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合肥東厚

合肥東厚

發布時間: 2022-08-09 20:53:04

1、合肥土特產有哪些?

1,桂花酥糖

桂花酥糖是合肥三大特產之一。屑子是酥糖的基本原料,用麵粉、棉白糖、熟純芝麻仁、桂花等合制而成。

2,長豐草莓

長豐草莓是安徽省特產之一。長豐縣位於合肥市北部,是國家無公害草莓生產示範基地,所產草莓果實色澤鮮艷,體大多汁。

3,烘糕

合肥生產烘糕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它的主要特點是香、甜、酥。主要有寸金和白切2種。

4,羽毛扇

羽毛扇是合肥所轄肥西縣水鄉古鎮三河的傳統手工藝品。三河周邊地區有許多「換毛」的人,挑著貨郎擔,搖著撥浪鼓,走村串戶,用糖果百貨、針頭線腦換購鵝毛。鵝毛分白鵝毛、雁鵝毛兩種。

5,火筆畫

火筆畫又稱烙畫、燙畫。古代烙畫起源於西漢,興盛於東漢宮廷。明末清初,火筆畫真正走進民間並流傳開來。其主要是用特製高溫鐵筆,借鑒國畫技法,運用遠近虛實、濃淡相間的方法,烙灼而成。

6,發綉

發綉是合肥的特色產品。以人發或動物長毛代線,具有堅韌光滑,色澤經久不褪的特殊性能。適宜綉制摹線人物,山水和建築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較少。

7,竹簧雕刻

竹簧雕刻,系在竹簧上刻畫花鳥、人物、山水而成。表面光滑細膩,呈象牙色,自有風格。

2、早白堊世合肥盆地原型

合肥盆地早白堊世沉積區主要分布於盆地東部和南部,下白堊統稱朱巷組。在盆地東北部,最大厚度大於900 m,沉降中心靠近郯廬斷裂,總體上呈東厚西薄的特點,其東側邊界為郯廬斷裂帶,西側邊界剝失尖滅於霍邱凸起(圖5-4)。

舒城凹陷東部沒有鑽孔揭露朱巷組,但估計也存在受郯廬斷裂控制呈NNE向延伸的下白堊統。大橋凹陷與肥東凹陷東側都以郯廬斷裂帶為界,僅局部上超向東越過郯廬斷裂帶(如定遠縣章廣一帶)。在大橋向斜東南部古城一帶朱巷組中發現了含暗色泥岩的深湖相沉積,合淺8、合淺9朱巷組主要由暗色泥灰岩組成,反映出沉積中心位於斷裂附近。該沉積區的沉積中心總體上位於東部,靠近郯廬斷裂(圖5-5)。

前已證明,早白堊世郯廬斷裂帶呈大規模的平移運動。因而,合肥盆地東部下白堊統沉積時的盆地原型為郯廬斷裂帶平移中旁側形成的走滑撓曲盆地。由於郯廬斷裂帶的走滑隆升形成了張八嶺隆起帶。郯廬斷裂帶大規模平移活動還誘發了中酸性為主的岩漿活動,除了當時張八嶺隆起帶上有早白堊世花崗岩體侵位和火山噴發(現多已被剝蝕掉)外,在盆地內東側朱巷組沉積過程中局部也有火山噴發,如肥東縣龍山地區安山岩、合淺9井水下噴發的玄武岩,反映了較為活動的構造背景。

圖5-4 合肥盆地下白堊統朱巷組沉積相圖

圖5-5 合肥盆地早白堊世走滑盆地原型示意圖

綜上所述,此時的合肥盆地仍以前陸盆地為主,早白堊世盆地東部為一撓曲盆地(圖5-6)。

圖5-6 合肥盆地東部構造演化剖面

3、合肥厚德中學怎麼樣?有五險嗎?工作累嗎

學生打飯8元,老師打飯4塊,美其名曰補貼200元。學校提供宿舍,4人左右一間,美其名曰補貼住宿費500。基本工資1000元,保險500多,不買保險補貼200元,對外宣傳基本工資1200,其實是1000。監考2個小時,15元,語文2個半小時。如果學校有活動,或者值班,就是義務勞動。如果你教語文或者英語,天天6點起床,20:30下班。你想想,你說說,是否劃的著。

4、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有什麼大學

基本上合肥的大學都在蜀山區,安大,安大新區,農大,農大新區,科大,工大新區,安醫大,安中醫,新華,警官學院等等

5、盆地地層殘留厚度分布規律

為了解研究區中新生界地層殘留厚度的變化規律,工作中編制了研究區侏羅系、下白堊統、上白堊統、古新系各組及新近系殘留等厚圖,揭示了它們在空間上的變化規律。

1.侏羅系

侏羅系主要分布在揚子板塊北緣、渤海灣盆地區、周口盆地和合肥盆地(附圖20)。渤海灣地區黃驊坳陷內侏羅系主要分布於滄州隆起東側,最大殘留厚度可達1000m以上;臨清坳陷內侏羅系主要分布於邯鄲凹陷及其東北側,最大厚度可達1000m以上;濟陽坳陷中侏羅系主要分布在東營凹陷、惠民凹陷和博興凹陷,其中東營凹陷殘留厚度最大可達2000m以上。渤海海域的侏羅系主要分布於石臼砣凸起和埕北低凸起,殘留厚度多為500~1000m。

蘇北盆地侏羅系遍及全盆地,沉積中心位於鹽阜凹陷,其東側最大殘留厚度可達2000m以上。

合肥盆地侏羅系遍及全盆地,但沉積中心主要分布於盆地的中部、南部和東部地區。下侏羅統地層厚度由南向北、由東向西漸薄,向北沉積尖滅於耿集斷裂-合深3井-霍邱一線。全盆地下侏羅統一般厚度500~1500m,最厚處位於盆地南部肥西縣花崗一帶,厚度達2500m,而在盆地東部肥東一帶也出現了沉降中心,地層厚達1600m。合肥盆地在中侏羅世表現為發展的全盛期,盆地整體拗陷,沉積范圍最廣,中侏羅統遍及全盆地。

周口盆地內侏羅系主要分布於沈丘凹陷和倪丘集凹陷,最大殘留厚度超過150m。

2.下白堊統

下白堊統的分布范圍最大,主要分布在下揚子地區、渤海灣地區、濟陽坳陷、膠萊盆地、周口盆地和合肥盆地(附圖21)。

渤海灣盆地冀中坳陷下白堊統主要殘留在保定、石家莊一帶;黃驊坳陷中下白堊統主要保留在盆地兩端;臨清坳陷中下白堊統主要保留在德州凹陷和臨清地區,最大厚度可達1000m以上;下白堊統幾乎遍及整個渤海海域,最大沉積中心位於渤南凸起和墾東凸起之間、渤東凸起西側和石臼砣凸起南側,最大厚度可達4000m以上;遼河坳陷中遼西凹陷和遼中凹陷中都有下白堊統沉積存在,最大殘留厚度可達1500m以上。濟陽坳陷下白堊統主要分布在惠民凹陷和東營凹陷,並在東營凹陷保留最大殘留厚度2000m以上。

膠萊盆地下白堊統沉積地層遍及全盆地,沉積中心主要位於高密-諸城地區、柴溝地壘地區、海陽地區、平度-夏格庄地區,最大殘留厚度可達2000m。

合肥盆地的下白堊統包括響導鋪組與朱巷組,其主要沉積區位於盆地東部與西部。鑽孔資料表明下白堊統最大殘留厚度超過2000m,而據地震資料解釋其最大殘余厚度可達3000m。合肥盆地內東部的下白堊統總體上呈現東厚西薄的狀況。

蘇北盆地下白堊統主要分而於盆地的北部和南部,盆地外的揚子地區也有廣泛分而。周口盆地內下白堊統遍及全盆地,但由於沒有詳細的殘留厚度資料,因而不能確定其最大殘留厚度及殘留厚度中心位置。

此外,華北板塊內部其他地區的一系列盆地(固城盆地、蒿溝盆地、黃口盆地、萊蕪盆地、張家口盆地等)中同樣殘留了大規模的下白堊統。

3.上白堊統

上白堊統的分布范圍相對於下白堊統來說明顯減小,主要分布在下揚子地區、濟陽坳陷、膠萊盆地、合肥盆地和渤海灣地區的局部(附圖22)。

蘇北盆地在晚白堊世以來的區域拉張應力場及早白堊世岩漿活動漸趨停止後的熱沉降作用的雙重控制下,盆地進入整體沉降形成大型陸相盆地。在晚白堊世區域拉張應力作用下,中國東部以浦口組、赤山組為代表的大面積、大規模的陸相紅層發育。此時,蘇北盆地成為蘇浙-皖南地區的沉降、沉積中心,整個浦口組盆地紅層的陸源碎屑粒度自南向北變細,由礫岩、含礫砂岩過渡為泥岩。淮安、車橋一帶為盆地中心鹽湖區。東台凹陷和鹽阜凹陷中最大殘留厚度為2000m以上。

