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是地震帶
1、廬江縣是在地震帶上嗎
這個地震學上很有名啊。郯城—廬江斷裂帶,(又叫郯廬斷裂帶)廬江是地震帶的南端,也是中原地區少有 的地震帶
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也只有5.5級發生在定遠縣
2、安徽省廬江縣是地震帶嗎
安徽省廬江縣是地震帶。
廬江縣地處皖中,北瀕巢湖,南近長江,西依大別山脈。東與巢湖市、無為縣接壤,南以樅陽縣、桐城市為鄰,西靠舒城縣,北抵肥西縣。介於東經117°01′—117°34′、北緯30°57′—31°33′之間,總面積2348平方千米。
安徽地處華南地震區(Ⅰ3)和華北地震區(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斷裂以南隸屬華南地震區中的長江中下游地震亞區(Ⅱ4) ,進一步劃分又分屬麻城—常德地震帶 (Ⅲ7)和 揚州—銅陵地震帶(Ⅲ8)。
合肥—明港斷裂以北,隸屬華北平原地震亞區(Ⅱ6) ,進一步劃分又分屬許昌—淮南地震帶 (Ⅱ9)和營口—郯城地震帶 (Ⅲ10)。
(2)廬江是地震帶擴展資料:
一、中國六大地震帶
1、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2、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3、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4、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5、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6、吉林、黑龍江的東部。中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二、揚州—銅陵地震帶
該帶 「北界是盱眙—響水口大斷裂和郯城—廬江深斷裂的南段,南界是無錫—崇明大斷裂和江南深斷裂,構成一北東向的楔形,東北端延伸入黃海海域,西南端收斂於江西九江附近」。安徽長江沿岸地區 (江南深斷裂以北)位於該帶的西南部分。
揚州—銅陵地震帶「自公元 999 年至今共記載了 25 次強震,其中 6 級以上地震 11 次。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長江破碎帶兩側及黃海海域」。「全帶 11 次 6 級以上地震有 9 次位於黃海,最大震級達 6.75 級」 。此外,該地震帶中江蘇溧陽地區緊鄰安徽,1979 年又發生 6.0 級地震,顯示了較強的地震活動水平。
揚州—銅陵地震帶中的安徽部分,歷史上曾發生兩次破壞性地震,即 1585 年巢縣 5.5 級 和 1743 年涇縣 5.0 級地震。
3、廬江會發生地震嗎?
廬江處於郯廬地震帶,因此有可能會發生地震。
郯廬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國東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規模宏偉,結構復雜。是地殼斷塊差異運動的接合帶,是地球物理場平常帶和深源岩漿活動帶。它形成於中元古代。經歷了多期構造。它不僅是一條「長壽」的以剪切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而且是一條仍繼承著新構造運動方式,以右旋逆推為主的活斷裂帶,同時也是一條具有明顯分段、活動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動帶。
4、廬江縣地震帶上海有沒有應相
沒有。廬江地震帶是歐亞板塊內部一個新生代相對活躍的岩石圈斷裂系統,上海不在地震帶上所以沒有影響,上海沒有發生比較大的地震的記錄。廬江縣,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南部,毗鄰巢湖市、無為市、樅陽縣、桐城市、舒城縣、肥西縣,毗鄰水域包括巢湖和長江。
5、巢湖市廬江縣在地震帶什麼位置?
