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合肥西平門遺址

合肥西平門遺址

發布時間: 2022-09-28 18:22:45

1、合肥古名

大東門附近古代叫威武門

1,水西門緊鄰今亳州路橋
2,拱辰門在今阜陽路橋附近
3,威武門靠近今大東門
4,時雍門在今壽春路橋附近
5,南薰門就是今大鍾樓附近
6,德勝門是今安徽日報社旁
7,西平門在今團省委旁

2、合肥天王巷屬於哪個街道

天王巷屬於三孝口街道西平門社區
天王巷南起長江中路,北起環城公園路,長約150米,寬30米,在2005年以前,這條路上存在著較多的亂搭亂建的違法建設,流動攤點佔道經營現象較嚴重。後來經過數次整治,算是有了今天的清靜。
西平門社區地處廬陽區三孝口街道辦事處北部,東臨金寨北路,西抵環城路,南至長江中路,北接淮河西路,佔地面積0.53平方公里,社區內有主幹巷道4條(天王巷、大眾巷、金巷、井梧巷),農貿市場1個,居民樓126棟,居民總戶數4931戶,總人口13836人,轄區內大小企事業單位30餘家,學校1家,幼兒園2家,證劵公司2家,銀行5家,文明家庭3200多戶,文明樓院39個。

3、說說大家心目中中國歷史上最神秘和最厲害的墓穴

其他的我不太清楚,我就說說我們村裡的"趙王陵"吧!
趙王陵,顧名思義,就是戰國時期趙國帝王的陵墓.墓群大致分布在河北邯鄲市黃粱夢以西10公里的丘陵地帶.蜿蜒逶迤數十里,五座大墓多高踞在土山頂上.據<<大清一統志>>載,惠文、孝成、悼襄三王葬於邯鄲縣境內的三座陵台上。小墓多不可數,村西的磚廠掘土每年都要掘出許多古墓.因陵台之故,附近幾個村莊也名為三陵村,如姜三陵,陳三陵等(我們村就是陳三陵).所以村裡收藏的文物不少.
98年村西北的趙王陵2號墓被盜.村民及時發現,撥打110後警察將正在盜墓的盜犯抓獲.據說,盜犯用雷管炸成地洞,底下盜,地面上負責放風和輸氧.
幾年後被盜文物從海外追回.趙王金牌飾和玉衣片等
200多件珍貴文物「完璧歸趙」。
現在趙王陵已被小規模的發掘.
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查一下圖片看看.