濟陽坳陷中上白堊統主要分布在諸城凹陷、高密凹陷、萊陽地區及平度凹陷,主要沿東西向斷裂分布,最大殘留厚度可達3000m以上。

渤海灣地區只在石家莊、邯鄲等局部地區有零星分布。

濟陽坳陷中上白堊統主要分布在惠民凹陷和博興凹陷中,分布厚度不大。

合肥盆地內上白堊統張橋組沉積受郯廬斷裂帶、壽縣-定遠斷裂、肥中斷裂、肥西-韓擺渡斷裂及吳集斷裂的伸展斷陷控制。最大沉降中心出現在肥西-韓擺渡斷裂所控制的舒城凹陷及肥中斷裂所控制的丁集凹陷。盆地東部受壽縣-定遠斷裂、肥中斷裂、肥西-韓擺渡斷裂東段及郯廬斷裂帶的共同控制,也是沉降幅度較大的地帶。吳集斷裂東側也出現了北北東向的沉積中心帶。

4.古近系孔店組

古近系孔店組的分布范圍再次變大,主要分布在渤海灣地區、蘇北盆地、濟陽坳陷、周口盆地、合肥盆地(附圖23)。

渤海灣地區每一個坳陷中都有孔店組存在。冀中坳陷中孔店組主要分布在保定、任丘地區,最大殘留厚度可達3000m以上;臨清坳陷中孔店組主要分布在臨清地區,最大殘留厚度在1500m以上;黃驊坳陷主要分布於黃驊以北地區,最大殘留厚度為2000m以上;渤中坳陷殘留了大規模的孔店組沉積,最大厚度2000m以上;遼河坳陷遼西凹陷、遼中凹陷北部都殘留了超過1000m的孔店組。

濟陽坳陷中古近系主要分布在惠民凹陷、博興凹陷,東營凹陷中也有分布,並在惠民凹陷西部形成最大殘留厚度中心,厚度可達3000m以上。

合肥盆地古近系定遠組的沉積格局基本類似張橋組,同樣受郯廬斷裂帶、壽縣-定遠斷裂、肥中斷裂及吳集斷裂的伸展斷陷控制。近東西向肥西-韓擺渡斷裂、肥中斷裂與壽縣-定遠斷裂所控制的沉降幅度最大,總體沉積格局呈東向西分布。在具體沉積區,伸展斷層旁側明顯沉積變厚,指示為北斷南超的半地塹盆地現象,反映了典型的同沉積斷裂的控制特徵。

蘇北盆地自古新世以來,中國東部的岩石圈范圍的伸展活動導致蘇北盆地形成大型裂陷盆地,並伴隨有玄武岩多期次噴發及輝綠岩的順層貫入。古新世早期盆地受到中等強度的拉張構造作用的影響,廣泛接受一套紅色、雜色砂-泥岩頻繁互層建造,厚度500~700m。古新世晚期,拉張構造作用進入鼎盛時期,盆地沉降速率進一步提高,伴隨著溫濕氣候,接受了阜二段、阜四段深湖-半深湖相、半鹹水相暗色泥岩夾泥灰岩、生物灰岩、油頁岩建造及阜三段河流-三角洲-濱淺湖相暗色泥岩、砂岩互層沉積建造,厚度可達600~1000m。

周口盆地內幾乎每個次級凹陷中都有相當於古近系孔店組的沉積存在。在倪丘集凹陷中殘留厚度最大,可達1000m以上。

5.古近系沙河街組

古近系沙河街組主要分布於渤海灣地區(附圖24)。沙河街組在冀中坳陷、臨清坳陷、東濮坳陷、黃驊坳陷、渤海海域、遼河坳陷中均有大規模分布,並且在各個坳陷中都有殘留厚度最大區域存在,最大厚度在2000m以上。

6.古近系東營組

古近系東營組同樣只分布於渤海灣地區,並且主要分布於渤海海域(附圖25),最大殘留厚度可達3500m以上。

7.新近系沉積

郯廬斷裂帶中-南段周邊,新近系的沉積出現在斷陷盆地後期的坳陷型盆地內,為披蓋式沉積。由附圖26可見,新近系沉積主要分布於渤海灣盆地、蘇北盆地與周口盆地,其中在渤海海域內沉積最厚,可達4000m以上。

6、盆地沉積遷移規律

郯廬斷裂帶旁側發育的一系列中—生代斷陷盆地,其中沉積中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變遷不斷移動的。研究斷陷盆地內沉積中心的遷移規律對於尋找油氣有利區具有重要意義。

1.合肥盆地

根據明顯的、可全盆地追蹤的反射界面,下、中、上侏羅統分別劃分為一段、三段、兩段並,進行了厚度恢復,由此揭示了盆地侏羅系較詳細的沉積格局特徵。由侏羅系各段殘留等厚圖(圖2-3)可見,下侏羅統主要分布於盆地的中部、南部和東部地區。地層厚度由南向北、由東向西漸薄,向北沉積尖滅於耿集斷裂—合深3井—霍邱一線。全盆地下侏羅統一般厚度500~1500m,最厚處位於盆地南部肥西縣花崗一帶,達2500m;而在盆地東部肥東一帶也出現了沉降中心,地層厚達1600m。

圖2-3 合肥盆地侏羅系殘留等厚圖

中侏羅統下段繼承早侏羅世的沉積格局(圖2-3),沉降中心仍出現在盆地南部與東部,但是最大沉降中心已轉為郯廬斷裂帶旁側,呈北東向展布。比較下侏羅統沉積,此時盆地南部的沉降中心呈現出向北的遷移。至中侏羅統中段沉積時,雖然盆地南部仍保留著沉降中心,但是盆地東部郯廬斷裂帶旁側的沉降中心更加突出。由圖2-3可見,合肥盆地在中侏羅世表現為發展的全盛期,盆地整體拗陷,沉積范圍最廣,中侏羅統遍及全盆地。中侏羅統上段、上侏羅統下段、上段基本上繼續著中侏羅統中段所表現的沉積格局,但是上侏羅統沉積范圍出現了萎縮,盆地西北部大面積缺失上侏羅統。

合肥盆地的下白堊統包括響導鋪組與朱巷組,其主要沉積區位於盆地東部與西部(圖2-4)。而響導鋪組只出現在大橋凹陷中。鑽孔資料表明下白堊統最大殘留厚度超過2000m,而據地震資料解釋其最大殘余厚度可達3000m。合肥盆地內東部的下白堊統總體上呈現東厚西薄的狀況,其東側邊界為郯廬斷裂帶,西側邊界是漸薄超覆的邊界。合肥盆地下白堊統的沉積中心總體上位於盆地東部郯廬斷裂帶旁側,呈平行該斷裂帶的北東向展布,明顯受郯廬斷裂帶的控制。在穎上凹陷,由於吳集斷裂活動所控制的長山隆起出現,也出現了北北東向的沉積中心帶。而這一時期肥中斷裂南側也連續出現了朱巷組沉積,但厚度一般不大。

圖2-4 合肥盆地下白堊統殘留等厚圖

合肥盆地內上白堊統張橋組沉積受郯廬斷裂帶、壽縣-定遠斷裂、肥中斷裂、肥西-韓擺渡斷裂及吳集斷裂的伸展斷陷控制(圖2-5)。最大沉降中心出現在肥西-韓擺渡斷裂所控制的舒城凹陷及肥中斷裂所控制的丁集凹陷。盆地東部受壽縣-定遠斷裂、肥中斷裂、肥西-韓擺渡斷裂東段及郯廬斷裂帶的共同控制,也是沉降幅度較大的地帶。吳集斷裂東側也出現了北北東向的沉積中心帶。

古近系定遠組的沉積格局基本類似張橋組,同樣受郯廬斷裂帶、壽縣-定遠斷裂、肥中斷裂、及吳集斷裂的伸展斷陷控制(圖2-6)。近東西向肥西-韓擺渡斷裂、肥中斷裂與壽縣-定遠斷裂所控制的沉降幅度最大,總體沉積格局呈東西向分布。在具體沉積區,伸展斷層旁側明顯沉積變厚,指示為北斷南超的半地塹盆地現象,反映了典型的同沉積斷裂的控制特徵。

