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泥河鄭姓出哪些人
1、鄭姓作為一個大姓,都出過哪些名人明星?
1、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2、鄭少愚
鄭少愚(1911—1942),四川達州市渠縣人,著名抗日英雄。畢業於杭州筧橋中央航校,1935年加入共產黨。1937年2月申請到空軍前線第四大隊參加抗戰。1942年春,率中國空軍飛行員前往印度,接收美國援華飛機時,途經駝峰航線過程中飛機失事殉難。
3、鄭之僑
鄭之僑(1707―1784),字茂雲,號東里,清·潮陽舉練都金浦鄉人,為鄭氏金浦系十九世裔孫。雍正13年舉人,乾隆2年(1737)進士,授江西鉛山縣令,兼弋陽縣令,歷升饒州府同知。
署廣西柳州府知府,湖南寶慶(今邵陽市)知府,山東濟東泰武道員,湖廣安襄鄖兵備道(今湖北之安陸、襄陽、鄖陽三地區,當時各為府)。致仕後家居近20年。其府第今存。
4、鄭復光
鄭復光(1780—約1853):清代著名科學家。字元甫、瀚香,安徽歙縣人。精通數學、物理與機械製造。1846年寫成《鏡鏡冷痴》5卷,集當時中西光學知識大成。
在完成此書的基礎上,製造了中國最早的一台測天望遠鏡。另著有《鄭元甫札記》(手抄本)、《鄭瀚香遺稿》(手抄本)、《安徽通志稿》有傳。
5、鄭振鐸
鄭振鐸(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字西諦,筆名有郭源新、落雪、ct等,出生於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中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訓詁家。
2、請說出五位鄭姓名人
鄭板橋:清朝書畫家,善畫蘭竹,秀麗蒼勁,亦工書法,所創"板橋體"獨具風格,號
稱"三絕",是"揚州八怪"之一。
鄭成功:明末名將,唐王賜姓朱名成功,授總統使、詔討大將軍,時人稱"國姓爺"。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寶,回族。明入宮為宦官,後從燕王起兵,有
功,賜姓鄭,曾奉命率艦隊七下西洋,途經三十餘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
紅海和伊斯蘭聖地麥加。
鄭 國:戰國時代的水利家,韓國人。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光祖:元朝著名劇作家,他和關漢卿、馬致遠、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
字"鄭虔三絕"。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鄭旦即西施,經過訓練,送到吳國作內
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3、百家姓鄭姓在全國的分布
(一)華北、東北地區鄭姓 華北、東北地區,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省市,是鄭姓人遷居較早和分布較為廣泛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對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的研究結果表明,鄭姓人口在北京占人口總數的0.797%,在遼寧佔0.567%,分別位居兩個城市的第22和第31位。 而據公安部戶籍資料,全國漢族人口中鄭姓在北京93315人,天津73390人,河北504857人,山西194802人,內蒙古113944人,遼寧276017人,吉林185985人,黑龍江271902人,山東688479人。 1、山東鄭姓 鄭姓人向華北和東北地區的遷徙,以遷入山東的為最早。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弟子鄭國居住的邴邑即在今山東境內,他大約還是目前所知在當地居住最早的鄭姓人。至於在此以後不同時期的鄭姓聚居地,歷史上主要有北海高密、任城、臨淄、泰山、兗州、濟寧、剛縣、寧陽等,當代又有掖縣、臨沂、日照、淄博、寧津、益都、沂南、臨朐、棗庄、章丘、揭縣、濟南、蓬萊、東平、巨野、黃縣等地。其中如電影藝術家鄭重是掖縣人,原炮兵副司令鄭惕是臨沂人,山東總工會主任鄭干是日照人,原東北義勇軍旅長鄭興是淄博人,原東北聯軍某師政治部主任鄭友榮是寧津人,原中共益都縣委書記鄭心亭是益都人,華東野戰軍某團政委鄭玉傑是沂南人,中共益都縣委書記鄭亦尼是臨朐人,戲劇導演鄭亦秋是棗庄人,山東政協副主席鄭緯尼是揭縣人,田徑名將鄭鳳榮是濟南人,抗日烈士鄭增信是蓬萊人,中共鄆北縣委書記鄭魯山是東平人,抗越功臣鄭憲桐是章丘人,鄭寶武是巨野人,醫學名家鄭麟蕃是黃縣人,等等,其籍貫所在的地區都頗為廣泛,幾乎遍及山東全省。 