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長豐棺槨探秘

長豐棺槨探秘

發布時間: 2022-12-28 15:52:25

1、探秘秦始皇陵疑冢說 真正的秦始皇陵到底在哪

真正的秦始皇陵

關於秦始皇陵的傳說不少,因為秦始皇在世時期就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一方面他雄才大略,運用自己的能力治理好了秦國,將六國逐漸統一起來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統一的國家;另一方面他有極為殘暴,徵用大批民夫徭役,後半生都是在求仙問道中度過的。

秦始皇陵照片

這樣一個帝王對於自己死後的事情是極為重視的,所以我們將目光也轉移到他現存的帝陵之中,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線索,了解秦始皇是個怎樣的人,同時也了解更多關於秦朝的相關歷史史實。

而就現在存在的秦始皇陵也有諸多說法,據說秦始皇死後裝在純金打造的棺槨之中,飄在水銀河流中不斷的往復運行。同時他的身體經過處理後是不會腐爛的,甚至於他的靈魂也存在於這個帝陵之中。

但是這些說法都被另一種傳言打破了,有人大膽猜測,現在存在於陝西的秦始皇陵墓雖然有如此大的規模,但是這是一個疑冢,並沒有真實的秦始皇。真正的秦始皇陵在一個極為隱秘的地方,並不被人們知道。

以上的這些都是也是猜測,只有水銀河流的說法有專家認為是正確的,如果秦始皇可以造一個如此大規模的疑冢,那麼秦始皇的真正帝陵該是怎樣的誰也無法想像。而經過現在的科技手段證實,陝西西安的驪山上就是秦始皇真正的陵寢,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因此我們要充分相信科學,摒棄野史傳說。

秦始皇陵地下高樓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去世以後被埋在今天陝西省西安是的郊區驪山之上,在這里建築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帝陵,整個帝陵的面積相當於今天的故宮的78倍,可見這座帝陵到底有多大。

秦始皇陵照片

而整個帝陵在現在已經被損害,唯一沒有損壞的就是地宮,現在的地宮被一個巨大的封土堆掩蓋,封土堆的作用就是保護地宮,從實際作用來看,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整個封土堆已經從原來的一百多米風蝕成了現在的七十六米。

在史料記載中秦始皇陵中有地下高樓建築,這樣的建築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而在歷史典籍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為了驗證這個說法,也為了更好的了解秦始皇地宮的樣子,國家開始對秦始皇陵進行過系統的探測。

探測顯示整個地宮形成一個倒立的斗形狀,其中有九層夯土層,這是在秦朝比較常見的建築方式,這樣巨大的空間為建設高樓提供了便利,說以在建築上是有這種可能性的。

同時考古學家對秦始皇陵進行了鑽探,在地宮之中竟然發現了瓦的粉末存在,也進一步證實了這個說法。還有一位考古學家在秦始皇陵的考察中發現過瓦片,這些瓦片很可能就是地下高樓上的瓦片。

種種跡象表面在秦始皇陵的地下很可能尋在高樓建築,如果有高樓,那麼這將是給我們的巨大驚喜,因為在地宮中建設這樣的建築是非常少見的。

秦始皇陵是誰設計的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在世的時候實現了六國統一,實施了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讓整個國家開始統一起來。這位帝王在生前為我們帶了諸多改變,在他死後也給我們留下了眾多謎團,這些謎團就在秦始皇陵中。

電視劇中的李斯劇照

關於這座帝陵有很多的謎團還沒有解開,現代的考古學家正在進行有規劃的挖掘。如此之大的帝陵到底是誰主持設計的呢?就當前的歷史資料顯示,秦始皇陵的總工程師是當時的丞相李斯。

根據當前的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是在嬴政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修建的,到完工一直持續了三十九年。史料中也有記載,當時丞相李斯就是這座皇陵的設計者,而當時的監工是赫赫有名的大將軍章邯。

如此規模的帝陵使用的人力是相當驚人的,據記載這座帝陵當時一共徵集了72萬人來修建,而人數最多的時候一度達到了將近80萬人,用人力的規模是世界之最,因為這樣的人數已經相當於埃及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在這里設計了堅固的宮牆,並且修建的十分堅固和奢華;還設計了防水大壩,同時在這里還有排水功能,目的就是為了排除帝陵裡面的水。還有最為主要的,也是最為我們熟知的水銀防禦措施,除了營造環境還能保持屍體不符,而且汞是一種劇毒物質,吸入太多會使人喪命。

這些設計都讓我們嘆為觀止,在我們驚嘆這座帝陵的時候也要記住他的設計者,著名的李斯丞相。

秦始皇陵怎麼發現的

秦始皇陵的發現在我國考古歷史上極其重要的,秦始皇陵不光規模空前氣勢恢宏,而且它所攜帶的謎團和歷史意義也是極其豐富的。秦始皇陵除了規模大之外,還以它的神秘而著稱。那麼這樣一個神秘的陵墓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秦始皇陵的照片