圖2-5 合肥盆地上白堊統張橋組殘留等厚圖

圖2-6 合肥盆地古近系定遠組殘留等厚圖

綜上所述,合肥盆地在侏羅紀時期主要作為大別造山帶的前陸盆地,其中早侏羅世沉積中發現有榴輝岩礫石的存在。然而,在侏羅紀時,合肥盆地同時受到郯廬斷裂帶所在張八嶺隆起帶隆升的控制,在盆地東部出現了沉降中心。在早白堊世時期,合肥盆地主要受郯廬斷裂帶控制,沉降中心位於盆地的東部,表現為斷陷盆地。晚白堊世至古近紀,合肥盆地主要受東西向正斷層活動控制,郯廬斷裂帶的斷陷活動相對較弱。侏羅系-古近系,合肥盆地經歷了W-E向、NE向、W-E向斷層控制的演化歷史。

2.膠萊盆地

膠萊盆地萊陽組沉積可以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大的階段,湖盆中心經歷了重大的遷移。

萊陽組沉積早期階段,湖盆沉積中心在萊陽-海陽一帶,馬耳山段和水南段發育暗色泥岩段。據萊參1井資料,水南段主要由深灰、灰、褐灰、淺褐灰、淺灰、灰黑、灰紫等色泥岩、白雲岩、泥灰岩和灰、深灰、綠灰等色淺灰紫砂岩組成,為半深湖相沉積。諸城地區與水南段對應的是楊家莊段,為淺灰色厚層狀-塊狀含礫中-粗砂岩與中-細粒砂岩,夾有粉砂岩、頁岩組成的旋迴,說明該地區此時期沉積仍以河流相為主。在中樓-石場地區,只發育邊緣相的沉積,林寺山組礫岩層,厚度不大,只有幾十米,說明當時的沉積環境是河流經過的低窪地區。

萊陽組沉積晚期,沉積中心向諸城、莒縣一帶遷移,中樓-石場凹陷成為沉積-沉降中心,而萊陽-海陽地區湖盆基本消失,整個地區演變為河流相環境,僅在湖盆中心殘留局部淺湖相。這可以曲格庄段沉積為代表,以河流相為主,說明當時該區湖水已退出。相對應地,在諸城地區,對應的沉積層段為曲格庄段和法家塋段,沉積物以粉細砂岩和頁岩為主,為淺湖或河流相沉積;到五蓮、莒縣一帶的中樓-石場凹陷,湖水加深,其中堆積了一套厚度巨大的濁積岩夾薄層碳酸鹽岩,生物地層資料顯示當時處於局限海灣或湖灣沉積環境。

萊陽組沉積經歷兩個大的旋迴:下部逍仙庄段沉積時期為一個旋迴,代表一次快速水進-水退事件;上部地層代表了另一沉積旋迴,由止鳳庄、馬耳山、水南、龍旺庄、曲格庄等6個階段組成。

(1)逍仙庄段沉積

逍仙庄段沉積時期的沉積范圍在膠萊盆地中不是很清楚(圖2-7)。該沉積階段屬於膠萊斷陷盆地發育的初始活動階段,可能有幾個相互獨立的湖盆組成,且湖盆規模較小,相互不連通,沉積厚度也不大。推測在諸城凹陷殘留厚度較大,湖盆可能初具規模;沿牟即斷裂帶也發育幾個串珠狀小湖盆,且往往呈斜列分布。

(2)止鳳庄段和馬耳山段沉積

止鳳庄段和馬耳山段沉積時期,有兩個沉降中心(圖2-8):一個位於諸城-柴溝一帶,呈北東向展布;另一個殘留厚度中心位於朱吳附近,殘留厚度最大達2000m,呈北東向延伸的條帶狀或槽狀,顯示繼承了前一階段的條帶或槽狀沉積特點,受牟即斷裂帶控制,向北揚起,坡度很陡,可能受斷層控制。海陽地區殘留地層厚度不大,最厚400m,可能是在槽狀深湖盆的旁側還發育有一個較淺但面積較大的湖盆。顯示具有小湖盆的特點,較前一階段的槽狀有明顯不同,此時期是膠萊斷陷盆地發育的早期階段,周緣斷裂活動加強,尤其沿東南緣和東北緣斷裂活動的影響,地形高差較大,盆地邊緣相(沖洪積扇和扇礫岩)極其發育,而岩盆地西北緣,則發育稀泥石流等沉積為主;沿盆地中心地帶,以發育河流相砂岩相沉積為主。

(3)水南段和龍旺庄段沉積

水南段沉積時期是膠萊盆地最大湖侵時期,湖盆面積達到最大。此階段構造活動相對較弱,深湖相、水下扇等發育。龍旺庄段沉積時期,湖水開始撤退,以濱湖相、三角洲相沉積為主。這個時期盆地的沉積中心位於莒縣-諸城和朱吳-即墨兩個斷陷槽,最大沉積厚度1200m,一般為200~800m。這個時期,膠萊盆地的沉積中心似乎僅發育在盆地沉降軸的兩頭,形成兩個分異的沉積中心(圖2-9),但這種格局可能受到資料不足的限制。

(4)曲格庄段沉積

與前階段相比,曲格庄段沉積時期岩相古地理環境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圖2-10)。一方面,萊陽-海陽地區開始發生抬升,湖水退出,以發育河流相沉積為主;另一方面,靠近沂沭裂谷帶的莒縣地區,盆地沉降加速,形成中樓-石場凹陷,凹陷中發育巨厚的湖相火山碎屑濁積岩沉積(馬連坡組),且在所夾的碳酸鹽岩層中發現海相起源的藻類化石,指示該區當時受到海水侵入,可能為局部海灣沉積環境。膠萊盆地大部分地區處於河流相沉積,局部地區有沖積扇相沉積發育,莒縣、諸城、五蓮地區成為了該階段盆地匯水的中心。相應地,沉降中心向盆地西南地區遷移,沉積厚度變化較大,在萊陽地區一般為200~400m,在諸城-柴溝地區最厚可達3000m,在莒縣地區大於6000m。

圖2-7 膠萊盆地萊陽組逍仙庄段殘留厚度圖

圖2-8 膠萊盆地萊陽組止鳳庄和馬耳山段殘留厚度圖

圖2-9 膠萊盆地萊陽組水南段和龍旺庄段殘留厚度圖

圖2-10 膠萊盆地萊陽組曲格庄段殘留厚度圖

曲格庄段沉積階段的沉積環境和古地理格局的重要變化反映這個階段控盆構造格局的改變。盆地沉降中心由北東向西南遷移,表明郯廬斷裂帶的活動性增強。同時,中樓-石場凹陷在萊陽組沉積晚期大規模的火山噴發活動,也指示地表伸展作用影響到了上地幔。

(5)青山期沉積

與萊陽組沉積時期相比,青山組沉積時期古地理、古地貌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圖2-11)。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下列兩個方面。一方面,膠萊斷陷盆地演化成為火山盆地,發育多個火山噴發中心,強烈的火山噴發主要岩盆地南部莒縣-諸城一帶和盆地東部朱吳-即墨一帶,它們分別繼承了在萊陽沉積時期形成的兩個斷陷槽;高密地區火山作用不強烈。另一方面,受郯廬斷裂帶控制的沂沭裂谷系形成,沿裂谷帶發育湖盆,在裂谷盆地中堆積了磨圓、分選都很差的河湖相砂礫岩層——大盛組。

圖2-11 膠萊盆地及鄰區青山組和大盛組下段等厚圖

對於膠萊盆地而言,盆地古地理格局出現重要的分異。位於牟即斷裂帶以東的海陽凹陷發生整體隆升而處於剝蝕狀態,同時該區受到花崗岩體侵入的影響,發生強烈的熱力改造;即墨地區成為火山噴發中心,火山岩厚度大於3000m。中樓-石場凹陷在這個時期也發生整體隆升而與諸城凹陷分離,但受到沂沭裂陷的疊加改造,部分凹陷沉積已深埋在莒縣盆地之下。

(6)晚白堊世王氏組沉積

王氏組是一套河湖相砂泥岩沉積地層,以紫紅色、磚紅色為特徵顏色,表明當時氣候乾旱,氧化作用強烈。該時期沉積范圍主要限於郯廬斷裂和牟即斷裂之間的地區,平面上呈菱形。王氏組有三個沉積中心,分別位於諸城凹陷、高密凹陷和萊陽凹陷(圖2-12)。根據地層序列,又可進一步自下而上分為林家莊段、辛格庄段和紅土崖段。