2、山西鄭姓 山西省鄭姓入遷時間較早,在漢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們在本書《秦漢鄭姓尋根》一章中所及的漢武帝舅衛青之父鄭季,家於平陽,是山西鄭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後,鄭姓又在永濟、河東、陽城、祁縣、太原、朔州等地獲得了發展,並相繼出了唐代太子太師鄭霸、鳳翔節度使鄭注、後周韓國公鄭仁誨、後唐司徒鄭琢、宋代太僕卿鄭本、元代劇作家鄭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鄭崇儉等著名人物。其中鄭注家於絳州翼城(今山西翼城棗園村),本姓魚,時稱"魚鄭",以剪除藩鎮割據、兵敗甘露之變而知名。至於當代的山西鄭姓人,在血緣上大多與他們有關,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區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為山西鄭姓的幾大居住中心。 3、河北鄭姓 河北鄭姓的來源最早與滎陽鄭氏由中原地區到這里避亂有關,後來又因為一些政治和社會原因不時有人遷居這里。在當代以前,鄭姓人在河北已分別居住在魏縣、永年、邯鄲、棗強、滄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間等地,並有唐代宰相鄭?、五代鳳翔節度副使鄭阮、元代昭永大將軍鄭溫、明朝兵部尚書鄭洛、御史鄭銘、清代江蘇巡撫瑞鄭瑞、直隸提督鄭魁士等人知名於世。其中鄭端是今天的棗強人,平時生活簡朴,為官清正,所到巡查之處吏民歡迎,因而名聞遠近。近代以後,鄭姓人又在灤南、新城、深縣、靜海、豐南、東光、玉田、蠡縣、安新、寬城等地繁衍發展。 4、北京鄭姓 北京鄭姓來源比較復雜,歷代遷入、遷出不斷,自元朝以後逐漸引起重視。由於這里長期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全國許多地區的鄭姓人到這里從事政治、經濟、文化事業。只是因為這些人仍以原有的籍貫相稱,去世後也幾乎全部歸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為籍貫的歷史人物並不多。只是到了近現代以後,留居下來的鄭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為籍貫,在注籍時也以北京籍登記,才使這里的鄭姓人顯著增加。如在1982年進行全國人口普查時,有人對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況作一調查,發現其中有198人姓鄭,這種結果,使鄭姓在北京大姓中成為第22大姓,並占被調查總數的0.794%。當然,居住在北京一帶的鄭姓人也並非絕對是在近現代以後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興人鄭永寬由於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孫也都分別在朝中擔任都指揮使等職務,便是一個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東部一帶,也相繼出了明代御史鄭己、清朝湖南布政使鄭源、山東既墨令鄭鳴岡等人著名人物,說明至少在明代時已有鄭姓人落籍北京。 5、東北鄭姓 在東北地區,遼寧省約在宋代以後開始有鄭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鄭宏及其子鄭京、鄭子聃等人知名於金代,分別官至金源縣令、吏部侍郎,其所在的家族也是當地早期最有影響的鄭姓家族。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滿清政府實行向關東地區的移民政策,致使不少生活在山東、河北等地的鄭姓人入遷遼寧,其中的一些甚至還從這里進一步遷到東北的其他地區。如著名的清朝遺老鄭文焯原籍山東高密,其祖先在清朝時遷居奉天鐵嶺(今屬遼寧),遂落籍為奉天鐵嶺人。至於當代,根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抽樣調查資料,在25029個遼寧人中有142人姓鄭,占被調查總數的0.567% ,排在遼寧大姓的第31位。這些鄭姓人主要分布在大連、沈陽、遼中、安東、建昌、海城等地,家族歷史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時期,並各有人知名於世。 (二)華東地區鄭姓 華東地區是鄭姓人遷居較早和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據1982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鄭姓在福建各大姓氏中位居第13位,在上海位居第36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黃鄭排滿街"的說法,可見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廣。另外,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省,鄭姓也都擁有廣泛的影響。根據公安部的戶籍資料,全國漢族人口中鄭姓在福建有930947人,江蘇349106人,浙江1021358人,安徽498713人,江西390265人,上海87016人。 1、福建鄭姓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為鄭姓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與鄭姓在歷史上不斷地向這里的遷徙和繁衍有關。其中龍驤將軍鄭昭西晉末年向今福州一帶的遷徙,以及中原地區的人在唐高宗時期和唐朝末年的遷入,我們都已在以前各章的有關章節中提及,而當地的研究者也稱鄭姓歷史上向福建的移民至少有三次。根據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三次移民在時間上也與我們此前所述一致,即分別在西晉末年、唐初和唐朝末年。其中第一次向福建的遷移也與當時的移民大潮有關,《建甌縣志》卷19的"禮俗志"中也記載:"晉永嘉末,中原喪亂,士大夫多攜家避難入閩。建為閩上游,大率流寓者居多,時危京刺建州,亦率其鄉族來避兵,遂以占籍。"《福州府志》卷75還對《建甌縣志》中所言中原士大夫流寓為何姓氏作了明確說明:"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際、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第一次鄭姓入閩的人來自北土中州,即以河南為中心的滎陽鄭氏後裔。至於鄭姓第二次入閩,是在唐高宗時,主要遷居閩江流域或沿海平原地區。其原因是由於在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玉鈴衛左郎陳政奉命擔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5000人入閩。這次隨他入閩的將領相傳有58姓,其中就包括鄭姓。後來,在五代亂離之際,光州固始王潮、王審知兄弟乘唐末大亂之機率兵轉戰江西、廣東後入閩,並建閩國,當時也有鄭姓人隨軍,從而形成第三次入閩高潮。在此後的閩國統治福建時境內相對安定,加上其統治者又注意羅致人才,拓展良田,發展生產,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這里也成了動盪年代人才的喘息避難之地。隨軍和前來避難的人不僅僅是中原士人,還包括"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賈,多避亂於此"。《全唐詩》卷763也記載:"時中原人士楊承體、鄭麟、韓渥、歸傅懿、楊贊圖、鄭戢等皆避亂入閩。"在這些被提到的名人中,鄭姓就佔了二位。加以當時"武夫悍卒,氣焰逼人,閩人戰栗自危,謾稱鄉人,冀其憐憫,或猶冀其拔用",本來就是滎陽世族的鄭姓人因出身高貴更使福建居民敬仰,以致有不少當地人前來聯宗,從而使鄭姓在當地的數量進一步增加。 再者,從人口數量上看,盡管目前還沒有人對福建全省的鄭姓人口進行具體統計,但對個別縣市的人口統計卻有人進行。如有人曾對福安縣甘棠堡數十姓調查,發現鄭姓居第三位,其祖先分別在唐宋之際入閩,並與林、蘇、陳等姓一起發展成為當地望族。此外,在同安縣的44個自然村中,共有鄭姓人口11794人;晉江有鄭姓1萬餘人,福州6萬餘人,福清13萬餘人,長樂7萬餘人。其中福清、長樂兩地的鄭姓人數量,都超過了當地全部人口的10%。而在福建全省,僅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中的25244人抽樣調查,就有439人姓鄭,佔全部被調查人數的1.739%,鄭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據第13的顯要位置。