秦始皇里的發現可以算的上是機緣巧合,1974年的時候在陝西省臨潼縣距離現在的秦始皇陵東面的西楊村正處於乾旱時期,農民為了獲取水資源就在村旁打井取水,村民在打井過程中挖到了一個陶制的人頭,由於當時村民比較迷信,認為挖到人頭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又將挖出來的陶制人頭埋回去了。之後當地村民又在那片區域挖出了其他陶制人的身體部件,這才引起了當地村民的關注,他們把這件事情上報了當地 *** , *** 又上報國家,國家派文物部門前來勘察。文物部門的考古專家經過鑽研和發掘發現了離地面五米下的一座俑坑,這座俑坑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座俑坑裡站滿了手持兵器身披鎧甲威武雄壯的士兵,同時這就俑坑被命名為一號坑,一號坑被發現後考古學家經過進一步的勘察和發掘工作發現了二號坑和三號坑,三個坑裡面的陶俑有加起來多達數千個。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奠定了秦始皇陵被發現的基礎,通過秦始皇兵馬俑周圍的勘察和研究,考古學家准確確定了秦始皇陵的位置。秦始皇陵的發現是我國考古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考古活動之一,秦始皇陵的發現也向全世界彰顯了我國的古代文明的燦爛和我國文化資產的雄厚。

秦始皇陵機關

秦始皇帝陵作「世界第八大遺產」,一直以來受到世界各方面的廣泛關注,考古學家在研究秦始皇陵的同時,發現了整個皇陵不僅構造奇特不易被發現,而且皇陵內部還有很多為了防止盜墓人進入的機關。秦始皇陵中到底有哪些機關呢?這些機關又分別有什麼作用呢?

秦始皇陵

秦朝時期機關術已經廣泛被應用,它不僅僅用於平時的生產和勞動中,而且在軍事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建立陵墓後,很害怕後世盜墓人為了盜取墓穴中的奇珍異寶,而來破壞他的陵墓,所以他招募多名機關名士為他的陵墓設立機關障礙。

在秦始皇陵中很常見的一個機關就是弩,弩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這個機關不僅設立簡單而且射程遠殺傷力大。秦始皇陵內的弩被安裝在通道口,一旦有盜墓人進入墓穴就會啟動接連弩的機關。連環翻板也是在秦始皇陵中很具特色的一個機關,連環翻板設在墓道中,翻板下有鋒利的尖刀,如果盜墓人進入墓道踏上木板,木板的一端就會倒轉,木板上的人就會掉到木板下的尖刀上。

除了這兩種機關秦始皇陵中,還有其他更精妙絕倫的機關,每個機關雖然構造和原理不同,但都能至盜墓人於於死地。從這些機關中不僅可以看出秦朝時期機關術應用廣泛和秦朝人對機關術掌握熟練,而且還可以看出秦始皇對自己陵墓的重視。

2、探秘曹操墓真假之謎,其中有哪四大疑點至今未解?

曹操墓真假之謎,四大疑點至今未解,曹操墓在哪一直都是中國考古界的一大熱點問題,但2009年考古學家在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發現曹魏大墓,並且認定為曹操墓,也終結了自古以來關於曹操墓之謎。不過隨後就有許多人提出質疑,曹操墓中的多種現象和文物都讓考古界的權威質疑曹操墓的真假,而許多不合理之處至今也無法解釋,更加重了人們的質疑。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曹操墓真假之謎。 


 2009年12月27日,國家文物局認定,經考古發掘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就是曹操墓。2013年5月,安陽曹操高陵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陽高陵位於河南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鄴北城西12公里處。而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
墓穴發現地點與史料記載都吻合,而且墓中也發現了大量帶有魏武王的石碑以及曹操的遺體。而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冢,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進行了大量發掘,證明了歷史記載的疑冢並非72座,而是134座,它們也與曹操墓無關,大都是東魏和北齊的皇家墓葬。

一切的證據都指向這座墓就是曹操墓,然而這時卻有人指出了多個疑點,質疑曹操墓並非曹操墓。
曹操墓真假四大疑點

1、凡帶有魏武王字樣的石碑均被打斷


 墓中出土石牌凡帶有魏武王字樣的,均被打斷,然而這些石碑是證明墓主人身份的重要證據。專家推測,曹操墓曾遭人為破壞,甚至報復性毀墓。

考古學家馬未都說判定此墓為曹操陵墓兩件最有力的鐵證並不是考古的正規發掘,而是從盜墓分子手中繳獲的。
據報道,那個墓情況非常復雜,多次被盜,在發掘現場還發現了大量煙頭、煙盒、方便麵、礦泉水等。這樣一個屢屢被盜的墓,在漫長的一段時間里失控,有那麼多人進去過,什麼事情都會發生,今日社會之復雜遠超專家們想像。
考古學家劉慶柱認為:銘刻有魏武王常所用的石牌,的確是認定曹操高陵的重要內證。有了石牌,認定曹操高陵應該沒有多大問題了。出土的魏武王與無魏武王兩種石牌的形制特點、字體的風格、刻銘內容等多方面來看,出土的帶有魏武王刻銘的石牌應該都是真的。

