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肥東擴張

肥東擴張

發布時間: 2021-03-07 00:04:13

1、有誰知道合肥未來20年的規劃?

目前,《規劃》的徵求意見稿已經通過網路公布,近期規劃部門將徵求縣、區和市直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對該規劃進行優化和進一步完善。

面積擴大人口翻番

短短幾年的「大建設」,已經讓合肥「長大」了好幾圈。而前段時間,合肥更是提出了建設「區域型特大城市」的目標。「特大城市」有多大?這份規劃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個輪廓——到2030年,合肥市市域人口為1000萬,城鎮人口為900萬;城鎮化水平為90%;全市城鎮建設用地為900平方公里。

合肥市2009年經濟社會統計報告顯示,目前合肥市的常住人口為501萬,其中非農業人口310萬。而到2030年,合肥的人口不僅將翻一番,而且九成都將成為「城裡人」,農業人口大大減少。

除了人口總量增多,城市范圍也在「擴張」。按照規劃思路,除了中心城區和副中心外,現在三縣所轄的長臨河、三河、紫蓬、吳山、下塘等小鎮都將「轉身」成為「小城市」,如同「衛星城」一樣圍繞在合肥市區周圍,人口規模也將達到25萬左右。|

濱湖將成中心城區

要建「特大城市」,不光是人口多、面積大,城鄉空間結構都將全面調整。記者在規劃中看到,未來合肥將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一核一圈實現五軸」的空間拓展。其中,未來的合肥中心城區將不再局限在二環以內,濱湖新區將和現在的主城區組成中心城區,「特大城市」成為的「核心」。

而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其周圍的副中心城區和城鎮將構成「一圈」:城市都市區。規劃中將擁有700萬人口的都市區,包括店埠、南崗、上派和雙墩四個副中心,以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自主創新示範園區及周邊緊密相連的鄉鎮等。該圈層將成為合肥市城鎮重點發展地區。

除了城區范圍擴大,合肥還將由中心城區沿交通軸線向五個方向發展。分別是面向長三角的合寧滬發展軸、面向沿淮城鎮圈的合淮埠發展軸、面向皖西的合六發展軸、面向皖江城市帶的合安發展軸,以及面向皖江城市帶和長三角的合蕪發展軸。

產業集群市民獲益

長豐采草莓,到肥東摘蓮藕,到肥西吃老母雞……這樣的安排您還滿意嗎?在規劃中,這些特色產業都已經找到「東家」,七大產業集群將在合肥各處「抱團發展」。

在城鄉產業發展方面,以往「小作坊」式的經營方式將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集團作戰」。

未來合肥的城鄉農業,將形成「三大圈層」和「五大產業帶」。「三大圈層」不僅包括城區農業,還包括以生產和生態分別為重點的近郊農業。而「五大產業帶」則涵蓋了環巢湖的蔬菜和水產,肥西的蔬菜園藝,肥東的高效農業,長豐的草雞養殖,以及沿北環高速的經濟林木。這也意味著,早晨從肥西菜園子里摘下的青菜,中午就能端上市民的餐桌了。|

城際鐵路四通八達

在規劃中,未來合肥的交通將實現海、陸、空全方位升級。

在國家鐵路網規劃中,合寧高鐵、合武高鐵、京福高鐵和阜合杭客運專線已經確定經過合肥。合肥-安慶、合肥-南京、合肥-淮南-蚌埠、合肥-巢湖-蕪湖、合肥-六安五條城際鐵路也在規劃之列,它們就像一個「大」字,從合肥通向周邊。

此外,正在建設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將成為我國重要的國內干線機場和國際定期航班機場,全面融入長三角地區航空運輸體系。

高速路網內外通達

按照規劃,合肥將重點建設高等級道路、縣鄉道路和農村公路,形成內外銜接、城鄉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網路。

根據安徽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合肥市域高速公路網主要以合肥中心城區為中心,呈「一環七射」結構。目前框架已基本建成。而規劃中的省高速公路S23和S12,也將為合肥市民的出行提供方便。

此外,一張快速路網讓百姓向東西南北出行都更加方便,這其中,向西、西南、西北有合六葉高速、G312國道以及合六城際快速路;向北有合淮阜高速、合徐高速、合淮蚌城際快速路和S101省道;向東可以走合寧高速、合浦公路、S331、S200省道,合巢城際快速通道;向東南方向則有合巢蕪高速、合巢馬高速和S105省道;向南則可以走合安高速、合銅黃高速、G206國道、S103省道和合桐城際快速通道。可以說,條條大路通合肥。

2、合肥市工業區規劃圖空間布局是怎樣的?

合肥市工業區規劃圖(合肥市近期建設規劃圖(2006-2010))根據《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合肥市近期建設規劃(2006-2010)》規定合肥市工業區規劃如下:合肥市工業區近期發展重點:立足工業產業基礎和優勢,按照產業集聚、規模擴張、技術進步和國際合作的要求,重點發展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化工及橡膠輪胎、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軟體產業、生物技術及新醫葯、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8大重點產業。合肥市工業區規劃近期工業布局:積極構建市、縣聯動的「5大工業組團」的空間布局結構。西部工業組團: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蜀山經濟開發區等為主體,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西南部工業組團:以經濟技術開發區、桃花工業區、包河工業區為主體,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相關產業。北部工業組團:發展廬陽工業區,重點發展現代印刷、電力設備、建材、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加強與長豐縣雙鳳經濟開發區相協調。東北工業組團:以瑤海經濟開發區為主體,重點發展物流、服裝、電纜、建材及相關配套產業。東部工業組團:發展肥東經濟開發區(龍崗),重點發展家用電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輕紡、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

3、構造演化階段與盆地演化史

南華北地區特殊的大地構造位置(華北板塊南部及其與秦嶺—大別造山帶結合部,東臨著名的NNE向走滑斷裂系—郯廬斷裂系)決定了其獨特而復雜的構造演化歷史。通過對深部地球物理、區域地質及大量的地震、鑽井等地質資料的系統研究,認為南華北地區新元古代—新生代構造演化及形成的不同類型盆地與中元古代泛亞洲古板塊裂解(劉長安,1979)、古秦嶺洋及古—新特提斯洋形成演化、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俯沖、郯廬斷裂走滑有關。其構造演化基於太古宙—古元古代結晶基底、長城紀—薊縣紀坳拉槽形成演化,經歷了6個階段(表2.1、圖2.3)。在區域大地構造背景下,本書從盆地沉積格局和充填層序特徵出發,探討南華北地區新元古代—中生代不同構造演化階段原型盆地沉積演化特徵,以便能夠深入地認識奧陶系充填的沉積體系類型、特徵及層序發育模式。

自中元古代始,古中國板塊大陸地殼在離散構造背景下導致大陸裂解(程裕淇,1994)活動的不均衡性,即以先存的古元古代線型構造為先導,形成了一系列三叉裂谷,構造演化上是從裂陷向坳陷過渡,沉積上是從火山岩建造向碳酸鹽岩過渡,於華北陸塊南北邊緣演化成為坳拉槽。以欒川—固始斷裂為界,其北為豫西坳拉槽及徐淮坳拉槽,其南的北秦嶺區仍為裂谷環境。表現在沉積—火山岩建造上,欒川—固始斷裂兩側截然不同。北側的南華北地區由北向南分別發育了五佛山群和汝陽群,總體上,它們主要為一套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頁岩,夾少量白雲岩,底部普遍為含礫砂岩的濱岸—潮坪相碎屑岩沉積,厚度向南加大達1000~4000m。欒川-方城地區的管道口群及欒川群以碳酸鹽岩沉積為主,岩性以白雲岩為主,夾大量燧石條帶、團塊,含豐富疊層石,說明向南海水變深。總體上,自北向南由濱岸-潮坪過渡為局限台地沉積環境。