郯廬斷裂帶,是我國東部一條規模巨大的切穿地殼的深大斷裂帶,又是華北地區強地震帶之一。它南起湖北黃梅,向北經安徽廬江、嘉山,江蘇的泗洪、宿遷、新沂,山東郯城、濰坊,穿過渤海灣而挺伸到東北境,總長2400公里以上。
它形成於太古代末期,中元古代末得到發展,中生代活動最為強烈,新構造期乃表現強烈的活動。在魯南蘇北地段。該斷裂帶由四條主幹斷裂組成,在郯廬斷裂系縱貫中國東部,它是中生代以來在一些古斷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郯廬斷裂帶為主幹,南北均有一些分支,形成一個具有成生聯系的斷裂系統。居於中段的郯廬斷裂帶由一束平直的走滑斷裂組成,斷面向E陡傾,在其兩側變形特點有明顯不同。東盤以長距離牽引拖曳為主,斷續出露的青白口紀張八嶺群、南華—震旦系及古生代地層,在廬江、張八嶺一帶呈NNE走向,向北逐漸向東偏轉,至蘇北宿遷—泗洪、響水—淮陰一帶轉為NE、NNE向。總體呈NE—NNE向大型弧形構造,其間可能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拉斷現象,顯然具牽引弧特點。至於肥東地區出露於郯廬帶中的闞集岩群、肥東岩群等中深變質構造岩片,這些古老硬脆的塊體,很可能是走滑錯斷的碎片。還需要說明的是在郯廬斷裂帶的南部廣濟、宿松等地斷裂兩側的震旦紀及早古生代地層大致呈由NWW向轉為NE向的弧形,平移錯動不顯著,說明郯廬斷裂帶南部是在一個向南凸出的弧形構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大走滑拖曳部位在郯城、廬江一帶,向南逐漸減弱消失。
郯廬斷裂帶的西盤構造帶與構造線主要為NWW至EW向,與走滑斷裂帶直交,不具拖曳特點,出現巨大斷距。郯廬斷裂帶南端達長江北岸,與揚子陸塊北緣逆沖斷裂帶以及大別推覆體前緣斷裂帶同時終止廣濟附近,即他們具有共同終點。由此不難設想郯廬斷裂帶西側的深層俯沖和大推覆與郯廬斷裂帶的大平移有密切的成生聯系。平移作用導致和加強了西側華北陸塊的深層俯沖和大別塊體向南擠出與推覆效應。而推覆與俯沖是以郯廬斷裂帶為邊界條件,並使走滑斷裂帶隨推覆同步發展延伸。這種走滑與推覆的聯動現象在中國東南部已有多處見到。郯廬斷裂系南延部分的廬江—懷寧斷裂,平移距離很小,該斷裂在湖口與贛江斷裂帶相接後,因九嶺疊瓦式逆沖推覆帶沿其西側向SSW方向推移,使其平移特徵得到顯著加強,以後形跡斷續零星,至粵西地區主要是遷就利用了較古老的四會—吳川斷裂帶,又有所加強。郯廬斷裂系北段為舒蘭—依蘭斷裂帶和敦化—密山斷裂帶,斷裂走向也向NE偏轉,左行走滑作用明顯減弱,敦化-密山斷裂後期右行走滑則比較明顯。根據地質依據和大量定年數據,郯廬斷裂帶啟動於三疊紀末(2088Ma~245 Ma)(王小風等,2000),強烈走滑於侏羅紀—早白堊世(100 Ma~208 Ma),晚白堊世至古近世為伸展期,新近紀又有一些擠壓或右行走滑。斷裂帶西側大約也在印支期發生了華北陸塊向南俯沖,處於中下地殼的大別山「山根」受到擠壓深層發生超高壓變質,開始擠出,在中部層次形成低溫高壓藍片岩帶。於侏羅紀時岩塊大規模向南逆沖推覆,在白堊紀時大別山體開始隆升,周邊斷陷。東南沿海的長樂—南澳斷裂帶走滑剪切的時限集中於100 Ma~120 Ma(舒良樹,2000)。所以中國大陸東部的NNE向走滑作用啟動時間有所不同,但均結束於100 Ma前後。橫向上把地殼切割成「兩塹加一壘」的構造結局。
6、安徽廬江縣地震帶包含那幾個鎮
合肥市廬江縣各鎮。根據地質力學的觀點,我國大致可分為20個地震帶,其中合肥市廬江縣發生3.0級地震。安徽,簡稱「皖」,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7、安徽廬江會地震嗎
會,我是廬江人!廬江屬於地震帶!
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合肥靠近這個地震帶--郯城-廬江斷裂帶。這是一條大斷裂。在這條斷裂上有可能發生地震。這條斷裂通過肥東的王鐵-撮鎮到廬江,過桐城、潛山擦大別山的東緣而過。
8、廬江縣是在地震帶上嗎
四大地震帶這個標准不一,當然廬江是地震帶。
百度文庫:李四光預測的中國四大地震帶:http://wenku.baidu.com/view/c6d3067001f69e31433294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