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縣一市 » 肥東楊氏家譜

肥東楊氏家譜

發布時間: 2023-02-21 03:28:19

1、誰知道完整的楊氏族譜???

修譜
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元末戰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采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楊氏家乘》第一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後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於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共20卷。 清代為私修家譜的大發展的時代,雍正皇帝撰寫了《聖諭廣訓》,下令在各地方宣講,敦促各宗族「修族譜以聯疏遠」,各級官僚及地方士紳起而應之,各宗族聞風仿效,家譜之盛,遂為空前。民國時期,篤宗族、勤譜事之風未曾稍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譜之風稍歇,20世紀80年代後,因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推動,許多族姓又興起續修、重修之風,如重慶萬州、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分別致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請同鄉同姓寄去生平業績,以便輯入族譜。這時的家譜,傳統的功能已相當淡化,聯絡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徑發展鄉里經濟,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久離鄉里的楊姓成員,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託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懷,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的驕傲之情。 家譜修好後,要定期續修,一則續上後出子孫,二則根據家族內部調節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適當修改族規。 續修家譜,並不單是循例而行,也是調整族內關系的需要。
編輯本段保存
族譜印好後,譜版安置在小宗祠內,各版片之間用紙搪隔,以免損傷,外用木箱封裝,擱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譜的,要經管理小宗祠者問清來歷,如果確是嫡派子孫,備辦好紙張後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別處,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領出家譜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記,註明領取時間及領譜人,以便稽查。各家領回的家譜要用木匣裝載,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於書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曬晾,不能讓其稍有蛀爛之跡。凡逢歲時祭祀,各家帶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驗看一次,如發現有鼠嚙、油污、墨浸及磨壞字跡等現象,族中長輩,要在祖宗牌位前對持譜人嚴厲申飭,並當眾罰銀三兩,歸人祠內,以充日後修譜之資。拒不從命的,不得參與祭祀。家譜不得謄抄,不能傳與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孫瞞眾覓利,族眾共同驅逐他,從此不許人祠。這類規定,在不少楊姓家譜中,都有或詳或略的交代。
編輯本段內容體例
譜序
主要記述族姓的來源,先世德行、宗族的遷徙和本家譜的編修、續修情況。譜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請當時的社會名人執筆,詳細敘述族姓的起源、發展和遷徙的全過程。以使後代子孫知道祖先源流和他們輾轉遷徙的艱辛。
譜例
也稱凡例,說明家譜編修的基本原則,家譜的作用和編修家譜的必要睦。
世家
記述本族的名人事跡。
誥敕
記錄當朝政府對本族人的旌獎文書。
像贊
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畫像,在其後寫上贊語,歌頌其功德。
世系
這是家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輩分寫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繼承關系。
傳志
記述先祖名人仕宦的傳記,以教育後代子孫。
家訓
對子孫的教育准則。
祠規
記述本族祭祀的規矩。
祠堂
記載墳墓、義庄等財產情況。
編輯本段文獻目錄
《弘農楊氏重修房譜》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於福建明溪,為宋代著名學者楊時房譜。該譜除世系傳記外,還匯編了有關楊時的誥封敕令及楊龜山年譜、畫像及龜山故里圖。該譜藏於明溪縣龜山鄉楊時直系 23代後裔家中。 《墨楊氏家乘》有清至民國續修刊本及排印本。該譜除詳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記敘元旦大祭等家族儀式及規程較詳,對楊氏族人的定婚許字,喪儀葬禮等也有一定之規。民國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載楊玠《家法》條規較細。 《武林楊氏宗譜》有民國年間抄本復印件。該譜卷l為楊氏《祭規》,訂於清乾隆年間,共22條,前面數條為先祖遺規,以後為族眾同訂。譜中所記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詳。 《民國黃梅宗譜》該譜托為楊業宗譜,所載祖宗世系多據民間傳說故事以編制,世系謬亂,人物真偽不分。 《咸豐平越楊氏重修小宗祠譜》清楊裕深重修,刊本。 《楊氏譜書》民國時期楊錫綬等續修。該譜包括序及世系等內容。吉林永吉楊氏為滿族,譜序稱原為漢人,康熙年間由山東登州萊陽縣遷居永吉州地方,後人吉林鳥槍營鑲黃旗漢軍。譜載始遷祖楊榮,至今傳14世。該譜為了解東北楊姓遷人情況提供了線索。 《楊氏族譜》該譜為遼寧岫岩滿族易穆查氏族譜,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立譜。參與修譜者有楊偉、楊春靜、楊恆榮等。譜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諱年庚、長幼次序,並註明遷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孫繁衍情況。對族中先人事跡略有考實。了解易穆查氏的改從楊姓,該譜提供了重要依據。 《楊氏族譜》貴州天柱藍田鎮楊氏族譜。1930年楊正光錄,楊恩培藏。封面標明「四知堂第」。譜序謂由南昌府豐城縣遷來,至修譜時已歷 2l世,至收藏者為23世。譜中載字派三種,略有不同,反映由於分房帶來一定變化。 《楊氏族譜》貴州獨山楊一誠草創,楊祖芳重修,亦托為弘農楊氏支系。該譜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傳等內容。譜載先祖楊春為明末人,由江西來黔貿易,卜居獨山,至修譜時傳13世。該譜為木刻本。 《楊氏譜系》黔西彝族楊氏譜,楊氏後裔於民國年間據彝文譜纂修。該譜包括源流、世系、彝漢文對照烏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釋略等內容。譜至始祖迄修譜達73代,唯中間有闕佚。該楊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歸流,始從漢姓。該譜為研究黔西楊氏源流的重要文獻。 《楊氏家譜史》貴州桐梓楊修禮、楊修國等,1990年據舊譜及其他文獻編纂。修譜人稱為播州楊氏土司始祖楊端第44代孫。譜分三卷,內容較為豐富,重要者有世次記、碑記、姓氏來源、世系源流、譜系、名宦詞、人物事跡、仕居分派史、承續總歌及註解、正宗源流等。該譜自楊端往上溯48代,謬悠難信;白楊端始譜至今歷47代。該譜為鉛印本。 《弘農楊氏宗譜(殘)》始修於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豐初年楊月三等續修。據譜可知楊月三之族散居於安徽合肥、廬州等處。該譜為刻本。 《楊氏家譜》民國楊芝田編,該譜始修於明萬曆年間,至楊芝田已為五修。據譜可知楊芝田之族散居山東臨沂、沂州等地。該譜為石印本。 《衡湘楊氏族譜》清楊世准修。譜中稱其堂第為「清白堂」,認為弘農支系。據譜可知楊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陽、湘鄉等地。該譜為刻本。 《楊氏列代世系表》民國楊培志編。該譜為鉛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墳墓祭祀一覽表。楊氏宗譜(殘)據殘卷可知譜主為重慶開州人,世系不全。 《寧都城東郁公派族譜》 《寧都楊氏族譜》 《宏農楊氏宗譜》 《楊氏銅城族譜》 《郴州楊氏十修族譜》 《藍山楊氏族譜》 《草塘楊氏七修族譜》 《卧龍楊氏四修宗譜》 《濟邑梅川楊氏宗譜》(乾隆三十六年修) 楊玉清、楊興韶主編的《豐順楊氏九修族譜》 《靖州楊氏宗譜》 《楊凝式家譜》 《楊氏血脈譜》 《楊氏家譜狀並墓記》 《楊氏支分譜》 《楊氏譜》 《楊愔家傳》 《楊氏家乘》 《宏(弘)農楊氏重修房譜》 《咸豐平越楊氏小宗祠譜》 江西《宜春北關五甲楊氏支譜》 山東《即墨楊氏家乘》
編輯本段某支系楊姓字輩
民國十二年(1923年)楊姓重新立宗續譜字輩:登、成、永、宏、福、生、考、義、和、平十字排輩為序。 近代楊貴德等在桐梓縣婁山關鎮虎峰山楊價崇德廟開會討論百字譜: 弘農俊傑英、榮華澤祥禎、文武科舉錦、福祿寧康興、太師忠書令、唐宋才嘉兵、漢隋相尉權、崇德懷仁君、蘭桂照輝映、侯州盡雄偉、盛海波濤涌、覺理沖凌雲、啟後繼乾坤、慎思貴富民、樹以成良言、勛著永綿傳、嚴潔孝順模、喜慶輔龍騰、昌發山西籍、源遠承家業。 後修改為:三知承俊傑、榮華澤祥禎、漢隋相尉才、盛德懷仁君、文武科舉錦、唐宋建奇勛、太師奉旨令、侯州憶雄英、滄海波濤涌、虎躍起龍騰、滿門忠烈鼎、豐功壯凌雲、慎思傳清白、後裔靖康寧、蘭桂照輝映、福祿顯家聲、昭著千秋范、源遠偉業興、廉潔行孝順、繼發晉乾坤。

