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生花堂
廬江好玩的景點有:廬江奎星樓、武壯公祠、湯池溫泉度假區、百花寨省級森林公園、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
1.廬江奎星樓。廬江奎星樓,江淮名樓,用以昭示本地文風之盛與為民祈福之宏願,經歷過「三毀四建」。新建成的奎星樓位於廬江縣城東公園,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2.武壯公祠。武壯公祠位於廬江縣城城中東路,是一棟坐南朝北的徽派建築。淮軍名將吳長慶有著傳奇的一生,他一生駐守多地,病逝後,清廷准允他立功的地方各建一座武壯公祠。
3.湯池溫泉度假區。湯池溫泉度假區位於湯池鎮境內,有數處溫泉。山青、水秀、湖美、瀑迭、花奇、樹珍、石古、崖懸,被安徽省政府批准為「湯池風景名勝區」。
4.百花寨省級森林公園。百花寨省級森林公園位於廬江縣湯池鎮百花村境內,佔地面積約2800畝。公園森林資源豐富,不僅亞熱帶次生闊葉林植被保存較好、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還有倉神廟、老虎洞、滴水岩、飛來石、一線天、陰陽谷、天仙岩、三疊瀑、百花寨古城牆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5.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冶父山鎮,距縣城約9千米,廟宇、古跡遺存甚多,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據傳春秋時,鑄劍之父歐冶子曾在此山鑄劍,山上存有鑄劍池古跡,因此得名冶父山。1992年,冶父山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廬江縣
2、廬江有什麼動人的傳說?
廬江伏虎寺的傳說
伏虎寺,位於廬江縣城東北10公里的冶父山巔,第一代祖師為唐代伏虎禪師。據縣志記載,伏虎禪師生下來時相貌奇醜、雙目失明,被父母遺棄,巧遇一隻老虎路過,銜入洞中奶大,並刨出泉水,治好了孩子的眼睛。孩子長大後當了和尚,老虎和他形影不離。後來到了冶父山,建廟安身,傳經修道。此事被唐昭宗皇帝李曄知曉,就敕封他為「孝慈伏虎禪師」,「伏虎寺」也因此得名。
時隔千年後的1995年,伏虎寺第43代主持妙山和尚坐化4年後肉身不腐,廬江縣佛教協會依照佛教儀規,對妙山和尚進行肉身塗漆裝金黃色,建殿供佛,讓廣大香客和觀光客瞻仰。妙山和尚是80年代後,我省繼九華山出現的雙溪寺大興和尚、鍾亭慈明和尚後的第三尊肉身佛。
廬江縣柯坦鎮虎洞村「三山」的傳說
在皖中大別山余脈的廬江縣柯坦鎮虎洞村有三座高山,分別為白馬嶺、百花寨、老和尚包。這里山高林密,峰巒起伏,終年雲遮霧罩,流水潺潺,風景如畫。古往今來,「三山」以它獨特風姿、美麗動人的傳說吸引著無數遊人。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王子騎著白馬雲游天下,路過此山,發現這里遠離塵世,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是想像中的「世外桃園」,王子被這里的景色迷住了。恰在此時,一陣婉轉悠揚的歌聲從遠處飄來,那歌聲似近似遠,時高時低,王子的心被歌聲深深打動,情不自禁尋著聲音尋找歌人。不知翻過了多少山峰,穿過了多少林莽,終於在一泉水溪旁發現一貌似天仙的浣紗少女。王子與少女一見如故,互傾衷腸。原來,姑娘家住「百花寨」,姑娘父親人稱「百花寨主」,姑娘為「百花公主」。父女相依為命,以打獵為生,閑暇時種花植樹,滿寨長滿奇花異卉。
姑娘將王子帶回寨子,拜見了父親,王子超凡脫俗的儀表深得寨主喜愛,欲留下作女婿。王子因愛慕百花公主,便答應與其結為「百年之好」。恩愛數日後,王子突然想起遺留在山下的白馬,返回尋找時,白馬已變成一座昂道翹尾的高山,原來這匹神馬路過這仙山已立地成佛了。「白馬嶺」因此而得名。