表2.1 南華北地區構造演化階段及盆地類型一覽表

圖2.3 南華北新元古代—新生代構造演化及盆地類型

豫西坳拉槽位於華北陸塊南部邊緣中段,東起汝南、確山,西至晉、豫、陝交界的潼關,南臨秦嶺梅槽,北到侯馬、長冶,呈三角形展布。盆地具二元結構,由早期裂陷和晚期坳陷相疊加而成,組成完整的坳拉槽發展旋迴。

2.1.3.1 新元古代被動大陸邊緣裂谷—克拉通坳陷階段(Pt3)

(1)構造演化

自新元古代開始,伴隨著華北陸塊北部興蒙海槽強烈擴張,華北陸塊南緣的秦嶺海槽也同時強烈擴張,揚子和華北陸塊之間已經形成了秦嶺—大別洋,為松樹溝—寬坪洋的繼續發展。沿商丹斷裂帶發育的中、新元古代松樹溝蛇綠岩及寬坪蛇綠岩屬小洋盆型蛇綠岩(張宗清等,1991;周鼎武等,1995;張國偉等,1995),表明在秦嶺中部已經出現洋盆。

青白口紀末期,華北陸塊受擠壓作用,南部邊緣掀斜抬升,豫西盆地沉積終止,發生構造反轉,成為剝蝕區。只有徐淮及其以東區域保持大面積海水覆蓋。

華北陸塊與揚子陸塊自晉寧運動拼合不久,在震旦紀拉張應力作用下發生裂陷和熱沉降,秦嶺海槽再次開裂,海水溝通,震旦系在河南境內主要分布於葉縣—魯山斷裂以南及安徽境內。在徐淮及其以東區域發育了一套濱—淺海相富鎂碳酸鹽岩夾泥頁岩沉積序列,厚3500~5000m。震旦紀晚期,華北陸塊整體抬升遭受風化剝蝕。之後,於早寒武世初期在安徽的淮南、河南的確山、臨妝等地形成了濁積扇粗碎屑沉積。該套沉積前人(章雨旭等,1998,曹高社等,2006)認為是震旦紀山麓冰川型的冰磧岩沉積,從其沉積特徵及礫屑的成分來看,這套礫岩應為早寒武世初期的產物。同時在徐准盆地的中、北部發育了一套泥頁岩—碳酸鹽岩—碎屑岩的蒸發台地相沉積,表現出華北陸塊南北沉積環境的明顯差異。

(2)盆地類型

南華北地區大致以欒川—確山—固始—肥中斷裂為界,其北的華北地區仍然保持穩定克拉通的沉積構造環境,其南側因北秦嶺海槽的繼續發展,逐漸演化成被動大陸邊緣,華北陸塊形成克拉通坳陷盆地(余和中等,2006)。南華北陸塊南部發育克拉通—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其內部可分為豫西—徐淮台坳及周口台隆(圖2.4)。分布於欒川—固始斷裂以南的四岔口岩組及謝灣岩組為一套復理石雜砂岩夾基性火山岩、泥質碳酸鹽岩建造,厚達3000~6000m(席文祥等,1997),說明北秦嶺區仍為裂谷盆地環境。新元古代北淮陽地區亦處於裂陷環境,安徽境內的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佛子嶺岩群為一套綠片岩系,其下部鄭堂子岩組的原岩為雙峰式火山岩及碎屑岩(周鼎武等,1998)。南部邊緣發育700~600Ma大紅口組鹼性火山噴發岩,也表明為大陸裂谷環境。

豫西—徐淮台坳沿義馬、駐馬店、淮南—徐州一線呈北西向展布,北東部即為周口台隆,為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沉積厚度最大達到700m。該台坳是克拉通盆地南部的邊緣坳陷,南與古秦嶺洋相連。該台坳發育有青白口系八公山群,屬一套陸棚相為主的沉積,以泥岩及具丘狀交錯層理的泥晶灰岩為主,表明海水比河南南部更深,這些沉積均屬典型克拉通穩定型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沉積厚度1200m以上。

震旦紀時,南華北地區盆地類型及沉積格局與青白口紀既有繼承性又有差異性。震旦紀,周口台隆范圍擴大,豫西台坳趨向於消失,徐淮台坳持續發展(圖2.5)。

徐樹桐(1987)研究認為,南華北地區早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構局是「一隆一坳」,即欒川—阜陽台隆北為洛陽—宿州台坳,洛陽、登封地區厚度最大,可達 1430m。通過進一步研究認為,南華北地區這種被動大陸邊緣—克拉通盆地台坳及台隆格局變化較大。古生代盆地是新元古代克拉通盆地的繼承和發展,早寒武世初,華北陸塊整體沉降,海水由東南侵入,以克拉通坳陷的穩定沉降、碳酸鹽岩夾碎屑岩沉積為特徵。

圖2.4 南華北地區青白口紀原型盆地

圖 2.5 南華北地區震旦紀原型盆地

2.1.3.2 早古生代早期被動大陸邊緣克拉通坳陷階段

(1)構造演化

早寒武世—中寒武世,華北陸塊南側繼續存在的古秦嶺洋持續擴張,南華北地區在前期基礎上演化為成熟的被動大陸邊緣—克拉通盆地,沉積環境分析顯示水體總體向南加深。寒武系總體以台地相及潮坪、 湖相白雲岩及顆粒灰岩為主,夾粉細砂岩及泥岩,為典型台地型沉積。

(2)盆地類型

寒武紀辛集期,南華北地區古地勢西高東低,海水由南部海槽入侵,形成漯河台坳及徐淮台坳(圖 2.6),其中的徐淮台坳比漯河台坳規模大。漯河台坳呈近東西向,而徐淮台坳呈近南北向,沉積了一套濱海相含磷碎屑岩地層。

圖 2.6 南華北地區辛集期原型盆地

寒武紀饅頭期南華北地區盆地海水繼續由東向西侵入,沉積范圍擴大,水體加深,漯河台坳又演變成登封台隆,淮南台坳分解形成鹿邑台坳和靈璧台隆,西北及東南為登封台隆及靈璧台隆的構局(圖2.7)。早期,形成雜色(以紫紅色為主)的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地層,發育藻丘及生屑灰岩;晚期,水體不斷加深,海侵范圍最大,主要沉積了一套碳酸鹽岩地層,厚 204 ~ 955m。

圖2.7 南華北地區早饅頭期原型盆地

2.1.3.3早古生代中期主動大陸邊緣弧後盆地—克拉通坳陷階段(3—O2)

(1)構造演化

早寒武世末期,古秦嶺洋殼向華北板塊俯沖,導致了華北板塊南緣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由前期的被動大陸邊緣轉化為主動大陸邊緣,南華北南緣形成了完整的溝—弧—盆體系,南華北南側演化為弧後盆地。古生代丹鳳蛇綠岩是古秦嶺洋的殘跡。二郎坪群代表了弧後盆地形成和擴張時期的記錄(李亞林等,1999)。受古秦嶺洋的制約,華北陸塊南部邊緣先後經歷了復雜的由離散邊緣到會聚邊緣的演化過程,早古生代晚期至晚古生代早期,由主動大陸邊緣俯沖轉換為碰撞,南華北地區處於隆升狀態。

其中,於二郎坪群火神廟組基性熔岩中獲得的全岩Rb—Sr年齡為581Ma±39Ma(河南區調隊,1994),玄武岩夾層中硅質岩獲得了豐富的微體化石(王學仁等,1995),包括牙形石類Acosoneotensis和放射蟲類Entanctinia complanata,其時代屬早、中奧陶世。而南華北主體發展為擠壓背景下的克拉通盆地,這種擠壓作用使華北陸塊南緣抬升,克拉通坳陷沉積向北退縮。加里東晚期整個華北板塊主體因同時受其南、北兩側的板塊匯聚俯沖作用的影響,表現為整體抬升剝蝕。

