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廬江概括

廬江概括

發布時間: 2022-01-15 08:49:09

1、⒈概括《孔雀東南飛》小序內容,不超過30個字⒉交代了故事發生的()()()()()以及().

1:漢末,廬江太守衙門里的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被焦仲卿的母親趕回娘家,回娘家發誓不不再嫁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聽到這件事,也在庭院的樹上弔死了.當時的人哀掉他們,寫下這首詩記述這件事. 2: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作詩原因時間:漢末建安中地點:廬江府人物:焦仲卿、劉蘭芝事件: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作詩原因:時人傷之,為詩雲爾. 補充: 第二問,自己斷一下, 回車鍵 沒起作用~~~~

2、孔雀東南飛的故事梗概

古詩梗概: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劉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後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拓展資料:

《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一樁婚姻悲劇。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的首句為"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詩350餘句,1700餘字。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並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

3、三國演義四十四回概括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

諸葛亮跟隨魯肅來到江東,面見江東眾謀士,諸葛亮和眾人展開舌辯,駁得眾人無話可答。諸葛亮用激將法使孫權堅定抗曹的決心,但孫權最終還是猶豫不決,只得將周瑜從柴桑取回商議對策。

周瑜回來後,魯肅帶諸葛亮來見周瑜,周瑜說是來勸孫權降曹,諸葛亮便用計激他,借詩說出曹操想要江東的大小喬,只要給了曹操,曹操就退兵,小喬是周瑜的妻子,周瑜聽後大怒,發誓與曹操勢不兩立。

次日周瑜見孫權,說明不能降曹,說出勝曹的把握,孫權聽後決定抗曹,斬桌角,說再有言降曹者,猶如此桌,拜周瑜為都督,准備抗曹。

(3)廬江概括擴展資料

該回主要角色簡介:

1、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2、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4、歷史故事簡要概括100字?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1.齊桓公登門訪士

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齊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麼敢輕視其他國君呢?」

去了五次之後,終於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後,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於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2.陸贄論人才

人的才能和德行,從古代到現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備,如果任用長處然後補充缺點,那麼天下沒有不能被錄用的人,只看見短處就舍棄長處,那麼天下就沒有可以錄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愛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聖明的像伊尹、周公,賢德像墨翟、楊朱,求他們好壞,誰能避免被譏笑?

從前子貢問孔子:「一個鄉村的人都喜歡,那該怎麼辦?」孔子說:「不能肯定。」「一個鄉村的人都討厭,那該怎麼辦?」「不能肯定。不能因為鄉村的人喜歡就認為好,不喜歡就討厭他.」那是因為好人和壞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討厭君子也像好人討厭壞人,要認真調查清楚實情,聽君子的話那麼小人之道就會廢止,聽小人的話那麼君子之道就會消失。

3.甘戊出使

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水那麼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麼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

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老實謹慎地做事,輔助主人不戰而勝;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們放在家裡,讓它們去捕老鼠,還不如小貓;干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工匠用來伐木還不如斧頭的作用大。而現在在河中搖船,進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說那些國君,國王,你就不如我了。

4.仁宗啟用王安石

皇帝(宋仁宗)想啟用王安石,唐介說:「安石難以擔當大任。」皇帝說:「(他)文學方面不可信任嗎?經術方面不可信任嗎?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嗎?」唐介答:「安石好學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討論的時候,他的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經常變更。」

皇帝卻不這樣認為,最終(還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對(王安石)說:「別人都不了解你,認為只知道儒家經術,不清楚世務,」王安石答道:「儒家經術正是用來規劃處理世務。」皇帝說:「你認為現在應該先實施什麼政策?」王安石說:「要改變現在的風氣、禮節、習慣,公布新的法令,(這)正是現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並採納了(他的意見)。