2、求找楊氏家譜字輩

楊氏家譜字輩如下:

重慶:永秉必朝廷興仁可以德世代有賢良忠正剛常澤源本至圭錫涵良佑成均漢校宣台伯海堂照筆明,永正傳朝國家和萬事興忠厚成名遠詩書裕後昆祖德根基長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運才學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樹蔭。  

志道世榮懷錫德永發祥敬守國庭獻登崇孝友良進修全大美敏學煥文章立念思先澤繼承正啟芳,再政通光國恩卿中良相傳登大順。  



湖北沔陽: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遠世代克成 。 

湖南:廷進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國定常公枝開榮芳友萬世永興宗堯政應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讓傳國美忠良永遠彰。  

四川: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長宜從新知時成先以安全多加仁文元朝顯達人承先緒善述紹嘉聲曾榮昭督慶百代著芳明林朝懷秀賢體忠大友維正其時長發祥世永昌修德澤征宗幫衛祖宗顯民洋。 


 

源自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



源於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2)肥東楊氏家譜擴展資料:

楊氏典故〖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於《列子·說符》。相傳,有一次楊子(即楊朱,是戰國時一位學者)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於是他派全家會去尋找,同時也請楊子的僕人幫著去找,楊子對此大為不解,感嘆著問,失掉一隻羊為什麼要那麼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說,因為歧路太多了。

可是他們找了一整天回來,楊子問找到沒有,他們都嘆息說沒找到。楊子又感到不解,詢問其中的原因,他們回答說:「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說,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們不知道羊往哪一條岔路上去,所以就回來了。

楊子聽後感觸頗深,家裡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楊子:「羊是不值錢的畜牲,何況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為什麼要這樣心事重重的?」楊子聽後並沒有回答。可是這些話被站在一旁的楊子的學生聽到了,他感慨地說:「道路因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丟失。

學者因為經常替別人打主意而往往為此喪失了性命,楊子的不快樂難道還不明白嗎?」後來,人們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復雜多變,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會犯錯誤。

3、安徽楊氏家譜比如:有,功,繼,子,下面怎麼排的?

你好!這一般只有本族族親知道,而在網上遇到族親的幾率是很小的。

每個姓氏都有很多支派,每個支派的行第、字輩也不一樣。建議你找找本族的族譜、宗譜,裡面有詳細的記載。一般族譜在族長、族頭那裡,或者族裡指定的某個人保管,另外祠堂也會有。建議你去找長輩,父親、爺爺、父親的兄弟、爺爺的兄弟、或者其他族親問問。

如果找不到族譜,試試下面的方法。

【附】尋祖步驟

一、尋根問祖第一步,必須搜集到相關資料

1、先祖遷居前居住地的確切記載(家譜記載或口頭流傳,如果是做官遷來的可以查看當地地方誌史書記載)

2、始遷祖的名、字、號、排行字型大小,始遷祖生卒年月及相關生平事跡,典故。(始遷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號和有無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輩;

4、始祖的相關資料(始祖其他旁證資料,如哪個郡望,和誰是本族);

5、家族的遷徙史(如遷徙年月,還有遷徙的故事傳聞)。

6、始祖和所修現有家譜的年代。

二、尋根問祖第二步:怎麼搜集尋根資料?

