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廬江張海軍

廬江張海軍

發布時間: 2022-11-24 18:22:06

1、日本人敬重的中國將領都有誰

左寶貴,丁汝昌,鄧世昌都是被敵軍日本人敬重的清軍將領。
楊靖宇將軍
張自忠將軍
國民黨飛行員閻海文,跳傘後落入敵陣,遭數十名日本士兵圍捕,閻海文用飛行員佩戴手槍擊斃五名日軍,用最後一顆子彈自殺。日軍深為尊重,為之安葬書碑文」支那空軍勇士之墓「。
此外,台兒庄會戰中的國軍英雄班、狼牙山五壯士等等英勇不屈的中國士兵,都曾讓日軍集體脫帽鞠躬。除了這些人外,國共兩軍中以下還有這些讓中國的國共,日本軍隊也非常敬佩的將領
張自忠:

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

第二名將。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

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 19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孫立人:

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 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薛岳:

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

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19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

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19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19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19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

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

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王耀武:

第十名將。第74軍長。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19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19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除此之外像打過長沙保衛戰的薛岳等將領也受過一些日本對手的敬重

2、有氣節的人物事跡有哪些?

有以下幾個: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祥興元年(1278年)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

隨後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過零丁洋》以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伶仃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伶仃。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2、蘇武:

蘇武(前140年至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北的白亭海,也稱白海)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3、屈原: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

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

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

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4、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字先達,號禹廷,安徽省廬江縣北鄉丁家坎村人。他自幼飽受貧困的煎熬,18歲參加太平軍程學啟部,後隨程學啟投到湘軍曾國荃部下,官拜千總。

1862年受李鴻章賞識,被編入淮軍「銘」字營,授參將之職,指揮馬隊。1874年因他的三營馬隊被裁撤,遂解甲歸田。1877年被重新起用。

1888年被正式任命為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雖是陸軍出身,對近代海軍一無所知,但他好學嗜讀,虛心求教,恪盡職守,任勞任怨,北洋水師在他的統帶之下,面貌煥然一新。

黃海海戰時,他身先士卒,雖身負重傷,仍不肯下艙裹傷,始終坐在甲板上督戰。威海衛之戰時,他面對敵人的誘降和部分反動官員的脅迫,堅貞不屈,誓死抗敵,最終服鴉片殉國。

3、歷史上霍邱縣有哪些名人

歷史上的名人只有丁奉。

丁奉(?-271年),字承淵。廬江郡安豐縣(今安徽霍邱,一說河南固始)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丁奉年少時以驍勇為小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勛,此後又於太元二年(252年)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大破進犯的魏軍。

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丁奉計除權臣孫綝,累拜大將軍、徐州牧。後又扶立烏程侯孫皓為帝,升為右大司馬、左軍師。

寶鼎三年(268年)至建衡二年(270年)間,丁奉數次北征,勝負不一。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

丁奉一生征戰,與北方政權自曹操時交戰至西晉初年,又侍奉吳國四位君主,見證了三國的盛衰興亡。

(3)廬江張海軍擴展資料:

近代名人介紹:

1、台靜農

台靜農(1903年-1990年),本姓澹臺,字伯簡,原名傳嚴,改名靜農,安徽霍邱(今六安市葉集區)人。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書法家。早年系「未名社」成員,與魯迅有過交往。

曾先後執教於輔仁、齊魯、山東、廈門諸大學及四川江津女子師范學院,後為台灣大學教授。其書法廣泛涉獵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跡,篆、隸、草、行、楷諸體皆精。亦擅篆刻、繪畫。有《台靜農書藝集》及小說、散文等書出版。

2、汪家道

汪家道(1916—1992)安徽省霍丘縣人。紅四方面軍出身,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顧問。

任冀魯豫軍區第七縱隊十二旅副旅長,第十一縱隊三十一旅旅長,第二野戰軍十七軍四十九師師長。

建國後,任第五兵團師長,副軍長,黑龍江省軍區副司令員兼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沈陽軍區副司令員,中共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任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候補中央委員。

3、李霽野

李霽野 (1904~1997),安徽霍丘(今六安市葉集區)人。現代著名翻譯家,魯迅的學生,中共黨員、民進成員。1927年肄業於燕京大學中文系。

歷任河北天津女師學院、輔仁大學、百洲女師學院、台灣大學外語系教授、系主任,南開大學外語系名譽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天津市文聯主席,全國第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妻子劉文貞亦是英語翻譯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丁奉

4、求安徽化學競賽復賽試題

2009年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安徽賽區)獲獎情況通報(2009-11-06 23:09:38)標簽:雜談

關於中國化學會2009年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安徽賽區)獲獎情況的通報
各市中學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化學會2009年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安徽賽區)的競賽已經順利結束。本次競賽共評出一等獎32名(經中國化學會、中國科協審批),二等獎300名,三等獎515名,總計獲獎人數為847名(獲獎同學名單見附件)。
獲獎學生的獲獎證書將直接寄達各位獲獎學生所在學校。

附件:中國化學會2009年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安徽賽區)獲獎學生名單 安徽省化學會 安徽省化學競賽委員會 二○○九年十一月三日
中國化學會2009年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安徽賽區)
獲獎學生名單

一等獎(32名)
姓名 學校 姓名 學校 姓名 學校
張靖中 合肥一中 蔡達理 淮北一中 朱敏 屯溪一中
譚曉丹 馬鞍山二中 許願哲 安師大附中 譚世鑫 安師大附中
談天宇 合肥一中 塗航飛 蚌埠二中 胡健 安師大附中
李任之 合肥一中 呂亞偉 安師大附中 陶天訓 蚌埠二中
湯毅傑 蕪湖一中 王思偉 合肥一中 湯昊明 淮北一中
崔也澄 安師大附中 趙軼民 安師大附中 鮑雨 銅陵市一中
陳紫縈 銅陵市一中 杜璞 蚌埠二中 陸星宇 安師大附中
黃慶國 淮北煤師院附中 宋正天 馬鞍山二中 陳曉爽 六安一中
孫嘉男 合肥一中 郎珂 銅陵市一中 夏韜 馬鞍山二中
楊磊 馬鞍山二中 馬驁鳴 安師大附中 金濤 合肥一中
李言 蕪湖一中 周乃夫 馬鞍山二中