再者,福建鄭姓人還有許多遷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擁有海外鄭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總的來看當代以前的福建鄭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為中心,並呈逐漸向南發展趨勢,如今則以閩中、閩南為中心。歷史上和近現代的福建鄭姓人才絕大部分都出在這些地區,如唐代的文學家鄭咸是福州人,宋代的鄭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鄭成功是南安人,近代的鄭孝胥是閩侯人,現代文學家鄭振鐸是長樂人,等等,無不如此。而當鄭姓人遷居這里並在各地發展繁衍以後,由於本來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也對各地的文化和經濟發展作出過不少貢獻。同時,不少人還繼承了家族的尊祖敬宗、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注重家族內部的文化建設,建造祠堂和編修家譜,使家族內部始終保持一種雍睦有禮的和諧氣氛。其中如在周寧縣浦源村,由於其始祖朝奉大夫鄭尚八世孫鄭晉在宋代由滎陽遷來,為紀念先祖而建造了浦源鄭氏宗祠,從後歷代都進行維修或擴建,1996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地整修。該宗祠造型獨特,形同古船,其形狀相傳是因其先祖鄭尚的一個夢而來。鄭尚當年曾在宗祠旁的柳杉樹下小憩,夢見自己乘一巨舟,從者無數,財寶滿舵,醒後以為吉兆,遂立下遺願,要以此樹為船桅,建祠如舟形。後果子孫滿堂,人才輩出,成為當地望族。如今,該柳杉樹高十丈,干粗六圍,樹腹中空而枝葉茂盛,被村人奉若神明,稱為"靈檣"。整個祠堂為三進式殿堂建築,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正廳供奉著其歷代祖宗像及牌位,依次陳列著歷代珍藏的龍頭祖牌,是目前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2、浙江鄭姓 浙江鄭姓的歷史頗為悠久,最早大約與西漢初年齊國臨淄鄭姓的南遷有關,分布在會稽山陰(今紹興)一帶。至唐代,又相繼有中原人鄭虔、鄭至道等人遷居浙江,其後裔也分布於台州、臨海、寧海、仙居、三門、天台、黃岩等地。宋代以後,又有一些其他地區的鄭姓人入遷這里。如南宋人鄭清之遷居鄞縣,鄭自牖遷居遂安,其後裔都發展成為當地鄭姓中較有影響的支派。另外,又有來自江西上饒的鄭姓人遷居衢州,衢州鄭氏遷居金華、建德、溫州,遂安鄭氏遷居浦陽,等等,也都為浙江鄭姓的發展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後來也在各地有較大發展。總計在當代以前,鄭姓已分布於省內的永嘉(溫州)、湖州、歸安、嘉興、海鹽、平湖、杭州、寧波、茲溪、蘭溪、義烏、處州、括蒼、浦江等地,並各有一些代表人物知名於世。如漢代太尉鄭弘是山陰人,宋代太師鄭清之是寧波人,國子監丞鄭彥是嚴州人,朝請大夫鄭宗強是金華人,鄭汝岡是處州人,龍圖閣直學士鄭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學者鄭忠是嘉興人,明代禮部尚書鄭沂是浦陽人,學者鄭圭是杭州人,鄭伉是衢州人,御史鄭公智是寧海人,清代名士鄭宏是海鹽人。在這些人中,鄭伯熊是南宋著名學者,以開明的政治態度和學以致用的學術歸旨聞名於世,也是南宋"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弟鄭伯英也是浙東碩儒,與其兄並稱"大小鄭公"。其季弟鄭伯海、從弟鄭伯謙也都繼承家學,名聞一方,被《宋元學案》譽為"永嘉之學宗鄭氏"。此外,浦江鄭氏從南宋到明朝"九世同居",是鄭姓史上著名的大家族,明初分財異居後相繼遷到福建、浙江、湖廣、四川、安徽、廣東、江西、河南、雲南、山東、陝西等地,發展嬗變情況在鄭姓中有典型意義。 當代,鄭姓在浙江的分布更為廣泛,僅在東部地區的人口比例就達到3% 以上,而臨海也有2萬多人,被認為是鄭姓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3、江蘇鄭姓 江蘇鄭姓入遷較早,當代以前已散處南京、蘇州、無錫、徐州、淮安、吳縣、揚州、興化、江都、江寧、江乘、吳江等地,以後又有較大發展。從入遷時間和血統源流看,江蘇鄭姓的來源最早與孫吳名醫鄭泉和西晉末年滎陽鄭庠的南遷有關,其後裔也散處於京師建康(今南京)一帶。特別是鄭庠,被後人譽為渡江始祖,其後裔也散處於江蘇中南部一帶,並繁衍發展為蘇州鄭氏、揚州鄭氏、興化鄭氏等。至南北朝時期,出自滎陽鄭氏的鄭頤父子遷居彭城,成為徐州鄭氏的開基祖。此後,徐州鄭氏又遷居淮安等地,成為江蘇鄭姓的另一大支派。 