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東古墓圖
1、曹植墓的合肥八斗嶺
八斗嶺,原八字橋,位於肥東縣八斗鎮,現為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店埠34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17°30′—117°37′,北緯32°44′—32°12′,海拔67.5米,地處江淮分水嶺嶺脊,年平均氣溫15.5℃,無霜期237天。
公元二二0年,曹丕稱帝(魏文帝),曹植深受猜忌,備受迫害,屢遭貶爵和徙封,肥東縣八字橋(今八斗嶺)亦是曹植的流放地之一。自來謝靈運曾說過「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故取「八斗」為名。
據《合肥縣志·魏志》記載,當年曹植登上八斗嶺(古稱魚山)時,曾贊此地風光秀美,死後若能葬此而無憾。經考,在今八斗鎮南側150米處,有曹植墓(亦說衣冠冢),並有「王子建之墓」墓碑,世稱「八斗陵」,可見漢末建安年間曹植隨軍駐此,考無疑矣。
2、剛發掘出的埠里墓群有何特別?為何被稱為宋代建築考古的重要遺存?
近日,長豐縣舉辦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考古發現專家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50餘名專家學者來到埠里古墓群發掘現場參觀,並就古墓群發掘成果及墓地出土仿木結構建築進行解讀。
據介紹,目前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工作已結束,該家族墓葬系江淮地區具有典型性的宋代家族墓地,等級高、規模大,出土器物保存完整,品相好、級別高,具有重要研究意義。接下來,在考古發掘的同時,當地將針對每個墓葬單體提出相應的保護方案,確定了原址保護的思路,並朝著建設遺址公園或墓葬博物館的方向努力。
據悉,長豐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填補了江淮地區宋代墓葬研究諸多空白,是兩宋之際南北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實證,結合該墓葬元素和出土器物,體現了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
12月26日,安徽省長豐縣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考古發現專家研討會在長豐縣舉行,多位專家學者匯報了古墓群發掘成果,並對墓地出土仿木結構建築進行解讀。
12月26日9時左右,眾多高校教授、國家和地方博物館研究館員近五十餘人來到長豐埠里古墓群發掘現場進行參觀,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了古墓勘探進展和挖掘出土的文物情況。
隨後,多名專家學者與隨行人員來到長豐縣老法院,觀摩出土文物。記者從現場看到,展示文物有金飾、銀飾和各類陶瓷器皿共50多件,這些文物歷經千年仍以其精美的紋飾和精湛的工藝技巧讓前來觀摩的專家驚嘆不已。
當天14時,安徽省長豐縣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考古發現專家研討會正式開幕。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壽縣中心站站長張義中、特邀專家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東方建築研究所所長周雪鷹先後對出土的文物、墓地出土仿木結構建築進行了解讀。
會上專家們將古墓與同時期開封、泉州等地相似建築結構進行比較,可以基本確定長豐縣埠里家族墓地的年代,即北宋時期墓葬;而借鑒宋代建築學著作《營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築設計、施工的規范書)中記錄的建築設計,也進一步印證了其歷史區間。
■古墓發現回顧
填補江淮之間宋代墓葬研究諸多空白
2019年4月12日傍晚,在下塘鎮埠里社區淮南北路北延施工現場,工人施工時挖掘出疑似古墓。
4月15日,張義中一行赴下塘鎮現場勘探古墓。經過對古墓形制、棺槨考證及土層檢驗,考古人員初步判斷該墓葬群年代為北宋。考古工作人員通過進一步勘探,在已暴露墓葬(編號M1)旁邊又發現古墓12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墓葬墓室平面呈圓形,直徑約11米,面積約120平方米,證實該地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家族墓葬群。
據考古專家介紹,在M12古墓內出土墓誌一盒,雖上半部漫漶嚴重,但內涵豐富。通過解讀表明,墓主人為“慎縣袁團鎮”(即今肥東縣元疃鎮,距原埠里鄉直線距離約10公里)人,其主要活動年代為“政和二年”前後(公元1112年,北宋晚期宋徽宗趙佶執政期間)。墓主人為當時很有影響力的商家大賈(“數年間財產增隆”“獨以富名出”),與當時朝廷很多官員有接觸。
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已經結束,綜合兩個年度的發掘成果, 該家族墓葬的發掘較有意義。可以說它是江淮地區具有典型性的宋代家族墓地,等級高、規模大,出土器物保存完整,品相好、級別高,填補了江淮之間宋代墓葬研究的諸多空白,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它也是兩宋之際南北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實證。
此外,考古、保護、展示三位一體理念貫穿發掘始終。在考古發掘的同時針對每個墓葬單體提出相應的保護方案,確定了原址保護的思路,並朝著建設遺址公園或墓葬博物館的方向努力。
3、想知道: 合肥市王亞樵墓在哪?