晚奧陶世—中泥盆世,揚子板塊向華北板塊繼續俯沖,主俯沖帶的位置可能為勉略—岳西縫合帶(張國偉等,1988;董樹文等,1993)。早古生代中晚期,秦嶺洋消亡,華北陸塊與揚子陸塊對接,東秦嶺—大別山與華北已經發生陸陸碰接,西秦嶺仍存在殘留海(任紀舜等,1991),因而造成了南華北地區缺失早奧陶世—早石炭世沉積。

晚寒武世—中奧陶世總體以台地相及潮坪、湖相白雲岩、顆粒灰岩夾泥岩為主,為典型台地型沉積。沉積環境分析顯示地勢南高北低,水體總體向北加深。

(2)盆地類型

晚寒武世南華北盆地開始發生構造反轉,南緣逐漸抬升,海水向北退縮。由早古生代早期的北高南低轉化為南高北低。崮山期及炒米店期沉積一套灰色灰岩、白雲岩,厚100~380m,北厚南薄。由於受懷遠運動的影響不僅頻繁間斷暴露,而且使靈璧台隆及開封台隆趨於消失,淮南隆起,淮北地區轉化為坳陷,即淮北台坳(圖2.8)。

圖2.8 南華北地區崮山期原型盆地

中奧陶世下馬家溝期,由於華北陸塊南緣抬升為陸,與秦嶺海槽隔開。南華北地區海水由北向南侵進,到達三門峽—汝南一線,形成太康—周口台坳(圖2.9)。此時在南華北地區沉積了一套碳酸鹽岩。中奧陶世上馬家溝期,地殼受擠壓抬升,海水補給減少,蒸發量遠大於補給量,淮北台坳向北萎縮,在徐州以北受懷遠運動影響,形成近東西向展布的大型碳酸鹽岩蒸發台地,沉積淺灰色白雲岩、夾多層石膏和鹽岩。中奧陶世峰峰期末,加里東運動使坳陷隆升為剝蝕區,下古生界遭受剝蝕。

圖2.9 南華北地區奧陶紀原型盆地

2.1.3.4晚古生代克拉通—陸內坳陷盆地階段(C2—P)

(1)構造演化

晚古生代,華北陸塊與揚子陸塊及西伯利亞陸塊對接後,表現出陸塊會聚拼合的繼承性(解東寧,2007)。早期坳陷向北傾斜,海侵來自北東方向。晚期坳陷的海侵從北東、南東雙向進入,這可能與南秦嶺海槽打開有關。晚二疊世,華北、揚子地塊完全焊接,強烈的陸內走滑造山作用形成北秦嶺逆沖褶皺帶。

(2)原型盆地

晚石炭世起,南華北地區海水從北東方向侵入並不斷向南西方向擴展,晚石炭世末期海水抵達了三門峽—鄭州一帶,沉積了一套濱淺海相砂泥岩地層,夾灰岩和薄層煤。底部則為穿時的鐵鋁質風化殼層,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厚度20~40m。沉積中心位於開封及徐州地區,為開封—徐州台坳(圖2.10)。

早二疊世太原期—山西期,由於華北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對接碰撞,使得華北板塊古地勢轉變為北高南低。海水也已由早先的北東方向的侵入轉變為東南方向的入侵,在華北地區形成了廣闊的陸表海環境,由於各種環境適宜,沉積了一套准碳酸鹽台地相和三角洲—

湖潮坪相的暗色砂泥岩、灰岩和煤層,此時古地理格局復雜,三角洲—湖潮坪相中容易形成煤炭資源(圖2.11)。此期為華北地區的主要成煤期之一。

中二疊世下石盒子期,南華北地區的沉積特徵與北華北地區具有明顯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南華北地區當時為適合植被生長的溫濕氣候環境,因而植被茂盛,沉積了一套以三角洲相帶為主的黃綠、灰綠色含煤砂泥岩地層,中上部夾多層硅質海綿岩,東部含煤品質較好而西部較差。硅質海綿岩的出現,表明此時該地區仍為受海水影響的近海環境。

圖2.10 南華北地區晚石炭世本溪期原型盆地

圖2.11 南華北地區早二疊世太原期原型盆地

晚二疊世上石盒子期,隨著華北板塊南北向擠壓作用的增強,華北盆地整體抬升,海水完全退出,盆地進入陸相沉積發展階段。華北板塊北部強烈隆升,古地形北高南低,沉積物源自北向南(徐輝,1987),此時的氣候由溫暖濕潤轉變為乾旱炎熱,沉積了一套以河流相為主的紅色碎屑岩地層夾淡水灰岩及石膏(圖2.12)。

圖2.12 南華北地區晚二疊世上石盒子期原型盆地

晚古生代南華北地區盆地主要包括開封—徐州台坳及民權—豐縣台隆(圖2.10、2.11、2.12)。開封—徐州台坳位於民權—豐縣台隆以南,台坳總體呈北西向,但形狀不規則,太康以北地區沉積厚度最大;民權—豐縣台隆位於開封—徐州台坳以北地區,南至商丘南,在早二疊世發育的台隆,呈南北向展布,該台隆面積較小、發育時間短。2.1.3.5 早中生代陸內坳陷階段(T1—T3)

(1)構造演化

晚二疊世末海水完全退出,南華北海相沉積終止。三疊紀,南華北地區演化為大型陸內坳陷盆地,形成陸相碎屑含煤沉積。由南而北三疊紀地層厚度逐漸增厚,並且北部三疊紀地層發育齊全,南部主要發育早三疊世地層,平頂山北坡落鳧山—王家寨下三疊統劉家溝組實測地層厚>466.72m(平頂山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2005),豫西厚550~700m,銅川和濟源地區分別為沉積中心,沉積厚度達1000m以上。劉紹龍(1986)研究認為,華北三疊紀沉積中心位於地塊西南部的華池—銅川—洛陽—鄭州一帶。

早、中三疊世,南華北盆地基本繼承了二疊紀的格局,湖盆較晚古生代盆地原型略有減小,由湖泊相沉積逐漸轉變為河湖相和河流相沉積,粒度明顯變粗,氣候變乾旱炎熱,一般為紅色碎屑岩沉積。盆地原型屬於克拉通陸內坳陷盆地(圖2.13)。

中三疊世末的印支早期運動後,大型內陸盆地的面貌發生了劇烈變化,表現為盆地大幅度萎縮。即中三疊紀表現為克拉通盆地萎縮階段,構造環境為碰撞造山(擠壓)。造成原型盆地內三疊紀地層的大范圍的剝蝕,且剝蝕厚度較大,高達3000m。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結束了三疊紀盆地的發育,使盆地向西北進一步退縮。

北秦嶺地區也有上三疊統發育,其露頭主要出露於周至柳葉河、商縣以東蟒嶺南側、盧氏雙槐樹—湯河(瓦穴子盆地地層厚1710.75m)、南召縣鴨河、馬市坪等地(馬市坪—留山盆地地層厚942.06~681.4m)。區域上分布於欒川—固始斷裂以南,呈東西向條帶狀展布,由於斷層切割及侵蝕缺失,造成現代以隔絕的小盆地形態出露。對於其沉積環境,前人多認為是山間斷陷盆地,但在南召東南部發育的上三疊統以細碎屑岩沉積為主,屬湖泊沼澤相沉積,表明了在北秦嶺地區曾出現過較大范圍的湖相沉積。根據其岩相及植物群均可與延長群對比,且未見到晚三疊世山間盆地磨拉石堆積,推測有可能它們原來與華北是連成一片的,是華北大型坳陷盆地的邊緣相帶沉積。該時期在秦嶺—大別造山帶以北可能發育有前陸盆地。合肥盆地和信陽盆地印支期剝蝕,均缺失三疊紀沉積。由於三疊系在周口坳陷分布局限且鑽井揭示不多,在此不多敘述。