歷史上的江蘇鄭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鄭戩(蘇州人)、吏部侍郎鄭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鄭為虹(江都人)、清代畫家鄭燮(興化人)等,近現代則有音樂家鄭覲文(江陰人)、海洋學家鄭重(吳縣人)、物理學家鄭一善(武進人)、原江蘇省長鄭謙(溧陽人)、畜牧學家鄭丕留(太倉人)、醫學家鄭思競(靖江人)、林學家鄭萬鈞(徐州人)等。在人口上,目前僅知泗陽縣有1萬多人,興化市有4000多人,其他各地的情況尚待進一步統計。 4、江西鄭姓 江西鄭姓在歷史上主要由鄰省遷來,或者因做官的緣故而留居當地,著名的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陽、玉山、上饒、貴溪、撫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在當代,鄭姓的分布也較為廣泛,其中心主要在東北部各地,其中尤以弋陽、石城、泰和、橫峰、修水、贛州、瑞金、銅鼓、清江、玉山、興國、萬載、上饒等地為多,影響也較大。今天的鄭姓之所以仍在這些地區知名,並且擁有較多的人口,正是從歷史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5、安徽鄭姓 安徽鄭姓以沛郡(治今宿州)鄭氏形成最早,約為秦漢之際由陳郡或宋城分出,逐漸發展成為當地大族。三國時,沛郡鄭氏曾有人隨孫策起兵,從此南遷皖南或江浙地區。歷史上,安徽鄭姓在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則以廬江、定遠、合肥、長豐、宣城、來安、鳳陽、英山、蕪湖、霍丘、六安、歙縣、祁門、桐城等地的鄭姓人較為知名,其中歙縣、宣城、合肥、鳳陽、祁門等地的鄭姓人便是直接由歷史上的鄭姓發展而來的,其他地區的鄭姓則是這些地區遷出和進一步的繁衍發展。 安徽各地的鄭姓知名人物,在歷史上主要有宋代鹽鐵督監鄭昌(宣州人)、元代奉義大夫鄭玉(歙縣人)、明代劇作家鄭之珍(池州人)、禮部郎中鄭居貞(歙縣人)、刑部尚書鄭三俊(池州人)、漳國公鄭亨(合肥人)、名將鄭遇春(鳳陽人)、清代畫家鄭汶(徽州人)、科學家鄭復光(徽州人)、學者鄭相如(涇縣人)等,當代則有哲學家鄭昕(廬江人)、藝術家鄭榕(定遠人)、少將鄭蘭蓀(桐城人)、原安徽人大副主任鄭鎖(長豐人)、基督教名人鄭建業(蕪湖人)等。在這些名人中,元代奉義大夫鄭玉父鄭千齡,家於今歙縣西郊鄭村。他本人是元末高士,隱居鄉里,不願做官,創辦了師山書院,講經傳學,被尊稱為"師山先生"。由於有恩於鄉里,他的子孫在明代成化丙戍年(1466年)為他建造了一座紀念建築,又名鄭氏宗祠。整個宗祠由門坊、門廳、寢堂、享堂和天井組成,總面積1838平方米,全部是磚木結構,硬山頂、四合院式,空間高大。宗祠門廳七間,進深八步。兩邊耳室各開一門。享堂面闊五間,深十一步,是族人議事的主要場所。後面寢堂放祖宗牌位。整個宗祠氣勢恢宏,是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宗祠之一,現被辟為古徽州民俗風情博物館。 6、上海鄭姓 上海鄭姓入遷較晚,早期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區四周各縣,知名家族有明代嘉定鄭氏、清代青浦鄭氏等,代表人物有禮部郎中鄭閎和畫家鄭基成等。近代以後,隨著上海的飛速發展,許多鄭姓人也由於不同原因相繼遷入,並在當地注籍。僅據1982年的人口普查抽樣資料,在25092人中有159人姓鄭,占被抽樣總數的0.634% ,居當地大姓的第36位。另據當地人對1994年人口資料的抽樣調查,鄭姓居當地大姓的第32位。
4、鄭姓名人有哪些呢
鄭姓的名人有:鄭旦、鄭袖、鄭國、鄭興、鄭玄、鄭和、鄭成功、鄭燮、鄭淵傑等等。
1、鄭旦
鄭旦,春秋末期越國人。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2、鄭國
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3、鄭和
鄭和(1371年? - 1433年), 回族,本姓馬,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4、鄭吉
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鄭興、鄭眾:河南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
5、鄭板橋
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5、鄭姓歷史名人