二等獎(300名)
姓名 學校 姓名 學校 姓名 學校
朱睿智 太和一中 邵偉 六安一中 俞學文 南陵一中
季鵬飛 亳州一中 方舟 合肥一中 黃田斌 銅陵市一中
朱文廣 銅陵市一中 張天天 太和一中 胡尚健 馬鞍山二中
金天雷 六安一中 欒徳祥 亳州一中 王文佳 馬鞍山二中
周騰遠 銅陵市一中 畢文劍 歙縣中學 孫偉成 馬鞍山二中
胡相相 明光中學 劉志強 淮北一中 萬自強 淮北一中
吳凡 馬鞍山二中 李彤 合肥一中 謝亦欣 淮北一中
董登攀 亳州一中 金燚鳴 合肥一中 邵辰 合肥一中
李皓 滁州中學 楊小康 合肥七中 李昂 合肥一中
桂在岳 安師大附中 袁為 六安一中 方涵之 合肥六中
胡欽之 銅陵市一中 吳宇際 合肥一中 張文晴 阜陽一中
路堯 合肥一中 卓晟 滁州中學 姚琪 滁州中學
耿江林 合肥八中 武輝 青陽中學 祁琛 和縣一中
徐航 桐城中學 徐新楓 廣德中學 施光耀 蒙城一中
曹良昭 安慶一中 汪越 屯溪一中 潘睿智 蚌埠二中
王珏 安慶一中 張文 合肥一中 方文翰 懷寧中學
邱劍濤 馬鞍山二中 張猛猛 合肥一中 程姝祺 安慶一中
任明偉 淮北一中 沈浩 合肥168 周如雨 宿城一中
雒超 淮北一中 戴偉斌 馬鞍山二中 萬玉龍 淮北一中
李合璧 淮北一中 方翔 合肥六中 洪偉 合肥一中
王焱林 滁州中學 胡煥祥 合肥168 張書華 青陽中學
陳睿國 合肥八中 饒路路 紅旗中學 李冬冬 啟明中學
高凡 蚌埠二中 申強強 紅旗中學 劉煜東 蚌埠二中
黃世心 安師大附中 劉善贇 青陽中學 胡曉悅 安慶一中
王應超 安師大附中 徐寶函 蚌埠二中 王陽 安慶一中
徐文韜 安師大附中 王浩 銅陵市一中 韓衍雋 安慶一中
秦子屹 淮北一中 劉洋 蚌埠二中 毛子薦 銅陵市一中
姜瑋潔 馬鞍山二中 汪兵 桐城中學 宋文申 銅陵市一中
張熠 合肥一中 李棱橋 安慶一中 孟維嘉 宿城一中
張志剛 淮北一中 易高靖 廣德中學 黃力 歙縣中學
巫建賢 合肥八中 孫丹丹 銅陵市一中 劉鋮 合肥八中
丁兆強 蒙城一中 甘文祥 紅旗中學 嚴照峰 青陽中學
陳陽 銅陵市一中 王詩丹 銅陵市一中 周鵬程 無為中學
胡觀泰 合肥一中 劉洋 銅陵市一中 朱子疏 無為中學
楊帥 阜陽一中 周愷 銅陵市一中 李洋 蒙城一中
俞永澤 蕪湖一中 汪旭冉 合肥八中 李陽 蒙城一中
夏凱悅 安師大附中 張磊 太和一中 周志強 亳州一中
翟耀 合肥一中 陳子豪 蚌埠二中 曹興楓 宿城一中
遲琛 蚌埠二中 吳夢羽 馬鞍山二中 夏祥 當塗一中
張寅 馬鞍山二中 李勇 鳳台一中 趙若愚 淮北實驗高中
郭睿 馬鞍山二中 谷曉陽 合肥六中 李樂樂 合肥一中
柴雙明 安慶一中 茆凱源 合肥168 李宇 合肥168
郝姍姍 安慶一中 孫啟明 阜陽一中 關鑫 蒙城一中
陳詩豪 銅陵市一中 柴先志 全椒中學 武強 亳州一中
程雲笛 淮北一中 王星原 懷寧中學 黃文 安師大附中
方飄凡 合肥八中 胡彬彬 安慶一中 王國棟 宿城一中
阮詩祺 銅陵市一中 王柳 淮南二中 徐志祥 馬鞍山二中
金飛 太和一中 趙棟磊 合肥一中 曹銳 聖泉中學
吳子彧 蚌埠二中 朱子堯 合肥一中 趙文暢 合肥168
黃雙壘 蚌埠二中 魏麟歡 合肥168 顧暢 潁上一中
吳濤 六安一中 陳筱璇 科大附中 鞠建龍 紅旗中學
張偉哲 合肥一中 葛迪 太和一中 劉茂 紅旗中學
陳亞飛 銅陵市一中 牛永揚 臨泉一中 張海軍 天長中學
楊雨暉 馬鞍山二中 黃夢雪 蒙城一中 方芳 滁州中學
馮天嘯 淮北一中 張波 亳州一中 章健 無為中學
郝希聰 馬鞍山二中 趙馨竹 蚌埠二中 吳銳 巢湖一中
范昌瑞 蚌埠二中 柏雪 蚌埠二中 盛化龍 蒙城一中
鮑家坤 安慶一中 楊宗澄 安慶一中 年悅心 蒙城一中
葉明 屯溪一中 姚尚 宣城二中 聞焱焱 固鎮一中
張束光 合肥一中 時俠聖 泗縣新集高中 楊廣德 浮山中學
許方文 合肥168 顧道靜 馬鞍山二中 黃達 安慶一中
嚴嘯 蕪湖一中 李偉 合肥一中 汪桐 安慶一中
段全林 合肥一中 張玄 太和一中 唐迪青 宣城中學
周緯 安慶一中 岳晨陽 太和一中 何平 涇縣二中
周翃羽 安師大附中 馬國力 界首一中 胡旭東 蕪湖一中
杜易 安師大附中 黎榮熙 天長中學 陳毓 南陵一中
周林 銅陵市一中 周文柏 巢湖一中 沈思遠 繁昌一中
楊野 馬鞍山二中 丁哲 蒙城一中 周越 安師大附中
畢垚 歙縣中學 孫文全 安慶一中 胡鵬 銅陵市三中
周策 淮北一中 龐歡 蕪湖一中 張朝暉 蕭縣中學
王奧林 紅旗中學 吳晨 銅陵市一中 王淵博 宿城一中
解曉宇 六安一中 宋望 銅陵市一中 楊帥 宿城一中
詹鵬 歙縣中學 錢萬暉 馬鞍山二中 王成林 宿城一中
葉子醒 合肥一中 庾昂 馬鞍山二中 孫趙億 靈璧一中
尹昭楊 天長中學 李石峰 淮北一中 陳健雄 歙縣中學
鄒可 蒙城一中 馬赫 淮北一中 程傑 歙縣中學
王棟 亳州一中 朱強 合肥八中 吳翔 黃山一中
方昭 安慶一中 王治貧 合肥168 柏德祥 淮南二中
張傳宇 淮北一中 李喆 合肥168 李琛文 淮北一中
徐高偉 合肥六中 王夢青 天長中學 陳志祥 肥東一中
吳楚齊 合肥168 劉路 望江二中 余海 潁上一中
程林松 界首一中 劉鵬 銅陵市一中 王乾龍 臨泉一中
周舟 安慶一中 孔魯 宿城一中 於麒麒 臨泉一中
汪子棟 合肥六中 陳婷 青陽中學 沈傑 紅旗中學
郟琨琪 蒙城一中 江偉 桐城中學 王紀凱 紅旗中學
崔宗鈺 蚌埠二中 畢韌 安慶一中 於學李 明光中學
尹瑞 合肥一中 操哲 安慶一中 胡恆洋 明光中學
何麒 合肥八中 宋祥 馬鞍山二中 王晨曦 和縣一中
張非帆 太和一中 朱珺瑜 淮北一中 石雲帆 和縣一中