5.何充反駁王敦

王含作廬江郡郡守的時候,貪污很厲害。王敦袒護他的哥哥,有意在與很多人說話時誇口說:「我的哥哥在廬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廬江郡的人都稱贊他。」當時何充擔任王敦的文書,也在座,就臉色嚴肅地說:「我何充就是廬江郡的人,我所聽到的與這種說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沒話可說了。在座的其他人都為何充擔心,很不安。而何充顯得態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樣。

5、簡潔概括三國的人物

魏: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亦因這種關系,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官宦子弟。日後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任盪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出身於東漢以來累世為二千石的豪強家庭,其父司馬防官至京兆尹。司馬懿早年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為文學掾。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為太子,司馬懿任太子中庶子,與陳群、吳質、朱鑠同列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漢,司馬懿任丞相府長史,又為督軍御史中丞。黃初七年(226年)曹睿繼位,司馬懿以顧命大臣遷撫軍大將軍,統領禁軍。又任驃騎大將軍,都督荊豫二州軍事,坐鎮宛城,主持荊州對吳攻戰。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齊王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輔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夷三族。次年司馬懿病逝,其子司馬師、司馬昭輔政。公元265年,其孫司馬炎以晉代魏,追尊司馬懿為「宣帝」。
許褚,三國時魏國名將。字仲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在曹操宛城戰張綉時,因屢建戰功,賜關內侯。後與馬超大戰於潼關,威名大振。因勇猛知名,軍中外號「虎痴」。曹丕稱帝時,封萬歲亭侯,升為武衛將軍,總督中軍禁兵。曹睿即位後,又進封許褚為牟分侯。許褚病死後,被追贈為壯侯 典韋,陳留人。曹操名將。使一雙鐵戟,勇猛過人。曹操與張綉交戰時,典韋駐守曹操大寨,奮力迎敵,終因鐵戟被盜,受圍斷而死。在這一戰中,曹操的長子和侄子也都戰死了。事後,曹操親自祭奠,痛哭失聲。他對眾將領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郡(今山西省)人。曹操手下名將,武藝高強。原為楊奉部將,時值漢獻帝被李�、郭汜劫持,保駕立功。後歸附曹操,作戰勇敢,兼有謀略,深得曹操喜愛。曹仁守樊城時,徐晃前往救援,不因與關羽有私人友誼而廢公事,仍舉斧與關羽大戰八十餘回合。孟達於新城謀反時,司馬懿調徐晃急行軍趕往新城,誅殺孟達,反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回營後死去,享年五十九歲。
魏文帝曹丕(187-226),三國時魏國的建立者。篡位廢漢曹魏尊。公元二二○年至二二六年在位。字子桓,曹操的第二個兒子。建安二十二年,被立為太子。曹操死後繼任為魏王,不久便廢了漢獻帝劉協,自己做了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愛好文學,為當時文壇領袖,現存有流傳的詩歌四十多首,後人編輯出版有《魏文帝集》。
蜀:
劉備,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六十三。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關羽,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陀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五十八歲。
張飛,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巴西大戰張飛,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為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二二一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
黃忠,蜀國五虎大將最後一位。字漢升,南陽(今河南省南陽)人。最初在劉表屬下任中郎將鎮守長沙攸縣。當曹操南下時,仍忠守長沙。後劉備派關羽攻長沙時,城破被困,降了劉備。劉備平荊南四郡後,隨其進取四川,常打先鋒,勇冠三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取漢中時,黃忠在定軍山用計斬曹軍大將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封為征西大將軍。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發百中,年歲雖大,卻常不服老。劉備為漢中王後,拜忠為後將軍,後賜關內侯。220年,黃忠病逝於營寨中,享年七十五歲。
趙雲,蜀國五虎大將第三位。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戰著稱。原為公孫瓚的部下,後歸劉備。劉備被曹軍打敗於當陽長坂坡,趙雲六進六齣曹操百萬軍中,救出了甘夫人與阿斗。劉備東吳招親,趙雲領軍護衛,後攔江截救阿斗,一桿長槍,神出鬼沒,渾身是膽,一生征戰無數,屢建奇功,後拜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隨諸葛亮進攻關中,失利於箕谷,退回漢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歲。