2、石碑來路竟然不明


 2009年12月27日上午10時許,有媒體疑似發現魏武大帝的墓。兩個小時後,在沒有提出新證據的情況下,發布了確認消息。這引起了一浪高過一浪質疑聲。隨後,河南省文物部門緊急召開考古發掘說明會,組織專家回應了各方質疑。

一開始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刻有魏武王的石牌石枕都是從盜墓分子手中繳獲的,過了兩天又有一個叫尚金山的出來說,刻有魏武王的石牌是他親手從墓中出土的,這就有點前後矛盾了,像鬧劇了。現在又解釋說,出土石牌是59塊,8塊帶字的,這就更加莫名其妙了,為什麼鐵證不一次公布完?這些石牌是一窩出土的,還是零散的、到處撿來的?別人問什麼,你拿出來什麼,許多人覺得有遮掩的嫌疑。

3、曹操墓並非薄葬,與曹操臨終前要求不符


 中國考古界權威、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蘋芳先生對曹操墓提出了質疑,稱在曹操墓發掘一珠,價值達千萬,而當天挖出的兩顆珠子,加上此前的盜墓,可以推證這樣的墓或許並非薄葬,並不符合曹操臨終前薄葬的要求。

一位質疑者表示:2號墓之前說已經發掘完畢,但通過直播可以看到12日出土的文物都是在擾土中,連擾土都未清理完畢,怎麼可以說是發掘完畢?這到底是不想挖完,還是生怕挖下去會出現不利於斷定為曹操墓的證據?

4、摻雜地方利益促使曹操墓成真?

有人認為曹操墓裡面肯定摻雜了地方利益,有學術與利益掛鉤,而且是明擺著的。據說當時安陽現在把所有力量都動員起來了,讓人們認為完全是利益在驅動。甚至有人計算出了這一發現能給當地帶來4個億的財政收入。

當然一個曹操墓能給當地帶來4個多億的說法沒有什麼依據,也不知道是怎麼算出來的。目前總體規劃還沒有出來,容納量等各種數據也沒有計算出來,怎麼就能算出4個多億?考古是個學術問題,不能摻雜其他利益在裡面。
曹操墓為真的六大證據
雖然關於曹操墓的真假一直都有討論,一直都有人在提出質疑,但是在發掘考察和考證史料後,已經認定了這座墓的墓主人就是曹操。

並且考古學家給出了六大證據:

一、這個規格是侯王級別,甚至在其之上。從墓室結構來看,參考一些東漢的諸侯王墓(如劉暢)或曹休,是漢魏時期的。而且沒有西晉以後才有的單墓室四璧帶一定孤獨的磚室墓。其墓室開口也是在漢代文化層,而不是魏晉南北朝地層。
二、內里出土的陶器、玉觽、透雕虎都是典型的東漢器物,煤精虎雕在其腹部靠下有一個橫穿圓孔,在東漢以後再沒有這種穿法。也有出土魏武王常所用的石牌,並不是全從盜墓者手中收回。
三、出土的大型金錯鐵鏡是王以上的器物、出土石牌記有輴車和十二個陶鼎與圭璧組合,是天子禮儀的規格。
四、結合《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描述的鄴城與西門豹詞遺跡,再加上1998出土的魯潛墓誌,其方位與曹操墓吻合。
五、其男性頭骨是一名六十歲左右的,與曹操極其吻合。
六、以魏武王稱曹操,可見於《華陽國志劉先主志》和《水經注》卷九;曹操葬於高陵時,曹丕尚未代漢,如果石碑記作魏武帝才有問題。
而中國考古學家許永傑更是在《漫談歷史時期考古學的方法》一文中做出了詳細的解釋,文章中說得很明白,以現有的考古學材料,推斷墓主為曹操的可能性最大。

3、老九門礦山到底是什麼秘密

墓穴裡面有1顆隕石,後來為了隱藏這個秘密,才因此而修建了礦山。

這一顆隕石是由一顆巨大的隕石分裂成三塊而成,一塊掉落在長白山,一塊掉落在西王母國,還有一塊掉落在長沙附近。皆被修建成特殊的古代建築。這塊隕石有著巨大的力量,可以讓人進入到隕石之內,看到亡者的世界。

老九門里九個盜墓家族決定下斗,巨大墓室已被黑暗侵蝕,四周冰冷的鐵鏈子將水晶棺槨封鎖於墓頂上方,僅其周身散發詭異藍光,正下方的大理石平台上則屹立著一座墓碑。

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矗立通天石柱,四座神獸低頭俯首,似虔誠的向水晶棺槨跪拜。神獸腳下成堆的白骨屍骸觸目驚心,周圍散落的道觀、神像、石獸讓整間墓室再生懸疑。



(3)長豐棺槨探秘擴展資料:

通向墓碑的大理石甬道中央,手持火把的探墓者駐足凝視,熊熊燃燒的火焰頗有一種「暴風雨前寧靜」的氛圍,水晶棺槨、成堆白骨、探墓者之間形成詭異三角陣型,無盡的壓抑感撲面而來,開棺探秘或寓意著生死逆轉,令本就充滿懸疑的神秘古墓再生旁支。

然而九門中人看慣了生死,卻終究沒有看破紅塵,畫面一轉,趙麗穎淚目情深望向陳偉霆,似有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講起,看到平日俏皮的新月大家姐一臉委屈模樣,張啟山再也無法掩飾內心情愫,深情擁吻。

探秘古墓,張藝興打頭陣助摸金世家排查機關陷阱,身手矯捷的他將一把鐵蛋子舞的虎嘯生風,震殺鬼魅護眾人安全離開險境。

4、探秘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 尋找千年不銹的原因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越王勾踐劍到出土時,已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依然寒光微露,鋒利無比,是什麼讓它能千年不銹呢?