圖2-12 膠萊盆地晚白堊世王氏組地層殘留等厚圖

林家莊段和辛格庄段沉積具有相同的古地理環境,盆地沉降平穩,沒有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而紅土崖段沉積時期,差異升降運動加強,沉積速率增大,沉積范圍超越了膠萊盆地,向西穿過沂沭裂谷系,進入華北盆地區,沿沂沭裂谷帶,形成獨立的斷陷盆地,如濰北盆地。這種變化標志了郯廬斷裂帶右旋走滑活動的增強。

3.渤海灣盆地

渤海灣盆地在區域性拉張背景下,受郯廬斷裂帶、太行山東麓斷裂帶等深大斷裂帶的伸展走滑活動的影響,古近紀斷陷盆地經歷了四個裂陷幕,即裂陷Ⅰ幕(Ek期)、Ⅱ幕(Es4期)、Ⅲ幕( 下期)和Ⅳ幕( 期),總體上四個裂陷幕控制的盆地沉積呈現有規律的遷移。古新世—始新世早期(裂陷Ⅰ幕、Ⅱ幕),渤海灣盆地斷裂活動加劇,局部張裂沉降,氣候乾熱,物源豐富,發育了一套乾旱氣候條件下的河流-濱淺湖相或湖相、湖沼相沉積,沉積主要發生在黃驊坳陷中-南部、冀中坳陷、濟陽坳陷及臨清坳陷東部等地,為一些大小不完整的沉積旋迴,火山岩以發育石英拉班玄武岩為主;始新世中晚期(裂陷Ⅲ幕)渤海灣盆地強烈斷陷伸展,該期拉張應力增強,斷裂活動進入高峰期,斷陷快速沉降,水體擴展,沉積向凸起方向超覆,氣候由乾熱轉為溫濕,生物繁茂,沉積物中有機質豐富,沿斷裂發生多期次玄武岩噴溢,有海水向湖盆短暫浸漫,沉積物以巨厚的灰黑、深灰色泥岩、油頁岩夾濁積砂岩為主,厚度大,是斷陷湖盆的主要發育期。該期湖盆范圍廣,水體深,沉積幾乎遍及全盆地,暗色泥岩有機質豐度高,分布廣,是渤海灣盆地的主力烴源岩;始新世晚期—漸新世(裂陷Ⅳ幕)為斷陷盆地收斂階段,該期控盆主斷裂活動性減弱,斷陷沉降速度小於沉積速度,湖盆淤塞,水體變淺,范圍縮小,氣候也變得乾燥,盆地分異性增強。由於受郯廬斷裂帶右行伸展活動及構造運動差異升降的控制,古近紀時期沉積中心發生明顯遷移,南部沉積中心南遷至孟崗集;西部沉積中心遷移至霸縣;東部沉積中心遷移至南堡(附圖28)。漸新世末,區域抬升,湖盆萎縮消亡,斷陷沉積結束。

如附圖28所示,渤海灣盆地古近系孔店組的沉積中心主要位於盆地邊緣;沙三段沉積雖然也是以盆地邊緣為主,但已開始出現向盆地中心遷移的趨勢;東營組沉積已主要位於現今渤海灣的中心部位,少部分位於遼東灣地區;館陶組沉積中心完全位於現今渤海灣的中心部位,其他位置沒有沉積。剖面圖上(圖2-13),孔店組沉降中心位於昌濰坳陷,且沉積厚度相對較小;沙四段沉積中心已遷移至昌濰與東營之間,沉積厚度明顯加大,最厚可達3500m;沙三段-沙一段的沉積中心已遷移至東營以東,沉積厚度較大;東營組沉積中心已遷移至渤中地區,沉積厚度最大可達2400m,這與平面圖上東營組沉積中心位於現今渤海灣中心部位相對應;新近系及以來的沉積中心基本保持在渤中地區,並不再發生遷移,這指示該時期內盆地格局並沒有發生變化。

圖2-13 海域南北向沉積沉降中心遷移演化剖面

4.濟陽坳陷

濟陽坳陷內地層沉積中心的遷移同樣遵循上述規律(圖2-14):孔店組沉積中心位於盆地邊緣,沙河街組、東營組沉積中心逐漸向渤海灣中心部位遷移,新近系以來的沉積中心位於渤海灣中心部位。這種遷移規律清楚地指示了渤海灣盆地的演化。前文已述,渤海灣盆地在古近系表現為右旋走滑拉分加近南北向伸展。孔店組沉積發育時,其沉積中心主要受走滑拉分控制,隨著盆地的不斷擴大,沉積中心不斷向現今渤海灣中心位置遷移。東營組沉積位於現今渤海灣中心部位,指示東營組沉積時,渤海灣可能已經具有了現今的格局,這也可以從新近系以來的沉積中心沒有明顯遷移的現象得到證明。

5.蘇北盆地

郯廬斷裂帶蘇皖段東側的蘇北盆地,在繼承印支-早燕山期前陸盆地的基礎上,在晚白堊世中國東部北西-南東向區域性拉張作用下,疊加郯廬斷裂帶右旋伸展走滑作用,發育了晚白堊世-古近紀張性斷陷盆地,其主要成盆期為古新世晚期。蘇北盆地在晚白堊世-新生代發育了3個完整的拉張構造旋迴(圖15,16),其間出現了短暫的儀征、吳堡、三垛3次擠壓構造。蘇北盆地晚白堊世的演化具有承前啟後的特徵,在晚白堊世以來的區域拉張應力場及早白堊世岩漿活動漸趨停止後的熱沉降作用的雙重控制下,盆地進入整體沉降形成大型陸相盆地。

圖2-14 濟陽坳陷新生代不同時期沉降沉積中心遷移示意圖

郯廬斷裂帶對蘇北盆地湖盆咸化分區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各種咸化指標揭示,蘇北盆地緊鄰郯廬斷裂帶的西部凹陷如金湖、洪澤、高郵等凹陷是阜二、四段咸化程度較高的區塊。從藻類化石的面貌和分布來看(周翥虹等,1998),金湖、洪澤、高郵凹陷為具較咸較深的水域環境。電性曲線反映阜二段泥灰岩最大厚度達50m,主要分布在金湖、高郵凹陷的深凹部位,約佔地層厚度的25%~35%;阜四段泥灰岩平面分布不穩定,最大厚度35m,分布在金湖凹陷,占該段總厚的10%~15%,主要分布在阜四段中上部。從咸化湖泊中成鹽元素的物質來源看,主要包括海源、陸源碎屑、火山或岩漿活動、天然水熱溶液循環、深層鹵水等。由於郯廬斷裂帶的活動,在金湖與高郵凹陷之間發育的阜寧組沉積期長期繼承性火山活動為盆地帶來了大量無機物質,提高了水溫,改變了水介質環境。同時,火山活動帶及介於凹陷之間低凸起的障礙作用,阻止了火山作用形成的礦物質、熱水的散失,形成了局部高礦化度區,特別有利於半鹹水藻類及各種低等水生生物的生存與富集,有利於咸化烴源岩的發育。

同時,郯廬斷裂帶對蘇北盆地沉積體系的展布也具有較為明顯的控製作用。在晚白堊世區域拉張應力作用下,蘇北盆地以浦口組、赤山組為代表的大面積、大規模的陸相紅層發育。此時,蘇北盆地成為蘇浙-皖南地區的沉降、沉積中心,整個浦口組盆地紅層的陸源碎屑粒度自南向北變細,由礫岩、含礫砂岩過渡為泥岩。淮安、車橋一帶為盆地中心鹽湖區。泰州組—阜寧組沉積時期,在盆地西部郯廬斷裂帶的控製作用下,形成西高東低地貌,受此影響,發育自西向東的大型軸向水流,河流、三角洲相等最有利儲集相帶分布在西部凹陷區,並在阜二、四段沉積期的淺水部分形成了生物灰岩儲集層(圖15),此外,古新世早期盆地受到中等強度的拉張構造作用的影響,具有中等沉降速度,伴隨著溫濕氣候,發育河流-濱淺湖沉積體系,廣泛接受一套紅色、雜色砂-泥岩頻繁互層建造,盆地東部地區為濱淺湖-半深湖相暗色泥岩、雜色泥岩加砂岩建造(圖15)。古新世晚期,拉張構造作用進入鼎盛時期,盆地沉降速率進一步提高,伴隨著溫濕氣候,接受了阜二段、阜四段深湖-半深湖相、半鹹水相暗色泥岩夾泥灰岩、生物灰岩、油頁岩建造及阜三段河流-三角洲-濱淺湖相暗色泥岩、砂岩互層沉積建造。古新世末,在吳堡運動壓扭性應力作用下,盆地大部分區塊遭受強烈隆升剝蝕,部分殘留坳陷區發生近地的早始新世戴南組充填超覆沉積(圖16)。

