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肥東張許姓許誰的後代

肥東張許姓許誰的後代

發布時間: 2023-01-11 05:24:29

1、姓許的祖先是誰啊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

下面是春秋戰國時許國的歷史,也是許姓的來源,LZ可要仔細看啊.

從許文叔封地建國,到公元前375年為楚所滅,許國綿延700餘年。由於地處要沖,安享了500年太平時光的許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成為各諸侯的必爭之地,以致戰事連連。為躲避鄭、晉等國的侵擾,從許靈公起多次遷都,導致國力衰微,在鄭國的刻意征伐下,許國最終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BR> 文叔開國 創許國五百年盛世 <BR> 提起許由,就不能不說到文叔,作為3000多年前「許國」的開國君主,文叔在許昌的歷史長河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樣是許氏後人世代景仰的先賢。 <BR> 關於許國及開國君主文叔,宋代劉恕的《通鑒外紀》記載:「武王封文叔於許,以奉大岳之祀。」 <BR> 清代陳厚耀的《春秋世族譜》雲:「許國,姜姓,與齊同祖,堯四岳伯夷之後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於許,以為太岳胤,今潁川許昌是也。」 <BR> 許氏文化研究專家史友仁先生說:「大量史料及古今學者研究證明,許由與伯夷、四岳應是同一個人,是炎帝的裔孫。而文叔是伯夷之後,也就是許由之後。」這樣看來,從許地到許由,再到許國、文叔,這段缺乏文字記載的歷史,應是傳承有序,符合歷史規律的。 <BR> 歷史文獻記載,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滅商之後,為了鞏固周王朝政權,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以藩屏周」。在初封諸侯國時,周武王便將文叔及其率領的氏族部落分封到許地,從此文叔在許地圈地建國,授官設吏,樹起「許」字大旗,成了統治一方的「諸侯邦國」霸主。 <BR> 當時周天子分封的「諸侯邦國」,主要是以上古時期的氏族部落為基礎而分封建立的「諸侯家國」。就是說,它是以以前存在的氏族部落為依託,以「一邑一族一氏為一國」,改氏族部落為諸侯邦國,分封地依舊是他們生活的原祖居地,由他們的部落首領或族中德高望重的名士任國君。從此,這些過著游牧生活的氏族部落逐漸定居下來,周天子也以此限制和約束了各個諸侯國的行動,使統治地位更加牢固。 <BR> 許國的管轄范圍,從都城向四周輻射,方圓30公里左右,包括今許昌縣及臨潁縣北、鄢陵縣西南這一廣大地域,許國作為「中原之中」,在地理位置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BR> 當然,周武王平定天下後,分封各諸侯也是論功行賞,他按照當時各派系對周天子的貢獻大小、親疏關系和宗族勢力強弱等情況,分封了眾多諸侯,史有「八百諸侯」之說。 <BR> 如此看來,許國國君文叔當時是頗受周天子器重的。 <BR> 周武王初年,許國都城就在今天許昌城東20公里處張潘古城的四周,這里成了當年許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BR> 頂著盛夏的炎炎烈日,記者與許昌縣文聯的劉向陽先生一同來到了張潘鄉古城村。在烈日的暴曬下,歷經2000多年風吹雨打的毓秀台更像一個老者,向前來瞻仰的人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巨變。