鄭振鐸、鄭伯奇、鄭毓秀、鄭午昌、鄭天挺、鄭國鴻、鄭文寶等。1、鄭振鐸: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代表作品有《貓》《我們是少年》等。2、鄭伯奇:電影劇作家、文藝理論家,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
鄭振鐸、鄭伯奇、鄭毓秀、鄭午昌、鄭天挺、鄭國鴻、鄭文寶等。
1、鄭振鐸: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代表作品有《貓》《我們是少年》等。1898年12月19日出生於浙江省永嘉縣,1958年10月17日去世。
2、鄭伯奇:電影劇作家、文藝理論家,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代表作品有《泰山鴻毛》《華山艷史》《女兒經》《到西北去》等。1895年6月11日出生於陝西長安,1979年1月25日去世。
3、鄭毓秀:政治家、法官、律師,推動法制建設和女權運動。1891年3月20日出生於廣州府新安縣,1959年12月16日去世。
4、鄭午昌: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家,代表作品有《中國畫學全史》《石濤畫語錄釋義》《畫余百絕》《中國美術史》等。1894年2月24日出生於浙江嵊縣,1952年7月15日去世。
5、鄭天挺:歷史學家、教育家,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組負責人、在南開大學創建明清史研究室。代表作品有《清史探微》等。1899年8月9日出生於北京,1981年12月20日去世。
6、【1265】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鄭姓人物?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開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時要做好防護工作呀。漢末三國時期人才俊彥如過江之卿,他們有些來自同一宗族,也有些獨自前行者。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鄭姓人物們。
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的鄭姓人物,列一份名單: 鄭泰、鄭渾、鄭袤mào、鄭崇、鄭玄、鄭益恩、鄭小同、鄭遂、鄭甘、鄭沖、鄭徽、鄭像、鄭熙、鄭岐、鄭寶、鄭文信、鄭翼、鄭度、鄭綽、鄭泉、鄭胄、鄭禮、鄭嫗 。這些人物散落在各個勢力中,而鄭玄必然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
「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三國志·荀攸傳》
【 鄭泰、鄭渾、鄭袤、鄭崇 就放在一起了,他們都是鄭眾的後人。鄭泰在漢末被何進徵辟,還參與了何顒、荀攸誅殺董卓的謀劃,事情敗露後逃離長安。鄭渾是鄭泰的弟弟,他在地方任職時深得百姓愛戴,還留下了個「鄭陂」。鄭袤是鄭泰之子,官至西晉司空,鄭崇是鄭渾之子,在鄭渾逝世後被封為郎中】
「告高密縣為鄭玄特立一鄉,名為鄭公鄉」——《三國志·崔琰傳》註解
【 鄭玄、鄭益恩、鄭小同 也放在一塊,鄭玄是漢末時期名士,在經學方面登峰造極,他結合自身所學還創立了「鄭學」。鄭益恩是鄭玄之子,僅有的事跡是在支援孔融的路上被殺。鄭小同是鄭益恩之子,因為掌紋與鄭玄相似得名,他曾教授過曹髦,聽過司馬昭一句「寧我負卿,無卿負我」後被鴆殺】
「十二月,以光祿勛鄭沖為司空」——《三國志·齊王紀》
【 鄭沖、鄭徽 同樣算一家,鄭沖、鄭小同都曾教授過曹髦,鄭沖更是在西晉官至太傅,頗受重用。他沒有留下子嗣,就過繼了侄子鄭徽】
「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三國志·武帝紀》
【 鄭遂 ,黃巾之亂中的眾多犧牲者之一】
「是月,馮翊山賊鄭甘、王照率眾降,皆封列侯」——《三國志·文帝紀》
【 鄭甘 ,降而復叛的人物,一如當年的昌豨】
「又遣士鄭像出城傳消息,或以語恪,恪遣馬騎尋圍跡索,得像還」——《三國志·齊王紀》
【 鄭像 ,他和劉整二位義士在諸葛恪圍合肥時出城求援,不過都落入諸葛恪之手...】
「玄菟郡高顯縣吏民反叛,長鄭熙為賊所殺」——《三國志·高貴鄉公紀》
【 鄭熙 ,漢末三國各郡縣叛亂總有人會支付代價】
「與徐州刺史鄭岐爭屋,引節欲斬岐,為岐所奏,不直,坐免還」——《三國志·曹爽傳》註解
【 鄭歧 ,桓范曾與他起了爭執,甚至桓范還起了歹念,反而被鄭歧舉報】
「揚士多輕俠狡桀,有鄭寶、張多、許乾之屬,各擁部曲」——《三國志·劉曄傳》
【 鄭寶 ,縱橫廬江的豪傑之一】