(2)原型盆地

早、中生代三疊紀南華北盆地主要為洛陽—濟源坳陷、臨汝坳陷,南部周口—六安一帶尚有長山—太和隆起(圖2.13)。

洛陽—濟源坳陷位於洛陽、濟源一線,呈北東向展布。義馬市謝窪—李庄三疊紀地層厚度最大,為2730m,其餘地區地層厚度在688~874m,其中濟參1井874m、洛1井688m、伊1井860m。它由伊川台坳演化而來。開封坳陷三疊系包括中下三疊統和上三疊統,厚0~3500m,其中上三疊統僅發育在濟源凹陷,厚1050~1750m,為灰黑、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互層沉積,為中生界主要生油岩系。中下三疊統厚800~1800m,為紅、褐色泥岩和暗紫色砂岩不等厚互層,橫向分布差別較大。西部的濟源凹陷沉積最厚,達1800m,至中牟凹陷的杜營次凹厚僅800m,民權也有中下三疊統。黃口、成武、魚台則缺失中下三疊統。中牟、民權、黃口、成武、魚台地區相對隆升,處於剝蝕環境,缺失上三疊統。而以西的濟源地區相對沉降,發育與中三疊統連續的上三疊統。厚度除濟源地區可達2000~500m(T3-J2)以外,大多僅1000m以下。

圖2.13 南華北地區三疊紀原型盆地

周口坳陷三疊系主要分布在北部凹陷帶的鹿邑凹陷以及淮陽、倪丘集凹陷,向南大部分地區缺失。殘存地層為中、下三疊統,與上覆古近系呈不整合接觸。三疊系中下統在周參9井鑽厚445m(全部為劉家溝組)、周參13井鑽厚652m,頂部產赫爾末剋星孔輪藻和直輪藻未定種,屬二馬營組,根據地震資料解釋,其下與二疊系孫家溝組之間應屬劉家溝組和和尚溝組。中、下三疊統岩性主要為河流相發育的棕紅色砂岩、泥岩互層夾礫岩層。

臨汝坳陷位於太康隆起北部,呈不規則狀。向北到中牟、成武,三疊紀地層厚度變化較大,為390~1293m,其中周參8井鑽厚1292m(其中劉家溝組厚391m,和尚溝組厚232m,二馬營組厚669m),鹿1井大於1090m,南1井1390.5m。

2.1.3.6晚中生代前陸盆地—斷陷盆地階段(J1—K2)

(1)構造演化

燕山早期,南華北地區發生由南向北的逆沖推覆,隨著陸內擠壓,逆沖作用向前推進,其逆沖前鋒達潼關—魯山—淮南一線。南華北南部已為地形高差很大的剝蝕區,在欒川—確山—固始主逆沖斷裂前緣形成晚三疊世—早、中侏羅世前陸盆地。因此,在晚三疊世—早、中侏羅世,南華北地區發育了以合肥盆地為代表的陸內前陸盆地,並與周口坳陷以及位於秦嶺—大別褶皺帶內的信陽盆地組成統一的坳陷型「河淮盆地」(圖2.14)。在魯山—淮南一線以北,印支運動表現為大型的隆拗結構,晚三疊世—侏羅紀形成復向斜的繼承性坳陷盆地,如濟源盆地及成武盆地。其中,早侏羅世在河南澠池和安徽六安一帶沉積了下侏羅統含煤岩系,它們與中侏羅統之間為連續沉積。中侏羅統下段沉積後,發生一次構造運動,造成中侏羅統下段與中侏羅統上段之間的區域性不整合。中侏羅世,在河南省澠池-濟源、成武-魚台和安徽省舒城-合肥地區形成凹陷,沉積了中侏羅統河湖相含煤碎屑岩系。

圖2.14 南華北地區侏羅紀原型盆地

(2)原型盆地

前已述及,南華北地區晚中生代自北而南主要發育開封斷陷、周口斷陷及合肥前陸盆地。另外,在平輿—蚌埠隆起以北的泗縣、南召馬市坪、留山一帶也發育小型斷陷盆地(圖2.14)。

印支運動後,開封斷陷在相對凹陷的地區發育了早、中侏羅世,它們一般規模不大,其分布相對獨立、分散,盆地走向多為近EW或NWW向,屬大陸內斷陷盆地,即開封斷陷早、中侏羅世盆地原型為局部斷陷盆地。

中、下侏羅統厚0~850m,分布於濟源、黃口、成武、魚台凹陷,其中濟源凹陷侏羅系分為下侏羅統鞍腰組和中侏羅統馬凹組。鞍腰組厚300~460m,由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質泥岩與灰色砂岩、灰質粉砂岩組成,其中深灰、灰黑色泥岩具備生烴條件;中侏羅統馬凹組厚130~280m,上部主要由褐色、深灰、灰黑色泥岩及淺灰、棕紅色粉砂岩、砂岩組成,下部為一套長石石英砂岩。濟參1井鞍腰組厚為35m、義馬組厚為244m、馬凹組厚160m。黃口、成武、魚台凹陷侏羅系中、下統為汶南組,厚850m左右,為一套紫色、灰紫色泥岩、粉砂質泥岩、含礫砂岩、磚紅色中細粒砂岩。

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期間,周口地區的構造環境主要受控於大別造山帶核部熱穹的強烈隆升和郯廬斷裂帶、麻城—商城—夏邑斷裂帶的右行走滑以及復活的北西西延伸的左行活動的斷裂的聯合作用。周口斷陷中、下侏羅統較少,厚度200~500m,主要見於周參10井、23井,岩性為深灰、灰黑色泥岩與灰—淺灰色粉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砂岩及礫岩夾少量灰黑色碳質泥岩和煤層。其中,周23井碳質泥9m、煤6m;周參10井碳質泥岩88m、煤8m。另外,周22井、周26井可能存在中、下侏羅統。與上下地層角度不整合接觸。周口斷陷帶南部東岳凹陷,周參6井中、下侏羅統地層主要為一套紅色碎屑岩沉積,厚267.5m,在南部固始、淮濱、息縣一帶鑽探的地質淺井也揭示了這套地層,岩性為一套紫紅、暗紅色泥岩與灰、灰白色泥岩互層,厚度大於500m。

合肥盆地位於華北板塊的南緣,其南部邊界為秦嶺—大別造山帶,東部以郯廬斷裂帶為界。三維埋藏史揭示,合肥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積演化歷史受大別造山帶和郯廬斷裂帶的共同控制,盆地沉積中心的遷移與大別造山帶和郯廬斷裂的活動密切相關。盆地內發育的中、新生代地層主要包括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以及新近系,目前的最大沉積厚度超過10000m(王利等,2007)。侏羅紀為前陸盆地,沉積中心早期位於舒城凹陷,晚期位於郯廬斷裂一側,即丁集—肥東凹陷東部的肥東一帶(圖2.15)。僅安參1井鑽遇下侏羅統(厚1261m),安參1、合深3井兩口井鑽遇中、上侏羅統,其中,安參1井鑽遇中侏羅統厚2040.5m、上侏羅統厚366.5m,合深3井鑽遇中、上侏羅統厚約1600m。侏羅系岩性以泥岩與砂岩呈不等厚互層為主,下侏羅統岩性主要為厚層砂質泥岩、泥岩夾薄層泥質粉砂岩,主要分布於盆地的南部,沉積中心位於舒城凹陷,最厚達2500m,向北逐漸超覆尖滅,尖滅線位於合深3井至合深6井一線。中、上侏羅統主要為紫紅色泥岩、粉砂質泥岩與紫紅色、灰色粉細砂岩組成不等厚互層,局部分別形成砂岩、泥岩富集段,合肥盆地以西的河南商城—光山地區出露的上侏羅統朱集組為一套砂礫岩粗碎屑沉積,厚度可達2000~3000m。推測這套侏羅系沉積在南華北地區南部(舞陽—合肥)屬一個統一的斷陷盆地,向北減薄(倪丘集凹陷現今殘存侏羅系僅500餘米)。其北側為太康—蚌埠前陸隆起,推測侏羅紀時期其缺失沉積並很可能成為其南、北側盆地的剝蝕物源區。在以濟源為沉降中心的豫西及開封—黃口地區則主要表現為一套上三疊統合肥盆地以侏羅系的穩定克拉通型陸相沉積,以砂岩、粉砂岩夾泥岩為主,總體上沉積物粒度較周口—合肥前陸盆地要細,且其成分成熟度較高,以石英質砂岩佔多。