劉向陽指著毓秀台旁邊一大片高出的田地說:「這就是許國都城遺址,早在南北朝時期,許國都城連同漢魏時期在都城基礎上擴建的許昌宮、景福殿、丞相府等,完全毀於兵火,盪然無存了。」 <BR> 「盪然無存」四個字,是記者在采寫「尋根許昌」系列報道時聽到的最多的詞語。 <BR> 從許由算起,許昌大地4000多年的悠遠歷史,在給我們留下無數璀璨文明的同時,也給我們留下無數遺憾,留下了無數想像空間…… <BR> 按照《括地誌》上的記載,周代關於城郭建築的禮制,「王城方九里,諸侯城按七、五、三遞減」。許國作為一個五等諸侯國,城池方圓3里至7里。到了曹操迎漢獻帝蒞許後,曹操又在許國故城的基礎上,蓋宮室,築殿宇,建官署府第,修糧倉武庫,擴街道,辟園林,使這里更加壯闊。 <BR> 劉向陽告訴記者,經過文物工作隊的鑽探,許國都城分內外兩層,內城即許國國都。他們已經在廢墟上探明了主要街道的走向,以及宮殿基礎所在。更令人激動的是,1981年,文物工作隊在門道張村徵集到一塊完好無損的戰國玉璧,直徑26.4厘米,晶瑩碧綠,上飾龍、鳳、鳥等圖案,最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BR> 1985年4月1日,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邀請考古專家在許國古城遺址召開論證會。專家們認為許國古城遺址在歷史上、特別是在研究商周及漢魏文化上,具有重要價值。1987年,許國古城遺址被河南省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BR> 西周的封邦建國制度與宗法制度相結合,加強了周天子與諸侯的紐帶關系,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統治機構,使西周王朝在前期380多年間取得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當時的周天子被尊為「天下宗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諸侯誰也不敢犯上作亂和向外擴張,否則就會被天子懲罰、征討。在這樣的情勢下,許國藉助周天子之威,過著太平寧靜、無憂無慮的生活。 <BR> 諸侯爭霸 禍及許國國破家亡 <BR> 光陰飛逝,380多年彈指一揮間。公元前770年,以周平王東遷洛陽為標志,中國進入春秋時期。此時王權衰落,盛世不再,天子已無力控制各個諸侯,一些逐漸強大的諸侯紛紛稱王稱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春秋五霸相繼崛起,許國如同一葉扁舟,在諸侯爭霸中風雨飄搖。 <BR> 由於許國地處中原要沖,四周豪強林立,虎視眈眈。許國只好小心周旋於強國之間,齊強時附齊,楚盛時附楚,晉來時歸晉。即使這樣,北方的鄭國卻始終懷有吞並許國的野心。 <BR> 鄭國國君鄭庄公是一個老謀深算的野心家,他借周平王東遷之機,相繼滅掉對他有恩的虢國和檜國後,就把許國當成了下一塊肥肉。 <BR> 想攻佔許國,首先得建立一個「橋頭堡」,鄭庄公把目標定在了毗臨許國都城的許田。 <BR> 公元前722年,鄭庄公向魯國國君魯隱公說:「天子東遷之後,我們前去朝覲,路途遙遠,多有不便;而你們去泰山祭祀的時候,沐浴歇息也缺少落腳的地方。不如用我們的『湯沐之邑』(今山東費城東南)和你們的『朝宿之邑』許田交換,這樣大家都方便一些。」 <BR> 魯隱公當然洞曉鄭庄公的覬覦之心,婉言拒絕了鄭庄公的提議。 <BR> 可鄭庄公不死心,公元前715年,魯隱公卒,魯桓公繼位,他認為時機成熟,便與魯桓公會見於垂亭(今山東菏澤境內),再次提出交換之事,並將一塊晶瑩無瑕的玉璧送給魯桓公,從而達成了以許國為犧牲品的這宗交易,史稱「鄭伯以璧假許田」。從此鄭國有了向外擴張的理由和軍事基地,並將矛頭直指許國。 <BR> 公元前712年7月,鄭庄公以許國不聽周天子號令為由,約齊國、魯國聯合攻打許國,相約誰先攻陷許國都城,誰就有權分割許國土地。一心想得到許國土地的鄭庄公親率雄兵伐許,直抵許國都城。當時的許國十一世國君許庄公率領將士、百姓死守城池,怎奈鄭、齊、魯三國兵將三面夾擊,破城只是遲早之事。 <BR> 到城被圍的第三日午後,在鄭國兵將的猛攻之下,鄭大夫潁考叔手執鄭庄公大旗,不避刀矢,奮力登上許國城牆,然而未等站穩,突然一支箭從背後飛來,潁考叔中箭後大叫一聲,從城頭跌下。原來,平素與之不和的鄭大夫子都忌妒他奪了頭功,就在城下暗施冷箭,中國成語中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就是從這件事而來。 <BR> 潁考叔剛跌下城頭,鄭將瑕叔盈立即沖上去,接過鄭庄公的大旗重又躍上城頭大呼:「鄭國國君登城了!」鄭國將士見城頭旌旗招展,更加奮勇當先。許庄公見大勢已去,便打開城門率軍民突圍,殺出一條血路奔向衛國。兩年後許庄公客死他鄉。 <BR> 許國都城被攻破後,鄭庄公雖然想霸佔許國,但又怕各諸侯干涉,就假惺惺地讓齊魯兩國國君看怎樣處置,齊魯二君認為許國沒有犯滅國之罪,應酌情發落。鄭庄公只好命許國大夫百里「奉許叔(許庄公弟)居許東偏」,並讓鄭國大夫公孫獲率兵居許西偏,把許國君臣完全置於監視之下。 <BR>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到了公元前697年,鄭國發生內亂,許叔乘機奪回都城,趕走鄭國軍隊,復建許國,史稱許穆公。從此鄭國視許國為仇敵,屢屢興兵犯許。據史書記載,在春秋五霸爭戰的120多年間,許國先後遭受侵伐11次,其中被鄭國侵犯就有9次。 <BR> 公元前576年,飽受晉國、鄭國侵伐的許國已經痛失大片土地,無奈之下,十五世國君許靈公(字寧),把許國都城從許遷至葉(今河南葉縣),成了楚國的國中之國,完全成為楚國附庸。(2002年4月,考古工作人員在葉縣澧河南岸的懸崖邊搶救性發掘了一座古墓,出土了大量編鍾、跽坐銅俑、青銅鼎、青銅戈等青銅器。銅戈銘文:「許公寧之車戈」、「許公寧之用戈」。著名考古專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教授認定:此即許國十五世國君許公寧之墓。) <BR> 即使這樣,許國仍未得到楚國的照顧,楚國不時令其遷徙,許國都城先後遷到安徽亳州、湖北隨州、河南西峽、河南魯山等地。經過這三番五次的折騰,許國已是國窮財盡,徒有虛名。而鄭國卻仍怕許國東山再起,公元前504年,鄭國大將游速率軍伐許,許國已經無力抵抗,十七世國君許斯被俘,許國遂遭滅國之禍。《左傳》載「鄭滅許」。 <BR>此後,在楚國的幫助下,許國後裔重新立國又持續了100餘年,直至公元前375年,史料記載「許二十四世為楚所滅」。綿延700餘年的許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只可憐許氏族人,從此流亡天涯。(未完待續)<BR>"澧河岸邊許公墓"之二:受欺凌,許國流浪二百年<BR> 許穆夫人情急無奈寫下了《載馳》,她自己也沒想到這首詩真的挽衛國大廈於將傾。許穆夫人因此被載入史冊,成為中國第一個留下姓名的女詩人,拉開了女性走上中國文學舞台的大幕。在許國的歷史上,許穆夫人是一抹亮色。<BR> 許國在列強環伺中風雨飄搖,不得不多次遷都,甚至遷到了別的國家境內。就這樣顛沛流離著,許國也繼續生存了200多年。許國的歷史顯示了春秋時期文化的特殊性。<BR> 許國的生命曲線<BR> 史書上對許國的記載很少,因此一般人對這個小國很陌生。但從葉縣出土的許公墓來看,作為中原文明的一部分,許國的文明程度還是很高的。<BR> 許國這個國名,和傳說中的高人許由有關系。傳說上古時,堯帝起初想把帝位讓給一位名叫許由的高潔之士。可許由是個寧願死也不願當官的另類高人,聽說堯帝想把最大的官讓給他當,許由就逃到箕山(今河南登封東南)下,靠種地生活。