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肥東礦產分布

肥東礦產分布

發布時間: 2021-11-20 03:41:37

1、礦區礦產分布

在西起石碌嶺、東止紅頭山,北臨石碌河、南至楓樹頂約11km2范圍內(圖3-7、圖3-10),計有大小鐵礦體38個、鈷礦體17個、銅礦體41個。但規模較大者僅有北一、南六、楓樹下鐵礦體,一號、四號銅礦體及一號、三號鈷礦體,占總儲量的90%以上。鐵礦體主要分布在北一、南礦、楓樹下以及保秀-正美區段;鈷銅礦體則主要分布在北一與南礦區段。鐵、鈷及銅礦體均以北一區段規模最大,三者均佔全區目前查明總儲量的80%以上。鐵鈷銅礦體從平面分布看,大致以北一復向斜軸為中心,分北、中、南三個礦帶:北礦帶分布於保秀—正美—紅頭山一帶;中礦帶分布於石碌嶺(包括紅房山背斜南翼)—小英山—三稜山—大英山一帶;南礦帶分布於南礦—楓樹下一帶。中礦帶位於復向斜的槽部,南、北礦帶分別位於復向斜的南翼和北翼。垂向上,鐵礦體通常位於鈷銅礦體之上(圖3-10至圖3-13),只是構造起伏倒轉時,鈷銅礦體才位於鐵礦體之上。除個別地段外,兩者通常保持在30~60m的距離,總體是西近東遠,南翼近而北翼遠。因而,礦區自上而下大致為鐵-鈷-銅的順序排列、平行疊置,空間展布上有極大一致性,但大小有異,一般鐵礦體規模大,鈷、銅礦體規模也大。此外,平面上,銅礦體主要分布在北一區段的西部(Ⅻa~Ⅶa線);鈷礦體則主要分布在北一區段中部及東部(Ⅸa~E8線),其中Ⅸa~Ⅶa線為兩者重疊區(圖3-11)。但在垂向上,礦區西部相對來說似乎又以鈷礦體為主、而東部以銅礦體為主(圖3-14)。

圖3-13 示石碌礦區北一礦段鐵礦體與鈷銅礦體垂直空間關系

圖3-14 石碌礦區北一礦段-150m中段鈷銅礦體平面分布圖(a)和N6號穿脈素描圖(b)

2、區域礦產分布

河南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迄今為止已經發現106種礦產,已探明儲量的有78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49種。鉬、天然鹼、藍石棉、珍珠岩、藍晶石和鑄型砂岩等6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煤、石油、天然氣、鋁、金、銀和鉬等是河南的優勢礦產資源(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92)。本書的研究對象是鋁土礦,因此重點介紹河南省沉積礦產的相關情況。

河南沉積礦產豐富,其中煤、鋁和天然鹼在國內占重要地位。

(1)煤

煤礦主要分布在澠池至平頂山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以石炭紀和二疊紀煤炭最發育,其次為晚三疊紀至早侏羅世煤炭。此外,尚有商城、固始一帶石炭紀的陸相煤、新元古代早期和豫西南早寒武世的石煤。

在晚石炭世及二疊紀,華北區主要發育有廣闊的濱海沼澤及三角洲環境,炎熱而潮濕的古氣候有利於植物生長,泥炭沼澤逐漸形成,多次的海侵又為泥炭物質的保存創造了條件,聚集了8個含煤組。在黃河以北可採煤主要集中在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黃河以南二疊紀煤逐漸占據主要地位。

在秦嶺區北緣的商(城)固(始)煤田,早、晚石炭世各有一成煤環境,與陝南的草涼驛煤田屬同一類型,它代表了褶皺系中內陸盆地型煤田,其主要特點是地殼下降幅度較大,大量的碎屑物質迅速沉積於盆地內,泥炭沼澤形成時間短暫,因而煤層多而薄。

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是比較典型的內陸盆地型泥炭沼澤成煤期,其特點是煤田范圍小,煤層不穩定。

新元古代及早寒武世的石煤也較發育,它是在陸棚邊緣盆地內藻類聚集的結果。石煤一般較厚、層位穩定,但分布范圍比較局限。石煤灰分高,不能作為正常的燃料,但它往往有金屬元素伴生,豫西南石煤中含釩、鎳、鈷等元素,局部可構成礦床。

