按建省規制,以彰化位於全島中央,平原寬敞,定為省會,設首府曰台灣府,附郭首縣曰台灣縣;另劃嘉義以東、彰化以南、方長約百餘里之地為雲林縣,分新竹西南沿山新墾地帶為苗栗縣,升卑南廳為台東直隸州。在省會未建以前,以台北接近福州,先以台北為施政中心。於是全台共有三府、一直隸州、十二縣、五廳,劃疆分守,初具規模,奠定了今日台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劉銘傳的改革涉及軍事、行政、經濟、文化各個領域,范圍相當廣泛。因為當時台灣正面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嚴重威脅,一切措施不得不首先從鞏固國防出發,並始終以鞏固國防為中心。為了鞏固國防,就必須整頓軍備,增強防衛能力;開拓土地,以保持島內秩序的安定;發展交通,便利島內各地及其與大陸的聯絡。為了鞏固國防,就必須籌措大筆經費,辦法之一就是清理田賦,在這方面,劉銘傳做出了巨大的成績;辦法之二是倡辦實業,發展生產,在這方面他剛開始不久就去職了。而為了鞏固國防,發展交通,興辦新式工業,又必須培養大批科技人才和吸收外國先進經驗,因而有西學堂和電報學堂的設立和外國技師的聘用。凡此種種,都可以說明,劉銘傳的改革雖然發生在大陸洋務運動的後期,在許多做法上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大陸洋務運動的影響,但和「重在防內,並無對外意圖」的李鴻章之流所搞的洋務運動還是有差別的。劉銘傳很注意吸收華僑和民間資本,他所興辦的鐵路和煤礦都有商股參加,有些企業辦不好就交給民辦,這也和官辦占壓倒地位的某些洋務企業有所不同。他所創辦的企業如鐵路、郵政、電訊、航運等等,多數都卓有成效,不像大陸官辦企業那樣積弊重重,虧損日甚。劉銘傳的眼光不僅僅以台灣為限,他還希望「以一島基國之富強」,以台灣「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范」,從這點看,也應該肯定他是晚清洋務運動中一個具有進步傾向的人物。
然而,劉銘傳的改革是在當時已經腐爛透頂的清政府支配下進行的。在其推行過程中,他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種種阻力。因此,盡管他很想有所作為,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績,但還是有不少人對他進行掣肘、攻擊與誣蔑,迫使他不得不於1891年告病辭官而去。繼任的台灣巡撫邵友濂眼光短淺,思想僵化,盡廢劉銘傳新政,清代所實行的惟一有計劃、有成效的改革就此夭折了。1896年,劉銘傳在家病逝,清追封太子太保,謚壯肅,准建專祠。
有人說劉銘傳「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而其最偉大的成就,最值得後人景仰的事功則為「建台省」—— 建設一個近代化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