鄧衛東 蒙城一中 汪大衛 合肥一中 胡雄飛 巢湖四中
吳現 廣德中學 彭家德 潁上一中 張浩 渦陽一中
劉麗楓 馬鞍山二中 魏偉 渦陽一中 葛飛 蒙城六中
曹天陽 合肥一中 劉子路 蒙城一中 詹可敬 亳州一中
劉寧 臨泉一中 鄭現陽 亳州一中 楊碩 五河一中
李瑞斌 亳州一中 晏瑩 蚌埠二中 張睿婷 蚌埠二中
范慧 蚌埠二中 江濤 銅陵市一中 朱宇航 望江二中
韓玉 安慶一中 徐軍 六安一中 卓郡 太湖中學
洪嘉琪 安慶一中 雷彪 亳州一中 汪倩 懷寧中學
胡捷 安慶一中 賈志洋 蚌埠二中 江聖 安慶一中
鍾玉鋒 銅陵市一中 殷偉剛 蕪湖縣一中 代聲發 安慶二中
三等獎(515名)
姓名 學校 姓名 學校 姓名 學校
黃彬彬 蕪湖一中 殷輝 靈璧一中 高翔宇 蚌埠二中
陶佳勝 銅陵市一中 胡曉珂 歙縣中學 繆金升 桐城中學
劉洋 太和一中 胡建瑋 屯溪一中 李正 桐城天城中學
瞿逸凡 青陽中學 趙浩雨 聖泉中學 鮑蓬 樅陽中學
魯焜 廬江中學 孟庭葦 合肥一中 唐戩 樅陽中學
楊炳玉 亳州一中 李俊傑 合肥168 戴昌彬 安慶一中
陸知已 蚌埠二中 梁端韋 肥東一中 季一瑋 蕪湖一中
齊葉龍 安慶一中 李騰 潁上一中 劉彧 銅陵市一中
任毅 銅陵市一中 王猛 太和一中 凌霄 宿城一中
趙程 濉溪中學(東區) 田付強 紅旗中學 王龍 宿城一中
呂品磊 合肥一中 張齊齊 阜陽一中 姚承志 馬鞍山二中
謝永傑 合肥一中 唐國晨 天長中學 趙垚 舒城中學
張緒歌 合肥168 趙杭 全椒中學 尹永剛 舒城中學
楊萬里 界首一中 丁堯 明光中學 夏朝陽 合肥六中
蔡紅剛 蒙城一中 陳飛 滁州中學 羅堯 合肥八中
鄧明傑 亳州一中 劉明勝 無為中學 周翔宇 臨泉一中
劉文斌 蚌埠二中 孫賢順 和縣一中 韋學健 全椒中學
孫縱橫 蚌埠二中 李冬冬 蒙城一中 闞雅婷 明光中學
葉劉勝 安慶一中 段騰飛 亳州一中 劉軍 炳輝中學
陸正中 安慶一中 孫濤濤 五河一中 歐文祥 貴池中學
劉雲飛 銅陵市一中 梁學滔 五河一中 沈陽 東至二中
吳江 六安一中 王睿 蚌埠二中 黃敏 無為中學
閆冠廷 淮北一中 王子意 桐城中學 徐東方 和縣一中
李聯珠 淮北一中 陳金勝 樅陽中學 王楊 和縣一中
劉旭波 合肥一中 余潤峰 宣城中學 紀言 亳州一中
莫旭辰 合肥一中 孫文韜 郎溪中學 張偉 五河一中
周海霞 合肥六中 謝廣覺 安師大附中 趙林傑 懷遠一中
姚宇航 合肥168 羅祥寶 銅陵市三中 王衡 懷遠一中
陸浩 無為中學 邵劍波 新集高中 蔣蘇童 固鎮一中
蔡獻國 蚌埠二中 秦福明 舒城中學 榮亮宇 蚌埠二中
肖凡 宣城中學 鍾正 六安一中 汪亮亮 懷寧中學
方凌銳 南陵一中 王珅 淮南二中 劉雲飛 安慶一中
劉燦宇 靈璧一中 李憲宇 合肥一中 楊兵 宣城中學
姜濤 無為中學 查瀟渲 合肥一中 王馮傑 涇縣二中
石濤 亳州一中 王近 潁上一中 戴聰 績溪中學
張燁 蚌埠二中 王友志 太和一中 古晗 繁昌一中
陳夢鵬 馬鞍山二中 胡守新 紅旗中學 朱項陽 銅陵市一中
章敏 歙縣中學 汪士 殷匯中學 方余強 銅陵市一中
葉劍輝 歙縣中學 張醒之 青陽中學 方子健 馬鞍山二中
許飛 淮北一中 管雲豐 青陽中學 周超 六安一中
張鑫 合肥一中 阮政 無為中學 王轅鵬 六安一中
孔橋 合肥一中 楊蒙蒙 亳州一中 肖微 淮南二中
姚勇 合肥168 朱迪 蚌埠二中 李瀟然 淮南二中
李躍 肥東一中 林晨 蚌埠二中 趙琳 淮北一中
王瑋琪 天長中學 鄧滿宇 蚌埠二中 李傑 淮北一中
陳義峰 全椒中學 郝志鵬 懷寧中學 張彬彬 聖泉中學
余中 青陽中學 張有德 宣城中學 李柯 合肥六中
肖政 無為中學 李楊 蕪湖一中 樂語倩 合肥168
劉夢醒 和縣一中 高山 銅陵市一中 張冰欽 太和一中
周雨 巢湖一中 夏開心 蕭縣中學 安全 臨泉一中
張琦 蚌埠二中 王梓 馬鞍山二中 齊俊 阜陽一中
齊帥 蚌埠二中 李秦 當塗一中 王先林 天長中學
吳迪 蚌埠二中 吳一然 休寧中學 漆岳 來安中學
郭聞 蚌埠二中 姚成文 黃山一中 陳鵬 滁州中學
胡劍珅 安慶一中 張磊 聖泉中學 嚴凱 和縣二中
徐龍 宣城二中 王邵東 合肥一中 歐元肖 五河一中
尹超 蕪湖一中 高尚 太和一中 錢文凱 懷遠一中
周子堯 蕪湖縣一中 齊海燕 臨泉一中 鍾蘭雲 蚌埠二中
何帥英 南陵一中 劉暢 紅旗中學 陳智 太湖中學
李鑫 宿州二中 魏徵 城郊中學 潘志翔 安慶一中
陳安 馬鞍山二中 路安業 全椒中學 何宜東 安慶十中
費盟 當塗一中 湯健 滁州中學 王方偉 安慶二中
李嘉俊 歙縣中學 阮文 貴池中學 李丹君 宣城中學
程軍傑 合肥168 楊海東 無為中學 朱昀豐 繁昌一中
吳潁 合肥168 張凱旋 蒙城一中 夏少鵬 宣城中學
冷永強 臨泉一中 肖堯 蒙城一中 吳珂 寧國中學
陳友彬 紅旗中學 王帥 亳州一中 佘蕭寒 郎溪中學
尹暢暢 紅旗中學 羅勖 蚌埠二中 周鵬 旌德中學
張儒 全椒中學 何健 桐城中學 程成 旌德中學
李成 定遠中學 許君 懷寧中學 葉翼斌 涇縣中學
黃湧泉 廬江中學 孫倩 懷寧中學 董成成 廣德中學
盧孝文 蒙城一中 劉彥卿 安慶一中 王鑫 南陵一中
張清 宣城中學 陳峰 宣城中學 汪曉漢 繁昌一中
王金南 馬鞍山二中 劉歡 廣德中學 李碩元 宣城中學
孫昱坤 紅星中學 祝瑋 安師大附中 欒然浩 明光中學
張德安 安工大附中 潘佳偉 銅陵市三中 吳成界 繁昌一中
馮海峰 舒城中學 湯蘇安 銅陵市三中 俞曦敏 繁昌一中
沈灝 合肥一中 黃業 當塗一中 王明貴 萃英園中學
李笑宇 合肥八中 王曉波 六安一中 陳鴻 安師大附中
王天闊 天長中學 劉本俊 六安一中 吳皓 安師大附中