4、合肥為什麼沒古城牆

合肥古城牆始建於隋,至明朝形成沿今環城公園而築的格局。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時,合肥就有了城池,隨之有了「合肥縣」這一行政區域。合肥的城池,漢和三國以前在如今城區的西北方,因此涵蓋逍遙津,教弩台,三孝口,四牌樓這些地名的整個老城區那時都在城外。唐時的合肥新城就是現在的老城,但偏南,面積大約只有如今老城區的三分之一。到宋朝城池擴展基本定型,格局維持到解放初將近1000年裡,沒有大的變動。在民國建元前的1200多年間,合肥也一直是廬州府的府治所在地。
合肥最早的城牆歷史可以上溯到東漢初年,合肥侯鑒鐔在今天的合肥西北面建起了一座古城牆,史稱「漢城」,後衰敗成為空城。東漢末年,揚州刺史劉馥在合肥侯國的古城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新漢城。三國時期,為抵禦吳王孫權的進攻,鎮守合肥的魏國大將滿寵在「漢城」西邊另築一座「新城」,先後兩次成功地阻止了吳王孫權以及東吳大都督諸葛恪的重兵圍攻。唐貞觀年間,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恭在以今天的四牌樓為中心的周邊地方築起了合肥的第三座城牆,幾經興替,至宋時,基本奠定了以現在的環城公園為范圍的老城區。起初城牆只是用土坯堆壘起來,明朝初年,虢國公俞通海監修合肥城牆,開始在土牆兩邊砌磚,形成了後來「內層土,外層磚」的城牆結構。弘治年間,廬州知府馬金修將老城牆改建成周長26公里的堅固牆體,並疏浚加寬了原有的護城河。此後,合肥老城牆經過不斷修葺,城樓屢有加高,櫓垛多次加固,但基本格局一直維持到解放初期。 歷史上曾有「天生重慶,鐵打廬州」之語。把廬州和重慶並列,一是說兩地的戰略地位皆重要,一是說兩地皆城高池深,易守難攻。例如東吳孫權重兵圍城,屢攻無果;南宋時金兵長驅直入,打合肥或不克而退.或反被趕走;北伐時國民革命軍馬祥斌師駐守合肥,奉系軍閥張宗昌攻城40餘天,甚至動用僱傭軍白俄哥薩克騎兵參戰,終以敗北而告終。馬祥斌後來被奉系軍閥暗害於山東,合肥民眾把他的牌位和同期守城的馮玉祥部北伐先遣司令王金韜的牌位供奉在新修的四牌樓上,紀念這兩位使合肥免遭屠城的將軍。
編輯本段現狀
合肥的城牆周長約17華里,它的位置大致和今環城公園路的走向相當。其中,護城牆的東邊開有威武門即今大東門,在淮河路橋西,時雍門即今小東門,在長江中路東口;南邊開有南薰門即今南門,在建設廳與銀河大廈之間,德勝門今仍用其名,在省教育廳與安徽日報社之間;西邊開有西平門即今大西門,在省團校與琥珀潭之間,水西門今仍用其名,在省財政廳以西;北邊開有拱辰門即今北門,在省政協以北。 1949年解放時,合肥的城牆基本完好,平均高度約8米,內外牆磚石結構,底座厚約1.3米,中間填土墊高,便於燎望和戰守。清人徐子苓在《廬州戰守記》中謂:「廬州城周二十六里,為堞四千五百七十有奇,總七門。」這可能含有部分地段和城門附近的雙道城牆的長度,實際上合肥老城的城牆周長約17華里,它的位置大致和今環城公園路的走向相當。其中,護城牆的東邊開有威武門即今大東門在淮河路橋西,時雍門即今小東門在長江中路東口;那邊開有南薰門即今南門在省建設廳以東,德勝門今仍其名在省教育廳與安徽日報社之間;西邊開有西平門即今大西門在團省委以北,水西門今仍其名在省財政廳以西;北邊開有拱辰門即今北門在省政協以北。歷史上,合肥古城牆原本共有八個城門,除了大家熟悉的「威武門」、「時雍門」、「南熏門」、「德勝門」、「西平門」、「水西門」、「拱辰門」七座城門以外,還有一座「金斗門」。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圍攻合肥,因為城牆既高大且堅固,久攻不下。後來他們將地道挖到了金斗門(今亳州路橋附近)下,用炸葯炸毀了這座城門。後人用泥土把那段城門封堵了起來,自此合肥古城牆的「八門」只剩下「七門」了。 上世紀50年代,全國大興拆城牆之風,合肥城牆也被拆除,改建環城馬路。據悉,現在的環城馬路下三四米,即為古城牆牆基。近年,全國城市復建古城牆蔚然成風,武昌、開封、大同、濟南、夔州、麗水、歙縣、池州等地紛紛恢復古城牆,以合肥的條件,雖不具備大規模復建古城牆的基礎,也無必要,但恢復部分城牆,再現歷史風貌,增添城市景觀,不失為明智之舉。 目前,合肥市有關部門正在研究修復古城牆一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座凝結著合肥厚重歷史的古城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5、安徽省會合肥它的歷史?