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解答一

早在20世紀70年代,專家們就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科學檢測,他們發現劍身表面有大量的硫,黑色菱形花紋就經過硫化處理。硫化銅可以防止銹蝕,所以花紋也就非常清晰。按照這個分析方法來看,當時的古人在硫化工藝方面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劍身歷經2000年仍然不銹的原因即在此。

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解答二

但是近些年,湖北省博物館、省考古所研究員後德俊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越王勾踐劍的不銹之謎與硫化工藝無關,完全是因為它的環境所致。

後德俊說,經檢測,越王勾踐劍表面黑色花紋處的含硫量只有0.5%,劍格表面略高,劍身其他部位都未檢測出有硫存在。這說明劍身不銹並非是因為經過硫化處理。古墓中屍體、絲綢、食物等腐爛後,本身就會產生相當多的硫化物,這應該就是越王勾踐劍表面硫的來源。由於寶劍剛剛出土時,是放在棺槨中的一柄木質劍鞘里,棺槨周圍用白膏泥封堵住,再加上墓葬是在數米地下發現的,緻密性很好。這就非常有利於寶劍的封藏。

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仍待細究

後德俊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現在的越王勾踐劍,脫離了以前的保存環境,表面確實不如以前光亮了。難道這柄寶劍千年不銹的原因真的是因為地下更利於它保存嗎?對於這個謎,現在還不能做出最終解答,只能等待繼續研究。

5、最近看盜墓筆記有很多疑問 吳邪真正身份還有吳三省到底去哪裡了

吳邪,生於盜墓世家,長沙老九門狗五爺之孫,南派土夫子巨頭吳三省的侄子,吳家現任當家。

真正的三叔在盜墓筆記的最後和續集·少年篇中出現,沿著早就被定好的軌跡進入了陵墓深處。

吳三省,曾經工作於市井之中,當一個地痞的小混混,後遇裘德考,得到了一些信息(根據大結局,得到信息的實為解連環),通過文錦的情侶關系混入張起靈和文錦的西沙考古隊,後因為半夜私自下海底墓盜取裘德考需要的物品(物品不詳),被解連環發現,解連環跟蹤至海底墓,在墓下吳三省發現有人跟蹤,該人由真正的吳三省殺死,隨後2人發生口角,最後兩人達成一致共同對付組織。

之後整個西沙考古隊成員,全部下入海底墓,卻被墓下的三叔給用一種特別的迷香迷倒,所有人昏迷。回去後躲在吳三省杭州家中的地下室里(其實真正的吳三省與解連環為了對付組織聯手,互相使用『吳三省』這個身份——盜墓筆記大結局)。於是,解連環假扮吳三省在吳家紮根,伴隨吳邪成長。

(5)長豐棺槨探秘擴展資料:

無邪的人物性格:

1、個性溫和善良,知世故而不世故。尊重女性,尊重每一個生命,對於追求的事很執著認真,堅韌勇敢,一往無前。

2、別人對他的好總是銘記在心,對自己遭受的苦難輕描淡寫,毫不猶豫救需要幫助的人且隻字不提。

3、謙虛內斂,表面斯文安靜話少,其實腹黑城府深,扮豬吃老虎,善用心理戰術。

3、講義氣重感情,總是把別人的錯誤攬在自己身上,覺得「該犧牲的應該是我」。會為了兄弟出生入死,不顧自己性命。

4、細心謹慎好奇心重,智商高,知識面廣泛,頭腦靈活,是軍師的角色,為其他人出謀劃策,典型的智力型人物。是團隊的精神領袖,在同伴快要絕望時加油打氣。

5、想像力豐富,愛吐槽,思維跳躍。有責任心。

6、老九門礦山下有什麼秘密

《老九門》隨著二爺無意間發現了自家先人隱藏的秘密,礦洞與東洋人牽扯不清的關系似乎將引禍端,終於願意為佛爺一行引路,親自下斗一瞧。

且說到目前為止這個礦洞吞噬過紅家當家的性命,又跑出過滿載屍體的幽靈列車,玄之又玄讓人打怵。礦洞究竟藏著什麼秘密,又會有多少明槍暗箭需要經歷,觀眾隨著佛爺和二爺,即可見分曉。

今晚《老九門》播出的劇情是下斗,那麼礦山下有什麼秘密、長沙古墓是誰的墓裡面有什麼呢?據悉,老九門礦山之謎是日本人想要得到能給長生不老的隕石,至於礦山下的人形墓應該是西王母的墓。

