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在長豐第一輯
1、新四軍在抗戰時都參加了那些戰斗?
補充:
以下是新四軍參加的有重大傷亡的3大戰役(可惜都不是與日軍和偽軍作戰)
1.黃橋戰役
1940年10月
殲敵1.1萬餘人,擊斃 軍長1人,旅長1人
2.皖南事變
1941年
軍長被俘,副軍長被害,軍部和指揮機關被摧毀,7000餘人被俘或犧牲,約2000人突圍
3.天目山戰役
1945年
經過3次戰斗,共殲敵1.36萬人
2、新四軍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分別消滅了多少日軍和偽軍?
具體數字已經不可考證,因此無法得出准確的數字。可考的數據顯示在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包括汪偽軍、偽滿軍、偽蒙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其中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
3、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在什麼地方?
皖南事變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1年1月20日的命令,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在江蘇鹽城重建軍部,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軍工部。1943年1月供給部、衛生部合並為供衛部。1944年10月供衛部重新分為供給部、衛生部。1945年10月28日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臨沂,並從12月3日起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1947年1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與華中軍區領導機關合並,成立華東軍區領導機關。
4、打響新四軍在華中敵後抗戰的第一槍的是哪一支部隊?
打響新事情,在華中敵後抗戰的第一槍,我認為應該是新四軍,第八集團軍,因為那時候他們在敵後抗戰後,首先打響了第一槍
5、新四軍的發源地在哪裡?
新四軍是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實現後由中共長征後留下的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而來,發源地來源於湘、贛、閩、粵、浙、鄂 、豫 、皖8省,沒有具體的某一地點或城市。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於10月將在江南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大部被俘、失散或犧牲,軍長葉挺談判時被扣,副軍長項英遇害。國民政府宣布「將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番號即予撤銷」。
中國共產黨對此針鋒相對,宣布重建軍部,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重建後的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
在8年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偽軍,作戰2.2萬余次,其中對日偽軍作戰1.9萬余次,殲日偽軍31萬餘人;反頑自衛作戰3千餘次。新四軍作戰傷亡8.9萬餘人。新四軍從最初的1萬餘人,發展到擁有主力21.5萬餘人。
6、關於新四軍在蘇滬一帶的戰史,詳細點兒
江蘇、浙江一帶是蔣介石起家的地方。多年來,國民黨中央政府也只能有效控制江浙及附近一些省份。紅軍主力部隊長征後,留在這片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游擊隊,使國民黨政府如芒刺在背。全面抗戰爆發後,陝北的紅軍主力部隊已改編為八路軍,但直接威脅蔣介石統治中心地帶的紅軍游擊隊,卻遭到了國民黨軍隊更為殘酷的「清剿」。「八·一三事變」發生後,日軍把戰火燃到華中。國民黨迫於嚴酷的現實和全國的抗戰熱潮,答應可以把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一個軍,開赴抗日前線。但在軍長人選問題上,國共雙方一直僵持不下。恰在這時,多年旅居海外的北伐名將葉挺歸國參戰,成為國共雙方都願意接納的軍長人選。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全軍近11000人。
但國民政府給新四軍的經費,只相當於國民黨軍一個丙等師的待遇,規定的作戰路線與地域對新四軍極其不利。新四軍副軍長項英認為不能接受,「顯然是將我送出到敵區聽其自生自滅,含有借刀殺人的用意」。