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縣,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里、淮軍搖籃」著稱。

三國舊地
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關聯景點:逍遙津公園、明教寺、三國遺址公園

包拯故里
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鄉。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進士,擬任建昌知縣(江西永修)。但是,包拯信奉「父母在,不遠游」,辭官不授,在家奉養雙親。公元1037年,已39歲的包公登上仁途,離家出任揚州天長知縣。公元1062年,病逝於開封,次年八月,葬於合肥東郊大興集。
包公祠位於包公讀書處---香花墩上,四面環水,始建於1066年,是國內外包公祠、包公廟的鼻祖。包公墓內斂藏著包公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清風閣選用各種精美雕刻描繪了包公一生中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關聯景點:包公園、包公祠、清風閣、包公墓園

淮軍搖籃
合肥是淮軍的發祥地,淮軍主要將領李鴻章、張樹聲、劉銘傳等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2位是合肥周邊廬江人。淮軍由李鴻章創立於19世紀60年代,將我國歷史上幾千年的皇家御林軍發展成現代國防軍,從咸豐到光緒年間,歷經半個世紀的興衰,從內地走向沿海,從安徽走向全國,成為晚清三大政治、軍事集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關聯景點:李鴻章故居、李鴻章享堂、劉銘傳故居

此外,合肥與北京、上海、西安並稱為中國「四大科技之城」。現代著名物理學家、第一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出生在合肥肥西四古巷。1971年至今,他曾先後十餘次回到家鄉探親講學。合肥科技館現設有楊振寧陳列館,楊振寧親自提供了部分藏品。三河古鎮南街四古巷內也修復開放了楊振寧舊居。
楊振寧:著名物理學家、華人首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922年10月出生於合肥四古巷,1957年10月因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而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家學淵遠,文理兼通,長期擔任全美華人協會會長,為促進中美和中西方學術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6、廬州古城的古城七門

古代城市防禦一靠寬闊的護城河,二靠高大的城牆。廬州古城七門環衛,扼守要沖。
◆拱辰門
古城合肥北面只有一門,名為拱辰門,取於《論語》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且此門正對北方。拱辰門舊址位於現拱辰街與環城馬路交口處。
◆威武門 ◆時雍門
合肥東面有兩門:左曰威武門,右曰時雍門。威武門位於今環城路與淮河路交叉口處,取名威武門,是因為合肥城池西南部高,東邊最低窪,且沿水路可直抵城門下,因此,一般欲攻合肥城,敵方必會首選此門。取名威武門,一是好聽吉利,二有振我軍威、威懾敵軍之意。時雍門在威武門南側不遠處,寓意「時序雍和,四季平安」,祈求平安和順。
◆南薰門 ◆德勝門
城南兩門:左曰南薰門,右曰德勝門。南薰門取自帝舜《南風詩》「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德勝門意指「得勝」之意。歷來官員上任,軍隊回城也都從此門入。
◆西平門 ◆水西門
城西兩門:左曰西平門,位於今大西門,取西方太平之意。古時合肥西邊盜匪頻繁,西平門堅固雄偉,一次次保得城內百姓平安,明太祖朱元璋入城時,正式將「西平門」的牌匾掛上城門。有詩贊曰:「鐵打廬州城,雄關西平門。」右曰水西門,位於今亳州路橋附近,因位於合肥古城內金斗河之西而得名。從清朝嘉慶八年(1803年)的合肥城郭圖上可以看到,金斗河當時為自西而東貫穿合肥的主幹河流,為東西二門間的水陸通道。

7、兩個胖子結婚,打一中國地名,為什麼是「合肥」?怎麼解?

「合肥」原來不是「兩個胖子在一起」

本月初,由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郭萬清組織眾多歷史學和經濟學專家學者主編的《安徽城區城鎮歷史變遷研究》一書出版發行。課題組四年磨一劍,繪制安徽城鎮「成長記」。本報今日獨家披露其中的精彩篇章,「合肥」地名的真正由來?除了四牌樓、逍遙津,合肥原來還有駙馬庄、箏笛浦這些文藝范兒十足的古跡。

合肥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哪裡?