「馮翊甲族桓、田、吉、郭及故侍中鄭文信等,頗以其各有器實,共紀識之」——《三國志·裴潛傳》註解
【 鄭文信 ,僅有的記載說明他是馮翊人士,官至侍中,顯然頗得天子信任】
「臣與安豐護軍鄭翼」——《三國志·毌丘儉傳》註解
【 鄭翼 ,乾脆就只留下了一個官職...】
「鄭度說璋」——《三國志·法正傳》
【 鄭度 ,曾試圖勸說劉璋阻止劉備入蜀,然而沒被採納】
「洪即啟太子,遣其親兵,使將軍陳曶、鄭綽討元」——《三國志·楊洪傳》
【 鄭綽, 季漢勢力的將軍,在平定漢嘉太守黃元叛亂時留下了姓名】
「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三國志·吳主傳》
【 鄭泉, 極其喜好飲酒,算上他三國各勢力中均有鄭姓人物出現】
「鄱陽、新都民為亂,廷尉丁密、步兵校尉鄭胄、將軍鍾離牧率軍討之」——《三國志·孫亮傳》
【 鄭胄 ,曾依法懲治了呂壹的賓客,觸怒呂壹後憑借潘濬、陳表等人求情才倖免】
「昭與孫紹、滕胤、鄭禮等,采周、漢,撰定朝儀」——《三國志·張昭傳》註解
【 鄭禮 ,或者鄭札,能參與制定朝儀也是位飽學之士】
「孤城鄭嫗能相人,及范、敦、達八人,世皆稱妙,謂之八絕雲」——《三國志·張昭傳》註解
【 鄭嫗 ,唯一一位女士卻沒能留下具體名字,吳中八絕之一】
如有疏漏,還望指正。
7、鄭姓名人有哪些?
鄭姓的名人有:鄭旦、鄭袖、鄭國、鄭興、鄭玄、鄭和、鄭成功、鄭燮、鄭淵傑、鄭爽等等。
1.鄭旦
鄭旦,春秋末期越國美人。出生於越國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居浣紗溪東。美艷絕倫.
越王勾踐自吳歸越,卧薪嘗膽,誓滅吳國。鄭旦與西施同被選為進獻吳國的八個美人中的一員,在越教授以禮儀,習以歌舞,用以迷惑吳王夫差。鄭旦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與西施有「浣紗雙姝」之稱。
2.鄭國
鄭國,戰國時期韓國卓越的水利專家,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新鄭)人。鄭國曾任韓國管理水利事務的水工(官名),參與過治理滎澤水患以及整修鴻溝之渠等水利工程。後來被韓王派去秦國修建水利工事,從而「疲秦」,而鄭國渠修建之後,關中成為天下糧倉,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美名。雖然鄭國作為間諜不成功,但是作為一名卓越的水利專家,治理水患,改變了關中農業區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為富饒之鄉。鄭國渠和都江堰、靈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3.鄭和
鄭和(1371年? - 1433年), 回族,本姓馬,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早年經歷不詳,據推測於明平雲南之戰中為明軍所擄,1385年隨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隨即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後因在靖難之役中有功,被賜姓鄭,升任為內官監太監。
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間,鄭和去世,一說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里國。骨灰葬於南京弘覺寺地宮,今南京牛首山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4.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5.鄭爽
鄭爽,1991年8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2009年,鄭爽因主演現代劇《一起來看流星雨》進入演藝圈,並憑借該系列劇獲得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劇最佳女演員提名。2012年,鄭爽憑借個人首部電影《畫壁》獲得香港電影導演協會年度新演員金獎和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提名。2014年,她因主演仙俠劇《古劍奇譚》而獲得第13屆華鼎獎全國觀眾最喜歡的影視演員。
參考資料網路-鄭爽
網路-鄭成功
網路-鄭和
網路-鄭旦
網路-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