白堊紀時期,大別造山帶對該盆地的控制減弱不明顯,而郯廬斷裂帶卻發生了大規模的走滑拉張運動(Zhuetal.,2005),受其影響,合肥盆地也表現為走滑—拉分盆地特徵。朱巷組是郯廬斷裂帶擠壓撓曲凹陷沉積。新生代以後,隨著郯廬斷裂活動性減弱,大別造山帶重新成為控制合肥盆地演化的主要因素和主要物源區(王利等,2007)。

從始新世中、晚期開始,太平洋板塊運動方向再次發生顯著的變化,板緣的俯沖、消減作用造成了地幔物質的調整和運動,引起板塊內部不均衡升降以及岩漿活動。由於印度板塊繼續北移,青藏高原急劇隆升,對周圍塊體產生側向擠壓。華北盆地南部地區於漸新世末期整體隆升及遭受一定程度的剝蝕,從而形成新近系與古近系之間的沉積間斷及角度不整合,這是喜馬拉雅運動的主要表現。

至中新世,華北盆地南部地區普遍整體下沉,形成了新近紀華北盆地南部統一的大型坳陷型盆地,現今所謂的華北盆地南部也就是指該期盆地。本區新近系和古近系在全區分布廣泛,厚度在平面上變化不大,沉積中心位於北西向展布的中牟—西華—周口一線,向兩側逐漸減薄,其中最大厚度可達2000m。

綜上所述,南華北地區自震旦紀至新近紀經歷了被動陸緣盆地—克拉通坳陷盆地—拉張/拉分盆地—伸展盆地的演化歷史,即Z—1古秦嶺洋拉張,華北南部隨之下沉形成被動陸緣;?2—S古秦嶺洋關閉,華北南部隆升;C2—P1古勉略洋擴張鼎盛期,華北南部下沉發育近海克拉通內聚煤坳陷;T2—3大別造山,華北南部沉積區由南向北、由東向西萎縮;J—E疊加陸內分隔型盆地,沉積差異明顯。

4、合肥究竟還有沒有必要,再建高架橋,要怎樣看待呢?

話說最近,在裕溪路高架完工通車之後,合肥市另外一條通達肥東縣城的主幹道——包公大道,也即將實施快速化改造!

這就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合肥的東邊,又將新添一座高架橋,並通達肥東縣城!

但是,這消息一出,網友們的觀點,卻各不相同!贊同者有之,不理解者有之,觀望者,亦有之。

有網友說:合肥已經有十幾條高架橋了,幹嘛還建設那麼多高架橋啊?這不是浪費嘛!

有網友說:包公大道車輛不多,路兩邊都是空地,修高架,完全沒有必要。

面對這一質疑,也有網友,持不同觀點!

有人說:那些說車輛不多的,估計是很長時間沒有走包公大道了,一到下班高峰期,真的很堵車啊!

也有人說:這是一則好消息,建成後,有利於緩解東門出城交通壓力,減輕龍塘高速口的交通壓力,意義很明顯!

於是,坊間便有:合肥,還有沒有必要,再建高架橋的討論!

我想說的是:合肥,仍然有必要建設高架橋,而且,很有必要!

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分兩點來闡述我的觀點!

一:城市規模,仍在不斷擴張

熟悉合肥的朋友,或許都知道,以前的合肥,那是真的很小,所謂的主城,只局限在一環內,所以,當時有:合肥是一座小縣城的說法!

但是,如今的合肥,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城市人口不斷激增,換句話說,早已是今非昔比!

前段時間,公布的人口數據顯示,合肥目前的常住人口,已經接近820萬,這么大的人口量級,對於交通的巨大需求,自然不必多說,從早晚上下班高峰的路況,便可窺見一斑!

所以,合肥不僅需要建設高架橋,還需要建設地鐵,完備立體化交通網路!

這不僅有利於合肥人的出行,也能提升合肥的城市形象!

二:未雨綢繆,要有大格局

之前有人說這條路兩邊,還有許多是空地,建設高架橋,沒有必要!

但是,細細一想,當年剛修建五里墩立交橋的時候,又是一個什麼模樣呢?當時,甚至很多人想不通!

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了,看看現在,對比一下,你會發現,當年修建的規模,已經不能滿足今天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了!

這樣的例子,在合肥還有很多,比如合肥的金寨路高架橋,十多年前剛修建的時候,許多人也覺得是浪費。

但是現在呢?趕上傍晚下班高峰期的時候,高架上也堵車!

甚至還有肥西上派的朋友,私信我說:老哥,我們肥西的金寨南路高架橋,咋就沒動靜呢?好像都喊了好多年了!我們一直都期盼著高架橋能從明珠廣場,通到上派呢!

其實,從這個側面,也反應了部分地區老百姓,對於發展立體交通的迫切願望!

綜上所述:

今天的合肥,無論是城市面貌,還是交通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與周邊的大城市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現在說“差不多”,還為時過早,其實,差距還很大!

人們擔心浪費資源,其實,可以理解,所以,在交通規劃的時候,需要未雨綢繆,科學規劃,不能只局限於眼前,要有大格局!

5、肥西縣是不是要劃給合肥

合肥市行政上管轄肥東縣,肥西縣和長豐縣,
合肥市區向郊區延伸擴張,勢必會徵收一些郊縣的土地,
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不可能一夕之間全部城鎮化。

6、郯廬斷裂帶與合肥盆地的斷裂-沉積響應

合肥盆地是一個具有「早期擠壓、後期拉張」的復合型疊加盆地。侏羅紀時期主要受大別造山帶控制,屬於擠壓型前陸盆地。早白堊世初是一次重要轉型期,之後,盆地整體進入了拉張階段,郯廬斷裂對盆地的影響逐漸加強,斷陷盆地疊加在前期前陸盆地之上。這種不同構造系統的轉換主要受控於盆地兩大邊界構造帶活動時間和強度的差異,早期擠壓性前陸盆地是後期斷陷盆地發育的基礎,同時後期的拉張活動對前期盆地的改造作用較大。

1.盆地基本特徵及構造格架

(1)盆地基底性質

合肥盆地基底埋深從西向東、從北向南變深,顯示出受大別造山帶與郯廬斷裂帶的雙重控製作用。由於侏羅紀期間合肥盆地為大別造山帶北部的前陸盆地,盆地格局呈現為向南變深的撓曲型坳陷,從而盆地基底南深、北淺。在早白堊世初郯廬斷裂帶的走滑運動後,K1-E轉變為斷陷盆地。在斷陷活動期間,由於郯廬斷裂帶的強烈伸展運動,進一步加深了盆地東部的下陷,所以合肥盆地總體上呈現東深西淺的格局。

合肥盆地基底是由大別山北部印支期前陸變形期定形的。盆地近東西向的信陽-舒城斷裂、六安斷裂、蜀山斷裂、肥中斷裂、耿集斷裂、壽縣-定遠斷裂在印支期都為南傾的大型逆沖斷裂。它們的逆沖活動及其強弱控制了盆地基底變形及原先地層的保存狀況。合肥盆地內近東西向的逆沖斷層在郯廬斷裂帶旁明顯變多,並且上述大型逆沖斷層在斷裂帶旁發生了左旋的牽引彎曲。這表明印支期前陸變形時郯廬斷裂帶就發生了左行平移,屬於造山運動中的轉換斷層。