馬超,生於公元一七六年,死於公元二二二年,蜀國五虎大將第四位。字孟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人,出身於涼州豪強家庭。東漢末年隨父親馬騰起兵打仗,任偏安將軍、封都亭侯。父親馬騰被曹操用計殺害後,領兵為父 報仇。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進攻曹操,與許褚大戰於潼關,後被曹操用反間計打敗,逃回涼州,又被揚阜等殺敗,逃往漢中歸附張魯。後投歸劉備,攻取成都時立下大功,拜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鄉侯。用一桿長槍,有神威將軍的美名,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勇有餘,謀不足。後病死。
吳:
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人。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與朱雋一起剿滅黃巾軍。官職為別部司馬、議郎、長沙太守等,並參加過諸侯聯合討伐董卓之戰。公元一九二年袁術派他前去攻打荊州劉表,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死,年僅三十七歲。公元229年春,孫堅的二兒子孫權正式登基稱帝後,追謚他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
孫策,字伯符,孫堅的大兒子,孫權的哥哥。小時候與周瑜關系友好。孫堅死後依附袁術。公元一九四年率領一支人馬去江南,鏟平當地地方軍隊,成為江南最大的豪強。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與袁紹打仗,孫策想秘密出兵襲擊許都,尚未出兵,反被吳郡太守許貢手下的門人刺傷而死,年紀只有26歲。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訪廬江東南)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呂蒙,生於公元一七八年,死於公元二一九年,東吳國大將。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陽)人。少年時不讀書,後接受孫權勸告,讀了許多兵書、史書,智勇雙全。跟隨孫權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將軍。魯肅死後,掌管東吳軍事,率軍暗襲荊州,擒殺關羽父子,名揚三國。殺關羽後不久病死。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出生於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陸遜年十歲喪父,十五、六歲時就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公元204年,被孫權徵召為掾屬,歷任東西曹令史,後出為海昌縣屯田都尉,並代理縣令職務。後,又因討伐山越暴動、討平鄱陽地區尤突等人的暴亂,被授予定威校尉。公元219年,受呂蒙舉薦為荊州督。因巧奪荊州有功,升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婁侯。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發動了夷陵之戰。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西擊劉備。次年六月,陸遜用火攻獲勝。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城)。公元244年,代顧雍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甘寧,吳國大將。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起初跟隨劉表、黃祖。黃祖兵敗被殺後,歸降孫權。為著名水軍將領,勇猛過人,打仗常沖鋒陷陣,一生建立戰功無數。曹軍進軍濡須時,他率敢死隊百人,夜襲曹營,大勝而還,未傷一人。劉備伐吳時,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死時樹上有數百隻烏鴉,圍繞著他的屍體,也不飛走。孫權得到甘寧已死的消息後,悲痛不已,並立廟祭祀他。
程普,吳國大將。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人。早年曾隨孫堅剿滅黃巾軍,討伐董卓軍。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周瑜為右都督,他為左都督。周瑜死後,代領南郡太守,拜盪寇將軍。
其他:
徐庶,字元直,豫州潁川郡人;本名徐福;自幼好劍擊,早年因在家鄉闖禍,化名單福,從此折節向學,遍訪名師。徐庶的其中一位好朋友就是司馬徽。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卓年幼時已勇武非常。漢桓帝末年,卓官拜羽林郎。當黃巾起義時,朝廷任命卓為中郎將,以平民變。但兵敗,被革職。後因西涼韓遂起兵,朝廷再命卓為將討之。
呂布,東漢末年董卓部將。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人。素以勇武著稱,使一枝方天畫戟,箭法高超,號稱∶「飛將軍」,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武將。原為荊州刺史丁原的義子,後投靠董卓為義子。王允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蟬。公元一九八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殺。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人。漢靈帝時為中軍校尉,領導皇宮禁衛軍,靈帝死後,他帶兵進宮殺盡了宮中宦官。董卓控制國家大權時,他從冀州發兵討伐董卓,成為諸侯軍的盟主,在諸侯混戰中勢力進一步擴大,成為當時兵將最多的豪強。但在與曹操決戰時,因不聽謀士的良言,在官渡被曹操擊敗,不久病死。
袁術,字公路,袁紹的異母兄弟。曾任河南尹、虎賁中郎將,南陽太守。因被曹操、袁紹軍隊攻擊,率兵退駐壽春,統治揚州一帶。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自稱皇帝,號仲家。後被曹操打敗,憂病而死。
華佗,一名旉,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我國古代傑出的醫學家,被稱為「神醫」。《後漢書》、《三國志》都載入了《方技傳》,反映了統治階級對科技的輕視。華佗不慕爵祿,潛心研究學習醫葯,所以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反映了我國公元2世紀的醫學水平。