1、有家譜的查看家譜,一般家譜的記載最清楚。

2、沒有族譜的,查看祖墳墓碑文字 ,特別是始遷祖的墓碑,大都能發現一些有價值的資料。

3、沒有族譜也沒有碑記的,只能多問問族中老人,認真記錄他們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輩、故鄉風物人情、故事傳說等;盡可能的和老人交談了解,並把這些珍貴的資料通過各種方式記錄下來保存。

4、查看家裡有沒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產契約,可以大致考查出始遷祖的名字,和所處的時代。

三、尋根問祖第三步:尋根信息的對接和確認

尋根信物並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譜記載的、口頭流傳的祖先名號、祖墳祖墓這些尋根信息,通過網路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認對接的這些信息,沒有相似點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尋根信息越詳盡,尋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對於始遷祖的來源地名,因為在不同年代記載的方式不一樣,比如多少都、什麼府、郡之類的,可以根據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縣志,尋找到詳細的精確位置,再對照如今的地圖進行確認,也可以根據當地的人加好友咨詢。

四、尋根問祖第四步:尋根的方式和實地考查

把以上這些東西收集得越豐富越好,然後在網上尋找宗親網、姓氏網,發布尋親信息。也可以在當地論壇發帖,再或者搜索加入當地QQ群,進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親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譜資料庫平台網站搜索。在網上聯繫上祖居地宗親後,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關情況;當大量資料能夠確認對接上以後,可以到祖居地實地走訪。在根據祖籍族譜記載,找出是否有外遷人員,與始祖資料是否一致來進行確認。