圖2-15 蘇北盆地泰州組至阜寧組四段沉積相與地層厚度演化圖

圖2-16 蘇北盆地戴南組至三垛組二四段沉積相與地層厚度演化圖

7、盆內主要斷裂及一批新斷裂

通過大量的地球物理勘探及其資料的解釋,詳細查明了盆內主要斷裂的展布特徵,並且發現了一批新斷層。

肥中斷裂將合肥盆地分割為南、北兩大塊,走向近東西、斷面南傾,呈正斷性質,傾角60°~80°,斷距達4000 m以上,全長約180 km。它向西延伸進入河南境內。在合肥盆地的肥中斷裂,西起霍邱縣四十里長山南麓,往東經壽縣隱賢集南,過肥東縣梁園鎮後向東交於郯廬斷裂帶。地震剖面上指示斷裂形態為上陡下緩的鏟形,控制發育了南側古近系楔形體沉積體。它的重力場特徵非常明顯,布格重力異常圖上為一個明顯的梯度帶,布格場值在斷裂南側小,北側大,兩側異常形態、幅值差異明顯。斷裂北側重力場值明顯高於其他地區,水平梯度約9×10-5 m/s2 的梯級帶。水平總梯度,0°、45°、135°方向梯度及90°方向褶積濾波圖上為正(負)極(峰)值連線,垂向二階導數及剩餘異常圖上為正負異常的分界。重力異常陰影圖揭示,肥中斷裂呈異常清晰的密集線性異常橫貫盆地東西。該斷裂在磁場圖中主要表現為不同磁場分區界線,同時它也是明顯的磁異常梯度帶,在化極磁異常圖中陡梯度帶場值變化達100nT/km,斷裂北側為大面積塊狀升高磁場,其場值高達約400nT,由太古界強磁性岩石構成;而斷裂南側在磁場中主要表現為大面積負背景磁場,指示了盆地凹陷帶。斷裂帶在剩餘異常圖及垂向一次導數圖中也反映清楚,表明對南側對沉積層的控制。在重、磁異常平面圖上,肥中斷裂東段、西段都表現為東西走向,而中部為北西西走向,總體呈反「S」形。靠近郯廬斷裂帶處,即肥東凹陷內,重、磁異常又指示肥中斷裂被牽引彎曲成北東東向,並且發散、不連續,指示了郯廬斷裂帶的左行平移結果。肥中斷裂在印支期向北逆沖形成大型的逆沖構造,安參1井揭示石炭—二疊系褶皺及地震剖面上印支面以下的逆沖現象都說明了這一點。該斷裂南側控制沉積了古近系楔形沉積體,表明其於晚白堊世晚期—古近紀轉變成正斷層。

蜀山斷裂位於肥中斷裂之南,宏觀走向亦近東西,東起郯廬斷裂帶附近,經肥東、合肥、金橋、六安、姚李南後向西出測區;在六安以東段呈近東西向,六安向西至測區邊緣呈波狀彎曲,盆地內延伸長度約170 km。在地震剖面上,該斷面南傾,控制沉積了南側下降盤的古近系。該斷裂的布格重力場及其轉換參數特徵與肥中斷裂所反映的相似。布格重力異常圖上為梯級帶,水平總梯度圖上最大梯度值為6.6×10-5 m/s2,影像圖與二次導數圖上都有顯示。重力上延3 km梯級帶仍然存在。重力異常陰影圖揭示,蜀山斷裂為北東和北西向次級斷裂所切割,組合關系十分復雜。該斷裂在磁場圖中主要表現為線性異常帶,沿斷裂有一系列局部異常分布,特別在斷裂西段對中生代火山岩有一定的控製作用。該斷裂性質與肥中斷裂類似,印支期表現為擠壓沖斷,之後處於鬆弛,於早白堊晚期再次逆掩活動,燕山後期—喜馬拉雅期轉變成正斷性質。

六安斷裂位於合肥盆地中南部,西起霍山縣葉集南,向東經六安市南,東部止於郯廬斷裂,並且被後者牽引彎曲成北東東向,總體走向近東西向,略呈向南突出的弧形,盆地內長約150 km。在地震剖面上也表現為斷面南傾。布格重力異常圖上為一梯級帶,斷裂兩側異常形態、幅值明顯不同。重力影像圖上顯示非常清楚,於防虎山西側為北西向斷裂左行錯開,從而分為兩部分。在磁場圖中該斷裂主要顯示為一磁異常梯度帶,斷裂北盤為寬緩的正磁場區,由盆地基底引起;南盤為負異常區,指示低磁性的盆地沉積物。該斷裂控制了舒城凹陷中、新生代地層的沉積。

上述三條近東西向的大型斷裂,在南北向的視電阻率剖面展開圖上,皆電性界限明顯,並且呈現為向南傾斜特徵。

肥中斷裂是合肥盆地內一條十分重要的分界性斷裂,其南、北兩側具有很大的差異。肥中斷裂以北地區,中、新生界比較穩定,斷裂構造較南部明顯減少;中生界總體東厚西薄,印支面由東向西抬高,上元古界—古生界東部發育齊全而西部遭受剝蝕甚至缺失。肥中斷裂與六安斷裂之間,印支面表現為中部相對隆起,而東、西部坳陷;中、新生界遭受斷裂改造十分強烈,發育一系列古生界、中生界內幕的斷鼻構造。六安斷裂以南地區,中、新生界沉積巨厚,印支面埋藏深達萬米,侏羅系表現出典型的前陸盆地沉積特徵及構造樣式,印支面以下構造層表現為結晶基底捲入型的厚皮構造特點,印支期逆沖斷層十分發育,盆地被斷層切割成多塊。

重、磁、電、地震及其聯合反演資料,新揭示出霍邱凸起北部和中部存在兩條近北西向延伸的大型斷裂,為印支期逆沖活動的產物。另外該凸起上還被揭示存在一些北東東、北北西和近南北向的小型斷裂。新資料反映,耿集斷裂呈北西至北西西向的弧形,控制了大橋凹陷中、新生代地層沉積。定遠-大橋凹陷中、南部新發現了若干條北東、北西、近東西向斷裂,推測為郯廬斷裂帶的旁側斷裂,具有晚期活動特徵。在丁集-肥東凹陷東部也發現了多條北北東、北東東、近東西向斷層,將該凹陷割成多個塊體。在其他次級構造單元內,也新發現了多條次級斷裂。總之,經過新一輪的勘探工作,合肥盆地的構造面貌與構造格局更加清晰,盆地內的局部構造得到細化。

8、郯廬斷裂帶早白堊世的走滑運動與合肥盆地

(一)張八嶺隆起帶

張八嶺隆起位於合肥盆地東部,兩者的邊界為郯廬斷裂帶。該隆起呈NNE向延伸,其南部主要出露太古宇—古元古代肥東群和新元古代張八嶺群;北部僅出露新元古代張八嶺群。

肥東群變質雜岩變質程度為高角閃岩相,並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其原岩為一套侵入岩-火山岩-沉積岩系,可與膠南造山帶中膠南群/東海群及大別造山帶內的大別群對比。其底部的黑雲斜長片麻岩的同生鋯石U-Pb年齡為

Ma(葛寧浩,周導之,1993),反映出源岩年齡為古元古代。

張八嶺群是一套綠片岩相的淺變質岩,屬於揚子板塊北緣的變質基底,在印支期華北與揚子板塊的陸-陸碰撞過程中捲入了造山變形,並產生高壓變質的藍片岩。張八嶺群鋯石的U-Pb年齡為1026Ma,細碧岩全岩U-Pb年齡為1031Ma(據《安徽省區域地質志》,1987)。安徽省明光市三界張八嶺群藍片岩中多硅白雲母40Ar/39Ar年齡為245.1±0.5Ma(李曙光等,1992),指示了同造山期高壓變質的時間。

(二)合肥盆地東緣郯廬斷裂帶的走滑構造特徵

郯廬斷裂帶在張八嶺隆起帶南段出露於肥東群中,斷裂帶寬約8km,其走滑構造表現為若干條NNE走向,由糜棱岩和超糜棱岩組成的左行平移韌性剪切帶,該剪切帶一般由4條組成,分別位於隆起帶西側、中部和東側。隆起帶上西側和中部的韌性剪切帶多傾向西,傾角60°~80°左右。而隆起帶東側的韌性剪帶主要位於肥東群與張八嶺群之間,多傾向東,傾角一般為60°~75°。剪切帶之間原先近EW向的老變質面理被牽引彎曲成NE—NEE向。