王亞樵的墓現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磨店鄉政府以西約1公里的荒草崗上。
王亞樵墓是家族墓,七座連在一起的墓共葬13人。
七座家族墓考證結果:
第一座墓:王亞樵小妾李淑貞墓。
第二座墓:王亞樵父親王蔭堂與母親洪氏合葬墓。
第三座墓:王亞樵墓。
第四座墓:王亞樵弟弟王述樵和弟媳龔淑婉合葬墓。
第五座墓:王亞樵大女兒王繼仁與大女婿王樾合葬墓。
第六座墓:王亞樵大兒子王繼哲與大兒媳季維藩合葬墓。
第七座墓:王亞樵小女兒王繼惠與小女婿史慶義以及英年早逝的外孫女范毓萍三人墓。
希望能夠幫到您!
4、李文忠墓在哪啊
李文忠應為哪裡人?李文忠的留守支---李芳英的後代現居住在安徽省明光市區南,李文忠的出生地應在此。現在資料大都認為李文忠現在屬江蘇盱眙人,我看不妥。現在的明光市原為嘉山縣,漢代始置縣,為盱眙、淮陵二縣地,屬臨淮郡。南朝時,宋僑置睢陵縣。北魏改睢陵為濟陽,北齊改為池南縣,南陳復名睢陵縣,北周初改為招義縣,後又改為化明縣,屬鍾離郡。唐朝時復名招義,屬濠州,宋朝改為招信縣,元朝並招信縣入盱眙,明朝屬鳳陽府,清朝直隸泗州。可見,出生於元末的李文忠,當時是盱眙招信縣人,今天應屬安徽省明光市。
李文忠死後,被追封岐陽王,配享太廟。他的大兒子李景隆繼承爵位。不過,這個兒子,顯然是個不成器的傢伙。對李景隆其人,明史有一段話,甚有意思:「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顯然,這是一個白面書生,外表甚為英俊瀟灑,連朱元璋見了,都不免要多看上幾眼。李景隆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式襲爵,官至左軍都督府事、太子太傅。然而,此人實際是一個大草包。李文忠二兒子李增枝,約生於1370-1448年前後,前軍左都督,永樂初,往荊州整肅兵備,撫安軍民。他「於各處多立莊田,每庄蓄佃仆無慮千百戶」。1404年12月,周藩以前隙劾告圖謀不軌,與兄李景隆禁錮私第,計43年。後遷居現合肥肥東縣白龍鎮李大戶(原合肥梁北鄉金城村),更名李煥,生子三,即李憲、李睿、李旭,配郝氏。夫婦合葬墓在肥東縣白龍鎮沈塘埂村南,2008年被列為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後世子孫繁衍至今,大都居於肥東縣周邊。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李家發是李增枝的22世裔孫。明萬曆帝於萬曆20年7月13日欽賜20字輩為: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澤、大國永亨嘉、公輔懋偉績。李文忠-李文忠(明岐陽王)陵
岐陽王陵園,是明代開國第三功臣岐陽王李文忠的陵寢,位於鍾山之陰蔣王廟街6號。洪武十七年病故,追封岐陽王,謚武靖,賜葬鍾山之陰,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
岐陽王陵園坐西面東,正對鍾山。塋冢位於一山包之巔,封土高聳,風景殊異。塋冢前列神道石刻,有神道碑一、石望柱、石馬、石羊、石虎、石刻武將、文臣各二,其中一件石馬尚為半成品,宛然成趣。該墓石刻是目前南京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早期開國功臣墓神道雕刻藝術品,造型健碩,形神凝重逼真,是研究明代初年石刻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中山王陵園、岐陽王陵園和明孝陵一起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南京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對南京文化、文博界工作和能力的認同。
5、安徽古墓發現古代王妃墓,容貌復原後,為何大家都不淡定了?
