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中小學 » 合肥工業大學楊光

合肥工業大學楊光

發布時間: 2021-07-16 18:43:58

1、求科學家資料!急!急!急!6點之前要!!

?

2、有誰知道庚子賠款留學生名單

1909年9月,游美學務處從630名考生中錄取了47人,並於同年10月赴美國留學。

姓名(字/別號)籍貫出生學位年份學位大學

王士傑 (任安) 浙江奉化1886 1912 文學哲學 哈佛大學

王仁輔(士樞) 江蘇崑山1886 1913 算學 B. S. 哈佛大學

王長平(鴻猷) 山東泰安1914 教育心理 Ph. D. 密西根大學

王健(晉生) 北平1885 1914 教育心理 Ph. D. 密西根大學、1916 化學 M. S. 哥倫比亞大學

王璡(季梁) 浙江黃岩1888化學工程 Ch. E. 理海大學

方仁裕江蘇青浦 土木

朱復(啟明) 江蘇嘉定1889 1913 土木工程 C. E. 理海大學

朱維傑(鴛福) 江蘇南匯 化學工程 B. S. 伊利諾伊大學、化學工程 A. M. 哥倫比亞大學

何傑(孟綽) 廣東番禺1888 1913 采礦 E. M.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1914 采礦 M. S. 理海大學

李進嶐(琦伯) 湖南湘鄉1916 冶金 Mete E. 哥倫比亞大學

李鳴龢(竹書) 江蘇江寧1913 化學工程 Ch. E. 威斯康辛大學

吳玉麟江蘇吳縣1888電機 M. S. 波士頓大學(Boston I. T.)

吳清度(璧城) 江蘇鎮江1913 電機工程 B. A.;B. S. 伊利諾伊大學、1914 電機工程 M. S. 科羅拉多大學

邢契莘(壽農) 浙江嵊縣1887 1914 造船工程 B. S. 麻省理工學院、1916 軍艦製造 M. S. 麻省理工學院

金邦正(仲藩) 安徽黟縣1886 1914 森林 B. S. 康奈爾大學、金金日日難難Z1914 森林 M. F. 康奈爾大學

金濤(旬卿) 浙江紹興1888 1912 土木工程 C. E. 康奈爾大學

邱培涵(養吾) 浙江吳興1889 1914 農 B. S. 康奈爾大學、1915 商 M. S. 威斯康辛大學

秉志(農山) 河南開封1886 1911 農 B. S. A. 康奈爾大學、1913 農 Ph. D. 康奈爾大學

胡剛復江蘇無錫1892數理 B. A. 哈佛大學、數理 M. A. 哈佛大學、數理 Ph. D. 哈佛大學

范永增江蘇上海1913 衛生工程 M. S. 麻省理工學院

徐承宗浙江慈溪1890普通文科 B. A. 哈佛大學

徐佩璜(君陶) 江蘇吳江1888 1914 化學工程 B. S. 麻省理工學院

高綸瑾(季瑜) 江蘇江寧1912 鐵道管理 B. A. 密西根大學、1915 鐵道管理 M. A. 賓夕法尼亞大學

唐悅良(悅良) 廣東中山1888 1913 教育 B. A. 耶魯大學、1915 政治 M. A. 普林斯頓大學

袁鍾銓(叔衡) 江蘇江寧 電機 麻省理工學院

張廷金(貢九) 江蘇無錫1886 1913 電機 M. E. 俄亥俄州立大學、1914 電機 M. E. E. 哈佛大學

張福良江蘇無錫1913 森林 Ph. B. 耶魯大學、1915 森林 M. F. 耶魯大學、森林 Grad. 哈佛大學

張准(子高) 湖北枝江1886 1915 化學 S. B. 麻省理工學院

陳兆貞廣東番禺1914 鐵道管理 B. S. 麻省理工學院

陳熀(宗南) 廣東增城1913 化學工程 B. S. 伊利諾伊大學、1915 化學工程 M. S. 麻省理工學院

陳慶堯浙江鎮海 化學 B. S. 伊利諾伊大學、1915 化學 S. M. 哥倫比亞大學

陸寶淦江蘇常熟1883 1913 農 B. S. 伊利諾伊大學、1914 化學 M. A. 哥倫比亞大學

梅貽琦(月涵) 天津1889 1914 電機 B. S. 伍斯特理工學院

程義法(中石) 江蘇吳縣1891 1914 采礦 E. M. 科羅拉多礦業學院

程義藻江蘇吳縣1914 機械工程 M. E. 康奈爾大學

曾昭權湖南湘鄉1915 電機 S. B. 麻省理工學院

楊永言江蘇嘉定1887  

裘昌運(昌運) 江蘇無錫 農 威斯康辛大學、經濟 普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

賀懋慶(勉吾) 江蘇丹陽1886 1914 造船工程 S. B. 麻省理工學院

盧景泰廣東順德1915 道路工程 M. A. 哥倫比亞大學

戴修騊湖南武陵1915 機械 B. S. 麻省理工學院

戴濟(汝楫) 江蘇吳縣1915 工業化學 A. B. 緬因大學

謝兆基(純祖) 浙江吳興1914 化學工程 M. E. 哥倫比亞大學

魏文彬(雅庭) 河北密雲1915 財政 Ph. D. 哥倫比亞大學

鄺煦堃(伯和) 廣東番禺1892 1914 文學 Litt. B. 普林斯頓大學、1916 新聞學 B. Litt. 哥倫比亞大學

嚴家騶(伯鋆) 福建閩侯1913 數理 B. S. 伊利諾伊大學、1914 數理 M. S. 哈佛大學

羅惠橋(東里) 浙江鄞縣1888 1913 河海工程 S. B. 麻省理工學院、1915 河海工程 M. S. 麻省理工學院

1910年8月,游美學務處在400餘學生中招收了庚子賠款第二批70名學生赴美留學

姓名(字/別號)籍貫年齡肄業或畢業學堂學位年份學位大學

王松海江蘇丹徒18歲 聖約翰書院1914 機械工程 B. S. 密西根大學

王紹瀛[a](叔海) 廣東南海19歲 唐山路礦學堂1913 機械 M. E.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