老九門里九個盜墓家族決定下斗,巨大墓室已被黑暗侵蝕,四周冰冷的鐵鏈子將水晶棺槨封鎖於墓頂上方,僅其周身散發詭異藍光,正下方的大理石平台上則屹立著一座墓碑,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矗立通天石柱,四座神獸低頭俯首,似虔誠的向水晶棺槨跪拜。神獸腳下成堆的白骨屍骸觸目驚心,周圍散落的道觀、神像、石獸讓整間墓室再生懸疑。

而通向墓碑的大理石甬道中央,手持火把的探墓者駐足凝視,熊熊燃燒的火焰頗有一種「暴風雨前寧靜」的氛圍,水晶棺槨、成堆白骨、探墓者之間形成詭異三角陣型,無盡的壓抑感撲面而來,開棺探秘或寓意著生死逆轉,令本就充滿懸疑的神秘古墓再生旁支。

然而九門中人看慣了生死,卻終究沒有看破紅塵,畫面一轉,趙麗穎淚目情深望向陳偉霆,似有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講起,看到平日俏皮的新月大家姐一臉委屈模樣,張啟山再也無法掩飾內心情愫,深情擁吻。

老九門礦山下有什麼秘密?

原著說,裡面是1顆隕石,只是為了隱藏,就修建礦山。這一顆隕石是由一顆巨大的隕石分裂成三塊而成,一塊掉落在長白山,一塊掉落在西王母國,還有一塊掉落在長沙附近。皆被修建成特殊的古代建築。這塊隕石有著巨大的力量,可以讓人進入到隕石之內,看到亡者的世界。

張起靈長生不老的秘密?

《老九門》是《盜墓筆記》的前傳,整個系列在盜墓的背後其實是因為三塊神奇的隕石而展開,小哥張起靈就是因為這塊隕石所以才會長生不老!日本人也盯上了隕石,但是卻沒有辦法得到它,只好給張啟山和二月紅下套。原著說,裡面是1顆隕石,只是為了隱藏就修建礦山。

7、探秘清代皇陵

清帝死後,都有規模巨大的陵寢,以便後嗣四時致祭。陵寢成為祭祖的另一重要場所。

清代帝王和後妃的墓地統稱陵寢。實際上,帝後墓稱陵,妃嬪等人的墓稱園寢。清代帝王陵寢主要分布在三個地方: 即今遼寧省的盛京三陵,河北省遵化縣的東陵和易縣的西陵。

清入關前,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死後,分別葬在盛京(今沈陽)的天柱山和隆業山,是為福陵和昭陵,它與興京(今遼寧省新賓縣)啟運山下清朝的祖陵——永陵,合稱盛京三陵,又稱清初三陵。

東陵地點的選定,據傳說,順治帝在一次狩獵活動中,偶然來到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西的昌瑞山下,優美的自然環境使他流連忘返。順治帝對隨侍大臣說:「此山王氣蔥郁非常,可以為朕壽宮。」隨手取出佩韘(shè)擲出,並對侍從說:「韘落處定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順治十八年(1661),順治帝的孝陵在這里動工修建。順治帝死時,工程未完。到康熙二年(1663)工程完畢後才葬入地宮。隨葬的有孝康、孝獻兩位皇後。這就是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墓。以後共修建十三座帝、後、妃陵墓。

清東陵東起馬蘭峪,西至黃花山,北接霧靈山,南面有天台、煙墩兩山相對峙,中間自然形成的出入口稱龍門口。整個陵區以中間高高突起的昌瑞山為界,可劃分為前圈和後龍兩大部分。陵區四周層層設置紅木樁、白木樁、青木樁,作為陵區的界標。樁內禁止樵牧和耕種。青樁之外還有二十里寬的官山,全區佔地面積達二千五百多平方公里。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的永寧山下,東距北京二百四十餘里。清朝在這里最早建陵的是雍正帝。雍正帝即位之後,起初決定將自己的陵址選在東陵的九鳳朝陽山下,以便與其父祖墓地相鄰。後來又覺得其地不甚理想,怡親王及總督高其倬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永寧山)天平峪「為上吉之壤」。經大臣議奏,都認為易縣適合,以迎合帝意。於是,雍正帝決定將自己的陵址由東陵改到西陵。

西陵地處丘陵,四面環山,古松成林,風景非常秀美。陵區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庄,西至紫荊關。四周廣設紅、白、青庄等,與東陵相同。陵區內,殿堂樓亭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刻百餘座,總佔地面積小於東陵,但也是一個規模很大的陵區。