2001年3月23日,碭山縣工地上發現一座墓葬。當時,請了著名的中國刑警學院教授、刑事相貌專家趙成文先生進行了人像復原。
相貌復原之所以大家不淡定,主要是「復原圖」女子確實很漂亮。再加上,古墓被打開時香味撲鼻,人們立刻聯想到當時比較有名的《戲說乾隆》《還珠格格》中的「香妃」,再加上促進旅遊、增加當地知名度等考慮。此墓的墓主人被人說成是「香妃墓」、與乾隆有關的女人。
其後,人們知道該女子是被殺而死,所以,人們傳得更神。
碭山梨,全國知名
(1)該女子被斷定為康熙年間的誥命夫人,與乾隆無關:香味何來、如何被殺,不要聽信謠言各種謠言例如女子出土後造成屍體損傷
墓中的香味主要來源於中草葯,經查管內有燈心草0.17立方米,乳香約10斤,藏於褥子內絲綿中的麝香1斤,散放於屍表處的冰片2斤。
女屍頸部有兩處長10厘米的「T」形致命傷,因為傷口形狀造成皮開肉綻的情況,導致氣管、食道、左右頸外靜脈右勁總動脈大血管被整齊斷裂,法醫們判斷:屬於當場昏迷、大量失血死亡。被殺時間在冬季,飯後熟睡時被殺。
兇手是手中持劍,走到床前,從左到右插入脖頸。因此,女主人迅速失血、失水。由此,對形成「濕屍」反而有了優勢。
碭山女屍與長沙馬王堆女屍同屬濕屍
然而,一些人為了尋求轟動效應對該女屍形成的致命傷編造為出土以後所為。其實,該古屍保存確實很不好,被棄置時間長達36小時。然後,又在由廢棄的冰箱改成的建議冷棺中保存47天,棺內溫度為4度。專家們在第49天才被請來做防腐處理,那時已經出現菌斑,屍表出現點狀屍蠟。
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碭山本地肯定有責任。但將問題高度黑化的行為也是不對的。前者對古屍不尊重,後者的亂造謠行為更是侮辱。
(2)女墓主身份到底是誰?為何保存得這么好
也許是女墓主真的無法查知,也許女墓主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的損害使其失去了研究價值,總之,到現在碭山女屍的身份沒有查清。但基本都認同是康熙晚年之前的墓葬,與乾隆無關。
馬王堆女屍辛追復原圖
此墓主生前地位較高貴,但不到三十歲且有生育情況下被殺,所葬規格又很高。可見裡面肯定有故事。但在封建社會「家務事」的情況下,各種史書甚至縣志都沒有記載,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麼,該女屍為何保存得這么好呢?
因為該棺等級較高,深藏地表4米,在外槨、中棺、金絲楠木內棺之間是40厘米厚的糯米汁與石灰的混合填充物。內棺外被一層麻布、多層纏裹密封,已經進行了防腐處理。
女屍長1.64米,體重88斤,可見身材高挑較為苗條。黑發非常牢固,牙齒完好。皮膚富有彈性、淺黃色,三寸金蓮。
碭山女屍復原圖
女屍全身被塗抹白色混有淺紅色油泥膏,用於防腐。油泥膏的成分是混合中葯,其成分有:白芷、冰片、硃砂、白芨、黃白臘、麻油等,這些都具有殺菌、防腐、保鮮的作用。
由此可見,三四百年屍體之所以沒有成為骷髏,本身就是其地位所致,將其安葬者本身就在有意識地讓其屍身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