希望對你有幫助~

4、楊家輩分「高曾耀祖德」前面和後面那些是什麼。

河南濟源楊氏字輩:「松柏枝鴻春,文來守世,朝於明廷,道全德備,承紹維雍」。 河南平頂山(祖籍:山西棗園)葉縣全集村、郭呂庄/魯山、舞鋼楊氏老字輩:「雲峰林武玉文」; 新字輩:「崇仁尚義永世業,道宗德震家聲」。 河南楊氏一支字輩:「成錫光衍慶思里,傳家文章華國」。 河南南陽淅川縣楊氏字輩:「柯國仲,希以承,植文起,士大春,萬年長,善仁義,福祿祥,能保朝,盼君強」。 河南南陽桐柏平氏鎮楊氏字輩:「國正天新順,軍清民子安」。 河南南陽楊氏字輩:「明永春建令,仁毅道德傳 」。 河南省南陽市楊氏字派:「本昌宗存道,志長繼光明,而思昭致德,其心孝太清,三多遇景運,九世樂昇平,禮教信廣傳,定有元功成」。
河南楊氏一支字輩:「振起家聲,敬思祖德,萬年繼業 」。 河南偃師楊氏字輩:「元善佑天錫,鴻恩需祖開。家傅清白源,穆卜吉祥來」。 河南固始楊氏字輩:「 自言其心,如立本元,履庭傳緒,孝友克敦 」。 河南焦作楊氏字輩:「 家聲克昌乃德」。 河南信陽(四知堂,來自山西)楊氏字輩:「 光宗耀祖,培正佳音,雨思偉穗,國泰民安」。 河南鹿邑楊氏字輩:「 維效乃修德, 守誠再振士,忠信福祿增 ,仁愛祥照生」。 河南原陽楊氏字輩:「太林然秀慶,治安興家邦,永和春泉曉,吉祥德世昌」。
安徽——————————————————————————————————————————————— 安徽宿松楊氏字輩:「築城會昌,英雄俊良,榮華富貴,永遠有光,宗嗣世達,克振書香,忠孝濟美,源深澤長,玉環集瑞,金管傳芳,賢名理學,得煥文章,宣尓蘭桂,福慶同康,威嚴儀赫,萬代維藏」。
安徽省蕭縣、定遠縣老西門楊氏字輩:「仁義禮智信,忠厚傳家遠」。 安徽壽縣九門楊氏字輩:「克開新典則,倫紀允昭明,禮樂徽文獻,詩書裕哲英」。
安徽合肥楊氏字輩:「 有延傳繼本思祖 」。 安徽合肥楊氏字輩:「 貽蔭尚詩書傳家」。 安徽安慶樅陽楊氏字輩:「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風遇,禮代同仁」。安徽壽縣保義楊氏字輩:「草亭國多秀」。
安徽楊氏一派字輩:「修治其國,功業華昌,清高永守,典禮增光」。 安徽六安字輩:「 ...忠孝傳家義 立永世清芳...」。 安徽六安楊氏一派字輩: 「...大友,文廣克振興,宗德春仁茂」。 安徽無為:「永傳世守,光華玉宇」。 安徽無為楊氏字輩:「世和國祚昌,德修照葉永,學粹卒幫光」。 安徽淮南楊氏字輩:「魯士(主)永維修惠葉」。 安徽蒙城楊氏字輩:「忠孝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安徽肥東縣馬湖鄉楊氏字輩:「……步,春庭慶成……」。
江蘇————————————————————————————-—————————— 江蘇南京楊氏字輩:「堂秀名葉福 萬象有根生」。
海安楊氏字輩:「天地仁和德傳加士澤長」。江蘇暨陽楊氏字輩:「成感昭滿,沖友文敬,通儒韶書,岳鎮海然,聰道宗紹,繼洽根燧,基釒享泉梁,烈垂鎔潔,棠炬奎錦,滋樹炳均」。
江蘇六合楊氏字輩:「田德常林玉,昌保貴如金」。 江蘇鹽城地區楊家字輩:「同春國正(振)忠,良德善永昌」。 江蘇揚中楊家字輩:「克正中懷,恆傳世本」。 江蘇徐州新沂字輩是:「傳(學)佳(成)維(增)孝有(永),尚下繼功平」。 江蘇楊家一支字輩:「世文興龍多 」。江蘇楊家一支字輩:「忠孝明儀,筆墨傳家」。 江蘇東海石榴鄉東安村楊家字輩:「文光永鳳慶(敬)恆(化)大,同世超恩登上雲」。 江蘇連雲港楊家字輩:「 竹善紹主天 」。 江蘇高郵楊家字輩:「 祥龍兆玉高,瑞鳳必梅遠」。 江蘇泗陽楊家字輩:「 安邦定國 , 竸業傳家」。 江蘇沛縣楊家字輩:「 興大金世選,紹光再宜經」。
浙江—————————————————————————————————————————— 浙江樂清楊家字輩:「 禮典日啟仙 」。 浙江玉環(溫州平陽)楊家字輩:「 仲斯文開國茶 」。
浙江嘉興楊家字輩:「 世大光明顯 ,德隆永榮昌 ,久遠一枝梅 , 萬代定賢良 」。 浙江泰順楊家字輩:「孟士觀隆典,茂才尚秀芳」。 山東——————————————————————————————————————————