清朝在東西陵各設有陵寢內務府、陵寢禮部和工部等,掌理祭祀、修繕等事宜。八旗兵負責陵寢守護,綠營兵管理陵界守衛。

清代,一座完整的帝陵的主要設施為:神路兩旁的石牌坊、大紅門、華表、大碑樓(聖德神功碑樓)、多對石象生、龍鳳門、小碑樓(神路碑樓)及多孔石橋,神路終點是陵墓建築的正門——隆恩門。門前東、西兩側是值房和朝房。值房是護陵人員的住所;東朝房為茶膳房,西朝房為餑餑房。在東朝房以東稍遠一點的地方,是儲藏祭物的神廚庫。進隆恩門,迎面是一座巨大的、專為供奉神主和祭祀用的隆恩殿。院內東、西各有配殿。東配殿存放著祭祀時用的祝版;西配殿是喇嘛念經的地方。隆恩門內東、西兩側建有焚燒祭物的兩座焚帛爐。隆恩殿後依次建有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最後是寶城和寶頂。寶頂下就是停放官槨的地宮。在當時修建這樣一座帝王陵墓,一般要花費幾年、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後陵一般都小於帝陵。妃園寢多為群墓,建築十分簡單。

帝王祭陵之禮,西周已有。漢以後,歷代各有興革,但一直列為皇家重要的祭祀活動。清代基本延續明制,改動較少。清朝規定: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忌辰及國有大慶,皆行大祭;每月朔望為小祭。大祭,如皇帝不親祭,均派宗室王公大臣為承祭官致祭;小祭只是上香,由守陵王公大臣行禮。

若皇帝謁陵,只在當日換素服到寶城前三奠酒,行禮而退。若皇帝親行大祭禮,屆時須在隆恩殿內設供。祭品有牛一,羊二,羹、飯、脯、醢(hǎi)十八種,餅、餌、果實六十五種,另有帛、茶碗、金爵、金匕、金箸等。祭時皇帝素服由左門進隆恩殿,至供案前跪,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王公百官隨同行禮,然後依次進行初獻、讀祝文、亞獻、三獻禮。每一獻皇帝及王公百官均行三跪九叩禮,然後送燎。皇帝望燎畢,從左門出殿,進陵寢左門至明樓前,西向立舉哀,王公百官在陵寢門外舉哀(冬至日及慶典行大饗禮,著朝服不舉哀)。舉哀片刻,即告結束。

根據明制,清朝亦規定每年清明節行敷土之禮。敷土禮亦可遣官進行。若皇帝親行,是日更素服,由幫扶擔土大臣隨皇帝進至寶城前,然後著黃色護履,由寶城東蹬道升至寶城上石柵欄東,大臣將兩筐土合為一筐,至寶頂正中敷土處,由幫扶添土大臣跪進給皇帝。皇帝跪接,拱舉敷土。敷土後再行時饗禮。此禮清初期皆因明制,敷土十三擔。乾隆帝認為十三擔往返上下二十多趟,「似覺煩數」,自乾隆二年(1737)起改為一擔。

有清一代,謁陵最勤的是乾隆帝。他在位的六十年及當上太上皇的三年中,有四十個年頭都舉行謁陵活動。年輕時幾乎每年舉行,只年老時才間斷過一兩次。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和嘉慶元年(1796),仍以八十多歲的高齡,親謁東陵、西陵,表示尊祖敬宗的誠意。

歷代帝王皆以厚葬為榮,清代帝後的隨葬物向無明文規定,只有慈禧太後的殮葬品尚留有記載。其隨葬物非常豐富,服飾鋪蓋上的裝飾,僅珍珠一項,加上填充棺內空隙的珍珠,可以計數的就有三萬三千五百六十多顆;另有各種紅寶石、藍寶石、貓眼石、祖母綠等三千六百六十多塊;各種翠玉器物,包括翡翠西瓜、桃、荷葉、蟈蟈白菜、碧璽蓮花、黃紅寶石李子、杏、棗、金佛、玉佛、羅漢、駿馬、珊瑚樹等共三百五十多件。在她的棺槨中,雖然沒有金縷玉衣,但也稱得起是珠埋玉葬了。就其價值來說,比前者更過之。

8、清陵探秘,清西陵之雍正帝泰陵初探

從北京向西南方向開車120公里的永寧山,一百多年前還是一片禁地,古樹參天,上風上水,秀色可餐。北有依峰巒疊翠的山麓,南有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這里便是清西陵。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如果把故宮比作成營盤,
那麼明清的皇帝們就像流水的兵一樣。
誰也沒能將故宮作為自己的唯一。

但皇陵卻具有了其唯一性,
猶如皇帝個人的豪華私宅,
不像故宮,太多的重復性,
每一個帝陵 ,
都有一段獨特的故事,
都有一件費解的謎團,讓人無比神往。

衛星圖 非常直觀展現規制地形

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寢應該建在遵化縣清東陵界內,與其父親康熙為伴。因此,他曾經把東陵九風朝陽山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地,但雍正並沒有在那裡建陵,而在易州另闢陵區。對此事後人眾說紛雲,一說雍正改調篡位,葬於康熙景陵旁心虛不安;二說世宗(廟號)好大喜功,殺戮成性,居功自傲,另闢陵區為突出自己。這種說法和史實是不相吻合的。但他為什麼要遷陵呢?據《工科史書》記載,為了廢掉九風朝陽山陵址,他曾傳諭:「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所以,派和碩怡親王允樣和兩江總督高其倬另選陵址。

王陵之地,果然不同凡響 剛剛到了正門,便被一個謎團困住了。

唯有清西陵,在大紅門外建了三座形制一樣的石牌坊,正面一座,左右兩側各有一座,而且還在大紅門外設了兩個石麒麟,而在其他的陵寢,比如明朝十三陵,清東陵全都是一座石牌坊。為什麼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門外還有兩個石麒麟呢?