皮新哲 滁州中學 凌展翔 歙縣中學 倪銅 銅陵市一中
傅建平 無為中學 邱偉迪 合肥一中 周祺潤 銅陵市一中
洪祥 和縣一中 楊科揚 合肥八中 許坤鵬 宿州一職高
陳翔宇 蚌埠二中 孫星宇 滁州中學 肖長紅 宿城一中
陳涵 懷寧中學 蔣雪峰 滁州中學 胡舜華 馬鞍山二中
丁寒 蕪湖一中 耿凌 和縣一中 張子杭 靈璧中學
蔡飛 博文中學 牛浩 渦陽一中 田懷宇 碭山中學
蕭靜淵 安師大附中 胡鳳鳴 懷遠一中 丁志文 馬鞍山二中
裴文濤 銅陵縣一中 李琪 懷遠一中 饒崢 宿城一中
王為東 碭山中學 錢志祥 望江二中 竇弘志 馬鞍山二中
陳文俊 馬鞍山二中 陳曄 懷寧中學 魏凱然 馬鞍山二十二中
吳彧弓 歙縣中學 崔壘 安慶一中 何昕 安工大附中
孫博偉 淮北一中 方家裕 蕪湖一中 張彪 舒城一中
王位 太和一中 張與鵬 蕭縣一中 楊弘正 壽縣一中
常鵬 臨泉一中 武玉峰 宿州二中 李哲 祁門一中
趙帥 界首一中 孫文斌 宿城一中 魏廣恩 淮南四中
蔡波 阜陽一中 趙陽 碭山中學 李士里 淮南21中
張炎 阜陽一中 王青晨 鳳台一中 郜業麗 孫疃中學
吳風雲 和縣一中 虞海躍 合肥八中 孫立傑 濉溪中學(西區)
孫飛 巢湖一中 蒯佳林 合肥八中 劉開元 濉溪中學(東區)
方揚 巢湖一中 王玉山 太和一中 吳大賽 臨渙中學
徐佳輝 蚌埠二中 章夢如 滁州中學 伍冠雄 淮北一中
陳世聰 廣德中學 丁琦 廬江中學 陳澤宇 淮北實驗高中
王鴻偉 蕪湖一中 張夢禹 蒙城一中 王韜 淮北實驗高中
王冬 銅陵縣一中 王雷 懷遠一中 劉濤 淮北十二中
張明明 蕭縣中學 沈軍禮 懷遠一中 孔曉鳴 聖泉中學
馬金鳳 蕭縣中學 唐福星 懷遠一中 周山 科大附中
李興 屯溪一中 褚佳義 懷遠一中 段俊祺 合肥七中
劉唱暢 鳳台一中 徐桐 固鎮一中 趙冠龍 合肥168
孫利蘋 鳳台一中 劉露 蚌埠二中 黃榮軍 合肥168
胡丕丕 鳳台一中 曹陽 懷寧中學 徐明天 潁上一中
楊開源 合肥一中 產滔 懷寧中學 王龍飛 太和一中
占智強 合肥168 宋豐志 安慶一中 侯維君 太和一中
孫祥祥 臨泉一中 張仲馳 安慶一中 王玉龍 太和一中
肖電坤 界首一中 湯波 宣城二中 劉中華 臨泉一中
劉麗萍 阜陽二中 開明軒 寧國中學 馬燕飛 臨泉二中
劉奇元 天長中學 張冀偉 涇縣中學 譚冠軍 阜陽三中
汪傑 全椒中學 董升 南陵一中 李鬆鬆 阜南一中
丁磊 鳳陽中學 劉斌 南陵一中 汪園園 明光中學
古應根 無為中學 潘宇 宿城一中 李揚傑 繁昌一中
阮濤 無為中學 續猛 泗縣一中 林鑫 明光中學
許滸 和縣一中 蔣露露 靈璧一中 郭廣飛 利辛二中
何旭 蒙城一中 石偉偉 鳳台一中 洪爽 五河一中
王煜 蚌埠二中 陳傑 合肥一中 翟亮亮 明光中學
劉靜 蚌埠二中 張天 合肥八中 徐照先 鳳陽中學
丁小冰 懷寧中學 李金暘 合肥168 杜言武 定遠二中
陳武陽 安慶一中 徐昶 合肥168 李茹 滁州中學
傅聰 安慶一中 靳培峰 太和一中 江峰 殷匯中學
張煜 銅陵市一中 鄭好 定遠中學 陳佳星 青陽中學
趙一 靈璧一中 王權輝 貴池中學 桂軍敏 貴池中學
常景瑞 馬鞍山二中 楊恆 渦陽四中 錢城 貴池中學
許翀鵬 歙縣中學 謝依方 蚌埠二中 吳凱 蒙城一中
張祝平 歙縣中學 操神送 懷寧中學 汪昌明 貴池中學
楊翌光 屯溪一中 趙璨 樅陽中學 周倫 東至二中
張燈 合肥一中 秦旻 南陵一中 彭思敏 貴池中學
袁立功 合肥一中 李少鵬 南陵一中 胡斌 東至三中
沈陽 合肥168 吳文強 宿城一中 包新宇 貴池中學
陳彪 臨泉一中 程長 歙縣中學 鄭順 東至二中
馮麗婷 天長中學 楊赫 合肥一中 劉澤軍 東流中學
楊帆 明光中學 徐宇清 合肥六中 殷俊 大渡口中學
胥樹林 來安中學 朱曉傑 合肥八中 王偉 仙蹤中學
董夢旭 來安中學 劉美 肥東一中 曹永樂 無為一中
葛鍾書 定遠中學 魏雪婷 潁上一中 徐秋實 和縣二中
王慧 滁州中學 王凱 太和一中 汪琪 含山中學
徐峰 滁州中學 劉玉龍 臨泉一中 韓慧陽 蒙城一中
汪媛慧 無為中學 吳曉燕 天長中學 劉漢興 貴池中學
楊生凱 和縣一中 高天翔 滁州中學 陳爽 蒙城六中
李凱利 亳州一中 占兵 青陽中學 劉偉巍 蒙城二中
何旋 安慶一中 施斌 青陽中學 侯軍 蒙城八中
鄭孝東 蕪湖一中 陳澤志 青陽中學 王星星 利辛一中
王宏 南陵一中 羅敏 青陽中學 劉月紅 利辛二中
程斌 歙縣中學 方敏傑 貴池中學 周開春 明光中學
吳弘雨 歙縣中學 徐曉峰 無為中學 鮑士劍 明光中學
洪康凱 歙縣中學 孟坤 蒙城一中 楊曉禹 五河一中
徐耀東 屯溪一中 秦歡 固鎮一中 劉啟予 懷遠一中
洪振飛 屯溪一中 鄒冉 蚌埠二中 宋鑫 蚌埠一中
黃振興 黃山一中 陶娛 蕪湖一中 劉慕賢 蚌埠三中
萬偉爾 合肥一中 劉同與 馬鞍山二中 馬書琪 蚌埠二中
姚一村 合肥一中 曹傑 歙縣中學 何習文 野寨中學
潘鵬飛 合肥一中 章展鵬 歙縣中學 李文祥 野寨中學
趙明明 太和一中 石一 鳳台一中 董永紅 桐城八中
侯疏影 明光中學 高翔 淮北一中 王淵 太湖中學
朱國濤 來安中學 王羽 合肥一中 葛偉 太湖中學
金雷 來安中學 任長達 合肥六中 黃賢文 宿松中學
王志遠 滁州中學 朱一聰 合肥六中 金佳佳 懷寧中學
方雨康 青陽中學 王定邦 肥東一中 劉鑫 浮山中學
梅晨曦 渦陽一中 曹夢晨 阜陽一中 甘露 安慶一中
甘茜珺 蚌埠二中 塗孟 阜南一中 王君 安慶十中
張怡婷 蚌埠二中 劉旬 定遠二中 楊嘉利 安慶八中
湯明 安慶二中 李歡歡 滁州中學 馬力 合肥一中
朱荻 安師大附中 程立冰 渦陽一中 馬淼 碭山中學
何少康 安師大附中 宋殿武 蒙城一中