張八嶺隆起帶北段的張八嶺群中,郯廬斷裂帶主要表現為脆性至脆-韌性左行平移斷層,出現在隆起帶的中部和兩側。中部較大的一條斷層為NNE-SN向的管店-龍王尖左行平移斷層,主要傾向西,局部東傾,傾角約70°。該斷層主要呈現為構造角礫岩和局部的脆-韌性剪切帶,斷層傍側伴生構造皆指示該斷裂為左行平移斷層。

張八嶺隆起帶北段西緣自北向南依次出現了三個NNE向延伸的燕山期花崗岩體,分別為管店岩體、瓦屋劉岩體和瓦屋前岩體,其中的瓦屋劉岩體發育NE向的左行脆-韌性剪切帶。

在合肥盆地東部的肥東縣龍山,地表出露了早白堊世的毛坦廠組安山岩和黑石渡組安山質熔岩,在黑石渡組火山岩中發現有一系列產狀為290°∠80°的左行平移斷層,斷層面有水平擦痕,並形成了火山岩中的一系列角礫岩。

(三)郯廬斷裂帶的平移時代

郯廬斷裂帶的平移時代關繫到郯廬斷裂什麼時候開始介入合肥盆地的,盆地東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張八嶺隆起,盆地內什麼時代沉積與平移運動有關等重要問題。

為了准確地確定郯廬斷裂帶的平移時代,首次對盆緣的走滑糜棱岩、超糜棱岩和同走滑期火成岩體進行了40Ar/39Ar同位素測年,同時對盆地東部龍山同走滑期火山岩進行了K-Ar同位素測年。

1.糜棱岩、超糜棱岩40Ar/39Ar同位素測年

在合肥盆地東緣張八嶺隆起帶南段(圖4-29)採集糜棱岩類、超糜棱岩類及千枚岩全岩樣品13塊進行了40Ar/39Ar同位素年齡測試工作(表4-3)。

圖4-29 郯廬斷裂帶安徽段同位素年齡及采樣地點平面分布圖(據魯國明,2002)

1—盆地;2—變質基底;3—中生代火山岩;4—中生代岩體;5—斷層;6—韌性剪切帶;7—采樣點;Ar—表示40Ar/39Ar年齡;K—K-Ar年齡;U—U—Pb鋯石年齡

表4-3 郯廬斷裂帶安徽段走滑糜棱岩樣品40Ar/39Ar坪年齡統計表

註:括弧內為質量分數。

郯廬斷裂帶走滑糜棱岩全岩樣品D-1的40Ar/39Ar坪年齡為120.48±0.75Ma;樣品No.4-2的40Ar/39Ar坪年齡為118.75±0.45Ma,這兩個坪年齡在誤差范圍內相吻合,一致指示為早白堊世(圖4-31)。千枚岩全岩(No.13-2)的40Ar/39Ar坪年齡為120.96±0.66Ma,也屬於早白堊世。糜棱岩類全岩40Ar/39Ar坪年齡分別為128.35±0.64Ma(No.8-12)、130.61±0.88Ma,(No.8-3-2)、124.67±0.73Ma(No.3-2)和132.1±0.53Ma(No.12-1),皆屬於早白堊世。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同一采樣點的超糜棱岩(No.8-12)和糜棱岩(No.8-3-2),兩個樣品給出了誤差范圍內相吻合的年齡值(128.35±0.64Ma和130.61±0.88Ma),反映測試結果可以相互驗證,是可靠的。

全岩樣品40Ar/39Ar在70%~80%的中間釋放區域給出了基本一致的坪年齡(表4-3)。樣品的高、低溫釋放區域(一般小於10%)都出現了較老的視年齡,反映可能有過剩氬的部分影響,為了檢查過剩氬對測試結果的影響,進行了40Ar/36Ar-39Ar/36Ar等時線處理(表4-4),7個樣品各自的數據點皆擬合成相關性較好的等時域,相關系數r=0.99973~1.00000,並且等時線年齡與坪年齡相差都不超過3Ma。40Ar/36Ar初始值介於300.9±4.67至308.0±6.44之間,與大氣值(295.5)相差不大。由此可見,中間區域坪年齡所受到的過剩氬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其值是可信的。這也反映了在郯廬斷裂帶安徽段深層次走滑韌性剪切帶形成糜棱岩類的過程中,40Ar/39Ar同位素體系發生了重新平衡,未受到其他構造熱事件的干擾,從而記錄了斷裂帶走滑變形的冷卻年齡。

表4-4 糜棱岩類樣品坪年齡、等時線年齡、相關系數(r)及40Ar/39Ar初始值

測試結果表明,郯廬斷裂帶安徽段韌性走滑變形的冷卻年齡為120~132Ma,屬早白堊世早期,反映郯廬斷裂帶大規模左行走滑應發生在早白壘世早期。

2.走滑期侵入岩40Ar/39Ar同位素測年

沿郯廬斷裂帶侵入的管店岩體、瓦屋劉岩體和瓦屋薛岩體(圖4-29),長軸皆沿郯廬斷裂帶延伸,是郯廬斷裂帶走滑過程中的同構造期侵入花崗岩。

前人測出管店花崗岩體的鋯石U-Pb年齡為128±1Ma(李學明等,1985)。為了進一步確定郯廬斷裂帶的走滑時間及瓦屋劉岩體和瓦屋薛岩體的侵位時代,對這兩個岩體進行了黑雲母40Ar/39Ar同位素測年。瓦屋劉和瓦屋薛兩個岩體中的黑雲母40Ar/39Ar坪年齡分別為127.87±0.46Ma和120.00±0.50Ma(表4-5,圖4-31),皆屬於早白堊世。這兩個樣品均給出了理想的坪譜,樣品40Ar/39Ar在80%的中間釋放區域皆給出了一致的坪年齡、等時線年齡、相關系數及40Ar/39Ar初始值(圖4-30,表4-5),顯示這兩個樣品沒有過剩氬的影響,坪年齡是可靠的。因而,兩個坪年齡指示兩個岩體侵位時間為早白堊世,驗證了郯廬斷裂帶的走滑時代為早白堊世。同時也表明管店岩體和瓦屋劉岩體侵位時間(128Ma)比瓦屋薛岩體(120Ma)略早,即岩體的侵位具有由北向南遷移的規律。

圖4-30 郯廬斷裂帶安徽段走滑糜棱岩全岩樣品40Ar/39Ar年齡譜圖

表4-5 瓦屋劉岩體和瓦屋薛岩體黑雲母40Ar/39Ar同位素測年結果

圖4-31 郯廬斷裂帶張八嶺隆起帶段走滑花崗岩黑雲母40Ar/39Ar年齡譜圖

3.走滑期火山岩K-Ar同位素測年

盆地東緣肥東縣龍山惟一出露了毛坦廠組安山岩(圖4-29),與大別山北緣的毛坦廠組可以對比。該火山岩全岩K-Ar同位素年齡為119.2±23Ma,因而確定該火山岩的噴發時間屬於早白堊世,而不是過去認為的晚侏羅世。這套火山岩的噴發年齡與郯廬斷裂帶走滑糜棱岩的變形時代(120Ma)是一致的,顯然是郯廬斷裂帶的走滑運動誘發了火山活動,同時該岩體又受到斷裂帶左行平移斷層的切割,因而是同走滑期的火山噴發。

郯廬斷裂帶上走滑糜棱岩全岩、走滑期花崗岩中黑雲母40Ar/39Ar同位素年齡及走滑期火山岩全岩K-Ar年齡測試結果基本一致,指示為早白堊世早期。這無疑表明郯廬斷裂帶的大規模平移發生在早白堊世早期。因而,郯廬斷裂帶是從早白堊世開始介入合肥盆地而成為盆地的東界,其大規模平移所形成的張八嶺隆起也是在早白堊世開始出現在合肥盆地的東部。在晚侏羅世之前不存在郯廬斷裂帶,因而侏羅紀的合肥盆地向東延伸,可能與被郯廬斷裂帶左行錯開的萊陽盆地相連。早白堊世之後成為兩個獨立的盆地,經歷了不同的構造和沉積演化。

(四)早白堊世—晚白堊世早期合肥盆地原型

合肥盆地早白堊世—晚白堊世早期沉積區主要殘存於盆地東部的大橋、肥東地區及舒城地區。大橋斷坳朱巷組(K1z)和響導鋪組(K2x)最厚處位於斷坳東部,沿郯廬斷裂呈NNE向展布,鑽井揭示最大視厚度超過1000m,地震資料解釋最大厚度可達4000m,總體上呈東厚西薄的特點。

郯廬斷裂帶在早白堊世成為合肥盆地的東界,僅在定遠縣章廣一帶向東越過郯廬斷裂帶。在大橋斷坳東南部古城一帶朱巷組(K1z)中發現了含暗色泥岩的深湖相沉積,合淺8、合淺9井朱巷組(K1z)主要由暗色泥灰岩組成,沒有出現邊緣相,反映出沉積中心位於斷裂帶附近。地震剖面顯示朱巷組(K1z)在郯廬斷裂帶附近也沒有顯著加厚的現象。