合肥作為一個地名,首見於《史記貨殖列傳》,文中寫道,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至今已有2100年的歷史。

課題組專家解釋說,古人因入海之河流都有潮汐現象,因此也用「潮」指入海的水道。而「南北潮」指的是長江、淮河兩個入海水道。而淮河在宋代以前是直接入海的。

如果將司馬遷的原文翻譯成現代文,專家指出,意思是「合肥南北有長江、淮河兩個入海水道,是皮革鮑木的聚集地。」

合肥不是「兩個胖子在一起」

合肥,合肥,難道真是「兩個大胖子在一起」的省會?課題組專家考據說,「合肥」這個地名的含義,《爾雅釋水》說,「歸異出同流,肥」,如果順著意思理解,肥水(東淝河)與施水(南淝河)同出於良余山,也就是今天的將軍嶺。而南北向流入長江、淮河,兩水是「歸異出同」之水,故而謂之「肥」。

同樣的,在酈道元的《水經注》里「肥水」條有「夏水保障,施合於肥,故曰合肥」這樣的原文。

由此不難揣測,兩者的意思差不多,專家認為,合肥的本意是異流的兩河共同發源的地方。古代大批量的運輸主要靠水運,合肥的地理位置主要靠水運,合肥的地位因具有兩條入海水道而得名。

最早的城鎮遺址可上溯先秦

專家們查閱新編的《安徽省志文物志》發現,到20世紀90年代,全省已發現古城遺址200多處,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合肥市域內先後發現幾處先秦文化遺址和古城遺址,對揭示千年古城的文化背景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合肥地區發現的城鎮遺址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分別是大城頭遺址,位於肥東闞集鄉大程村;大陳墩遺址,位於肥東縣龍城鄉倉陳村北;陳寺貝遺址,位於長豐縣城西11千米的曹庵鄉西廟崗村瓦埠湖畔;吳大墩遺址,肥東縣吳鄉墩吳村內。除了以上這四處,合肥廬陽區大楊鎮的煙大古墩遺址、肥西縣館驛公社周壩大隊的大墩孜遺址也都是合肥地區及周邊在先秦時期就有了發達文化的見證。

清朝合肥城一共有7座城門

專家指出,嘉慶《合肥縣志》記載,合肥城有7門,沿城門分布主要的街道一共有8條,街道兩側各有小巷若干,連接居民小區。那麼合肥嘉慶年間究竟有哪些城門和大街呢?專家們也一並曬了出來。

威武門內東門大街,西為明教寺,北首又西為十字街,又西為縣橋大街。東北大街街北為飛騎橋巷、蝴蝶巷、白鶴巷、七星街、杜家巷、五聖巷樓。明教寺街南為九獅橋。

除此之外,還有時雍門(小東門大街)、拱辰門(北門大街)、南熏門(南門大街)、城中縣橋大街、德勝門(德勝門大街)、西平門(西門大街)。

成祖咸寧公主是咱合肥媳婦

課題組專家表示,合肥的古跡多多,可以細分為故城址、橋樓台閣、館宅、山房、書堂、浦、津、池、井等。

合肥的古橋樓台閣,不僅有熟知的四牌樓、稻香樓、飛騎橋、鎮淮樓、教弩台、赤闌橋外,還有鎮西樓、魁樓、文昌閣、子胥台、義門台、節婦台、仙閣、砥柱樓、秘奉閣、思惠樓等。

而合肥古館宅除了包孝肅公古宅,還有同食館、馬忠肅工故宅、余忠宣公故宅、青陽山房、環翠山房、駙馬庄。有意思的是這處駙馬庄在城東四十里撮城鎮,明宋忠順公讀書的地方。這位駙馬娶了成祖咸寧公主為妻。