如果感覺可以,請加分。

6、廬江在哪?

廬江縣位於安徽省中部,屬巢湖市管轄,是巢湖的一個縣-----我老家就是廬江,丁汝昌、周瑜就是廬江人
【縣情概覽】
廬江縣位於安徽省中部,屬巢湖市管轄,距省會合肥市南70千米,北臨巢湖,南近「黃金水道」長江,位居沿江開發開放經濟區,是對外開放縣。
廬江自古有「魚米之鄉」美譽。全縣耕地104.8萬畝,年產糧食50萬噸以上,油料4.8萬噸左右,是全國商品糧油基地縣和糧油生產百強縣。林業面積52 萬畝,茶園、果園面積4萬畝,年產干茶320噸;水產養殖面積15.8萬畝,水產品產量3.8萬噸;生豬飼養量為45萬頭,家禽飼養量2000萬只,為全省重點產茶縣、水產基地縣和商品豬准基地縣。
廬江農業是以稻米糧食生產為主,林 、牧、副、漁全面發展的農業。全縣105萬農業人口耕地99萬畝。境內有山 、有圩、有畈、以丘陵為主。 廬江是「六五」期間國家首批投資建設的商品糧基地縣 ,常年水稻種植面積15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60萬噸,商品 量25萬噸,其中優質米佔40%以上;油料總產近5萬噸,1993年糧,油生產雙雙跨入全國百強縣行列。各 具特色的名優農產品聞名於世,楊柳鄉年產鮮荸薺3萬噸,被譽為全國最大的「荸薺之鄉」;「白雲春毫」、「潛川雪峰」等部優名茶享譽省內外;蔬菜加工初具規模,「三葉」牌系列精製小菜獲'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全縣生豬,家禽飼養量 分別為51.5萬頭和1846萬只,尤其是近年白鵝生產發展迅速,已形成區域特色。 縣、鄉、村、組農技推廣體系健全,其中高級農藝師27人,農藝師77人。「九五」以來,全縣共引進推廣新型實用的農業科技成 果130多項,共有11項推廣成果受到省部級以上的表彰獎勵。雜交稻累計制種3萬畝,種子銷往全國十多個省市。1993年在全國率先示範應用農業專家系統,改善了農技推廣條件,提高了農技推廣效果。
廬江縣具有豐富的水面資源,自然條件優越,養魚歷史悠久,自古盛產甲魚、河蟹、青蝦、鱖魚等名貴水產品。改革開放後,漁業生產日新月異,全縣養殖面積達17萬畝,年產水產品產量近4萬噸,位居全省第十位。 養殖品種除「四大家魚」外,還發展了河蟹、青蝦、甲魚、鱖魚、牛蛙、珍珠、烏鱧、羅非魚、革胡鯰等十多個名優品種養殖,其中河蟹養殖為一枝獨秀,養殖面積超過七萬畝,平均產量超過雙千噸,「廬江毛蟹」以其體大、色優、味美、品正而聞名遐邇,1999年被確定為國家綠色食品,獲省名優產品稱號,「稻田養蟹技術推廣」也獲得省星火三等獎。 全縣漁業科技發展迅速,漁業科普單位14個,水產業專干中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33名,其中副高職稱一名,中級職稱三名。養殖技術日益成熟,推廣和發展了80:20池塘高產養殖、網箱養殖、圍網養殖、稻田生態養殖、工廠養殖和立體綜合養殖,促使漁業步入高產高效,水產品產量和效益逐年呈翻番增長。 近幾年,縣委、縣政府狠抓漁業基地建設,加大水產開發力度和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內引、外聯,引進大戶50多戶,引資達8000萬元新上水產項目60個,有力促進了全縣漁業的發展。我縣連續四年獲得省漁業致富工程二等獎,楊柳、同大、白山、白湖四鄉鎮被省政府授予漁業科技示範鄉鎮。
廬江縣有豐富的資源,自古有「魚米之鄉」和「地下聚寶盆」之稱。年產糧食60萬噸以上,油料4萬噸 ,干茶1000噸,水產品產量3萬噸,肉類總產量萬噸。為全國商品糧、油基地縣,也是重要的水產品、畜禽生產基地。該縣境內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品位高。現已探明的有鐵、硫、銅、礬、鉛鋅、紫砂、石灰石、高嶺土、鉀長石等28種,其中:鐵礦儲量10億多噸,硫鐵礦儲量3億多噸,分別佔全省的1/4和1/2;明礬石儲量3.5億噸,為全國第二。