舒城斷坳東部沒有鑽孔揭露朱巷組(K1z)和響導鋪組(K2x),地震解釋其殘余厚度亦在2000m左右。估計原先也存在著類似肥東地區的朱巷組(K1z)和響導鋪組(K2x)充填,即受郯廬斷裂控制而呈現NNE向延伸。

綜上所述,在朱巷組(K1z)沉積期,受郯廬斷裂帶平移影響,合肥盆地東部為斷裂旁側形成的走滑撓曲盆地(圖4-32)。

圖4-32 合肥盆地東部早白堊世走滑撓曲盆地模式圖

據地震資料解釋,霍邱斷隆朱巷組(K1z)保存較薄,但據HF2000-384地震測線顯示,朱巷組(K1z)具有向西增厚的趨勢,目前的下白堊統在大橋斷坳西部地區具有剝失缺失的特徵,由此推測早白堊世時的合肥盆地具有廣盆沉積的特點,其沉降中心可能位於盆地的西部,具有沉積中心與沉降中心不吻合的特點。

晚白堊世響導鋪組(K2x)沉積期,郯廬斷裂已具有走滑正斷層的特點。根據合淺9、合淺10井及地表露頭資料,郯廬斷裂西側出現了沖積扇沉積,並沿郯廬斷裂帶西側形成沖積扇群。因此響導鋪組(K2x)沉積期的張八嶺隆起已成為合肥盆地的物源區之一。此時的合肥盆地仍是廣盆沉積,由於郯廬斷裂走滑隆升作用形成了張八隆嶺起,盆地東部響導鋪組(K2x)沉積時該區為斷陷盆地。現在的保存狀況是燕山運動晚期構造運動的結果。

郯廬斷裂帶大規模平移活動誘發了中酸性為主的岩漿活動,除張八嶺隆起上有早白堊世花崗岩體侵位和火山噴發外,盆地內朱巷組(K1z)局部也有火山噴發,如肥東縣龍山地區的安山岩、合淺9井水下噴發的玄武岩等,反映了當時較為活動的構造背景。

總之,早白堊世時合肥盆地仍以前陸性盆地為主,盆地東部疊加了撓曲盆地的特點;晚白堊世早期盆地東部為一個斷陷盆地。

9、合肥盆地

1.郯廬斷裂帶與合肥盆地熱演化的關系

大型斷裂帶對有機質演化的熱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郯廬斷裂帶是深達地幔的岩石圈斷裂,其不但是深部熱流上升的通道,也會在斷裂活動中由於剪切加熱、岩漿活動而對周圍岩石產生熱影響。郯廬斷裂帶體現深部熱流上升的主要形式是岩漿活動與熱傳導。

根據本次同位素測年結果,郯廬斷裂帶岩漿活動主要發生在早白堊世,表現為中酸性岩漿侵入與噴發,具體有合肥盆地東緣張八嶺隆起上的多個侵入岩(107~128Ma)及盆地東緣肥東龍山火山岩噴發(119Ma)。另外,盆地內及東側新生代時也有局部的玄武岩噴發。根據本次工作中對朱巷組、響導鋪組沉積物的鏡下鑒定,合肥盆地東緣早白堊世的岩漿活動發生在朱巷組、響導鋪組沉積之前,這些地層中出現了火山岩岩屑。因而,這期岩漿活動不會對朱巷組烴源岩發生熱烘烤影響。由於熱傳導范圍有限,一般火山岩或侵入岩明顯的熱影響范圍只有1~2km,但可以使周圍地區熱流值有所提高。而大型走滑斷裂帶的剪切加熱,也可以使1~2km范圍內出現升溫。據過去的計算,在韌性剪切帶的中心可造成100~200℃升溫,但向外很快消減。合肥盆地東緣朱巷組及下伏地層可能會受此影響。盆地東緣古城合淺8井中較高的Ro值(1.13%~1.57%)可能與此有關。郯廬斷裂帶新生代的玄武岩噴發,出現局部,發生時間短,其熱烘烤影響局部而短暫。合肥盆地東緣,無論是岩體侵入(出現在盆外邊緣)、火山岩噴發還是斷裂剪切加熱,其影響范圍都是1~2km范圍內,也就是盆緣1~2km范圍內才受到郯廬斷裂帶活動帶來的明顯熱影響。由於郯廬斷裂帶向深部的溝通及早白堊世與新生代所發生的岩漿活動,必定使斷裂帶周圍古地溫增高,促進有機質的熱演化。但是,對於陡立的斷裂帶,其對古地溫場的影響多限於斷裂帶內,向外影響很快減弱。因而,這方面的影響會主要限於盆地東緣斷裂帶內與旁側。

郯廬斷裂帶對合肥盆地熱演化的影響還表現在其控制了盆地東部較厚的中、新生界沉積,從而使下伏地層埋藏深度加大,增加了古地溫,進而促進了下伏地層有機質的熱演化。由於郯廬斷裂帶的控制,合肥盆地東部出現了較厚的侏羅系與白堊系沉積,使盆地東部石炭-二疊系烴源會有7000m以上的埋藏深度,從而使有機質過成熟。由於郯廬斷裂帶在合肥盆地東部造成了較厚的響導鋪組、張橋組及局部的定遠組沉積,使下白堊統朱巷組烴源岩成熟度增加,有利於油氣的形成,局部地區而出現過成熟。由於郯廬斷裂的影響,合肥盆地東部所沉積的古近系定遠組厚度明顯較大,這對烴源岩熱成熟較為有利。

2.郯廬斷裂帶對合肥盆地生油層的控制和影響

從目前的資料分析,合肥盆地可能存在五套烴源岩,但對於前中生界寒武-奧陶系、石炭-二疊系烴源岩來說,由於埋藏深度大,熱演化程度高(大部分Ro>3.0%),同時鑽井資料較少,地震資料難以有效識別。因此,這里僅中、新生界三套烴源岩進行分析。

(1)下侏羅統烴源岩

合肥盆地內下侏羅統防虎山組烴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南部,且靠近盆地東側。這套烴源岩的發育受控制於前陸盆地的格局,主體受大別造山帶隆起的控制。但這一時期盆地東緣郯廬斷裂帶所造成的張八嶺隆起已出現,其西側也形成了半深湖-深湖相環境,顯示郯廬斷裂帶對該套烴源岩的發育和分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不是主控因素。

(2)下白堊統烴源岩

合肥盆地下白堊統朱巷組烴源岩分布於盆地東部,從所恢復的沉積環境上看,盆地內朱巷組烴源岩分布於盆地東部的半深湖相環境,早白堊世盆地東部的深水還原環境與烴源岩的發育具有較好的對應關系。該套烴源岩呈NNE向展布,其形成明顯受郯廬斷裂帶的控制。該烴源岩出現在早白堊世郯廬斷裂帶(斷面西傾)控制的斷陷中。因而,合肥盆地下白堊統烴源岩是郯廬斷裂帶斷陷活動的直接產物。

自下白堊統烴源岩形成後,由於郯廬斷裂帶的斷陷活動,普遍覆蓋了上白堊統沉積。隨後定遠凹陷、肥東凹陷與舒城凹陷東部又有定遠組的沉積。這樣郯廬斷裂帶後期的斷陷活動,對下白堊統烴源岩的保存是有利的。因而,無論從下白堊統烴源發育情況與保存情況看,盆地東部由於郯廬斷裂帶的影響都是有利地區。因而,合肥盆地東部是尋找下白堊統油氣的有利地區。值得注意的是,郯廬斷裂帶新近紀以來的逆沖活動及合肥盆地同時遭受的近東西向擠壓,對合肥盆地主要起著改造作用。這期構造作用最終使合肥盆地抬升、消亡,僅在潁上凹陷殘留了新近紀拗陷。合肥盆地的東緣,由於郯廬斷裂帶的逆沖,出現了明顯的剝蝕。大橋凹陷東緣主要出露下白堊系朱巷組,上白堊統基本上剝蝕殆盡。向西依次出露響導鋪組、張橋組。凹陷北部剝蝕最顯著,朱巷組大面積出露。肥東凹陷東緣出露張橋組,定遠組受到剝蝕,但凹陷內部地層保存完整。上述盆緣地層在受剝蝕的同時,也使其受到逆沖構造的影響。據野外觀察,盆內地層受其影響的范圍一般是距主邊界斷裂1km范圍內。因而,這一邊緣地帶受改造、破壞較強。