後來堯帝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便到潁水邊洗耳朵,認為耳朵聽了那消息就不幹凈了。據晉皇甫謐《高士傳》記載,當時有人比許由還另類:「堯又召(許由)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牛上游飲之。」<BR> 不知道這個傳說中的人物是不是在中國真的存在過,但「許由」二字後來成了一個文化符號,很多清高的人真誠或者矯情地崇敬著他。在周滅商的戰爭中,姬姓和姜姓結成同盟,聯手幹掉了商王朝。西周初年,周成王把炎帝裔孫伯夷的後代姜文叔封在許由曾居住過的許(今河南許昌東),稱為許國,姜文叔因此又稱為許文叔。<BR> 封在中原腹地,對許國並不是件好事———周圍都是文明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沒有多少發展空間。起初被封在邊遠地區的楚國、秦國、晉國,開始也都是小國,但他們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後來都成為疆域遼闊的強國。在西周時期,小國寡民的許國大抵還太平無事,但到了天下大亂的東周時期,許國的日子就逐漸不好過了。最先欺負到門口的,是位於今天新鄭一帶的鄭國。春秋初期,鄭國出了兩位雄才大略的國君———鄭武公和鄭庄公,他們讓鄭國最早成為笑傲諸侯的霸主。一開始許國老跟鄭國「挺頭」,於是鄭庄公帶兵從新鄭出發奔襲許國。就在這次戰爭中,成語「暗箭傷人」誕生了。鄭國大軍集結在許國城下躍躍欲試,這時候,鄭國的名臣潁考叔與號稱當時天下第一美男子的子都(據說是鄭庄公的「相好」)發生了矛盾,兩人為了爭一輛戰車大打出手。鄭庄公一聲令下,鄭軍揮著盾牌,架起雲梯,猛攻許國。潁考叔身先士卒,揮舞旌旗,吶喊著登上城牆。子都一看,難壓嫉妒,從後面拈弓搭箭,向著潁考叔一箭射去。潁考叔中箭,一頭栽下城牆摔死了。「暗箭傷人」就這樣產生了。<BR> 雖說鄭國這邊發生了內訌,但弱小的許國最終也沒有抵擋住強大的鄭國,鄭軍破城而入,許國國君逃往他國。鄭庄公在許國公子中挑了一個面相比較乖的立為新君,成立了一個「臨時政府」,並派軍駐守許國「維和」。許國經這一折騰,再也沒有興旺起來。<BR> 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對待各諸侯國比較「厚道」,許國還時常追隨齊國組織的「聯合國軍」四處「維和」。齊國失去霸主地位後,天下更亂,諸侯相互攻伐、吞並,許國風雨飄遙史書上關於這一段時間的記述中滿是「鄭人伐許」、「宋人伐許」、「晉人伐許」、「衛人伐許」之類的文字,尤其是在北邊鄭國和南邊楚國的擠壓下,許國怎麼也站不穩當。<BR> 為了生存,許國國君不得不多次遷都。到葉縣澧水墓主人許公寧的時代,許國已經遷到楚國境內。許公寧的身份似乎很難用現代詞彙表達———說他是一國之君,可他沒有固定的國土,在別人的國家內立國;說他是流亡者,可他分明還有自己的國都和臣民。用當時的詞彙說,許國已經成為附庸,但又有一定的獨立性。用後世的邏輯很難解釋許國為什麼還能長期生存,只能說這是春秋時期特有的文化現象。後來在楚人的安排下,許國又先後遷都到西峽、魯山等地。前後算起來,許國顛沛流離了200餘年!<BR> 身為國君的許公寧,死後陪葬了大量珍寶,說明他生前地位仍然十分尊貴,也說明許國仍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但這些編鍾為他鳴響的時候,恐怕他感受到的不只是安寧和愉悅,他內心是酸楚還是無奈,已經沒人能夠了解。<BR> 中國第一個女詩人<BR> 別小看了編鍾盛行的那個年代,那是一個產生老子、孔子、孫子等思想巨人的,充滿智慧、熱情和活力的年代。