境內湯池溫泉水溫高、流量大、水質好;有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和周瑜墓、皖中奇石館等人文景觀。 榮獲部優或省優產品的主要產品有:鋁活塞、風機、硫酸、水泥、海神牌花雕酒、三葉精製菜、白雲春毫名茶等。羽絨製品、蜂蜜製品、長毛絨玩具等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廬江縣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5.9℃,年無霜期238天,平均降水量1157.6毫米。
編輯本段【歷史人物】
文翁
名黨,字仲翁,西漢官史。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興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
漢初四川成都一帶為邊陲。文翁治蜀首重教育,選派小吏至長安,受業博士,或學律令,結業回歸,擇優「為右職,次舉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興「右室」,辦地方「官學」,招下縣子弟入學,入學者免除徭役,以成績優良者補郡縣吏,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據《都江堰水利述要》記載:文翁在任職期間,帶領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頃」。是第一個擴大都江堰灌區的官員。由於注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蜀郡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後世人緬懷文翁,蜀立專祠歲時祭祀;故里廬江城建鄉賢祠(移建易名忠義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啟後賢。
孫維祺
生卒年不祥,字以介,號起山,清康熙廬江城關人。少聰穎,九歲能作文,其學自六經三傳、莊子、屈原、司馬遷、班固而下,莫不漁獵精華,以發抒其文藻,每落筆灑灑數千言,風馳電掣,不可捉搦而卒,未嘗軼於理法。中康熙庚午(1690)舉人、辛未(1691)進士,歷任直隸河間、淶水二縣和縣、由淶水解組歸,優游山林,惟以著書自娛,選文不拘一體,因材造就,評語皆中肯,一時流播海內,其詩文、傳說縣內流傳更多。著有《五經說文》、《廿一史臨》、《三太史》、《四書印證》、《春秋大意》、《春秋》、《飛躍真言》等。
宛嘉祥
生卒年不詳,明正德至萬曆時人,號白湖,本縣東鄉人。年少時家貧,在富人家當書童,曾受過侮辱,他氣憤地說:「我是個大丈夫,怎麼到了這樣地步!」於是,回家閉門讀書,苦攻七年,中嘉靖舉人,在廣信、臨清任職。不久,提升為戶部郎。一年後,任貴州思南府知府,廉潔奉公,政績卓著。
思南府有個匪首,綽號稱「瞞天大王」,聚眾萬餘人,為害州邑十多年,官府未能除患。嘉祥蒞任後,設法將匪首招來,說明道理,勸其歸順。接著,「瞞天大王」率領部下頭目六人,歸順官府。朝廷嘉獎祥功績,命其久任思南,繼續收編安撫殘匪。經過數年努力,嘉祥終於徹底清除匪患,四境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民間感激嘉祥,立碑頌德,繪畫肖像紀念。
宛嘉祥年邁後,辭官回家,杜門謝客。縣內如有大事,縣官即登門請教。嘉靖四十二年(1563),總纂《廬江縣志》,著有詩文干卷。
伍喬