小道消息解釋:雍正帝在當皇子時,曾長期居住在雍和宮。雍和宮南院佇立著三座高大牌樓、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對石獅。喜歡獨特創新的雍正帝認為自己能夠當上皇帝,與自己居住宅院的風水有重要關系。於是將自己居住的陽間宅院的樣式搬到了自己死後居住的陰宅,在清西陵大紅門處修建了三座石構造牌樓門和兩個石麒麟。

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石牌坊之謎小道消息二:鎮壓水怪。此地原為一個大水池,居住著已經修煉成正果的老烏龜,而當人們為了施工填埋大水坑的時候,為了鎮住越來越多的水,當地州官把大印投入水裡才鎮壓住,為了長治久安地鎮壓水怪,特意多修建了兩座石牌坊,每座高12.5米,面闊31.85米,五門六柱十一樓,完全用巨大的石料採用木結構雕刻和構造方法而成。

精美的浮雕皇家石刻,精細程度嘆為觀止,注意看是五爪金龍,帝陵專享。龍的形象雄渾有力,霸氣十足。

其他任何陵寢都沒有的石麒麟,歷經幾百年,仍然矗立在原位,實打實的真正皇家文物,實屬不易。

華表亦稱桓表、表木或誹謗之木,是中國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在堯舜時代就出現了,堯時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也稱為神道柱,石望柱。

神功聖德碑樓,亭內樹碑,用以彰顯皇帝的功德 。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頂。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基座上。每面檐強各有一個拱券式門洞。

這個是贔屓,喜歡馱重物。所以石碑下面都是他的造型。

碑樓內,矗立著兩統巨大的石碑,每統碑重56.55噸,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著雍正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大約五千字,這是一部給雍正歌功頌德的重要資料。

往前走就是各種石像生,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統稱石像生,又稱「翁仲」。是皇權儀衛的縮影。

在明代,凡是舉行大典的時候,除文武百官及軍事儀仗排列兩側,還將人工馴養的獅子、大象等動物裝在籠里,放在御道兩旁,以壯皇威。皇帝死後,需要相同的排場,所以就在陵前設置了石像生。這種做法開始於秦漢時期,此後歷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數量和取象不盡相同。

泰陵七孔橋北、神道兩側安設石像生五對。分別是「獅子、大象、駿馬、文臣、武將」。雕刻拙樸,突出各自神韻。

文臣和武將排排站,有沒有感覺很萌的表情。

這個是有名的望柱,清代的石雕工藝得到很大的發展,望柱的雕刻也越發精美,眼前這兩根 雲柱上的雲飾栩栩如生,極富立體感,如此的手筆和氣度恐怕只是皇家的宮殿園林才能夠作到。

石像生作為陵寢建築這一大規模的紀念性建築群的一部分,其配置並無定製。修建泰陵時,因為風水的原因而未設置。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為了表示孝心,不顧大臣的反對,強行建置了五對石像生,其間引起了他與臣工抵牾的波折。

走到盡頭,就是龍鳳門。

龍鳳門:清代陵制,牌坊式建築。由六根石柱和四段琉璃牆壁組成的,有三個門,是火焰式牌坊。

來一張直觀的衛星圖,大家更容易理解。

龍鳳門後又是一道三孔石拱橋,至此進入泰陵陵區主要部分,再行數百米,可見三路三孔石拱橋和小碑樓,小碑樓後即是隆恩門前廣場,廣場東西各有朝房、班房兩座。分別用來祭祀時製作面點、甜食和值班守護之用。在廣場東側,有一坐東朝西的院落,是為神廚庫,顧名思義就是廚房倉庫。神廚庫院內包括北、東、南三個神庫和東南角一座宰牲亭。在神廚庫牆外南側還有一座井亭,便於取水。

經兩座三孔石橋,便進入宮殿區。這里將又是一個傳奇。

泰陵是雍正的陵墓,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泰陵曾被認為被盜掘過,於是1980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泰陵地宮進行清理發掘。不過沿著盜洞口發掘了2米後,發現下面是原封土,盜洞只挖了兩米,泰陵沒有被盜過。因而也就沒有繼續挖掘下去。

曾經有傳說,雍正皇帝的暴卒並且屍體無頭,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永遠無法破解的疑難案件,甚至有傳聞說陵墓中是一顆黃金做的頭顱,但這一切在目前僅僅是一個猜想。一切揭開謎底只能是考古發掘了。 

這是一座神道碑亭,內有謚號碑。碑面鐫刻著皇帝的廟號、謚號和徽號: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再往北是隆恩門,門內,宏偉壯觀的隆恩殿居中,東西配殿分列兩旁,與隆恩門構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部局,給人一種庄嚴肅穆的感覺。