山東濟南歷城楊家屯楊氏字輩:「 士學風寶(景),鴻慶欽思,安 德允,可和萬邦 」。 山東濟南堤口(回族)楊家家譜:「化子繼福清,殿登耀戴海,懷德國用印,萬利千年後,永壽太平恩,興家立業財,源世志幾安,邦富真長*」。
山東萊蕪楊氏字輩:「聚平田守廣,永繼自東來,相處清和里,明輝照上台」。 山東臨沂楊氏字輩:「傳家惟效友,繼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權自先啟,守之在心中,敬紹興緒遠,復立鴻文通」。山東臨沂楊氏字輩:「 玉連家恆田,紀九廣成元」。 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楊氏輩分:「進化大同士,超登思尚雲」。 山東平邑縣資邱鄉岳家村(祖籍湖廣澧州,和蒼山莊塢楊同宗)楊氏字輩:「學士正傳,重復萬年」。 山東菏澤、聊城市沙鎮區大張鄉朱庄村楊氏字輩:「萬世發綱常,光增前明堂,永承恩澤遠,照代延慶祥,忠效安守本,經綸通善良,道德全才仕,修齊振家邦」。 山東聊城莘縣俎店鄉楊氏字輩:「福明厚代,發連照……」。 山東肥城楊氏字輩:「光玉根鴻豐,聯仁澤翰清,宗昌安會運,式序冠邦東」。 山東滕州楊氏字輩:「家廩四知,位列三卿;作述綿延,永保懿訓」。 山東泰安楊氏字輩 :「學建照克慧,富祿鳳傳祥」。 山東泰安楊氏字輩 :「文德鴻福盛,全家萬年載」。 山東泰安楊氏字輩 :「樂道恆存正,傳德永秉慶」。山東青島楊家窪楊氏輩份 :「宗尚秉可有文世道存 ,瑞學進德照洪吉祥茂 」。 山東濟寧楊氏字輩: 「延於承尊 奉以作憲 尚啟永存......」。 山東德州夏津楊氏字輩:「在金長獻瑞 惟善保吉祥 忠孝傳家遠 興勇萬事昌 」。山東茌平楊氏字輩:「開嶺春為吉,太平年永昌 」。山東兗州楊氏字輩:「 家續傳芳永 怡睦喜慶祥」。 山東定陶楊氏字輩:「 儒雅冠中國,金技超群倫」。 山東省鄆城縣潘渡鎮楊廟村楊氏字輩:「志希玉益廣,慶凡福子林」。 北京—————————————————————————————————————— 北京楊氏一支字輩:「紹常書鏡」。 北京懷柔楊姓字輩:「萬士同春福」。
天津——————————————————————————————————————— 天津靜海楊氏字輩:「 葆衍嗣緒,裕益承先,克紹賢業,樹德培元,萬家建國,茂廣長連,海恩兆慶,貴繼永傳 」。 天津靜海楊氏字輩:「玉依成仙 」。 上海————————————————————————————————————————上海浦東楊家字輩:「勤儉忠厚」。 上海(來自廣東)楊氏字輩:「海起增祥雲」。 遼寧————————————————————————————————————-----
遼寧興城滿族楊氏字輩:「九守印國朝,成忠四永宏,景賢德乃大,文武慶乾隆」。
遼寧撫順楊氏字輩:「萬金法慶常,樹立永吉祥,興家助為本,盛世久安康,清天應朝盛,國運保隆昌,源遠培厚澤,繼緒兆賢良」。 遼寧一支楊氏字輩:「宗際用山耀(慶),建政福殿廷(臣),丙義德廣照,顯志興滿榮」。 遼寧大連楊氏字輩:「 林立世志永 」。 遼寧海城楊氏字輩:「 * 德長福慶,繼明先昌遠,茂盛萬年春」。 遼寧遼陽縣楊氏族譜:「 成德希占秀,振興啟太昌、祖澤宗少素、萬代顯明方」。 遼寧鐵嶺開原、遼中、通遼楊氏族譜:「萬國培成廣,忠春濟華翔,殿軍玉禾志,永世德光昌」。
遼寧茂興楊氏字輩:「 時正英宗權福朝,萬青兆明俊,世殿永熙英,忠良傳家本,承榮立軒庭」。 吉林—————————————————————————————————————— 吉林長春楊氏字輩:「發顯維立德,績功尙勝先,忠心彥孝有,大計向遠傳......」。 吉林九台楊氏字輩:「好天修尚國,億萬肇基光,瑞藹承宗蔭,嘉慶澤世長,華貴永延廣,雨潤耀春芳,守志鵬雲顯,洪德溥育昌 」。 黑龍江————————————————————————————————--—--------- 黑龍江牡丹江楊氏字輩:「 有國明平,希汝景勝,永喜啟殿,金成之廣」。 黑龍江(祖籍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楊氏字輩:「繼永樹忠義,志廣立孝賢,金龍兆瑞福,玉鳳慶繁祥,文生明清秀,武傑興盛全,仁德傳百世,智慧續萬年」。