合肥盆地基底的古生界地層目前分布狀況也明顯受印支期逆沖構造控制。上古生界有規律地分布在六安斷裂、蜀山斷裂、肥中斷裂、耿集斷裂的下盤(北側),而下古生界地層則分布在蜀山斷裂、肥中斷裂、耿集斷裂的上盤(南側)。大別山北側、六安斷裂以南,由於強烈的逆沖、剝蝕,古生界地層全部消失。盆地西部由於靠近大別造山帶,古生界地層的保存明顯差於盆地東部。盆地東部的郯廬斷裂帶旁側,雖然逆沖斷層的數量增加,但是可能相應逆沖幅度降低,從而古生界地層在逆沖運動的抬升、剝蝕相對較弱,保存較好。霍邱凸起的中西部古生界地層大面積缺失,可能與壽縣-定遠斷裂的強烈逆沖有關。總之,合肥盆地基底古生界地層的保存狀況,與印支期基底上逆沖活動具有密切的關系。

(2)盆地主要斷裂及活動規律

1)主要斷裂分析。根據現有的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分析,盆地邊界及內部共有8條大斷裂,其中盆地邊界大斷裂4條,盆地內部大斷裂4條(圖3-18)。斷裂走向主要為近東西向,共6條;北北東向大斷裂2條。其中東界上的郯廬斷裂帶的介紹在此略去。

a.吳集斷裂。吳集斷裂是盆地的西部邊界斷裂,也稱為南照集-口孜集斷裂或豐(沛)渦(陽),總體走向北北東。該斷裂北起山東豐縣,經豫皖邊境地區、渦陽、口孜集、南照集等地,延入合肥盆地的西部邊界,構成了長山隆起與潁上凹陷的邊界斷裂。該斷裂基本上被新生界覆蓋,只在四十里長山地區出露有受斷層所影響的一些構造現象。盆地西界的吳集斷裂北起穎上縣的南照集,向南經霍邱縣的周集西部,在沈老莊以南與肥中斷裂相交,該段長約50km。

重、磁異常圖顯示吳集斷裂向南過肥中斷裂後呈斷續延伸而進入大別山。由於後期東西向大型正斷層的活動,一些東向西向的凹陷向西越過吳集斷裂後繼續延入河南境內,指示吳集斷裂南段在伸展期活動微弱,強度明顯不如北段。

圖3-18 合肥盆地構造綱要圖

b.信陽-舒城斷裂。信-陽舒城斷裂為北淮陽逆沖-推覆帶的前緣斷裂帶,由一系列斷面南傾的疊瓦沖斷層組成,呈向北突出的近東西向弧形展布,構成了合肥盆地的南界。該南界斷裂使佛子嶺群向北逆沖於侏羅紀三尖鋪組之上,構成了侏羅紀時合肥盆地南部邊界。早白堊世—古近紀,由於合肥盆地南部舒城凹陷為北斷南超的格局,這時合肥盆地地南界變成了沉積超覆的邊界,目前保留的上白堊統-古近系邊界已經是殘留邊界。

c.壽縣-定遠斷裂。大量的地球物理與地質資料顯示,盆地的北界為壽縣-定遠斷裂,走向為近東西至北西西向,全長約180km。這兩條斷裂曾被認為一條連續的斷裂,而新的地球物理資料揭示是由壽縣斷裂和定遠斷裂兩條組成,其間為北西向的耿集左行錯斷,這兩條斷裂皆向南傾,以北為淮南斷褶帶,以南分別為潁上凹陷、霍邱凸起、定遠-大橋凹陷。這兩條斷裂起源於印支期向北逆沖的斷裂帶,在早白堊世中期-古近紀轉變成正斷層,控制南側的張橋組和定遠組沉積,從而形成定遠-大橋凹陷與潁上凹陷北部。

d.肥中斷裂。肥中斷裂是將合肥盆地分割為南、北兩大塊的重要斷裂,為走向近東西、斷面南傾的正斷層,傾角60°~80°,全長約180km,斷距達4000m以上。它向西延伸進入河南境內。在合肥盆地的肥中斷裂,西起霍邱縣四十里長山南麓,往東經壽縣隱賢集南,過肥東縣梁園鎮後向東與郯廬斷裂相交。地震剖面上指示斷裂形態為上陡下緩的鏟形,控制發育了南側上白堊統一古近系楔形體沉積體。

e.六安斷裂(也稱肥西-韓擺渡斷裂)。六安斷裂位於合肥盆地中南部,西起霍山縣葉集南,向東經六安市南,東部止於郯廬斷裂,總體走向近東西向,盆地內長約150km。在地震剖面上也表現為斷面南傾。該斷裂也是起源於印支期向北運動的逆沖構造,在白堊世中期-古近紀轉變成正斷層,控制了舒城凹陷的形成。

.f蜀山斷裂。蜀山斷裂位於肥中斷裂之南,宏觀走向亦近東西,東起郯廬斷裂帶附近,經肥東、合肥、金橋、六安、姚李南後向西出研究區;在六安以東段呈近東西向,六安向西至研究區邊緣呈波狀彎曲,盆地內延伸長度約170km。在地震剖面上,斷面南傾,控制沉積了南側下降盤的上白堊統與古近系。該斷裂性質與肥中斷裂類似,印支期為擠壓沖斷,燕山-喜馬拉雅期轉變成正斷層。

g.耿集斷裂。耿集斷裂東段走向近東西向,向東與郯廬斷裂相交;西段走向北西西,向西與壽縣斷裂相交,斷面南傾。該斷裂斷距較大,其南有巨厚的白堊系、侏羅系,其北中、新生界較薄。推測該斷裂形成於印支期,表現為擠壓逆沖,燕山-喜山早期則以拉張為主,但燕山晚期先逆沖後拉張正斷仍較為明顯,造成上白堊統較普遍不整合於下白堊統及中上侏羅統之上。

上述邊界大斷裂和盆地內部大斷裂基本上控制了盆地中、新生界發育特徵和構造格局,在盆地的形成演化方面具有較大的影響。

2)斷裂活動規律。

a.北北東向斷裂。合肥盆地的東界與西界斷裂分別為北北東向的郯廬斷裂帶與吳集斷裂。

郯廬斷裂帶起源於印支期華北與揚子板塊的陸-陸碰撞,當時為左旋轉換斷層,在左行錯開大別、蘇魯造山帶中使合肥盆地東部疊加了走滑撓曲盆地(前陸盆地東部),控制了盆地的侏羅系沉積。在早白堊世初,郯廬斷裂帶再次發生了左行平移,使張八嶺隆起抬升,此時盆地內缺失沉積。在早白堊世中期至古近紀期間,郯廬斷裂帶轉變為伸展活動,控制了合肥盆地東部的斷陷,使朱巷組、響導鋪組、張橋組與定遠組在盆地東部沉積變厚。新近紀以來,隨著合肥盆地受擠壓抬升,郯廬斷裂帶轉變為逆沖活動。