西配殿是喇嘛念經的地方。隆恩殿是陵區內最大的有三間暖閣,中間為明間,設神龕仙樓,掛帷幔、供奉帝、後牌位。西暖閣內安置寶床,床上設檀香憲座,供奉妃嬪牌位。皇帝謁陵時,帝、王、公皆素服,行大饗禮時,皇帝穿朝服,陪祭的王公百官亦穿禮服參加祭拜。

左右兩側焚帛爐分別是燒紙用的。

進入隆恩殿,抬頭被繁瑣的天花板吸引了目光。

恩,下面是雍正的cosplay時間。

清世宗,名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後繼位,為清代入關第3帝。

雍正是一位十分復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但他畢竟是封建皇帝,有著重大過失和種種局限,他的繼位為帝,也存在很大疑點。

在功績上:雍正首先取消了千百年來的「人丁稅」,實行了有利於貧農的「攤丁入畝」,這個中國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革;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摺制度。明代權力集於內閣,故有權相產生。清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打擊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據和特權,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有利。此外,雍正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政績,如懲治貪污、解放賤民、平定羅卜藏丹津、始派駐藏大臣等,為中國的統一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展出的雍正帝硃批。現代俗稱紅頭文件。

出隆恩殿,兩座銅桌文物經歷幾百年風雨依舊矗立。

近看細節感人,皇家的東西就是不惜工本。

大清乾隆年制銅缸一對,消防之用。

徐徐步入後院。。。

這個是後寢院門,視死如生,和故宮的建築質量是一樣的。

後寢院內還有、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等建築。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把的地方,供台分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有石香爐一樽居中,兩側各有石花瓶、石蠟扦分列,共計三種五樣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稱「石五供」。供座是由兩塊巨石雕成的須彌座,須彌座周圍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圖案,如傳說中的「八仙」圖案等。

這個便是二柱門,清代陵制,位於陵寢門以北不遠的正中神道上。有兩根四稜柱形的石柱和一個夾樓構成。石柱頂部是望天吼。此建築雖名為門,實際上棺槨不從此處過,謁陵者也不從次通行,是純禮制性的建築,沒有實用價值。

石五供之一。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著方城、明樓,是整個陵區最高的建築物,雄偉壯觀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樓高高托起,鑲嵌在湛藍的晴空里,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穿過券門,看到了傳說中的啞巴院。

啞巴院或是月牙城這種建築形制雖創自明初,但名稱卻不見任何明朝官修檔案。清朝官修檔案中也隻字未提。明確記載其名稱的還是在樣式雷繪制的清朝皇帝陵寢設計圖中,如咸豐定陵《遵照呈覽准燙樣並按平子合溜尺寸埋頭磚灰中立樣》中就有這樣的標注「月牙城至方城院當進深三丈一尺三寸」,「穴中至月牙城外皮進深十三丈一尺九寸」,「自大槽底至啞叭院上皮通高二丈三尺三寸」。《遵照呈覽准燙樣並按平子合溜尺寸埋頭磚灰中立樣》中,不知道因為失誤還是其他原因啞巴院中的「巴」字被寫成了「叭」。

從這份《遵照呈覽准燙樣並按平子合溜尺寸埋頭磚灰中立樣》中分析月牙城和啞巴院似乎是兩種建築名稱,那啞巴院命名的根據是什麼呢?有許多專家學者引用民間傳說,說朝廷擔心泄密地宮入口,就用啞巴在這里幹活。無論是明陵還是清陵,其陵寢都有重兵把守,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陵區。況且參與陵寢設計、建築的人非常繁多,如果真想防其口舌,恐怕也是防不勝防。

明陵研究專家胡漢生先生認為啞巴院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因為這是一個封閉且進深的很小院落,人們從方城甬道進去,隨即被帶有琉璃影壁的牆體擋住,在也不能直行,就好像咽喉被堵塞,啞巴不能說話一樣。

明樓內有石碑一統,碑基為須彌座,游龍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硃砂塗面,碑面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著「世宗憲皇帝之陵」字樣。

精美的龍紋石刻,處處打造著皇家威嚴。

從寶城向外望,全是珍稀的樹種圍繞著陵寢。幾百年了如今已經成為參天巨樹。方城兩邊有高大的城牆,繞墓一周叫寶城。寶城中間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墳墓,名字叫寶頂,泰陵寶頂面積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諸寶頂中面積最大。寶頂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宮殿。地宮內除埋葬著雍正皇帝外,還附葬著孝敬憲皇後和敦肅皇貴妃。 

從衛星圖可以一窺巨大的寶頂,四爺果然氣度不凡。

泰陵全景圖。

泰陵的建築歷時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里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一對、武臣一對。泰陵石像生採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劃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綉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

泰陵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里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依次排列著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大碑樓、七孔橋、望柱、石像生、龍鳳門、三路三孔橋、謚號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和啞巴院、寶頂等建築。

回望泰陵,主要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鱗次櫛比,煞是壯觀。

探古思幽,

這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

舊物是一襲月光,透著平靜的氣息。

煩惱的時候,撫摸舊物,

一種類似出脫的心境油然而生。

時間灑在舊物上,也灑在我的心上。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