說明:每一等級獎項各名次由上向下單列排列,第1列完成轉第2列,即第2列首位名次在第1列末位之後,第2列完再至第三列

5、開國將軍還有多少健在

53位開國將軍健在
李孔亮(1914-2015.4.13)64少將。任廣東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中南軍政大學第六分校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五步兵學校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軍事體育學校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械部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械科學試驗靶場政治委員,總後勤部白城辦事處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河北高陽人,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
截至2015年4月,開國將帥(1964年前)僅剩53位。
1955年至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授銜將軍以上1614人,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中將177名,少將1360名,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殊勛,我們稱之為開國將帥。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星們也一一隕落,目前上將以上全部逝世,開國中將只剩下1位,開國少將僅52位,當年的著名戰將已廖若晨星。
一、開國中將1人
張震(1914)湖南平江人。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三野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
二、55開國少將(55年少將共806人,健在21人)
開國將軍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開國將帥共1614人,而狹義的開國將帥則不包括遲至1964年才晉升的少將,55少將無論如何都是無可爭議的開國將軍。55開國少將幾乎成了「百歲將軍」的搖籃。
汪東興 (1916) 江西弋陽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長期任毛主席的警衛員。解放後歷任公安部副部長、江西省副省長、中央辦公廳主任兼警衛局局長;最高職務是第十一屆中共中央副主席,系中共九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中顧委委員。
向守志(1917)原二炮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四川宣漢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二野15軍4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88年授上將軍銜,系中共12屆中央委員。
李耀文 (1918) 原海軍政治委員。山東榮城人,1937年參加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1949年任3野26軍政治委員。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系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13屆中共中央中顧委委員。
王貴德(1914)原鐵道兵副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18兵團61軍182師政委。
方槐(1917)原空軍第2軍軍長。江西於都人,原名賴芳槐(曾用名賴世祿),1932年參加工農紅軍;1949年任軍委航空局作戰教育處處長。
任榮(1917)曾任38軍政委、成都軍區和武漢軍區副政委,出任過西藏自治區第一書記。四川蒼溪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遼東軍區171師政治委員。系中共中央第11屆中央委員,第10屆、12屆中央候補委員。
劉中華(1917)原海軍高級專科學校校長。山東文登人,1932年入黨,1937年入伍;解放時任三野9兵團30軍政治部主任。
劉居英(1917)原鐵道兵副司令員。吉林長春人,參加過「一二九運動」,解放時任東北鐵路總局第一副總局長。
李布德 (1919) 原山西省軍區政委。四川營山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7軍199師政治委員。
楊永松 (1918) 原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廣東大埔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四野戰車師政委。
鄒 衍 (1915) 原沈陽軍區副政委。江西興國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四野47軍160師政治委員。
張秀龍 (1915) 原浙江省軍區、湖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湖北仙桃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三野22軍副軍長。
胡繼成 (1915) 曾任42軍軍長,原成都軍區副政委。安徽金寨人,1931年入伍;1949年任42軍126師師長。
鍾炳昌 (1915) 曾任67軍政委,原中科院副秘書長。江西興國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8年任66軍197師政委。
賈若瑜 (1915) 原軍事學院副院長。四川合江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膠東軍區司令員。
盛治華 (1916) 原二炮副司令員。江西永新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戰時任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1949年任67軍200師長。
詹大南 (1914) 原27軍軍長,蘭州、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安徽金寨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北軍區第209師長。
裴周玉 (1913) 原69軍政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委、裝甲兵顧問。湖南平江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一野8軍政治部主任。系第9、10屆中央候補委員。
廖鼎琳 (1914) 原炮兵學院政委。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河北軍區定縣軍分區司令員。
熊兆仁 (1912) 原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福建永定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皖南軍區副司令員。
黎 光 (1914) 原68軍軍長、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四川南部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6軍198師師長。
在以上開國將軍中,熊兆仁、盛治華從軍最早,1929年即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而李耀文遲至抗日時才入伍,但解放時已經擔任野戰軍政委職務,比起其它將軍的職務更高。在解放前擔任野戰軍高級指揮員的戰將有張秀龍(22軍副軍長)、李耀文(三野26軍政委)、向守志(44師師長)、胡繼成(126師師長)、黎光(198師師長)、盛治華(200師師長)、詹大南(第209師師長)
三、1961年授銜少將(當年晉升少將218人,健在9人)
王硯泉 (1917) 原昆明軍區副政委。河北雄縣人,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7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解放時任二野14軍40師副師長。
孫干卿 (1919) 原昆明軍區參謀長。山東淄博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時任四野43軍128師383團團長、師參謀長。
楊思祿 (1917) 原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江西於都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二野直屬教導隊2師師長。
張力雄 (1913) 原江西省軍區政委。福建上杭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二野特種兵縱隊政治部主任。
胡煒(1920)原副總參謀長兼軍委辦公廳主任。河南新蔡人,1937年參加抗日。第九、十屆中央候補委員,1977年被解除職務。
姜 鍾 (1919) 原總參三部部長。四川平昌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殷國洪 (1911) 原海軍炮兵學校校長。湖北紅安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高 銳 (1919) 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山東萊陽人,1937年入陝北公學。
魏國運 (1914) 原空軍政治學校校長兼政委。湖北監利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註:1962年、1963年兩批授銜少將16人,無人健在。
四、1964年授銜少將(共320人,健在22人)
64開國少將中,有一些是身經百戰的資歷很老的老紅軍,比如方震「大革命」時期就參加農民協會,幾乎是「國寶」級。有些是抗戰以後才參加革命的(以山東籍為多),1955年授銜時大多為大校,甚至是上校,能躋身開國將軍行列是十分榮幸的。目前地位最高的是1988年晉升上將軍銜的劉振華,王扶之將軍則是所有開國將軍中最年輕的,「百歲將軍」有9位。
劉振華(1921)山東泰安人,原沈陽、北京軍區政委,12、13屆中央委員,1988年授予上將軍銜。
王扶之(1923)原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別名王碩,陝西延安人,1935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系四野39軍115師343團團長。開國將軍中最年輕的少將。
王茂全(1911)原河北軍區副司令員。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20兵團66軍198師副師長。
文擊(1918)原炮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原名劉樹棠,河北霸縣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時任四野炮兵一師副師長。
方 震(1911)原第二軍醫大學副政委。江西弋陽人,1926年參加農民協會,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華北軍區運輸部分部部長。
劉自雙(1915)原福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四川巴中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河南軍區警備第二旅副旅長。
陽自碧(1918)原四川軍區副司令員。四川巴中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華北軍區司令部機要處處長。
李丕功(1910)原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山東淄博人,1937年參加抗戰隊伍,1949年任四野43軍128師副師長。
楊斯德(1921)原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山東滕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9年任3野34軍100師副政政治委員。
張英(1916)原吉林省軍區政委。遼寧蓋平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1949年任四野炮兵一師政委。
張翼(1918)原空軍學院副政委。山東諸城人,1937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49年任四野38軍政治部秘書長。
張中如(1919)原總參二部部長。山西原平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
張玉華(1916)原武漢軍區、南京軍區副政委。山東文登人,1937年入伍。系11屆中央委員。
張志勇(1916)原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湖北紅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張實傑(1922)原福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山東鄒平人,原名趙浩然,1938年參加八路軍。
陳紹昆(1921)原沈陽軍區副政委,冶金工業部部長。江蘇宿遷人,1939年參加八路軍。
周建平(1919)原空4軍軍長、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江蘇吳縣人,1938年參加抗戰。
姜林東(1918)原廣州軍區副政委。山東牟平人,1937年入陝北公學,1949年任三野21軍62師政治部主任。
賈乾瑞(1916)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陝西大荔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顧 鴻(1915)原南京工程兵學校校長。安徽廬江人,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高先貴(1912)原廣州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顧問。安徽六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塗通今(1914)原總後衛生部副部長。福建長汀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我軍三位「博士將軍」之一,健在的唯一「博士將軍」。
2015年離世的將軍(10位):
胡立信(1915-2015.1.24)64少將。原南空政治部主任。河南新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旅政治部主任、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第二十四步兵學校政治委員,防空軍預備學校政治委員,空軍高射炮兵學校政治委員等職。
曾美 (1914-2015.1.31) 55少將。原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江西尋烏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7軍參謀長、196師長。 曾美,原名曾昭泰,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歷了五次「反圍剿」,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並親歷遵義會議。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新中國成立後5次擔任國慶閱兵副總指揮。
瞿道文(1919-2015.2.4)64少將、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第二主任、空軍第四軍副政委瞿道文同志於2015年2月4日在上海逝世。瞿道文 1919年出生於達縣羅江口。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乓。二級解放勛章。
譚佑銘 (1910-2015.2.14) 55少將。原20軍政委、解放軍報總編、四機部副部長。四川雲陽人,原名譚林,1933年入黨,1937年參加犧盟會;1949年任三野27軍79師政委。
汪運祖(1915-2015.2.23)64少將。原南京軍區後勤部政委。湖北紅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東軍區後勤部軍需部副部長。
華楠(1921-2015.2.27)64少將。原總政副主任、解放軍報社社長。山東牟平人,原名孫寶楠,1936年參加革命;解放時任三野9兵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方子翼(1917-2015.3.17)55少將。原廣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空軍學院顧問。安徽金寨人,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四野某飛行大隊政治委員。
陳茂輝 (1912-2015.3.24) 55少將。原江蘇省軍區副政委、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福建上杭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三野23軍副政委。
丁釗(1920.12.14-2015.03.28)64少將。山東黃縣人,1939年參加八路軍;原空降兵第十五軍副政委。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
李孔亮(1914-2015.4.13)64少將。任廣東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中南軍政大學第六分校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五步兵學校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軍事體育學校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械部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械科學試驗靶場政治委員,總後勤部白城辦事處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河北高陽人,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