北北東向的吳集斷裂,其西為長山隆起,其東為穎上凹陷。長山隆起上形成了一系列北北東向的左行平移構造,次級斷裂發育,斷裂處岩石破碎,硅化強烈,並出現了一系列沿斷裂侵入的北北東向早白堊世中-酸性岩牆。由此可見,吳集斷裂起源於早白堊的左行平移,是郯廬斷裂帶早白堊世左行平移活動的旁側斷裂。這期間該斷裂的左行平移,形成造成了西側的長山隆起。在早白堊世中期-古近紀該斷裂帶也轉變成正斷層,控制了東側北北東向的潁上凹陷。

b.近東西向斷裂。合肥盆地近東西向斷裂主要有北界的壽縣-定遠斷裂、盆內的肥中斷裂、蜀山斷裂、六安斷裂及南緣的信陽-舒城斷裂東段。這些斷裂斷面都向南傾,指示了與大別造山帶的密切關系。在地震剖面上,這些斷裂在印支面以下,在侏羅系地層中表現為逆沖斷層,使岩片疊置,老地層蓋在新地層之上。而在白堊紀至新近系中這些斷層又呈現為正斷層,合肥盆地內這些近東西向斷層,起源於華北與揚子板塊沿大別造山帶的陸-陸碰撞中,當時為前陸變形中的逆沖斷層。在白堊紀-古近紀的伸展活動中,這些早期逆斷層發生反轉,成為控制斷陷沉積的正斷層。

c.北西、北西西向斷裂。盆地南緣的北西向信陽-舒城斷裂西段及龍梅斷層,出露地表,斷面南傾、向北逆沖的大型逆沖斷裂。這兩條斷裂形成於大別碰撞造山的印支-早燕山期,是當時大別造山帶北緣的大型逆構造。在早白堊世中期-古近紀的伸展活動中,這兩條斷裂未顯示強烈的活動,亦未反轉成正斷層。

合肥盆地內其它的北西、北西西向斷裂,如耿集斷裂,也形成於印支-早燕山期,是前陸變形期的逆沖斷裂。

3)典型構造樣式。

合肥盆地自印支運動以來,其動力學背景幾經轉換,主要經歷了印支、燕山、喜馬拉雅三期構造運動,分別形成了壓性構造樣式、伸展構造樣式和走滑構造樣式以及復合構造樣式4種類型。

a.壓性構造樣式。擠壓構造是盆地內的典型構造樣式,各時期的擠壓作用在不同地區表現出不同的構造樣式。

①頂板反沖雙重構造。在盆地南部大別山邊緣信陽山前沖斷帶內主要表現為「背駝式」頂板反沖雙重構造體,由於受沖斷層系作用,下盤斷坪切入基底,上盤斷坪歸並於印支面底部,形成頂板斷層,印支面具反沖性質。沖斷造成地層「背駝」式縮短疊加,形成雙重構造體。

②反沖斷層和構造三角帶。主要發育於肥中斷裂及其以北地區的中下侏羅統中,斷面北傾、向南反沖,為燕山中晚期(晚侏羅世-晚白堊世早期)的產物。

③背沖構造。在一個構造單元中,兩組傾向相反的斷層自中部向兩側逆沖,構成背沖構造。主要發育於盆內南緣的中生代地層及在肥中斷裂南側的古近系中,為喜山晚期擠壓隆升活動的產物。

b.伸展構造樣式。本區的伸展構造主要包括鼻狀構造、地塹和地壘構造等。

①斷鼻構造。區內鼻狀構造較為發育,是較為有利的圈閉構造類型,目前比較落實的有木廠埠斷鼻構造、義城斷鼻構造等。

②地塹和地壘構造。主要發育於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層中。喜馬拉雅早期的區域不均衡拉張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均衡張性作用往往引起一些傾向相反的正斷層相互組合,將沉積盆地分割成地塹與地壘相間的構造格局。

c.走滑構造樣式。花狀構造是走滑作用的典型特徵,合肥盆地在294.0測線上見到了特徵較為典型的負花狀構造。該構造實際上是燕山期以來多期不同性質的斷裂長期活動的結果,侏羅紀時主要為小規模擠壓沖斷,晚侏羅-早白堊世發育由西向東的沖斷並造成了西側上升盤侏羅系的剝蝕減薄;而晚白堊—古近紀則表現為典型的負花狀構造,以系列張性斷裂組合為特徵,控制了斷裂帶內的上白堊統—下第三系沉積。該斷裂走向為NE,屬於郯廬斷裂系的次級斷裂。

d.復合構造樣式。反轉構造是一種典型的疊加復合構造,按其構造疊加活動的序次,由擠壓或壓扭構造疊加在拉張或張扭構造之上稱為正反轉構造,反之稱為負反轉構造。合肥盆地的負反轉構造十分發育,主要表現為印支期逆斷層在喜馬拉雅早期沿原沖斷面回落,逆斷層轉換為正斷層。在六安斷裂、蜀山斷裂、肥中斷裂等斷裂的下降盤均發育負反轉構造,尤以蜀山斷裂下降盤最為典型。蜀山斷裂早期為一逆沖斷層,侏羅系及其部分白堊系遭受剝蝕,到了喜馬拉雅早期,蜀山斷裂轉為拉張,在其下降盤沉積了古近系,形成了現今的構造形態。

(3)構造單元劃分

合肥盆地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東南部,沿郯廬斷裂帶和大別造山帶接合部前沿沉積最厚,向西、向北減薄,明顯受郯廬斷裂控制。至古近紀沉積期,盆地發生轉換調整,形成近東西向斷裂控制下的凹凸相間的構造格局。現根據古近、新近紀的構造發育及現今結構特點,可將盆地劃分為四凹兩凸,自南向北依次是舒城凹陷、六安凸起、丁集-肥東凹陷、霍邱凸起、定遠-大橋凹陷及霍邱凸起西北側的潁上凹陷(圖3-18)。

2.郯廬斷裂帶對盆地斷裂和沉積的控制

(1)郯廬斷裂帶與盆地斷裂

1)郯廬斷裂帶印支平移啟動期。合肥盆地東側郯廬斷裂帶旁,近東西向的前陸逆沖斷層明顯增多,前陸變形加強,這是由於當時郯廬斷裂帶活動而使盆地東側應力集中所致;另一方面,由於郯廬斷裂帶造山期的左行平移,使得同時形成的盆地基底近東西向逆沖斷層的走向發生牽引彎曲,在郯廬斷裂帶附近成為北東東向。六安斷裂、蜀山斷裂、肥中斷裂、壽縣-定遠斷裂在郯廬斷裂帶旁都出現了走向向北東偏轉的現象。因而,合肥盆地基底構造是前陸變形中形成的,其動力來自華北與揚子板塊的碰撞。但是,由於當時郯廬斷裂帶的活動,盆地東側基底的前陸變形構造受到郯廬斷裂帶當時左行平移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前陸變形的加強與斷裂帶旁前陸變形構造受到牽引彎曲。在整個侏羅紀期間,張八嶺隆起影響著合肥盆地東部的沉積。

2)郯廬斷裂帶早白堊世初左行平移期。早白堊世初,由於太平洋區板塊的強烈活動,郯廬斷裂帶再次發生大規模的左行平移。同時,整個中國東部都受到這一強大的左旋剪切的影響,形成了一系列北北東—北東向的左行平移斷裂,包括合肥盆地西部的吳集斷裂及相應的長山隆起。在郯廬斷裂帶平移階段,合肥盆地內部近東西向的大型斷裂並沒有發生活動,因而郯廬斷裂帶的這期平移活動沒有對盆地內部這些近東西向斷裂產生影響。盆地西界吳集斷裂的形成與左行平移,是郯廬斷裂帶早白堊世初平移活動的伴生產物,兩者發生於同一區域動力學背景下。

3)郯廬斷裂帶伸展活動期。中國東部在早白堊世中期開始,出現了岩石圈減薄,呈現伸展活動。這一伸展活動使得先存不同走向的斷裂發生斷陷而控制斷陷盆地。伸展斷層與斷陷盆地的發育時間,表明這期伸展活動持續至古近紀末。在此伸展活動期間,合肥盆地內部及其周邊的近東西向斷裂與北東向斷裂都被重新調整轉變成為正斷層,並控制合肥盆地的沉積發育。盆地內部呈現為北斷南超,吳集斷裂為東傾正斷層,而郯廬斷裂發育成西傾的大型正斷層。