(2)鋁土礦、粘土礦、硫鐵礦

河南鋁土礦以量大、質優為特徵,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秦嶺以北的地區內。粘土礦主要產於黃河以北,與鋁土礦為同一層位。這個層位之下為沉積型硫鐵礦。

三種礦產均形成於晚石炭世本溪期,產在奧陶系或寒武系的古剝蝕面上,屬風化殘留再沉積型。在古剝蝕面上,有平坦的台地,決定了礦層的穩定性,剝蝕面上各種微地貌的差異決定了礦體的形態和品位的變化。一般有下述特徵:

1)三種礦產的產出序列由下而上為黃鐵礦(少許菱鐵礦)—高鋁耐火粘土礦—鋁土礦,彼此間呈遞變關系。

2)礦層受古地形控制,地勢愈低,礦層越厚,品位越高,富礦往往集中在礦層的中部。

3)鋁土礦具緻密狀和豆鮞狀等結構,呈灰色—深灰色。

4)礦層具水平層理和微波狀層理,上部夾薄煤層。

5)在豫北的礦層中見有海相動物化石,在豫北和登封一帶有植物化石發現。

(3)天然鹼礦

天然鹼礦主要賦存於晚始新世封閉較好的內陸盆地地層中。

3、區域礦產分布規律

小秦嶺地區,礦產豐富,主要有金、蛭石、磷灰石、石墨、鐵、水晶等,尤其是金,是我國主要金礦集中區之一。小秦嶺地區發現含金石英脈和含金蝕變構造帶1232條,有編號的達500多條,規模大、小不等,走向長度數百米至數千米的礦脈達35條。大型特大型金礦有文峪金礦的505礦脈、530礦脈、512礦脈等,東桐峪金礦的8號脈、12號脈等,東闖金礦的507礦脈、楊砦峪的60礦脈、四范溝的201、202礦脈、大湖金礦等。

(一)金礦床平面空間分布規律〔6,21〕

區內金礦脈在空間分布具成帶性、方向性、等距性和遞變性等特點〔21〕。

1.成帶性

根據區內礦脈分布的相對密集程度、控制條件、礦化特徵,可將其分為以下4個帶(圖2–2)。

(1)北礦帶(五里村—靈湖礦帶):呈東西向展布,寬1.5~4km,長大於28km,受五里村–安家窯背斜控制。礦脈走向主要為近東西向,次為北西向和北北東向、近南北向。礦脈傾斜以向北,中等傾角為主,以發育黃鐵礦型礦化,而且常出現以第l階段團塊狀黃鐵礦化為主的低品位礦石為特徵。可形成大、中、小型金礦床,如大湖、竹峪、靈湖等金礦床。

(2)中礦帶(七樹坪–雷家坡礦帶):呈東西向展布,寬1.5~2.5km,中間被文峪岩體分隔成東西兩段,東段長大於10km,西段長約6km。礦帶受七樹坪–雷家坡向形控制,礦脈主要沿向形兩翼及仰起端產出。礦脈走向主要為近東西向,次為北西向,傾向與向形兩翼傾向大體一致。同時出現黃鐵礦型礦化和多金屬硫化物型礦化,有時特別富集黃銅礦化和磁黃鐵礦礦化。礦床規模為中、小型。如金渠溝、桐溝等金礦床。

(3)南礦帶(大月坪–老鴉岔–楊砦峪礦帶);呈近東西向展布,寬3~6km,長大於27km。礦帶受金羅斑–老鴉岔背斜核部控制,分布有本區的重要金礦床。礦脈走向以近東西向為主,次為北北東向和北北西向。背斜北翼礦脈多向北傾,南翼礦脈多向南傾。同時發育多金屬硫化物和黃鐵礦型礦化。如文峪、東闖、楊砦峪、四范溝等礦區的505、507、60、201、202、203、308等礦床(脈)。