王子與百花公主從此生活在此山中。他們相親相愛,男耕女織,生兒育女,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
後來,百花公主死了,王子便把她安葬在「白馬嶺」對面山頭上,自己也辭別兒女,出家落居在愛妻身旁,終日坐守,與世隔絕。在一個暴雨雷鳴之夜,兩道「白光」同時升空而去,留下了一座高高的「墳冢」。後人便稱之為「老和尚包」。值得稱奇的是:「老和尚包」峰頂終年光溜溜的寸草不生。
3、湯池隔離點收費嗎
會收費的。
湯池街始建於明朝成化六年(1465),距今有540多年歷史。明清時期,湯池為舒、廬、桐三縣關驛古道,上街頭有走遞公文的馬鋪舍,古樸小街,酒旗館風,車來人往,甚是繁華。街心路面的青石板留有深深的獨輪車轍痕。清康熙年間,湯池列為廬江縣重鎮之一。
湯池以特產茶葉及其他山貨而形成商貿重鎮。明朝初期,從徽州遷來嚴、江、呂、王、朱、徐、張等13戶人家在此定居,亦農亦商。後因茶葉聞名,茶商漸多,四面八方商賈來湯池交易生意,湯池古街日益繁華。清朝中期,湯池街聲譽三縣,名揚四方。人稱「長街二里,店鋪百家。
」街市有米行、茶行、魚行、豬行、染坊、糖坊、水作坊、黃煙店、生花堂毛筆店、山貨店、客棧、飯店、雜貨店、窯貨店、鐵匠鋪、布草店、當鋪、錢庄、葯店、澡堂、肉鋪、茶館、燈籠店、糕餅店、香店、炮竹店、油坊、傘店、稱鋪、客棧、剃頭鋪應有盡有。房屋構造為青磚小瓦防火_,二層小木樓,窗格別致,大都門前有青石門檻、石獅、石蹲等。
4、廬江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1、冶父山風景區。冶父山,距廬江縣城東約9千米,峰巒疊翠,廟宇輝煌,古跡遺存,佳傳甚多,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據傳春秋時,鑄劍之父歐冶子曾在此山鑄劍,山上存有鑄劍池古跡,因此得名冶父山。詩人贊道:「長劍欲一淬,夜尋冶父山,攬衣望奇氣,直在鬥牛間。」冶父山自麓至巔凡五里許,群峰聳拔,盤旋而上,遠眺江光,俯視五湖(沙湖、黃陂湖、後湖、白湖、巢湖)林巒崤密,雄峻秀麗,甲江淮間諸山,每當大雨初霧,晴空萬里,登上頂峰,上有浮雲紫霧,下有群巒疊翠,蔚成「冶父晴嵐」,舊為廬江八景之一。
2、金孔雀溫泉旅遊度假村。安徽金孔雀溫泉旅遊度假村是一家集度假、健身、休閑、娛樂、餐飲、住宿為一體的商務型度假酒店,佔地面積超過3564000平方米,它坐落於著名的溫泉之鄉安徽廬江湯池,近靠廬江火車站,毗鄰合安高速公路,距合肥駱崗機場僅45分鍾路程。金孔雀溫泉旅遊度假村設施金孔雀溫泉旅遊度假村以「為顧客提供101%滿意的服務」為宗旨,全力打造健康休閑新概念。擁有葯膳浴、名酒浴、SPA療養館、漂流河、人造沙灘、的大型溫泉洗浴中心是您調養身心的唯美境地,帶給您全新的洗浴理念與文化。
3、綉溪公園。綉溪公園位於廬江縣境內,佔地9.1公頃,其中綠地面積4.1公頃,水域面積3.4公頃,開發地1.6公頃。廬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縣志》記載,廬江「漢舒,屬廬江郡,隋開皇初年置廬江縣」,迄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滋育了大批英才,三國名將周瑜、清朝海軍提督丁汝昌,獨領-,名垂青史。
4、孫立人故居。「孫立人故居」位於三河古南街八扇巷,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進門迎面立著孫立人將軍身著戎裝的蠟像,牆上掛有各種印刷品,主要是孫立人生平事跡展覽,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詳盡展列了將軍一生重要經歷。孫立人(1900年至1990年),字仲倫,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人。1900年12月8日,在三河八扇巷降生。1932年,孫立人父親逝世時,孫立人曾兩次回鄉,自此之後,就未曾回過三河。在相距三河不到20公里的廬江縣金牛鎮也有一「孫立人故居」。