穿越時空存留下來的編鍾,告訴我們很多信息,有專家認為,編鍾是「最早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具有完備的技術體系和豐富的工程技術語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鑄造技術……堪與古埃及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巴比倫空中花園等世界奇跡相媲美」。那是一個技術和藝術都活力蓬勃的年代。<BR> 記者查閱了有關許國的史料,發現這個弱小國家曾經出現過一位極為傑出的詩人———許穆夫人,這是一位美麗率真、敢作敢為的女子,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女詩人,她的出現,拉開了女性走上中國文學舞台的序幕。<BR> 許穆夫人原是衛國「公主」,性聰敏,有才華,貌美多姿。她本來有可能成為齊桓公的「太太」。當時齊國和許國都來求婚,既然婚姻註定要和政治連接在一起,這位美麗聰慧的女子覺得齊國近而強,許國遠而弱,因此願嫁到齊國:「若今之世,強者為雄。如使邊境有寇戎之事,維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妾在,不猶愈乎!今舍近而就遠,離大而附小,一旦有車馳之難,孰可與慮社稷?」一番議論,見識超拔。但衛國國君執意把她嫁給了許穆公,於是她就成了許穆夫人。<BR> 後來發生的事證明了許穆夫人的遠見卓識。她和她的詩歌在歷史上大放異彩,和衛國的一次國家危機有關。盡管遠嫁許國,許穆夫人也為自己所熱愛的祖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按照史書記載,許穆夫人的一首詩歌挽救了衛國的滅國之難,讓衛國得到了喘息和復興的寶貴機會。<BR>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女子善懷,亦各有行(女兒家多愁善感,也自有自己的道理)。」這是衛國國難當頭時許穆夫人寫下的名句。<BR> 公元前660年,狄人借衛懿公荒淫奢侈、國人多怨的機會,大舉進攻衛國。衛國國都被攻克,懿公被狄人所殺。宋恆公連夜把衛國臣民救過了黃河,在曹邑另立戴公姬申,聚攏遺民共有5000餘人。戴公有兩個姐妹,一個嫁宋國,即宋恆夫人,另一個就是許穆夫人。許穆夫人得知祖國將要滅亡的消息,毅然返回故鄉,希望能拯救衛國的危機。但許國君臣膽小怕事,擔心惹禍上身,派遣大夫追趕許穆夫人,以禮制的名義要求她返回許國。許穆夫人十分憤怒,寫下《載馳》(見《詩經》)一詩,斥責許國庸吏,表達了奔赴國難、拯救祖國的強烈願望。<BR> 許穆夫人的果敢和激憤隨著詩篇傳揚,感動了齊桓公。齊桓公立即派車三百乘,並資助牛、羊、雞、豕及建築材料,幫助衛國建立新都———楚丘(今滑縣衛南坡)。此後,衛文公勵精圖治,輕徭薄賦,崇尚節儉,讓僅剩5000名臣民的衛國逐漸復興起來,使衛國又存在了數百年。<BR> 《詩經》中有許多以女子口吻寫的詩,但作者並不一定是女子。而這首《載馳》,確實是許穆夫人的手筆。<BR> 許穆夫人一生詩作很多,但由於戰爭,多數散失,留存至今的僅有三首。《竹竿》是許穆夫人懷念祖國的詩作,她婚後遠離故土,但一直懷念著自己的祖國,於是以竹竿為題做詩,追憶兒時在衛國用竹竿垂釣的情趣,表達了對故土人物、風情深深的思念。許穆夫人的另一首《泉水》,以泉水起興,表達了自己思鄉憂國的無限深情。<BR> 許穆夫人給後世留下的三首四言抒情詩形象鮮明,情感熾烈,文意真切,膾炙人口,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聲譽,受到歷代名人推崇。<BR> 許氏的源流<BR> 許國顛沛流離200多年,至戰國初,再也按捺不住的楚國滅了許國。許國人四散奔走,國君的子孫宗族以許為姓氏,一般認為,這就是許氏的起源。一個國家滅亡了,一個姓氏卻發展起來。盡管許國歷史乏善可陳,也缺少賢臣名將,但許氏後來卻人口眾多,英才輩出。<BR>