毛澤東將計就計,命令新四軍不要集中,以免重蹈被國民黨軍「剿滅」的老路,應盡早跳出國民黨軍的控制,大踏步向華中敵後挺進,向日軍要裝備。新四軍剛從山嶽叢林出來,到陌生的水網平原地區作戰,極不適應。於是,粟裕率領一支先遣支隊,到敵後進行戰略偵察。一到江南,先遣支隊就在韋崗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大大振奮了節節後撤的中國軍民。隨後,陳毅率領第1支隊迅速跟進,在第2支隊的配合下,很快在茅山地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直接威逼南京到上海之間的日軍交通線。留在皖南的第3支隊和軍部,雖在繁昌前線等地與日軍英勇作戰,取得數次勝利,但沒有脫離國民黨軍的控制,最終釀成皖南血案。長江以北的第3支隊人數最多,驍勇善戰。他們在高敬亭的帶領下,不斷向日軍交通線發起攻擊,有力配合了武漢保衛戰。新四軍最初的編制中,沒有彭雪楓領導的游擊支隊。但游擊支隊以新四軍的名義,積極向河南東部發展,等待時機成熟,打通華北八路軍和華中新四軍的直接聯系。
陳毅、粟裕的第1和第2支隊在江南一帶戰績頗豐,部隊也翻了好幾番。下屬的葉飛部隊一直打到上海郊區,火燒虹橋機場,震驚了國際輿論。當有人批評陳毅是「人、槍、款主義」
時,陳毅得意地笑了。但陳毅和管文蔚等人覺得江南非久留之地:一是地盤太小,部隊迴旋不便;二是江南過於富庶,日軍和國民黨第3戰區都視為禁臠。當地一愛國鴻儒朱淵獻策:渡江北上,拿下兩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此計正合中央和陳毅的心意。1940年春節一過,陳毅的兩個拳頭——陶勇的蘇皖支隊和葉飛的挺進縱隊到達江北,形成向北發展的有利態勢。
陳毅希望項英趕緊帶領軍部和第3支隊到蘇南,與第1和第2支隊一起,集中力量向北發展。但在皖南的項英一直認為應該鞏固南方,不想向北推進。國民黨軍委會分析說:「葉、項在皖南,如瓮中之鱉,手到擒來;陳、粟在蘇南,如海濱之魚,稍縱即逝。」面對國民黨的幾路逼迫和項英的猶豫,陳毅心裡卻很是著急,深怕錯過戰略機遇期。
在國民黨所有地方軍閥中,白崇禧很有謀略。當國民黨軍蜂擁撤向大後方時,他卻命令桂軍向敵後開進,試圖佔領大片地區,等抗戰結束後與蔣介石逐鹿中原。大別山地區就是桂軍苦心經營的基地。他們不斷向周邊的新四軍第4、第5和第6支隊進攻,試圖把新四軍完全清除出去。剛任中原局書記的劉少奇見形勢危急,請求中央派八路軍援助新四軍。正好華北的八路軍發展太快,根據地無法容納更多的正規部隊。1940年春天,毛澤東給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黃克誠下令,要他率領12000人幫助新四軍發展華中。黃克誠縱隊兵強馬壯,一路向南殺來,很快與第6支隊和中原局會合。劉少奇以其為核心,整合江北所有部隊:一部向西防禦桂軍進攻,一部向東與日軍和頑軍軍作戰,准備與北上的陳毅部隊一起,囊括兩淮和蘇北,奠定華中的基礎。
到1939年初,八路軍已增長5倍,但新四軍只增長1倍。八路軍已開辟了抗日游擊根據地十多個,新四軍卻只有茅山一處。而且新四軍某些領導人對挺進敵後仍在猶豫遲疑。同時,在新四軍軍部內,中共中央代表項英與軍長葉挺關系一直不融洽,影響了新四軍的發展。1939年春,中央派遣周恩來到新四軍軍部——安徽涇縣雲嶺,解決上述問題。在周恩來主持下,新四軍確立了發展戰略,葉挺和項英的友誼也有了新的發展。
7、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設有7 個師在安微有幾個師
1941年1月7日,國民黨當局發動皖南事變,圍攻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葉挺下山談判被扣。項英、周子昆被叛徒殺害。袁國平在突圍時犧牲。1月17日, 國民黨當局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隴海路以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分別改編為新四軍第1至第7師和獨立旅。全軍共9萬餘人。新四軍第一師皖南事變後新四軍整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軍新軍部成立。2月,將原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政治委員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縱隊依次編為第一、第二、第三旅,另轄11個地方獨立團。整編後,依託蘇中根據地,廣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41年2月至1943年,多次粉碎日偽軍的「清剿」,殲敵9600餘人。1944年5月至6月,發起車橋戰役,殲滅日偽軍1000餘人,攻克敵據點28處。同年12月,為執行黨中央關於向華南敵後發展的方針,粟裕率主力渡江南下,並在天目山地區打退了頑軍3次大規模的進攻。同時,留在蘇中地區的部隊先後發起興化、泰興、如皋、鹽城、高郵等戰役,共殲滅日偽軍2.3萬餘人。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相繼編入華中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新四軍第二師皖南事變後新四軍整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軍新軍部成立。2月, 將原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編為新四軍第二師,師長張雲逸(兼),政治委員鄭位三,副師長羅炳輝,參謀長周駿鳴,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職)。