南唐廬江人,自幼入廬山國學,專詩文,作《廬山書送祝秀才還鄉》詩雲:「莫使蹉跎戀疏野,男兒酬志在當年」。《江南通志》、光緒《廬江縣志》記,喬於國學苦節自勵,一夕,見人掌自牖隙入,中有「讀《易》」二字,遂取《易》讀之,探索精微,迨數年,山下有僧夜夢伍喬星,旦入國學訪得喬,勉之進取。後喬於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賦》中進士第一,元宗命石勒喬賦於國門。官歙州通判、考工員外郎。年70卒於官。詩多散佚,《全唐詩》僅錄一卷。《廬州府志》記伍喬墓在廬江城南馬廠崗,居民耕田得碑為驗。其母墓為廬江柴埠渡南崗。
王蕃
228—266,字允元,三國時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人。他博覽多聞,通曉天文、數學。先後任吳國尚書郎、散騎中常侍等職。曾根據渾天說和長期的天象觀察,精心製作渾天儀,以三分之長為一度,周長一丈零九寸六分,介於古渾儀和張衡制渾儀式之間,在「渾儀」上,周天為三六五又五八九分之一四五度。「渾儀」可以標明天球與日月星辰的運行,從而說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節氣,以及何時晝長夜短,何時晝短夜長,何時晝夜相當,由此制訂歷法。他撰有《渾天圖記》、《渾天象注》。王蕃認為:日距離其下臨之地為八萬里,以此為股,以一萬五千里為勾,應用已知的勾股求弦法,測出日距陽城(今河南登封)為八萬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五分,再以陽城為中心,以陽城與日距離為半徑,算出周天長度。他還進行過數學研究,計算出圓周率為π=3.15,與劉徽的「徽率」(π=3.1416)、南朝祖沖之的「祖率」(π=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很相近,為我國天文學的數學作出了可貴的貢獻。39歲時,因佞臣妄言,被暴君吳主孫皓殺害。
編輯本段【歷史變遷】
隋置廬江縣。縣轄境東至江,南至潛山,西至龍舒,北至鵲渚(今三河),凡數百里。唐開元二十三年 (735) 分合肥、廬江地置舒城縣。宋析廬江、巢縣地設無為縣。縣境仍沿舊域。明永樂間,廬南以青竹澗至古埂72戶由桐城撥歸廬江。清光緒帝《廬江縣志》載:「致今日之廬江,自東至西,自南至北,境界僅存百餘里,大非昔日舒縣之境地寬廣矣。」光緒帝縣志稱:正東四十里至青簾河迎水庵,正西四十里至界牌山,正南六十里至分水嶺,正北四十里至新口渡,東繞至齊頭嘴薛公廟抵巢湖,東南六十里至高奇嶺,東北七十里至造(兆)河,西南五十里至界河 , 西北七十里至中吳橋為廬江縣地。另據陳詩《廬江疆域考》:民國20年(1931),全縣總面積為2524 平方千米。《安徽概覽》稱:民國33年(1944)廬江縣境總面積為2534平方千米。
民國36年(1947)12月,劃廬南磚橋至大凹口一帶置桐廬縣,民國37年(1948)8月,割巢湖南岸之廬北廣大地帶置湖西縣。1949年4月和7月,桐廬、湖西兩縣先後撤銷,除原湖西縣關河鄉劃給無為縣外,其餘依舊屬廬江縣境。合肥縣之戴岡、劉墩、北閘、施婆四鄉劃歸廬江。巢縣沐集鄉之金城、蒼頭、孫河、澗灣4保,無為縣黃姑鄉之周楊、殷渡、圩灘、鮑庄、棋桿、牌坊、秋葉、埒埂和喲石鄉的西城共9保,也劃歸廬江。
建國後,縣境總面積 2352 平方千米。北起三河鎮東沙塘圩西埂,順杭埠河主航道延至巢湖口門與肥西縣分界(北肥西、南廬江)。東北沿巢湖中之鞋山、姥山至馬尾河口弧形水域12.4萬畝屬廬江,陸地以兆河主航道與巢縣分界。東括白湖,順楊柳圩東埂至迎水庵、岳山、大犁尖為廬江、無為兩縣分水嶺 ( 東無為、西廬江 ) 。東南從寨基山、香爐尖至黃家大山等分水嶺為廬江、無為、樅陽三縣分界。南以蓮屏山,西沿羅昌河以南五里青竹澗至大凹口岱鰲山與樅陽縣接壤(南樅陽、北廬江)。西南從藻青山、沿界河至起風尖、大佛尖與桐城縣交界,西以荒草尖、二姑尖、火炮山到百神廟與舒城縣為鄰(西舒城、東廬江)。西北從百神廟達馬沖水庫,過杭埠河北的潘灣、舒拐、鄭圩等村以及三河東的二龍街,東南廬江、西北舒城、肥西)。