資料顯示,許國被楚滅後,除部分遷居今湖北荊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數許姓就地繁衍或向北遷徙。許姓北上最初遷徙之地是冀州高陽(今河北高陽),後有許氏復遷回河南寶豐等地。秦漢之際,許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此後,北方許姓主要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安徽、陝西、山西等廣大地區。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守漳州,後入晉江石龜。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剩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居廣東。明代,福建人許沖懷、許申移居台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移居海外者。遷至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的許氏,有的融入侗、壯、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BR>

2、中國歷史第一個姓許的是誰

一、姓氏淵源:1、源於姜姓,出自周成王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許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姜姓與姬、媙等二十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與姜姓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齊、甫申、呂、紀、許、向等姓。

據史籍記載,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

西周滅商後,周成王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為太岳之嗣,也稱為許文叔。

許國地在今河南許昌市,春秋時為鄭、楚等國所逼,公元前576年許靈公被迫南遷葉地,為楚國的附屬;公元前534年許憚公又被遷城父;公元前538年又遷荊山;公元前529年復遷葉地;公元前506年再遷容城。

戰國初期終於被楚國所滅,遷於容城,後子孫分遷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國名為氏,稱為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相傳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領少典的兒子,少典娶嬌氏而生炎帝。

由於炎帝居於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他本人也是姜姓部落的首領,號烈山氏,一作厲山氏。

後來炎帝向東發展,勢力達到中原地區,這樣就與黃帝的勢力發生沖突,他們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部)進行了一場戰爭,結果炎帝戰敗,於是便退出了中原。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炎帝即神農氏,傳說他是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

遠古時代人們過著採集漁獵生活,神農氏用木製作未、耜,教民從事農業生產。

他還遍嘗百草,發現葯材,教人治病。

據載,炎帝的後世子孫伯夷,是唐堯時期的四岳,他的裔孫文叔參與了周武王的伐商戰爭,西周建立時大封諸侯,文叔被封於許(今河南許昌東部),世稱許侯,是西周在中原的諸侯國之一。

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

如公元前654年,楚國伐許,許侯無力抵抗,遂肉袒謝罪,楚國才退兵而去。

楚成王在位時,又一次進攻許國,許侯只好再次肉袒謝罪,使其退兵。

在這種情況下,許國所能做的惟有遷徙,以避其鋒芒。

公元前576年即許靈公時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部);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於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部);公元前529年再次遷回葉;公元前524年又遷到了容城(今河南魯山東南部)。

後來幾乎每三至五年就遷徙一次,可見當時其所面臨的局勢之險惡。

許國遷到容城後,雖然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喘息機會,但是當時周王室衰弱,無力阻止諸侯紛爭,象許國這樣的小國仍不能避免被吞沒的命運。