(4)西礦帶(金羅斑–潼峪礦帶):呈北東向展布,寬3~4km,長約9km。礦脈受潼峪溝背斜、獅子倉向形等褶皺構造控制。礦脈走向以北東向為主,傾向與褶皺兩翼傾向基本一致,傾角緩。分布有中、小型礦床,如Q401等。

從小秦嶺金礦床和含金石英脈在各地層組中的分布情況看,從金硐岔組—(觀音堂組)—洞溝組—三官廟組—煥池峪組,礦脈密度由密到稀,規模由大到小,礦化強度由強到弱。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礦脈的分布受背、向形構造核部及熱液活動中心控制,而與地層組的岩石組合和含金性無明顯依存關系。

2.方向性

區內含金石英脈直接賦存於控礦斷裂帶中,故其分布具有明顯的方向性,主要有近東西向、北北東向、北北西向、北西向、北東向和近南北向6個方向組。河南境內金礦脈主要為近東西向組,次為北北東、北北西向組等。陝西境內的金礦脈主要為北東向組,次為近東西向組等。楊砦峪、四范溝礦區的60、212、213、201、202、203、308礦脈均屬近東西向組。

圖2-2 河南小秦嶺金礦帶-礦床分布圖

3.等距性

等距性表現為三方面:

(1)近東西向相鄰礦帶內礦脈密集區段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4~5km)。

(2)北北西向礦脈之間、北北東向礦脈之間大致具等距性。如北北西向410、517、527、540的間距約4km;北北東向Q2004、嶺318、106、嶺38、∑303、862脈的間距為4~5km。

(3)在同一礦區內,近東西向的平行礦脈往往大致等距分布。如四范溝礦區(東、西段),201、202礦脈之間垂距為40~l00m,203與308之間的垂距為40~l00m。

4.遞變性

小秦嶺金礦帶內主要的大、中型礦床及最大的含金石英脈密集區(帶)分布於太華群基底隆起中部,向外在礦脈密度、規模、礦化強度等方面顯示出衰減的遞變性。以南礦帶為例,由隆起中部向南有如下變化:

(1)礦床規模由大→中型→小型→礦點→礦化點。

(2)含金石英脈的分布密度由大→小,由成帶→零星分散。

(3)金礦化由品位普遍較高、礦體連續性好→礦脈金品位普遍偏低、礦體小、連續性差→金品位大都小於1×10-6,小礦體零星分布。

(二)礦化標高的變化及礦化富集段

區內礦脈出露的最大標高為2400m左右(老鴉岔),最低標高650m(大湖)。據統計,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礦體礦化最高標高為2193m(501礦脈),最低標高為–50m(大湖金礦Fs中24號礦體),總體高差2243m。同一條礦脈上部礦化富集段的礦化高差最大者為大湖礦區的F5(約1050m),其次為文峪的505(841m)、530(827m)、東闖507(750m)、楊砦峪212(624m)、文峪512(611m)、金硐岔9(605m)、楊砦峪60(561m)、四范溝201(490m)等礦脈。區內多數礦脈的上部礦化富集段的礦化高差小於650m,在標高1000m以下還有存在新礦化富集段的可能。黎世美等(1994)曾對60號礦脈深部隱伏礦進行了預測,首次確定了該礦脈1000m標高以下存在第二礦化富集段,並通過鑽探驗證控制了一定的工業礦段,為在小秦嶺深部尋找隱伏礦化富集段指出了方向。

(三)礦體與無礦段或弱礦化段相間分布規律

區內金礦脈無論沿走向還是沿傾向,礦化均出現強弱相間的規律。即礦體與礦體之間常出現無礦段或弱礦化段。通過對60、505、靈5等重點礦床中無礦間距的統計表明,走向上無礦間距多為30m左右和60m左右,其次為15m、90m、140m、180m。一般礦化較強地段,無礦間距小些,多為15m、30m、60m左右,礦化較弱地段,無礦間距較大,多為90~150m;礦化弱地段,無礦間距達180~250m。傾向上無礦地段長度在60號脈中多為140~350m,在505號脈中多為250~400m。