6、至今到底有多少位百歲開國將軍

按照中國傳統,截止目前,開國將帥中已經有57位「百歲將軍」:
1、吳西少將(1900.10.6—2005.7.21)享年105歲,原海軍後勤部副政委,我國第一位百歲開國將軍。但檔案記載是1903年出生,即使這樣也享壽102周歲。
2、童陸生少將(1901.1.3—2001.2.27)享年102歲,原軍事圖書館館長。
3、呂正操上將(1904.1.4—2009.10.13)享年106歲,原鐵道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目前為止最長壽的將軍,也是最後一位去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
4、孫 毅中將(1904.5.12—2003.7.4)享年100虛歲,原總參顧問。
5、曹廣化少將(1905.1.13—2004.4.21)享年100虛歲,原中共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6、閻捷三少將(1905.12.1-2006.1.29)享年102歲,原後勤學院政治委員。
7、陳銳霆少將 (1906.11.10—2010.6.13) 享年105歲,原炮兵副司令員。
8、肖 克上將(1907.7.14—2008.10.24)享年102歲,歷任紅六軍團軍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八路軍120師副師長,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四野參謀長。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9、李懋之少將(1907.12.25—2009.2.11)享年103歲,原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員。
10、魏天祿少將 (1908.2.16—2011.5.21)享年104歲,原海軍工程兵政委。
11、陳 波少將(1908.12.20—2009.12.3)享年102歲,二炮後勤部原顧問,獨臂將軍。
12、阮賢榜少將 (1909—2011.4)享年103歲,長期擔任華東各省的軍區副司令員。
13、王兆相少將(1909.10.16—2009.6.3)享年101歲,原軍委工程兵顧問。
14、張 瑞少將 (1909.3—健在)原總參軍務部副部長,現已104歲,為目前健在的最長壽將軍。
15、湯光恢少將 (1909-2008.3.4) 享年100虛歲,原江西軍區顧問。
16、李丕功少將(1910.2.16—健在)原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
17、阿沛•阿旺晉美中將(1910.2—2009.12)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享年100歲。
18、胡定千少將(1910.3.15—2011.2)享年101歲,原江西軍區副司令員。
19、羅元發中將(1910.11—2010.5.10)享年101歲,原雁北支隊政治委員、第六軍首任軍長。 20、譚佑銘少將(1910.12—健在)曾任20軍政委、解放軍報總編。
21、方 強中將(1911.1.26—2012.2.8) 享年102歲,原海軍副司令員。
22、曾思玉中將(1911.2.2—2012.12.31)原64軍首任軍長、武漢軍區和濟南軍區司令員。
23、王茂全少將(1911.2.22—健在)原河北軍區副司令員。
24、孔慶德中將(1911.3.4—2010.9.29)享年100歲,原58軍首任軍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25、方 震少將(1911—健在)原二軍大副政委。
26、殷國洪少將(1911—健在)原海軍炮兵學校校長。
27、熊兆仁少將(1912.2.2—健在)原福州軍區副參謀長。
28、陳茂輝少將(1912.8.22—健在)原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
29、高先貴少將(1912.10.14—健在)原廣州軍區後勤部顧問。
30、裴周玉少將(1912.12) ,再過一個多月就迎來百歲壽誕,原69軍政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委。
31、方國安少將(1913.1-2011.05.08)湖南平江人,原廣東軍區副政委,虛歲100歲。
32、吳瑞山少將(1913.5-2012.10.24),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享年100歲。
33、王 曉少將(1913-2013.3.11)山西定襄人,海軍後勤部原部長,1961年晉升為海軍少將。享年100歲。
34、江鴻海 (1913) 原湖北軍區副政委。湖北麻城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四野第46軍136師政治部主任。
35、張力雄 (1913) 原江西省軍區政委。福建上杭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二野特種兵縱隊政治部主任。
36、曹中南 (1914—2014.2.7) 享年100歲,原天津警備區政委。河北景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
(註:以下將軍在寫此博文時仍健在)
37、張震(1914)湖南平江人。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三野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今年是老將軍百歲華誕。
38、王貴德(1914)原鐵道兵副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18兵團61軍182師政委。
39、詹大南 (1914) 原27軍軍長,蘭州、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安徽金寨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北軍區第209師長。
40、廖鼎琳 (1914) 原炮兵學院政委。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河北軍區定縣軍分區司令員。
41、黎 光 (1914) 原68軍軍長、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四川南部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6軍198師師長。
42、曾 美 (1914) 原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江西尋烏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7軍參謀長、196師長。
43、魏國運 (1914) 原空軍政治學校校長兼政委。湖北監利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44、李孔亮(1914)河北高陽人,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
45、塗通今(1914)原總後衛生部副部長。福建長汀人,我軍三位「博士將軍」之一。
46、李中權 (1915) 原南京軍區空軍第一副司令員、第二政治委員。四川達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8任東北野戰軍九縱政委,1949年46軍政委。
47、鄒 衍 (1915) 原沈陽軍區副政委。江西興國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四野47軍160師政治委員。
48、 張秀龍 (1915) 原浙江省軍區、湖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湖北仙桃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49、胡繼成 (1915) 曾任42軍軍長,原成都軍區副政委。安徽金寨人,1931年入伍;1949年任42軍126師師長。
50、鍾炳昌 (1915) 曾任67軍政委,原中科院副秘書長。江西興國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8年任66軍197師政委。
51、賈若瑜 (1915) 原軍事學院副院長。四川合江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膠東軍區司令員。
52、雷 欽 (1915) 原64軍190師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3、劉自雙(1915)原福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四川巴中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河南軍區警備第二旅副旅長。
54、汪運祖(1915)原南京軍區後勤部政委。湖北紅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東軍區後勤部軍需部副部長。
55、胡立信(1915)原南空政治部主任。河南新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6、顧 鴻(1915)原南京工程兵學校校長。安徽廬江人,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7、顏文斌(1915—2014.4.1)享年100虛歲。原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江西永新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7、2016年廬江中學補習班高考錄取光榮榜