到戰國許元公在位時,便被楚國攻滅了,一說為魏國所滅。

許國滅亡後,國室宗親四散逃走,他們雖散居異鄉,卻不忘故國,便以國為姓,這是許姓的主要來源。

2、源於姜姓,出自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許由之後,屬於以祖先名字為氏。

據文獻史料及考古發掘所證,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

他逝世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

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

其後人在許由逝世後取其名諱為氏,稱為許姓。

許由,又作許繇,堯帝年老後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避而逃至箕山之下,農耕而食。

後來堯帝又請他出來作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

據說,許由之所以這樣做,是受了古代隱士巢父的影響。

堯帝先是想請巢父接替自己的君位,巢父不接受。

堯又想讓位於許由,巢父便教許由隱居躲避。

不過後世的許姓人中到底哪些人是許由的後代,卻不得而知,其世系也需要進行詳細的考證。

許姓以汝南(今河南魯山、平輿、葉縣一帶)、高陽(今河北高陽東舊城)為郡望,他們都是許國之後裔,故許姓的起源實際上應以出之姜姓為主。

3、出自各民族變姓。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廣西泗城府(今廣西凌雲)土司及滿族、黎族、瑤族、彝族、土家族、阿昌族、 *** 、蒙古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均有許姓。

二、得姓始祖:許由。

許由亦稱許繇,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

堯帝老了以後,曾打算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堅決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下面,自己農耕而食。

後來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就到穎水河邊去清洗耳朵,表示不願聽到這件事。

許由逝世後被葬於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

許由的後代子孫便以其名諱為姓,稱為許姓,許由則被紀念為許姓始祖。

三、各支始祖:許君枑:行良二,原貫吳西吉安府吉水縣民籍,元初游學於楚愛其山水秀麗風俗淳美因徙居於潭之姜畲黃泥井今永陂汑黎塘橋田山墓廬俱在卽其下屯處也,傅流至今是為我族之始祖,生沒葬地舊譜未詳。

子一。

是為湘潭許氏始祖。

許通一:字覺富,原籍豫章吉水元至正年間游於楚愛瀟湘山水秀麗風俗淳美因攜妻絜子來長沙府湘潭縣地名洙洲白石港,明洪武元年徙居新康五十八都卽今寧邑四都九區長沖社路遂入籍焉。

元順帝元統年卽至元二年丙子正月十六日辰時生,明建文三年辛巳二月初四日辰時沒,葬寧邑四都九區長沖尾南嶽沖住屋上首雷打嶺龜形山亥巳向有碑墓華表,清乾隆乙丑年許江有業售崔驚伯契批其有許宅覺富墳山田塅中兩小蕊上齊橫溝左右下齊田邊為界同治七年又價買崔寅樓加丈禁一契在橫溝上加扦二丈五尺周圍砌石為界契存祠。

元配:魯氏,元元統三年卽至元元年乙亥八月初六日午時生,明洪武三十一年茂寅七月十八日未時沒,葬合夫冢丑山未向共碑。

生子一:顏。

湘潭顏家壩許氏始祖。

許覺富:號通一,原籍江右吉安府永豐縣宋德佑二年現子正月十六日辰時生,元至正無年辛巳二月初四日申時沒,元元貞年來湖廣長沙府湘潭縣洙洲白石港至元元年徙居新康五十八都後改名寧鄉四都九區卽今寧鄉麟峰鄉十四保長沖社路,遂占籍焉,葬本縣本鄉十三保長沖尾南獄沖住屋上首雷打嶺龜形山亥山巳向有墓有華表有寧潭嗣孫豎立石碑有石圖周圍一圍有許江有售崔管業契批南獄沖住屋上首田段中二小乳許覺富公夫婦墳二家不入契內為據清同治七年崔寅樓於來脈上加遷丈禁有契存湘潭潮瑞公祠抄契附刊。

元配:魯氏,宋德佑元年乙亥八月初六日午時生,元至元五年已卯七月十八日未時沒,葬與公合冢丑山未向共墓共碑共批。

生子:子顏。

是為溈寧許氏始祖。

許荊:字孟和,會稽人也,東溪司曹武公五世藻仕潢歷官桂陽太守。

東陽一世祖:許志,字大節,登後唐天成戊子科進士授慶元府慶支員外郎由前塘遷於治南通儒坊今為東陽第一世祖。

巧溪一世祖,許驥,行正四,居策山外婆家復遷金華婺東巧溪而居焉。

是為浙江金華許氏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四、歷史名人:太多,這里貼不下,請點擊這里查看:

3、以張為姓許字跟後的名字

張許鵬
張許欽
張許恩
張許珂
張許正
張許皚
張許懌
張許健
張許豪
張許闖
張許強
張許智
張許冰
張許程
張許仁
張許睿
張許前
張許祝
張許紅
張許琪
張許武
張許鴻
張許翔
張許名
張許滔
張許林
張許軒
張許凡
張許聖
張許傑
張許雲
張許剛

4、姓許的祖籍在哪

許姓在宋人編纂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0位,以現在的人口多寡統計,在大陸排名第35位,在台灣排名第11位,約佔全國人口的
0.54%,是源於河南的中華大姓之一。
【許姓起源】許姓出自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神農氏是其遠祖,因堯舜時代的著名賢人許由而得姓。許由,一作許繇,字武仲,一字道開,是上古時代一位高潔清節之士。相傳堯帝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逃於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帝又讓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這些世俗濁言。後世把許由和與他同時代的隱士巢父,並稱為巢由或巢許,用以指代隱居不仕者。堯、舜禪讓的故事,作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範,成為千古美談,許由也因此成為古代隱士中最早名聲顯赫的一位。據傳他曾做過堯、舜、禹的老師,後人因此亦稱他為「三代宗師」。�
晉皇甫謐《高士傳》雲:「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陽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帶。許由死後葬於箕山,故箕山也叫許由山。《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就曾說過:「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而《太平御覽》引《西征記》雲:「許昌城本許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許昌市、禹州市、鄢陵縣一帶,沿潁河流域,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有關許由的傳說,保存著大批有關許由的遺跡。許由及其部族活動的潁水流域,正是一千餘年後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許國的所在地,這從地域上說明許由和文叔之間是有傳承關系的。所以,唐·顏師古在《急就篇·注》中說:「許氏,許由之後也。」南宋文天祥在《五雲夏造許氏初修族譜序》中說:「按許氏,自由隱許,遂以為姓。今許州箕山有由所葬之處,即其地也。」事實說明,許由是許姓的始祖,登封箕山及潁水流域的許昌市鄢陵縣等地是許姓的祖居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訪三皇五帝之後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後,四岳伯夷的裔孫姜文叔,把他封在許地(今河南許昌東),建立男爵許國。古今許多學者均認為四岳伯夷就是許由,文叔和許由一脈相承。春秋時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輾轉遷徙,前506年遷於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到戰國初,傳至國君元公結時,被楚國滅掉(一說滅於魏),子孫為紀念故國,以國名為氏,又形成了一批許姓居民,這就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說的:「許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伯夷之後,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以為太岳之嗣,至元公結為楚所滅,遷於容城,子孫分散,以國為氏,」的由來。這些許國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並不姓許,為了紀念故國,即以許國國名為姓,這成為早期許姓的又一個重要來源,是許姓的另一個得姓緣由。
由此可見,許姓得姓好象有兩個源頭,一是許由,系以人名為姓,一是文叔,系以國名為姓。而事實上二者是可以貫通的,古今許多學者均認為四岳伯夷就是許由,「伯夷封許,故曰許由」,許由和文叔一脈相承。此外許由活動的主要區域和許國的疆域也大致相當。因此,可以認為許由和文叔同為許姓的始祖,只是許由早於文叔1100餘年,因此,許由則為許姓的開姓始祖,而文叔則為許姓的開國始祖,許姓乃出自人名國名的姓,今天登封箕山及潁水流域的許昌為許姓的祖根所系之地。

5、姓許的祖籍是哪裡的

許姓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
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
"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
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
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
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
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
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
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