(四)礦化分帶特點

小秦嶺金礦的礦化類型有多金屬硫化物型、黃銅礦、黃鐵礦型和少黃鐵礦(少硫化物)型。以某一礦化類型為主的礦脈在水平方向上有分帶性,即有圍繞文峪岩體呈半環形分布的特徵,從岩體向外依次出現多金屬硫化物型→黃銅礦、黃鐵礦型→少黃鐵礦(少硫化物)型。其礦化強度由強→次強→弱。

4、合肥有哪些礦產。

截止來2001年底,合肥市己發現自各類礦產15種,礦產地283處。有資源儲量的礦種計13種,礦產地計280處。
主要有磷、鐵、冶金用白雲岩、建築石料用白雲岩、建築石料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築石料用砂岩、建築用砂、鑄型用砂、建築石料用花崗岩、磚瓦用粘土、石墨、石膏、礦泉水、地熱等。

5、礦產資源礦種分布特徵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提出,中國將加強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的勘查工作。根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國內成礦條件的分析,國土資源部提出需要突出加強勘查的16個重點礦種,分別是:石油、天然氣、煤、煤層氣、鈾、鐵、銅、鋁、鉛、鋅、錳、鎳、鎢、錫、鉀鹽、金。以下分別對除鈾以外的15種重點礦產進行介紹。

石油、天然氣:中國石油資源量陸上約占總資源量的77.07%,海洋佔22.93%。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等中國北方地區,以長江為界,現有大中型油氣田都分布在長江以北,其油氣產量佔全國油氣總產量90%以上,長江以南地區僅有規模很小的幾個小油氣田,其油氣產量不到全國油氣總產量的1%。從油和氣的賦存關系來看,長江以北的東部地區油多氣少,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地區氣多油少,西部地區油和氣各佔一半。陸上資源按地區劃分,我國東部地區資源量占總資源量的58%,中部地區資源量9%,西部地區資源量佔31%,其他地區佔1%。

中國油氣主要富集區有:松遼富集區、環渤海富集區、新疆富集區、陝甘寧富集區、中原富集區、川滇黔富集區、南海富集區、東海富集區等8個主要富集區。

中國近海油氣田的開發目前主要集中在渤海、珠江口、瓊東南、鶯歌海、北部灣和東海6個含油氣盆地,已形成了4個油氣開發區:渤海油氣開發區、珠江口油氣開發區、南海西部油氣開發區和東海油氣開發區。投入開發的油氣田有32個,油田共25個;其中,合作油田16個,自營油田13個。

根據第三次天然氣資源評價,中國常規天然氣資源地區分布為:東部占總資源量的11.05%,主要分布在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中部占總資源量的38.09%,主要分布於四川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西部占總資源量的28.65%;南部占總資源量的4.19%;海洋占資源量的17.99%,主要分布在珠江口、鶯歌海、瓊東南盆地。

煤: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地域廣,但不均衡,具有東少西多、南貧北豐、相對集中的特點。保有儲量最大的省(區)集中在山西、內蒙古、雲南、陝西4個省(區),東部保有儲量佔全國總量6.18%,中部保有儲量佔40.35%,西部保有儲量佔53.47%。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地區,大致這一線以西的內蒙古、山西、四川、貴州等11個省(區),煤炭資源量佔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91.83%。探明保有資源量佔全國探明保有資源量的89%;而這一線以東地區,探明保有資源量僅佔全國探明保有資源量的11%。

煤層氣:2006年中國將煤層氣開發列入「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根據中國煤田地質總局1998年全國煤層氣資源評價,全國煤層甲烷含量大於4立方米/噸、埋藏深度2000米以淺的煤層氣資源總量為14.3369萬億立方米。其中>8立方米/噸的富甲烷煤層的煤層氣資源量佔86.8%,4~8立方米/噸含甲烷煤層氣佔13.2%;埋深1500米以淺的煤層氣資源量佔64.56%,埋深在1500~2000米之間的佔35.44%。中國的煤層氣資源主要分布於華北聚氣區和華南聚氣區,前者煤層氣資源量為9.5228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煤層氣資源量的66.6%;後者煤層氣資源量4.1277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煤層氣資源的28.7%,東北聚氣區0.4223萬億立方米,西北聚氣區0.2341萬億立方米。煤層氣資源大於1萬億立方米的省份有山西、貴州、陝西、內蒙古等4省(區)的煤層氣資源量為9.4022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煤層氣資源量的65.6%。山西、貴州等10省煤層氣資源量合計13.80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煤層氣資源總量的96%。