廬江中學2015高考再傳喜訊2015年廬江中學高考總分進入全省(共54.6萬考生)前100名共有5位同學。文翁故里英才輩出,百年廬中捷報頻傳。在廬江中學整體搬遷新校區三周年之際,廬江中學全體師生齊心協力、奮力拚搏,2015年高考再創輝煌:應屆畢業生報考人數1195人,其中600分以上448人,一本達線768人,達線率64.27%;二本達線1013人,達線率84.77%;三本線上1094人,達線率91.55%(以上均不含藝體類考生)。自2011年廬江縣融入合肥市以來,高考成績連續5年蟬聯合肥市四縣一市第一名。廬江中學應往屆達本科線1554人。廬江中學共有5位同學進入全省前100名(全省共54.6萬考生)。理科:許喬慧694分(全省第34名,全縣理科第一名);黃金鎖690分(含北大自主招生考試政策加分20分),全省第59名;方俊687分,全省第93名。文科:李靜667分(全省第73名),高林667分(全省第76名),並列全縣文科第一名。高二(6)班張小嫚、夏文韜同學分別以高考663、637分的優異成績,達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創新班錄取分數線,將成為廬江中學第29、30名少年大學生。在空軍招飛中,廬江中學王海同學順利通過嚴格的體格體能初檢、復檢,並在高考中取得565分的好成績,將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飛行學院錄取,成為廬江中學第15名飛行員。

8、廬江有哪些歷史人物

文翁(前156~前101)
,名黨,字仲翁,西漢官吏。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興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漢末孫權部將,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出身士族,精音律,文武雙全,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曾率兵破皖克潯陽、豫章、廬陵,鎮守巴丘助策在江東創立孫吳政權。

伍喬
伍喬南唐廬江人,自幼入廬山國學,專詩文,作《廬山書送祝秀才還鄉》詩雲:「莫使蹉跎戀疏野,男兒酬志在當年」。《江南通志》、光緒《廬江縣志》記,喬於國學苦節自勵,一夕,見人掌自牖隙入,中有「讀《易》」二字,遂取《易》讀之,探索精微,迨數年,山下有僧夜夢伍喬星,旦入國學訪得喬,勉之進取。後喬於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賦》中進士第一,元宗命石勒喬賦於國門。官歙州通判、考工員外郎。年70卒於官。詩多散佚,《全唐詩》僅錄一卷。《廬州府志》記伍喬墓在廬江城南馬廠崗,居民耕田得碑為驗。其母墓為廬江柴埠渡南崗。

孫維祺
孫維祺字以介,號起山,清康熙廬江城關人。少聰穎。康熙庚午(1690)舉人、辛未(1691)進士,歷任直隸河間、淶水二縣和縣、由淶水解組歸,優游山林,惟以著書自娛,選文不拘一體,因材造就,評語皆中肯,一時流播海內,其詩文、傳說縣內流傳更多。著有《五經說文》、《廿一史臨》、《三太史》、《四書印證》、《春秋大意》、《春秋》、《飛躍真言》等。

宛嘉祥
明正德至萬曆時人,號白湖,廬江縣東鄉人。年少時家貧,嘉靖舉人,在廣信、臨清任職。後為戶部郎,貴州思南府知府,廉潔奉公,政績卓著。 宛嘉祥年邁後,辭官回家,杜門謝客。縣內如有大事,縣官即登門請教。嘉靖四十二年(1563),總纂《廬江縣志》,著有詩文干卷。

吳長慶
1833~1884,字筱軒,廬江縣南鄉沙湖山人。吳長慶好讀書,愛人才,時稱儒將。

丁汝昌
1836.11.18~1895. 2.12
晚清北洋海軍提督。字禹廷。廬江縣石頭鎮丁家坎村人。早年參加太平軍,後投湘軍,不久改隸淮軍,官至記名提督。

劉秉璋1826~1905,字仲良,廬江縣劉墩人。咸豐十年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同治元年入淮軍。後授江蘇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未到任)、江西布政使。