逍遙津之外,合肥還有藏舟浦、箏笛浦、金沙灘等古跡。

看了這些古跡名兒,是不是頓時備覺合肥文藝范兒,古已有之。

相關新聞

合肥長成記

●合肥早在商周時期就有淮夷族繁衍生息,周邊建立起巢、舒、六諸方國。

●春秋時期,域內建有廬子國,居處也由聚落逐漸向城鎮演變。

●秦代開始設置郡縣,合肥屬於九江郡。

●到了漢代,合肥已是江淮地區皮革、水產、竹木等物資的集散地了。但由於地處南北要沖,歷史上備受戰亂的摧殘和制約,城址多次遷移,先後出現過漢城、三國新城、唐城、宋城。

●明清時期沿用宋代城址,並屢加修繕,而規模都不大,合肥歷史上多作為府州衙署的駐地。

聲音

課題組呼籲培育城市個性與品牌

課題組專家表示,迄今為止,關於中國城市史、區域城市史研究的專著、論文汗牛充棟。但其中很難見到安徽城市的蹤影。其實安徽地區是中國城市的重要區域之一,地處北方文明與南方文明交匯處的獨特區位使得安徽地區在中國城市的融合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物質保障,安徽地區是中國城市多元化的典型縮影。

課題組同時指出,安徽的城市目前規模都不大,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建設新城的需求。但是絕不能把高速路、摩天樓、汽車等同於現代化城市,過於追求「時尚」,以新、奇、怪的建築填充新城,導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淹沒了城市的個性。

「其實安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經過了百年甚至千年的洗禮,積淀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他們獨特的建築,繽紛的藝術,原汁原味的風土民情等等,構成了這些城市獨特的風景線。」課題組呼籲,要加大保護城市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避免城市克隆,著立培育城市個性與品牌。

據了解,該書以安徽地區作為研究對象,花費了專家們四年的時間和心血凝聚而成。《安徽城區城鎮歷史變遷研究》共分為上下兩卷,共140萬字。該書主編郭萬清表示,建築是凝固的藝術,把城市的歷史基因弄清楚,才可以更好地建設城市的未來。

8、合肥長江路簡介

 長江路位於合肥老城區商業街道中心。東起長江路橋,西抵環城西路,全程長度為2990米,是東西走向主幹道。

北京的王府井馳名中外,上海的南京路異常繁華。在合肥,同樣也有一條讓安徽人驕傲的道路——素有「安徽第一路」之稱的長江路。

長江路是合肥的一條商業主動脈,與王府井、南京路在北京、上海的地位相當。對於合肥,長江路不僅承擔著城市主幹道的交通功能,而且兼備著商業、生活、行政辦公、文教等重要功能。

特別是交通的無可替代性以及經過歷史沉澱而無法復制的商業氛圍,使置身於合肥市目前的大建設、大發展之背景下的長江路,改造升級已迫在眉睫。

●最初長江路僅5米寬

據清嘉慶八年《合肥縣志》記載,時雍門(即今天的小東門)內有小東門大街、向西依次有奎星樓、范巷口、前大街(即西門大街)。近代的《合肥城區一覽圖》,自小東門街至西平門(今大西門)內有小東門街(今小東門至九獅橋街)、前大街(今宿州路至今金寨路)、西門大街(今金寨路至環城西路)。以上3條大街道路狹窄、彎曲,為條石路面,可通汽車。其中,除了前大街寬6-7米,其餘街道寬度都是5米。

●1955年正式命名長江路

1950年,由當時的合肥市政府建設科組織施工,翻修了金寨路北段至大西門路段,鋪築的碎石路面寬度為5米。

1952年,改建了宿州路南段至含山路中段,總長度為372。5米,鋪築的碎石路面寬度為5米。

1953年,翻修長江路橋至九獅街路段,並將部分彎道取直,鋪築了碎石路面,共投資887。35萬元(舊版人民幣)。

1954年7月,由市政府建設局組織施工,分別擴建了前大街、小東門街、西門大街3條主線路,同年底竣工。擴建後的道路寬度為25米。其中,車行道寬度為15米。道路兩旁人行道寬度各為5米。並且首次鋪設了地下排水管道,設置了交警指揮中心島和交通崗亭。擴建工程總投資48。6萬元人民幣。