原第四、第五支 隊和江北游擊縱隊,依次改編為第四、第五、第六旅,另轄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整編後,即活動於東起運河、西至淮南鐵路、瓦埠湖、北臨 淮河、南瀕長江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1941年4月至1943年,先後粉碎日偽軍多次「清剿」,共殲滅日偽軍1100餘人,收復了定遠縣大橋。1944年春轉入攻勢作戰,直至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全國解放戰爭時期,被分別編入山東和華中野戰軍。新四軍第三師新四軍第三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後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1941年2月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為基礎編成。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下轄第七旅,旅長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第八旅,旅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第九旅(1941年9月與第四師第十旅對換建制),旅長張愛萍,政治委員韋國清;鹽阜軍分區(1941年6月組成),司令員洪學智;淮海軍區(1941年3月組成),司令員罩健,政治委員金明;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今員常玉清。第七、第八旅活動於蘇北淮海、鹽阜區,第九旅到皖東北。1942年11月成立蘇北軍區(亦稱鹽淮軍區),第三師師部兼軍區機關。1944年9月,第七旅奉命西進淮北,歸四師指揮。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隊組成獨立旅,南下皖江歸七師指揮。同年9月,第七旅和獨立旅歸還三師建制。1945年8月,為保證豐力部隊大規模機動,第三師師部免兼蘇北軍區,第八旅和第十旅分別免兼鹽阜和淮海軍區。1945年10月,第三師所屬部隊共3.7萬餘人,分作兩個梯隊開赴東北。新四軍第四師 新四軍第四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後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1941年3月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成。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後鄧子恢任政治委員),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吳芝圃代)。下轄第十旅,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志強(後金明);第十一旅,旅長滕海清,政治委員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長譚友林(饒子健代),政治委員賴毅;肖縣獨立旅,旅長鍾漢民,政治委員李中道,1941年5月,為精簡機關,充實部隊。將第十二旅機關撤銷,所屬第三十四、三十五團直屬師部指揮。同年9月,第十旅與第三師第九旅對換建制。1941年11月7日成立淮北軍區,第四師師部兼軍區機關。1944年9月彭雪楓犧牲,由張愛萍繼任師長,韋國清為副師長。1945年10月,第四師第九旅開赴山東編入第二縱隊,其餘機關、部隊留華中。11月,以第十一、十二旅各兩個團及淮北路東1個團,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新四軍第五師 新四軍第五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後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1941年4月由豫鄂挺進縱隊改編。最先也起源於竹溝,李先念率部出發向江漢一帶發展而來。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下轄第十三旅,旅長周志堅。政治委員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長羅厚福,政治委員張體學;第十五旅,旅長王海山,政治委員周志剛;第一游擊縱隊,司令員楊經曲,政治委員張執一;第二游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林。同年9月由鄂東地方武裝組成第三游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何耀榜。11月,第三游擊縱隊與第十四旅第四十團合編為特務旅,旅長羅厚福,政治委員何耀榜。1942年4月,為適應對敵斗爭需要,將第十三旅作為師的機動部隊,其餘部隊均作為地方部隊,成立5個軍分區。1945年5月,鄂豫皖湘贛軍區成立,第五師師部兼軍區機關。下轄1個主力旅(第十三旅),9個軍分區。