9、誰是有氣節的人物

春秋春秋時期,齊晉兩國出現過一個秉筆直書、以身殉道的史官群體,尤以齊國太史兄弟和晉太史董狐最為典型。齊國太史雖因直書「崔杼弒其君」而被權臣崔杼所殺,但太史的兩個弟弟卻不屈不撓,前仆後繼,繼續這樣寫。崔杼懾於太史兄弟三人為秉筆直書而前仆後繼的正氣,最後終於放下屠刀。晉國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權貴,「書法不隱」,記下「趙盾弒其君」而被孔子稱贊為「古之良史」。由此而後,不畏權貴、秉筆直書就為中國歷代史家所效仿,成為中國古代史學的一條鐵則。但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在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淫威下,歷代史家要做到這一點,胸中沒有一股浩然正氣,顯然是不可能的。正因為如此,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就盛贊「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蘇秦、張儀是「縱橫家」的代表。張儀篤信「連橫」之策,為此周遊列國,百折不撓。「舌在否」的故事最能體現他為實施「連橫」戰略而置生死榮辱於度外的堅毅氣節。一次,他在南下楚國與丞相談論強國之道、游說連橫之策時,被丞相門客誣為盜璧之賊,不僅身受鞭笞之辱、驅逐之窘,而且在帶著傷痛回到家裡時又為其妻所訕笑,但張儀並不後悔,且為後人留下一段極為幽默的精彩對白。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儀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史記·張儀列傳》) 秦朝秦末的陳勝、吳廣均為飢寒交迫的「瓮牖繩樞之子」,雖常年與人佣耕,但又胸懷「鴻鵠之志」,無時不在渴望著一個有意義的「富貴」人生。即使遭到周圍人的嘲笑,他也只是悵然嘆息:「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而事情的發展倒恰好證明,因為陳勝胸懷「鴻鵠之志」,後來才可能在戍途中鼓動戍卒「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伐無道,誅暴秦」,向以秦二世胡亥為代表的封建帝王發起第一次改朝換代的全面進攻。雖然他們在舉義後不久相繼犧牲,但他們表現出的「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的氣節卻永垂青史。 三國諸葛亮是在漢末群雄角逐的亂世走上政壇的。當時,他身在隆中「躬耕壟畝」,卻心繫天下風雲,立志像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和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樂毅那樣,把自己的文韜武略獻給統一天下的大業。正是因為他有「興復漢室」的堅定信念,才會為漢室後裔劉備籌畫「當世之事」,和盤托出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魏、待機謀取中原的《隆中對》,並在後來與劉備和衷共濟,按照《隆中對》的總戰略聯吳抗魏,奪取荊益,建立蜀漢,「三分天下而居其一」。諸葛亮後來數次北伐雖然都無功而返,最後死在北伐中原途中,讓後人無限惋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他以實際行動踐履了自己在《後出師表》中立下的「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諾言,為後世士林塑造了一個千古忠臣的榜樣,其人格魅力、其高風亮節一直為後世所景仰。 南朝生活在南朝的范縝是無神論者。他一生堅持身亡神滅之說,堅決反對統治者的佞佛行為。雖然因此而遭到當權者組織的一次次圍攻,但在種種威脅利誘面前,他始終不改初衷。不管是圍攻,還是以高官厚祿拉籠,或者被誣為「違經背親」,他都始終堅持真理,「辯摧眾口,日服千人」(《弘明集》卷九)。 唐初唐初高僧玄奘,在雲游海內名寺訪師問學的過程中,發現佛門各派對經典理解多有歧義,遂懷疑原有譯經訛謬,於是決心「捨身求法」(魯迅語),前往佛教發源地廣求梵文原本佛經。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孤身一人從長安出發,穿河西走廊,出玉門關,過戈壁荒灘,翻冰峰雪原,抵達印度。在印度逗留期間,他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四齣拜師苦學梵文,搜集不同版本經典,參加各派佛學辯論,喜得657部佛經及大批佛像,於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組成陣容龐大的譯場,主持翻譯佛經。他十九年如一日共出經論七十五 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74部,1335卷,平均每年翻譯170多卷,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他虔誠信仰的取經、譯經和講經事業。 北宋北宋的范仲淹是歷代儒宦中為官清廉、敢於直諫、心憂天下的又一典型。范仲淹史稱,范仲淹「每感激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范仲淹一生最重要的政績當然是他協助宋仁宗進行的改革。他建議從整頓吏治入手,改革政治、經濟和軍事,並具體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等十項措施,仁宗「悉採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詔書畫一頒下」(《宋史·范仲淹傳》),這就是歷史上的「慶歷新政」。由於改革觸動了權貴的既得利益,遭到守舊派的群起而攻,甚至誣陷范仲淹結黨營私,危害朝政,致使范仲淹被迫離京外任,但他憂國憂民之心始終不改,至死不悔。他在《岳陽樓記》中提出的警世名言,早已成為其後有建樹的從政者立身行事的座右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相關人物編輯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 吉州廬陵(今吉文天祥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 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 後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 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 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 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 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 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 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 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 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 其中詩作達百餘首,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岳飛岳飛[宋](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人(河南),為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准則。北宋宣和中,以敢戰士應募,隸留守宗澤部下,屢破金兵,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公元1129年,金兀術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於次年收復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於郾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復欲進軍朱仙鎮,惜宰相秦檜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還,誣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岳飛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兵非常害怕「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謚忠武,有《岳武穆集》。 蘇武蘇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國中西部陝西西安)人,是西漢盡忠守節的著名人物。父親蘇建,曾經幾次跟隨名將衛青北擊匈奴,後來做過代郡太守。當時的官僚制度規定,父親做官的,其子可以先從品級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蘇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後逐步升遷。在漢武帝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將之職奉命護送匈奴使節回國。蘇武到達匈奴完成皇命後正准備起程回漢時,發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匈奴緱王和漢朝叛使衛律手下的虞常正在策劃叛亂,准備聯絡衛律投降匈奴時所帶來的原漢朝兵將,劫持匈奴單於的母親,逃回漢朝。虞常十分忠心於漢朝,痛恨衛律叛國求榮的可恥行徑,蘇武和張勝出使匈奴,虞常很高興,虞常在漢朝時就和張勝經常來往。虞常秘密地找到張勝說:「聽說漢武帝十分痛恨叛國的衛律,我可以暗地裡埋伏人除掉他。我的母親和弟弟都在漢朝,萬一我出現不測,希望你回漢後能夠照顧他們。」張勝同意了虞常的計謀,並給了虞常一些錢物,支持虞常的行動。不料虞常被人告發,單於發兵追捕,緱王等人被殺,虞常被活捉。由於匈奴的緱王謀劃劫持單於母親閼氏歸順漢朝,而漢朝的副使張勝牽涉在內,蘇武也受牽連。匈奴單於為了逼迫蘇武投降,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飢渴難忍,就吃雪和旃毛維生,但絕不投降。單於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蘇聯貝加爾湖),蘇武更是不為所動,依舊手持漢朝符節,牧羊為生,表現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後來,昭帝即位後,漢朝和匈奴和親,漢朝要匈奴送還蘇武等使臣,但單於卻慌稱蘇武等人已經死去。後來,漢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區,終於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雁的腳上系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單於只好把蘇武等九人送還。蘇武在匈奴的時間很長,前後共有十九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系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後,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中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辛棄疾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辛棄疾)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像,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丁汝昌丁汝昌(1836-1895)字先達,號禹廷,安徽省廬江縣北鄉丁家坎村人。他自幼飽受貧困的煎熬,18歲參加太平軍程學啟部,後隨程學啟投到湘軍曾國荃部下,官拜千總。1862年受李鴻章賞識,被編入淮軍「銘」字營,授參將之職,指揮馬隊。1874年因他的三營馬隊被裁撤,遂解甲歸田。1877年被重新起用。1888年被正式任命為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雖是陸軍出身,對近代海軍一無所知,但他好學嗜讀,虛心求教,恪盡職守,任勞任怨,北洋水師在他的統帶之下,面貌煥然一新。黃海海戰時,他身先士卒,雖身負重傷,仍不肯下艙裹傷,始終坐在甲板上督戰。威海衛之戰時,他面對敵人的誘降和部分反動官員的脅迫,堅貞不屈,誓死抗敵,最終服鴉片殉國。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