鐵:中國鐵資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遼東、冀北和川西地區,在內蒙古和安徽霍邱等地區新發現鐵礦石分布。保有儲量較大的省是河北、遼寧、四川。中國東部保有儲量占總量的49.97%,中部保有儲量佔15.22%,西部保有儲量佔34.82%。

銅:中國銅礦資源分布廣泛,除天津外,全國各省(區、市)皆有產出。據國土資源部儲量司《全國礦產資源儲量通報》,截至2001年底,全國共有銅礦區974個,保有銅儲量(金屬量)和基礎儲量分別占同年世界銅儲量的5.70%和儲量基礎4.75%。主要分布在江西、雲南、湖北、西藏、甘肅、安徽、山西、黑龍江等省,這8個省的基礎儲量約佔全國總基礎儲量的76.40%。

鋁:中國鋁土礦分布高度集中,山西、貴州、河南和廣西4個省(區)的儲量合計佔全國總儲量的90.9%,其中,山西41.6%、貴州17.1%、河南16.7%、廣西15.5%。

鉛、鋅:中國鉛鋅礦資源比較豐富,全國除上海、天津外,各省(區)均有鉛鋅礦產出。產地有700多處,雲南省鉛、鋅儲量分別約佔全國總儲量17%和21%;廣東、內蒙古、甘肅、江西、湖南、四川儲量也較大。鉛鋅礦主要分布在滇西蘭坪地區、滇川地區、南嶺地區、秦嶺—祁連山地區以及內蒙古狼山—渣爾泰地區

數據來源《2006~2007年中國鎢行業投資與發展分析報告》。中國東部地區鉛、鋅保有儲量分別約占總量的20%、15%,中部地區鉛、鋅保有儲量分別約佔11%、8%,西部地區鉛、鋅保有儲量分別約佔68%、76%。

錳:中國錳礦資源分布廣泛,在全國21個省(區)均有產出。中國富錳礦較少,在保有儲量中僅佔6.4%。中國錳礦儲量比較集中的地區有8個。廣西、湖南保有儲量約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38%和18%。其次是貴州、雲南、四川、遼寧、湖北和陝西,這6個省(區)儲量合計約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38%。

鎳:中國鎳礦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其保有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比例分別為76.8%、12.1%、4.9%。甘肅省儲量最多,佔全國鎳礦總儲量的62%,其次是新疆11.6%、雲南8.9%、吉林4.4%、湖北3.4%和四川3.3%。

鎢:中國是世界上鎢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中國佔世界鎢總儲量的35.5%。湖南省白鎢礦為主,江西省黑鎢礦為主,其儲量分別佔全國總儲量的33.8%和20.7%;河南、廣西、福建、廣東等省(區)次之。中國主要鎢礦區有湖南柿竹園鎢礦、江西西華山、大吉山、盤古山、歸美山、漂塘等鎢礦、廣東蓮花山鎢礦、福建行洛坑鎢礦、甘肅塔兒溝鎢礦、河南三道庄鎢礦等

數據來源於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網地礦網站。

錫:中國錫資源豐富,主要分布於15個省(區),其中,主要集中在廣西和雲南兩省(區),其保有儲量分別約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33%和31%;其次是廣東、湖南、內蒙古和江西4省(區),保有儲量分別約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10%、9%、8%和6%。以上6個省(區)合計保有儲量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97%。

鉀鹽:中國鉀鹽礦產資源貧乏,僅在6個省(區)有少量鉀鹽產出,多數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區,主要產於青海察爾汗鹽湖,其儲量佔全國的97%;雲南勐野井也有產出。

金:中國金礦資源保有儲量居世界第7位。全國金礦分布廣泛,除上海市外,在全國各個省(區、市)都有金礦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265處。中國金礦資源在地區分布上是不平衡的,東部地區金礦分布廣、類型多。中國大陸3個巨型深斷裂體系控制著岩金礦的總體分布格局,砂金較為集中的地區是東北地區的北東部邊緣地帶,長江中下游有色金屬集中區是伴(共)生金的主要產地。山東省獨立金礦床最多,金礦儲量占總儲量14.37%;江西伴生金礦最多,占總儲量12.6%;另外黑龍江、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省的金礦資源也比較豐富