編輯本段【古代郡名】
一、基本介紹

漢置,郡治在今安徽廬江縣西一百二十里。
漢末徙治,在今安徽潛山縣。
三國魏置,在今安徽六安市北。
晉置,治今安徽霍邱縣西五十五里。
南朝宋置,北魏因之,治所在今安徽霍山縣東北三十里。
隋置,唐廢,今安徽合肥市治。
南齊置,隋廢,改舒縣曰廬江,即今安徽廬江縣治。
詳見「廬江郡」條。
二、漢廬江郡
治所在舒縣,即今安徽廬江西南。
根據《安徽省志·建罟沿革志》記載:西漢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九江郡屬漢,境內設舒縣(治今廬江縣城池埂),地名大城坂,今遺址城牆依稀可見,30米護城河尚存。元獰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銷江南廬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東部與九江郡南部地區並,組建新廬江郡(治舒縣)。此時廬江郡領12個縣,除境外黃山、黃梅縣外,在今安徽境內設10個縣,它們分別是:舒縣(治今廬江縣陳埠鄉城池村城池埂)、龍舒縣(治今舒城縣龍河口)、皖縣(治今潛山縣桐城鎮)、湖陵邑(治今太湖縣東)、松滋縣(治今宿松柳溪鄉,古名仙田)、潛縣(治今霍山縣南嶽鄉上元街村)、襄安縣[治今無為襄安鎮(後王莽改為廬江亭)]、臨湖縣(治今無為百勝鄉臨湖圩山臨壁村)、樅陽縣(治今樅陽縣城南下樅陽鎮)、居巢縣(治今巢湖市區東北)。
王莽建立新朝,改舒縣為昆鄉。
東漢復名舒縣(仍治今廬江縣城池埂),屬揚州廬江郡(治舒縣),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復撤銷六安國,並入廬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內10個縣、侯國。它們分別是:舒縣(治今廬江縣陳埠鄉城池村城池埂)、皖縣(治今潛山縣城梅城鎮)、居巢侯國(治今巢湖市區東北)、臨湖侯國(治今無為縣湖壠百勝鄉臨壁村)、龍舒侯國(治今舒城縣龍河口)、六安侯國(治今六安市區北西漢故址)、安風侯國(治今霍邱縣邵崗鄉許集村)、陽泉侯國(治今霍邱縣臨水鎮)、襄安縣(治今無為縣襄安鎮)、潛縣(治今霍山縣南嶽鄉上元街村)。
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廬江郡治遷皖城(今潛山縣梅城鎮),改六縣為六安縣。建安十九年(214年),吳拔皖城,廬江郡一分為二,吳廬江郡仍治舒(今廬江縣城池埂、大城坂),魏廬江郡治陽泉(今霍邱臨水鎮)。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全縣面積2352平方公里,人口120萬,郵政編碼:231500,電話區號:0565,縣人民政府駐地廬城鎮塔山東路,下轄17鎮。
17個鎮:廬城鎮、冶父山鎮、湯池鎮、萬山鎮、金牛鎮、石頭鎮、郭河鎮、白山鎮、同大鎮、盛橋鎮、龍橋鎮、白湖鎮、礬山鎮、泥河鎮、羅河鎮、樂橋鎮、柯坦鎮。
廬城鎮:轄4個街道管理區,14個居委會,26個行政村,1個蔬菜隊,1個林場。全鎮總面積16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8.7平方公里,總人口14.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4萬人,耕地面積4.6萬畝。屬副縣級建制。
冶父山鎮:面積160平方公里,耕地4.8萬畝,山場3.5萬畝,轄有11個行政村,2個街道居委會,人口5.7萬人,屬副縣級建制。。