黑龍江楊姓字輩:「國玉傳加寶,紅士繼中昌」。 內蒙古——————————————————————————————————----------- 內蒙古楊氏一支字輩:「 振鳳學國忠」。 內蒙古一支楊氏字輩:「明貴志登乾,傑椿立令廷,玉忠文雲漢,恩惠萬世榮 ……」。 山西——————————————————————————————————-----------山西楊氏一支(四知堂)字輩:「光宗耀祖,培正佳音,雨思偉穗,國泰民安」。 山西太原府榆次縣楊氏字輩:「金志文明 」。
山西霍州輩分排字:「......(從十三世起)載培函養,時寅生長,發冒英爽,樹芳高仰」。 山西省大同市楊氏字輩:「 通時肖大明,名復銘仲,庭民朝登」。
陝西——————————————————————————————————------------
陝西安康楊氏字輩:「世遠嗣番,發祥漢佑,富本培元,鍾靈毓秀」。 陝西的安康楊氏字輩:「開付後大啟洪」。
陝西楊氏字輩:「傳宗祖世昌「。 甘肅———————————————————————————————————————------ 甘肅蘭州楊氏字輩 :「育澤清淑德桂」。 甘肅蘭州皋蘭縣楊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官青民自安」。 新疆—————————————————————————————————————-- 新疆新源縣楊氏字輩:「伏軒子亭楊,仲元啟秀長,世代殉祖武,清白永逐芳」。廣東—————————————————————————————————————————- 廣東樂昌市梅花鎮鑒泉村楊氏字輩:「 宗浩永廷仕,文春茂世有,清任和時謨,烈盛聰明潤」。 廣東汕尾楊氏字輩:「梅宏石耆純紹世耀維與源天宜繼疇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開宗道占來初為可貴必廣聚居肇毓培立禮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濟美集祥長錫萃」。
廣東省善慶公祠內字輩:「祖德能超,奕(世)繼(瓚)其昌,秀(茂)植鴻遠,育裔楨祥,功恩錫爵,萬福傳芳,顯榮宗祧,永遠朝邦」。 廣東省徐聞縣楊氏字輩:「文元際仕高廷特,正運登朝大有偉」。
廣東陽春字輩:「茂文學道中先酬(籌)」。 廣東清遠楊氏字輩:「全慶家榮景」。 廣西—————————————————————————————————— ------------------
廣西楊氏一支字輩:「金成紅景象化龍,克照之筆一變通,自殊千刻傳祖策,全家富貴要忠功」。 廣西賀州市楊氏字派:「坤埔朝雲漢,學芳定尚興,其家維善永,應必……」。 廣西天峨縣(祖先來自重慶府酉陽州雙石鋪)楊氏字派:「再正通光昌勝秀」。 海南—————————————————————————————————————----------- 海南文昌楊氏字輩 :「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海南楊氏一支字輩:「有統昌家業,大盛興朝時,文明開世澤,武略定王功」。 海南瓊海楊氏字輩 :「 公可永家祚 ,維善慶全昌 ,克昭先世德 ,作用國之光 」。 其它———————————————————————————————————————————
楊氏一支字輩:「無宗進鴻烈,丕建儒文孫,澤世皆允德,章玉秀榮雲」。
楊氏一支字輩:「登成永宏福,生考義和平」。
楊氏一支字輩:「玉少之生廣德培世業興」。 楊氏一支字輩:「永子慈懷德,方聯一本清」。 楊氏一支字輩:「世衍榮慶長,文中華革利」。 楊氏一支字輩:「登成永宏福,生考義和平」。 楊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顯,清白家聲延,仁厚增錦綉,本枝萬億傳」。 楊氏一支字輩:「永傳世代,正在啟發;榮華富貴,金玉滿堂;鳳紀書元,萬年吉昌;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忠心保朝,國泰民安;光宗耀祖,門楣生輝」。 楊氏一支字輩:「志德光先明,才大芳華遠」。