數據來源:朱訓主編1999年《中國礦情》第一卷。中國金礦的保有儲量東部地區約占總量的32.46%,中部地區約佔45.42%,西部地區約佔22.30%。

表2-2 中國重點礦產資源區域分布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6、合肥的自然資源

合肥土地資源類型多樣,耕地面積41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8.3%;水面114萬畝,佔10.5%;林地37萬畝,佔3.4%;其他用地521萬畝,佔47.8%。
合肥水資源較豐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東可由滁河提引長江水,西可引淠史杭總乾渠水。市區西北部董鋪水庫,是合肥最大的水庫,面積4.5萬畝,庫容量2.45億立方米。此外,三縣一郊還有中小水庫455座。水利庫容5.1億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攔蓄量9.6億立方米。
合肥的生物資源種類很多。農作物主要有水稻、麥類、豆類、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煙葉、薄荷、蔬菜、西瓜等;水生植物主要有藕、菱、蘆葦、蒲草等;魚類主要有鰱、鯉、鯽、銀魚、蝦、蟹等;飼養動物主要有豬、牛、羊、兔、雞、鴨、鵝、蜜蜂、蠶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黃鼠狼、野兔、野鴨、鴛鴦、斑鳩等。原生林木較少,主要樹種有馬尾松、黑松、刺槐、杉木、櫟類等。
合肥地區的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的有10多種。其中,磷礦石、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石、鐵礦石、硫鐵礦、明礬石、石棉、瓷土、石墨等儲量豐富。其中鐵礦儲量10億多噸,硫鐵礦儲量3億多噸,分別佔全省的1/4和1/2等;明礬石儲量3.5億噸,為全國第二。主要分布在肥東的東南、長豐的西北部和廬江的南部 。

7、安徽省有哪些主要的礦產資源?

安徽礦產資源

安徽省的成礦地質條件得天獨厚,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生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 建國後40多年來,全省累計發現各類礦產96種,礦產地2000多處,已探明工業儲量的礦產有67種,礦區711處。其中以煤、鐵、銅、硫鐵礦、水泥用灰岩和明礬石的探明儲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儲量居全國第7外,其餘5種礦產的保有儲量均居全國前5位,是安徽省的優勢礦產。

能源礦產已發現7種,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氣、地熱、鈾、釷等。已探明工業儲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種。其中煤炭尤為豐富,保有儲量246億噸,居全國第7位,華東第1位。

黑色金屬礦產已發現的礦產有鐵、釩、鈦、錳、鉻等5種。除鉻之外,其餘4種均有探明工業儲量。其中鐵礦保有儲量30億噸,居全國第5位。

有色金屬礦產已發現的礦產有銅、鋅、鉬、鈷、銻、鋁、鎳、錫,欽、鎂等。其中的銅、鉛、鋅、鈷、鎢、鉬、銻已有探明工業儲量。銅的保有儲量居全國第5位。

貴金屬礦產已發現的礦產有金、銀、鉑族(鉑、鈀、鋨、釘、銠、銥)等。已探明工業儲量的只有金、銀2種。金礦保有儲量150噸(含伴生金),居全國第10位

8、安徽省礦產資源豐富,分布在沿岸的主要礦產資源是?

讀圖分析可知:
(1)安徽省簡稱皖,省會為合肥;鄰省X為浙江省.
(2)黃山市位於圖中的C處,地處皖南山區.
(3)安徽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多分布在淮河以北,金屬礦產多分布在長江沿線.
(4)安徽的汽車工業已在全國占重要地位,其中蕪湖市生產的「奇瑞」已成為知名汽車品牌.
故答案為:(1)皖;合肥;浙江;(2)C;皖南山區;(3)淮河;長江;(4)蕪湖市.

9、礦產種類及分布

區內礦產種類及分布見表2-21。

表2-21 第四紀礦產種類及分布

(據高明等,1985)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