1945年10月,李先念率第五師與八路軍南下支隊(第三五九旅主力),河南軍區部隊,在桐柏縣子合,組成中原軍區,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新四軍第六師新四軍第六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後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1941年3月由原江南指揮部所屬部隊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等部合編而成。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下轄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兼),政治委員廖海濤;第十八旅,旅長江渭清,政治委員溫玉成;江南東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員何克希,政治委員吳仲超;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員韋永義。同年11月1日,中央軍委決定,第一、第六兩師領導機關對內實行合並,歸粟裕指揮。對外仍保留第六師番號。此後,第六師第十八旅劃歸第一師建制,第十六旅歸第一師指揮。1945年1月成立蘇浙軍區時,第十六旅編為第一縱隊,後組成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新四軍第七師新四軍第七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後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皖江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活動於皖江地區(安徽省境內長江沿岸)的無為游擊縱隊、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團及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隊編成的第19旅及挺進團,組成新四軍第7師。張鼎丞任師長(未到職),曾希聖任政治委員,李志高任參謀長,何偉任政治部主任。全師共3000餘人。第7師在抗日戰爭中,共殲滅日偽軍2萬餘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隊發展到2萬餘人,組建地方武裝7100餘人。
8、長豐縣有什麼動人的傳說
去網路看看:
http://ke.baidu.com/view/567505.htm?fr=ala0_1_1
長豐地處江淮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為蔡地,吳、楚相爭,兵戰不已;三國時吳魏交兵、是曹操屯兵之地;東晉淝水之戰的絡澗前哨戰,並發生在境內的東北部;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在境內北部爭奪60年之久;五代十國期間,吳王楊行密與梁王朱溫割據稱雄,交戰近20年;宋與金兵也曾在壽廬之間擺下戰場。一系列戰亂延續不斷,直至明清和民國時期。清咸豐年間,武生陸遐齡在縣東部荒沛橋(今沛河鄉)一帶,率眾兩萬響應太平軍起義,舉旗反清;光緒年間,下塘李慶祺聚眾抗鹽政暴動,迫使清政府不敢在下塘再設鹽務關卡;宣統年間,革命黨人王慶雲借馬廠、曹庵舉辦團練為名,集結武裝,組建淮上軍,響應武昌起義,光復壽州城。清未,縣人吳腸谷,倪映典、范鴻仙在辛亥革命中殉職,為推翻帝制建立民國, 立下功勛。在反軍閥斗爭中,程華亭、余亞農等人先後在縣境北部和南部又組織兩次淮上軍起義,抗擊北洋軍閥,反對保皇復辟勢力。
中國共產黨誕生不久,共產黨員陶淮、胡萍舟、崔筱齋、王影懷等受中共派遣,回家鄉宣傳馬列主義,發展黨員,開展革命斗爭,進行秘密活動。抗日戰爭中後期,新四軍淮西獨立團在今長豐地區與日偽頑展開殊死斗爭,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後,趙凱、楊剛等率部重返淮西,奪回了根據地,成立了中共壽元合霍工委和淮東工委,建立和恢復了7區31個鄉政權。民國37年底,為阻止國民黨軍隊南逃,支援解放軍渡江,境區鄉政權領導和發動群眾"扒路""殺電",並組織了萬人擔架隊。80名水手隨解放軍南下,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民國38年元月,縣境全部解放。在革命戰爭年代,長豐有千名優秀兒女,為創建新中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楚幽王墓"。發掘前稱離散孤堆,位於今朱家集南3華里楚幽王熊悍之墓在縣境發掘的楚墓中是規模最大、年代與墓主人確切、出土文物最多的諸侯墓葬。其出土文物至少有4000件,其中青銅器1000餘件,重要的大件有200餘件。歷經三次發掘,第一次發掘就引起轟動,中、外古董商、古玩收藏者雲集,競相套購,以致大批文物流失。國外有,民間有,毀棄的也有。現在國家徵集的只是一小部分,台灣收藏了一部分。在安徽省博物館收藏的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楚大鼎、楚王酚肯鼎、四獸平府鼎、盤雲紋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