5、西梁山。西梁山由大陀山和小陀山組成。山水相連,風景秀麗。臨江懸崖之處,怪石層疊,歷代詩人如李白、李赤、王安石、賀鑄、郭祥正、楊萬里、汪廣洋、解縉、杜浩、王士正等曾至此瀏覽,題詠賦詩。此山又有「天門八景」之稱:天門晚泊月輝映,似是蟾光碑水中的「天門夜月」;淋浴晨曦薄霧里,浮魚晨曦色映金蠶的「博望朝霞」;磯頭下面潮聲大,卻應回聲喚渡人的「陳橋喚渡」;參差怪石懸佛像,俯首江流此迴旋的「萬庵觀瀾」;碧霞宮里雪飛晴,紅裝素裹看江景的「龍宮熏雪」;雲閣飛來峭壁上,遠近皆聞兩三聲的「雲閣疏鍾」;暮色秋雨細漾蒙,煙波浩淼白浪滾的「荻州幕雨」;西梁山下柳陰堤,悅耳黃鶯枝上啼的「柳岸春鶯」。
6、安徽湯池溫泉。安徽湯池溫泉安徽湯池溫泉(又稱東湯池),古稱「東坑泉」,湯池鎮(屬廬江縣)因溫泉而得名。此泉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始建廬江國時就曾有「坑泉」分東西之說。宋神宗時,王安石被貶舒州,途徑此地,曾入池沐浴,留下千古絕唱:「寒泉時所詠,獨此沸如蒸。
5、你知道自己姓氏的堂名嗎
九十五個堂名
1、 天水堂(尹、秦姓等) 2、 彭城堂(錢、劉姓等)
3、 隴西堂(李、彭姓等) 4、 潁川堂(鍾、陳、賴姓等)
5、 河南堂(方、邱姓等) 6、 河東堂(呂、聶、薛姓等)
7、 高陽堂(許姓等) 8、 魯國堂(曾姓)
9、 譙國堂(戴姓等) 10、武陵堂(華、龍姓等)
11、東海堂(何、徐姓等) 12、范陽堂(盧、鄒姓等)
13、江夏堂(黃、喻姓等) 14、滎陽堂(潘、鄭姓等)
15、京兆堂(宋、舒、康姓等) 16、汝南堂(藍、周姓等)
17、扶風堂(馬、萬姓等) 18、延陵堂(吳姓)
19、太原堂(王、霍姓等) 20、吳興堂(沈、施姓等)
21、南陽堂(韓、鄧姓等) 22、弘農堂(楊姓)
23、清河堂(張、傅姓等) 24、濟陽堂(陶、蔡姓等)
25、河間堂(凌、章姓等) 26、高平堂(范姓)
27、豫章堂(羅、湛姓等) 28、安定堂(胡、梁、伍姓等)
29、下坯堂(余姓) 30、蘭陵堂(蕭姓)
31、博陵堂(邵、崔姓等) 32、西河堂(毛姓)
33、晉陽堂(唐姓) 34、馮翊堂(吉姓)
35、上谷堂(侯姓) 36、江陵堂(熊姓)
37、內黃堂(駱姓) 38、渤海堂(高姓等)
39、會稽堂(夏姓等) 40、紫荊堂(田姓)
41、上黨堂(樊姓) 42、平陽堂(巫、饒姓等)
43、琅琊堂(申、諸姓等) 44、武威堂(廖姓等)
45、鹽官堂(翁姓) 46、惇典堂(秦姓)
47、陳留堂(伊姓) 48、頓丘堂(葛、司姓等)
49、武城堂(曾、索姓等) 50、平盧堂(邰姓)
51、廣平堂(游、貢姓等) 52、新蔡堂(酈姓)
53、梨陽堂(桑姓) 54、敦煌堂(幕姓)
55、東陽堂(習姓) 56、新安堂(古姓)
57、魯國堂(曾、顏姓等) 58、三省堂(曾姓)
59、臨海堂(戈姓) 60、梨陽堂(都姓)
61、丹陽堂(廣姓) 62、巨鹿堂(魏姓等)
63、山陽堂(養姓) 64、祟賢堂(秦姓)
65、三槐堂(王姓) 66、聖裔堂(孔姓)
67、至德堂(吳姓) 68、汾陽堂(郭姓)
69、詩禮堂(孔姓) 70、淮陽堂(江、彭姓等)
71、沛國堂(朱姓) 72、河內堂(練姓)
73、廬江堂(何姓) 74、百忍堂(張姓)
75、金鑒堂(張姓) 76、中山堂(郎、劉姓等)
77、長沙堂(劉姓) 78、德星堂(陳姓)
79、四知堂(楊姓) 80、棲霞堂(楊姓)
81、讓德堂(吳姓) 82、三高堂(何姓)
83、儒雅堂(何姓) 84、陳郡堂(謝姓)
85、會稽堂(夏、謝姓等) 86、東山堂(謝姓)
87、寶樹堂(謝姓) 88、注禮堂(戴姓)
89、六桂堂(方姓等) 90、香山堂(白姓)
91、始平堂(馮姓) 92、樂安堂(蔣姓)
93、千乘堂(倪姓) 94、平原堂(常姓)
95、雁門堂(童、田姓)
註:1、絕大部分堂名是古代地名。
2、有幾個姓同堂名的,也有一個姓幾個堂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