5、楊氏族譜的楊氏族譜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譜之風稍歇,20世紀80年代後,因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推動,許多族姓又興起續修、重修之風,如重慶萬州、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分別致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請同鄉同姓寄去生平業績,以便輯入族譜。這時的家譜,傳統的功能已相當淡化,聯絡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徑發展鄉里經濟,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久離鄉里的楊姓成員,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託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懷,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的驕傲之情。家譜修好後,要定期續修,一則續上後出子孫,二則根據家族內部調節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適當修改族規。續修家譜,並不單是循例而行,也是調整族內關系的需要。家譜保存族譜印好後,譜版安置在小宗祠內,各版片之間用紙搪隔,以免損傷,外用木箱封裝,擱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譜的,要經管理小宗祠者問清來歷,如果確是嫡派子孫,備辦好紙張後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別處,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領出家譜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記,註明領取時間及領譜人,以便稽查。各家領回的家譜要用木匣裝載,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於書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曬晾,不能讓其稍有蛀爛之跡。凡逢歲時祭祀,各家帶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驗看一次,如發現有鼠嚙、油污、墨浸及磨壞字跡等現象,族中長輩,要在祖宗牌位前對持譜人嚴厲申飭,並當眾罰銀三兩,歸入祠內,以充日後修譜之資。拒不從命的,不得參與祭祀。家譜不得謄抄,不能傳與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孫瞞眾覓利,族眾共同驅逐他,從此不許入祠。這類規定,在不少楊姓家譜中,都有或詳或略的交代。