(3)古近系烴源岩

晚白堊世—古近紀的伸展運動在合肥盆地內形成了由張橋組、定遠組充填的斷陷盆地。其中定遠組發育有烴源岩,舒城凹陷最大厚度為400m左右。從烴源岩的品質看,合肥盆地內古近系定遠組烴源岩品質最好。這一時期合肥盆地內的斷陷活動以近東西向斷裂占優勢,主要控制了盆地內的沉積。從這套烴源岩的分布看,定遠凹陷出現在壽縣-定遠斷裂南側,明顯受此斷裂控制;肥東凹陷內出現在肥中斷裂與郯廬斷裂共內控制的沉積區內;舒城凹陷出現肥西-韓擺渡斷裂的南側,顯示受此斷裂控制。但是,壽縣-定遠斷裂和肥西-韓擺渡斷裂所控制出現的定遠組烴源岩,都是出現在斷裂東段的郯廬斷裂帶旁,顯示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受到了郯廬斷裂帶的影響。

合肥盆地東部古近系烴源岩出現在盆地東部,其發育主要是受控於近EW向的壽縣-定遠斷裂、肥中斷裂、肥西-韓擺渡斷裂的斷陷控制,而郯廬斷裂帶的活動只是起著輔助影響。由於新近紀以來郯廬斷裂帶的逆沖活動及由此造成的盆地東部較大的抬升、剝蝕,這樣對於古近系烴源岩的保存與隨後的熱演化是不利的。由於這期郯廬逆沖活動強度不大,其影響范圍也有限,從而對盆地東部古近系烴源岩的破壞是有限的。

3.郯廬斷裂帶對合肥盆地儲層的控制和影響

(1)侏羅系儲層

從已有鑽井(安參1井及合深3井等)和防虎山露頭剖面看,主要儲集岩為長石石英砂岩和岩屑長石石英砂岩,成岩程度高,儲集空間為粒間微孔和粒間次生溶孔。岩心實測孔隙度為3.04%~7.65%,最高12.04%,滲透率為(0.004~0.029)×10-3μm2,最大1.59×10-3μm2,測井解釋孔隙度2.19%~9.49%,滲透率(0.1~0.3)×10-3μm2,總體表現為低孔低滲特徵,屬差儲層。

(2)白堊系儲層

白堊系儲層主要包括下白堊統朱巷組上段、上白堊統響導鋪組和張橋組。

下白堊統朱巷組上段:以細—中粒砂岩為主,屬河流、三角洲相沉積,在大橋凹陷的響導鋪一帶,砂岩一般單層厚2m,最大厚度65m,累計厚約200m。孔隙度12%~16%,滲透率小於1×10-3μm2。

上白堊統響導鋪組:以粉、細砂岩為主,砂岩單層厚一般為2~4m,最大單層厚度5~10m,累計厚約500m,其中下部砂岩滲透率平均6.6×10-3μm2,最高達72.27×10-3μm2;上部砂岩滲透率平均65.2×10-3μm2,最高69.17×10-3μm2。本組砂岩平均孔隙度13.64%,最大為19.55%,屬中-低滲透儲集層。

上白堊統張橋組:主要為粉、細砂岩,其次為中、粗砂岩,砂岩累計厚度300~600m,占該組厚度的86.5%~94%。平均孔隙度16.9%,最高達25%,滲透率一般大於50×10-3μm2,最高達200×10-3μm2,為中孔高滲透儲集層。

(3)古近系儲層

古近系砂層發育,儲層岩性主要為紅灰色、淺棕色中細粒砂岩,含礫砂岩、粉砂岩,孔隙度為3.07%~22.3%,平均10%,滲透率一般為(0.20~5.09)×10-3μm2,平均1.88×10-3μm2。在合深5井中,64~1362m井段,砂岩累計厚度628m,占該段總厚度的48%。砂岩分選中等,孔隙-接觸式膠結,以原生孔隙為主。孔隙度最大值可達21%,一般10%左右,滲透率一般為(11~20)×10-3μm2,屬中等儲層。

白堊系朱巷組、響導鋪組和張橋組、古近系地層明顯受到郯廬斷裂帶控制,這些地層主要分布在合肥盆地東側。

4.郯廬斷裂帶對合肥盆地蓋層的控制和影響

(1)防虎山組上部

據安參1井鑽井揭露,下侏羅統防虎山組上部2780~3015m井段以淺-半深湖相泥岩及粉砂質泥岩為主,夾三角洲前緣砂體及濁積砂體。這套以暗色泥岩及粉砂質泥岩為主的細碎屑沉積既是一套潛在的烴源岩,也是較好的區域蓋層。沉積相及地震相研究表明,其分布面積達1352km2;濱-淺湖相粉砂岩及粉砂質泥岩的分布面積更大,可達6213km2,也具有一定的油氣封蓋能力。從現有地震資料看,至少肥中斷裂以北地區的該套地層中的斷層較少,但其成岩及演化程度較高。綜合分析,認為該套地層對油氣具備了一般-較好封蓋能力,是合肥盆地的主要區域蓋層。

(2)朱巷組中上部與響導鋪組中上部

朱巷組中上部淺-半深湖相主要殘存分布於大橋凹陷。據合深1、合淺8、9井資料,泥岩厚度可達600m以上,其殘存分布面積達1400km2,是一套較好的區域蓋層。

響導鋪組中上部湖相沉積亦分布於大橋凹陷。從合深1、6、合淺5等井鑽井揭露情況看,湖相泥岩及粉砂質泥岩厚達1000m以上,且含大量石膏。沉積相及地震相研究表明,淺-半深湖相面積達400km2,濱-淺湖相面積可達1000km2,其埋深適中,因此,也是一套較好的蓋層。

(3)張橋組

上白堊統張橋組淺-半深湖相膏泥岩分布於定遠及肥東北凹陷。據定遠凹陷合淺13、14井資料,淺-半深湖相含膏泥岩厚達800m以上,分布面積達600km2,埋深淺,可作為較好的蓋層。肥東北凹陷合深5井鑽遇上白堊統淺湖相泥岩及粉砂質泥岩、粉砂岩厚達200m,分布面積推測可達600km2,這些湖相泥岩特別是定遠凹陷的含膏泥岩可作為良好區域蓋層。

(4)定遠組中上部

定遠組中上部淺-半深湖相膏泥岩分布於舒城、定遠及肥東北凹陷。舒城凹陷合深2井揭露了古近系淺湖相泥岩及粉砂岩厚達900m,地震相研究表明其分布面積可達900km2;據合深4井資料,井深26~1140m主要為淺-半深湖相泥岩及粉砂質泥岩,含大量石膏;合深5井揭露古近系淺湖相泥岩及粉砂岩,也含石膏,均可作為較好蓋層。

同樣的,白堊系朱巷組和張橋組、古近系定遠組明顯受到郯廬斷裂帶控制,這些地層主要分布在合肥盆地東側。而防虎山組則主要是受到近EW向斷裂控制,郯廬斷裂帶僅起輔助作用。

5.郯廬斷裂帶與合肥盆地生-儲-蓋組合的關系

根據合肥盆地的生、儲、蓋層的發育狀況,主要的生儲蓋組合類型以下生上儲上蓋為主,同時,在印支面附近可能還存在上生下儲上蓋型生儲蓋組合。

下生上儲上蓋型組合主要有:J1(烴源岩)-J2+3、K1(儲蓋層)組合,主要分布於舒城凹陷、丁集-肥東凹陷及大橋凹陷;K1(烴源岩)-K1、K2(儲蓋層)組合,主要分布於大橋凹陷;E(烴源岩)-E(儲蓋層)及J1、K1(烴源岩)-E(儲蓋層)組合,主要分布於舒城凹陷、定遠及肥東凹陷等。

其中,盆地下白堊統烴源岩的發育受控於郯廬斷裂帶的伸展活動,並且分布在盆地東部靠近郯廬斷裂帶旁。同樣由於郯廬斷裂帶的控制,盆地東部也是白堊系地層最發育、最厚的地帶。因而,合肥盆地K1(烴源岩)-K1、K2(儲蓋層)組合,明顯受著郯廬斷裂帶的控制,發育於盆地東部。E(烴源岩)-E(儲蓋層)組合雖然也是出現在盆地東部,但是其形成主要是受近東西向斷裂伸展活動的控制,同時期郯廬斷裂帶的活動只起著輔助作用。但是,在肥中凹陷中,這套組合受郯廬斷裂帶伸展活動的影響較為明顯。

合肥盆地下侏羅統烴源岩分布於盆地的中東部,該組合主要受大別造山帶的控制,郯廬斷裂帶對其也具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控因素。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