7、三國演義第十五回概括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孫策為了復興江東霸業,帶領父親的舊部,會合周瑜等英雄好漢討伐會稽劉繇。劉繇麾下小將太史慈和孫策大戰,不分勝負。孫策挾死一將,喝死一將,被人稱為「小霸王」,劉繇被孫策打敗,太史慈也被活捉,投降了孫策。
東吳德王嚴白虎在江東無惡不作,孫策前往討伐,誅殺嚴白虎之弟嚴輿,歷經數戰,嚴白虎不敵,和吳郡太守王朗合兵。孫策周瑜設計,將偷襲的嚴白虎王朗一舉擊潰,攻下了吳郡,嚴白虎也被殺死。經過一系列的戰斗,江東六郡全歸小霸王孫策所有。

三國演義 (羅貫中著作長篇小說)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東漢末年的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三國鼎立三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本書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與《三國志》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礎上,進行再發揮,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本書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等等。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讓現代的人民,感受到三國英雄的人物的特點。

8、孔雀東南飛主要內容?

《孔雀東南飛》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並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

(8)廬江概括擴展資料

1、《孔雀東南飛》

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首次出現於《玉台新詠》。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這首敘事詩共356句,1780個字,故事完整,語言樸素,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結構緊湊完整,結尾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是漢樂府民歌的傑作。

2、《孔雀東南飛》的結構與大意

托物起興:孔雀失偶(第1段)

事件起因:蘭芝被遣(第2~6段)(被逼休妻)

過程發展:夫妻誓別(第7~12段)(無奈別妻)

情節延續:蘭芝抗婚(第13~21段)(賢妻再嫁)

長詩高潮:雙雙殉情(第22~31段)(夫妻殉情)

悲情結尾:告誡後人(第32段)

3、《孔雀東南飛》經典句子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若生離別意,白骨無人收。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9、三國演義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東漢末年,皇權沒落,群雄並起,割據城域,逐鹿天下。起初董卓自西涼揮軍入主中原,憑借剽悍的西涼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十八路諸侯聯合並起,討伐董卓,因戰事不利、內部矛盾等諸多因素而四散而去。後司徒王允用美女貂蟬離間董卓與其麾下大將呂布,董卓死。

後來曹操精兵簡政,開疆擴土,漸擁江北之地。劉備四處奔波,先後投靠曹操、陶謙、袁紹、劉表諸人,未有大的作為,但仁義賢德之名四海皆知。後來在南陽得伏龍諸葛亮為謀士,徐徐佔領荊、益二州,又打下巴、蜀。如此,與曹操,孫權成三國鼎立之勢。

如此歷時二十餘年,隨著老一代人的逝去,魏國被司馬懿一族控制,後又相繼打敗吳、蜀兩國,三國歸晉。

《三國演義》一書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

(9)廬江概括擴展資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