1955年,長江路正式定名。

●多次擴建路寬達25米

1956年3月1日至8月16日,市政工程公司籌備處組織施工,修整長江路路面,澆鋪二層細粒式瀝青路面,工程總投資11。49萬元。

1961-1963年,相繼拆除了長江路上位於金寨路口、宿州路口、徽州路口的中心島,並對路面做了新法瀝青表面處理。

1985年,市政管理處組織施工,將長江路加鋪9米寬、5厘米厚的黑色碎石,工程總投資14萬元。同年末,長江路總長度為2990米,路寬25米。

9、合肥有哪些墩?

合肥這些「墩」兒,個個不尋常
行走在合肥的原野上,時常會遇見一個個隆起在田間的碩大土墩。土墩上,或長滿草木,或建起民居,或成為田地……這些貌似尋常的土墩,你可不要漠視。當你走近探尋,你就會發現,它們竟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五里墩:昔古烽火墩 今五里飛虹
如今提起合肥的五里墩,市民腦海里最先浮現的便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五里墩立交橋,人們美稱其為合肥的「五里飛虹」。尤其是在燈火輝煌的晚上,立交橋上燈光絢麗,彷彿彩虹貫穿,氣吞山河之勢,震撼心間。「五里飛虹」的雄姿如同一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展示出合肥的千年歷史畫卷。
被譽為「五里飛虹」的五里墩立交橋
而鮮為人知的是,五里墩是因距離合肥西平門五華里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戰略重地和交通要道。
據說,合肥原本有兩個「五里墩」,而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合肥城區不斷地擴大,墩台的位置早已成為喧鬧的市中心。現如今,南北五里墩雖然都已經被拆除,但地名卻一直保存了下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老合肥的大西門一直往西,因為是合肥城區通向大蜀山的路,所以叫作蜀山路,算是合肥往西的唯一一條道路。
1980年左右,蜀山路上只有進出城的行人,那時候的五里墩,向北的道路還不太暢通。當年的蜀山路還是很荒涼的,真正繁華起來是上世紀90年代,以五里墩立交橋的建設為節點。
五里墩立交橋始建於1995年6月,歷時半年,完成主體工程,次年5月全線通車。是一座四層互通式立交橋,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橋梁面積為4.2萬平方米,佔地8.9公頃,其中最高層的匝道距離地面有21米,大大緩解了西城區通向東西南北的交通壓力。
它的原設計單位是上海城建設計院,原主要施工單位是中鐵四局四公司。1995年8月,五里墩立交橋建設者中鐵四局工人在合肥市首座立交橋工地,冒著高溫,人拉肩扛使鋼筋籠就位,火熱的施工場景至今仍留在很多老合肥人的記憶中。
五里墩立交橋的建設,讓三里庵煥發了生機。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五里墩立交橋,被合肥人驕傲地稱為「五里飛虹」。從墩台變為立交橋,從軍事設施變為交通要道,歲月匆匆,斗轉星移,永恆不變的卻是合肥人對五里墩的濃厚情感。如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五里墩立交橋,也成了合肥人的精神坐標。
白馬墩:愛情永流傳
肥西縣山南鎮的西南邊,有一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歷史厚重的村莊,叫長庄。庄的河塘里種著很多荷花,庄內有春秋戰國古墓,有幾百年的大棠梨樹,有八仙之一的何仙姑神廟,還有古時用來點火傳信的烽火台。其中一座佔地約一畝多的圓柱形土墩,叫做白馬墩。在長庄人世代相傳的故事裡,白馬墩名字的由來,緣於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愛情故事。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