6、誰知道安徽楊氏族譜

安徽楊氏族譜

源自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1、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2、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

3、源於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

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源自揚姓: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楊氏家譜內容

譜序主要記述族姓的來源,先世德行、宗族的遷徙和本家譜的編修、續修情況。譜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請當時的社會名人執筆,詳細敘述族姓的起源、發展和遷徙的全過程。以使後代子孫知道祖先源流和他們輾轉遷徙的艱辛。



譜例也稱凡例,說明家譜編修的基本原則,家譜的作用和編修家譜的必要睦。世家記述本族的名人事跡。誥敕記錄當朝政府對本族人的旌獎文書。像贊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畫像,在其後寫上贊語,歌頌其功德。世系,這是家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輩分寫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繼承關系。傳志記述先祖名人仕宦的傳記,以教育後代子孫。家訓對子孫的教育准則。祠規記述本族祭祀的規矩。祠堂記載墳墓、義庄等財產情況。

(6)肥東楊氏家譜擴展資料:

海外馬來西亞楊姓

這是楊姓人士足跡踏遍東南亞的第一步。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去北婆羅洲,即今馬來西亞沙巴州。雲川在此長期羈留,而與當地魯順族酋長女兒相愛而結婚。公主後因雲川遇難而為夫跳海殉節,留下了「寡婦山」這一游覽勝地。

而後有原籍福建漳州長泰人楊原抄(1858—1925年),於1877年隻身南渡,抵達新加坡,寄宿同鄉宗親會館中,後又移居今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經過艱苦努力,創建立古晉市,成為當地著名的實業家和華僑領袖。這里已建立了沙撈越古晉董楊宗親會。

如今馬來西亞楊氏最活躍的要數沙撈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楊宗親會,他們的總顧問是拿督阿瑪楊國斯。這個宗親會成立於1971年,包括沙撈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詩巫等5個地區的楊姓,其次還有美里楊氏公會和雪龍楊氏公會。

7、楊家的輩分表是怎樣的

楊家家譜字輩排行:

近代楊貴德等在桐梓縣婁山關鎮虎峰山楊價崇德廟開會討論百字譜:

初定:「弘農俊傑英榮華澤祥禎文武科舉錦福祿寧康興太師忠書令唐宋才嘉兵漢隋相尉權崇德懷仁君蘭桂照輝映侯州盡雄偉盛海波濤涌覺理沖凌雲啟後繼乾坤慎思貴富民樹以成良言勛著永綿傳嚴潔孝順模喜慶輔龍騰昌發山西籍源遠承家業」。

後改:「三知承俊傑榮華澤祥禎漢隋相尉才盛德懷仁君文武科舉錦唐宋建奇勛太師奉旨令侯州憶雄英滄海波濤涌虎躍起龍騰滿門忠烈鼎豐功壯凌雲慎思傳清白後裔靖康寧蘭桂照輝映福祿顯家聲昭著千秋范源遠偉業興廉潔行孝順繼發晉乾坤」。

民國十二年(1923年)楊姓重新立宗續譜字輩:登、成、永、宏、福、生、考、義、和、平十字排輩為序。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雲港雲合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7)肥東楊氏家譜擴展資料:

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

源自姬姓:

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

源於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

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源自揚姓: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源於改姓而來: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

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力學皆優,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

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時為白族第一大姓。 

參考資料:網路-楊氏家譜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