4)郯廬斷裂帶新近紀擠壓活動期。新近紀以來,由於西太平洋的弧後擴張向西推擠著中國東部大陸,以及印度板塊碰撞而造成的向東擠出作用,使得中國東部出現了近東西向的擠壓作用,但由於是板塊邊界上作用力的遠程效應,這期的擠壓作用力並不十分強烈,主要是發生了局部的逆沖斷層活動,沒有顯著的、區域性的褶皺發生。

對於合肥盆地而言,近東西向的斷裂由於平行於擠壓力方向,受影響微弱,而東西邊界上的郯廬斷裂帶與吳集斷裂卻發生了逆沖活動。由於動力較弱,這期北東向斷層的逆沖活動,影響范圍只限於盆地東、西邊界上。

由前述可知,巨型的郯廬斷裂帶活動,都是區域動力學的作用結果。無論是郯廬斷裂帶,還是盆地中的其他斷裂,也都是各期區域動力作用下的產物。合肥盆地內不同方向、不同類型的斷裂活動,主要決定於區域動力學的作用方式。而大型斷裂帶旁側的構造強化現象是斷裂活動的必然表現。

(2)盆地形成機理與演化

1)印支期前陸變形與盆地基底形成。印支期華北與揚子板塊沿大別造山帶發生陸-陸碰撞,其北部的華北板塊南緣處於前陸變形帶上,合肥盆地的基底正是在此前陸變形帶上。這一時期盆地基底主要表現為自南向北的逆沖斷層活動。同時,由於郯廬斷裂帶在此碰撞期間的陸內轉換斷層活動,左行錯開了大別與蘇魯造山帶,而其間的變質岩斷片就為張八嶺隆起,成為之後發育的合肥盆地的東界。

2)侏羅紀前陸盆地階段。合肥盆地侏羅系沉積格局總體上呈現為典型的前陸盆地。它是華北、揚子板塊沿大別造山帶陸-陸碰撞中,大別造山楔向北逆沖在華北板塊南緣,使華北板塊南側在造山楔重力負荷下發生撓曲坳陷,從而出現了合肥前陸盆地。前陸盆地的北界應是當時的淮南-蚌埠前陸隆起。盆地南厚北薄的楔狀沉積及大別山北坡的沖積扇,就是大別造山帶隆升的沉積響應。

早侏羅世盆地南部出現最強的沉降-沉積過程,中、晚侏羅世時盆地南部沉降-沉積強度顯示變弱的趨勢。大別造山帶詳細的熱年代學研究顯示(李曙光等,1998),造山帶在228~210Ma(晚三疊世)和200~190Ma(早侏羅世)期間經歷過兩次快速折返、抬升,而第二次快速抬升與合肥盆地內早侏羅世最強的沉降-沉積完全對應。大別造山帶內缺乏中、晚侏羅世快速抬升的記錄也與合肥盆地內缺乏該期間強烈沉降記錄相吻合。因而,合肥盆地內的沉積記錄從沉積學角度表明大別造山帶經歷過早侏羅世的快速折返、抬升與隨後中、晚侏羅世的構造平靜期。

早侏羅世時合肥盆地東部的郯廬斷裂帶旁側出現了明顯的沉降-沉積帶,在中、晚侏羅世時這一北東向的沉降-沉積帶連續出現,更加突出,其幅度超過了大別山山前帶。印支期郯廬斷裂帶所形成的張八嶺隆起,在隨後侏羅紀合肥盆地發育階段控制了盆地東部的沉積,出現了較厚的侏羅系充填。因而,侏羅紀時期合肥盆地總體上是受控於大別造山帶隆升的前陸盆地,但東部同時受控於郯廬斷裂帶所在的張八嶺隆起,屬於復合型前陸盆地。

3)早白堊世初期走滑階段。早白堊世初期郯廬斷裂帶再次被利用而發生左行平移。同時,還形成了西側北北東向左行平移的吳集斷裂。這兩個北北東向的左行平移斷裂及其所在的張八嶺隆起與長山隆起,就構成了隨後所出現的合肥斷陷盆地的東、西邊界。這期間由於區域性的擠壓隆起,合肥盆地內沒有出現沉積響應。

4)早白堊中期—古近紀斷陷盆地階段。合肥盆地此時正處於全面的伸展發育階段,呈現為復合式斷陷盆地。盆地東部與西部,受北北東向邊界斷裂——郯廬斷裂帶與吳集斷裂的伸展控制,出現了北北東向的半地塹式斷陷盆地。同時,盆地北界及內部近東西向、南傾斷裂(壽縣-定遠斷裂、肥中斷裂、六安斷裂)的伸展活動,又控制出現了近東西向、北斷南超的半地塹式盆地。從而,伸展期合肥盆地的斷陷活動同時受盆地邊界上的北北東向斷裂與北界和內部近東西斷裂伸展的共同控制,表現為復合斷陷盆地。

5)新近紀以來坳陷盆地階段。漸新世—中新世,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最終碰撞拼接,以及菲律賓板塊的呂宋弧與歐亞板塊斜向碰撞,使我國遭受強烈的擠壓作用,導致古近系伸展盆地的回返及消亡。新近紀以來,合肥盆地整體進入了坳陷盆地階段,盆地西北部的穎上凹陷表現較明顯。與此同時,盆地邊界斷層發生正反轉,伸展斷層轉變成沖斷層,如沿張八嶺隆起西緣的郯廬斷裂帶內就常見逆沖構造。合肥盆地內上白堊統-古近系中局部也發育了小型逆沖斷層,即為該期構造擠壓作用的表現;同時該期構造抬升也造成了較大規模剝蝕作用。

總之,由於受大別造山帶和郯廬斷裂的雙重控制和影響,合肥盆地的構造演化復雜,形成了集前陸、斷陷和坳陷盆地於一體的復合型殘留盆地。

7、為什麼肥東龍崗鎮所轄史城等村至今未劃歸合肥市瑤海區?什麼時候才能劃歸合肥瑤海所轄?

龍崗鎮現在基本上已經是合肥和肥東共同治理了。但是一個一個區域的規劃也是要慢慢來,這其中牽扯的東西太多
舉例來說,戶籍的變動,派出所需要一些時間。整理,歸檔
劃給合肥以後,電話號碼要換吧,合肥電信局要從終端配新埠,肥東電信局就要掐掉埠。
最主要在於行政權的轉讓,關繫到很多領導幹部的切身利益,這才是最大的貓膩所在。
等等等等原因,所以說規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且從目前來說,也是要一步一步來的,三縣以後都要成為合肥的衛星城,也就是屬於合肥城區的范圍,整個是要規劃的,但那是後話了。
現在的規劃是要根據發展來,這片土地基本被開發了``好,我們再和龍崗政府,肥東縣政府進行研究```

總而言之就是,規劃是遲早的,但著急也沒用,上層決策的東西,你我永遠搞不清

謝謝

回答你的補充:很難說,5年內只是制定的一個指標,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或許2007他就成合肥的地盤了,又或許很久都不行。再就是在這5年內,如果有高層領導換選,那麼前任推行的東西就有可能被推翻。從現在的跡象來看,合肥制定的近期規劃主要還是在南邊(濱湖新城)和北邊(二環靠北地區)。所以向東擴張的速度肯定會變慢,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合肥這四個方向,現在就是肥東到合肥這一段最破,你看看東市區```15年前什麼樣現在就還是什麼樣。顯然這里不是重點。所以我建議你不要太關注,反而讓你著急,劃過來是必然的,看政府決策吧

8、合肥跟武漢哪個城市發展潛力大?

合肥和昆明鄭州西安一個檔次,武漢和杭州南京一個檔次,你說呢?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