王百雷(裕震) 江蘇上海20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1912 化學工程 B. Ch. E. 密西根大學

王預江蘇泗陽20歲 江南高等學堂農林,機械 康奈爾大學

王鴻卓直隸天津19歲家塾 1914 物理電機 E. E. 理海大學、1916 物理電機 M. S. 哥倫比亞大學

毛文鍾(觀慶) 江蘇吳縣19歲 直隸高等工業學堂1915 鐵道運輸 B. C. E. 密西根大學、1916 鐵道運輸 M. A. 賓夕法尼亞大學、1917 鐵道運輸 Special Cadet 維吉尼亞大學

朱進(進之) 江蘇無錫20歲 東吳大學1916 財政 Ph. D. 哥倫比亞大學

朱籙(覺卿) 江蘇無錫19歲 東吳大學1913 算學 B. A. 威斯康星大學、1914 算學 M. A. 哥倫比亞大學

成功一江蘇江都19歲 東吳大學化學工程 B. S. 密西根大學

何竣業[b](文彬) 江蘇嘉定20歲 浙江育英高等學堂1917 政治 B. A. 瓦伯西學院
Wabash、1918 政治 M. A. 芝加哥大學

李松濤江蘇嘉定19歲 聖約翰書院1913 教育行政 B. A. 威斯康星大學、1914 教育行政 M. A. 哥倫比亞大學

李彬[c](公武) 江蘇無錫20歲 江蘇高等學堂1914 采礦 E. M.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

李錫之安徽合肥19歲 安徽高等學院1915 機械 B. S. 麻省理工學院

沈艾 (保艾) 福建閩侯17歲家塾 1914 機械 E. M. E. 康奈爾大學

沈祖偉 (奎侯) 浙江吳興18歲 聖約翰書院1914 鐵道工程 B. C. E. 密西根大學

沈溯明浙江吳興19歲 浙江兩級師范學堂1915 化學 A. B. 康奈爾大學

吳家高(憶琴) 江蘇吳縣19歲 加利福尼亞大學鐵道工程 M. S. 伊利諾伊大學

周仁(子競) 江蘇江寧19歲 江南高等學堂1915 機械 M. E. 康奈爾大學

周厚坤(朋西) 江蘇無錫20歲 唐山路礦學堂1914 機械工程 B. S. 麻省理工學院、1914 造船工程 S. B. 麻省理工學院、1915 飛機工程 M. S. 麻省理工學院

周象賢 (企虞) 浙江定海20歲 上海高等實業學堂1915 衛生工程 B. S. 麻省理工學院

周開基 (子建) 江蘇吳縣19歲 上海南洋中學1913 采礦 M. E. 哥倫比亞大學

周銘(明城) 江蘇泰興19歲 上海高等實業學堂1915 化學 S. B. 麻省理工學院、1916 化學 M. S. 麻省理工學院、1920 化學 Ph. D. 麻省理工學院

竺可楨(藕舫) 浙江紹興19歲 唐山路礦學堂1918 氣象,地理 Ph. D. 哈佛大學、 1913 農業 B. S. 伊利諾伊大學

易鼎新(修吟) 湖南醴陵20歲 京師財政學堂1914 電機 E. E. 理海大學、1915 電機 M. S. Union Col. ?

胡宣明福建龍溪19歲 聖約翰書院1915 醫 M. D.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1916 公共衛生 C. P. H. Sch. for Health

胡達(明復) 江蘇無錫19歲 高等商業學堂1914 數理 A. B. 康奈爾大學、 1917 數理 Ph. D. 哈佛大學

胡適(適之) 安徽績溪19歲 中國新公學1914 政治 A. B. 康奈爾大學、 1916 哲學 Ph. D. 哥倫比亞大學

胡憲生江蘇無錫20歲 譯學館森林 B. F. 康奈爾大學、 1915 森林 M. F. 康奈爾大學

胡繼賢 (孟愚) 廣東番禺18歲 嶺南學堂1914 政治,經濟,普通文科 B. A. 密西根大學

施鎣(子璵) 江蘇吳縣20歲 上海高等實業學堂1914 造船工程 B. S. 麻省理工學院、 1916 機械工程 M. S. 哥倫比亞大學

施贊元 浙江杭縣20歲 聖約翰書院1914 醫 M. D. 華盛頓大學

計大雄江蘇南匯19歲 高等實業學堂1914 土木工程 C. E. 康奈爾大學

柯成懋(箴心) 浙江平湖17歲 上海南洋中學化學工程 B. Ch. E. 密西根大學、  理論化學 M. A. 哥倫比亞大學

徐尚(志薌) 浙江定海18歲 聖約翰書院1914 電機 S. B. 伊利諾伊大學、 1915 電機 S. M. 麻省理工學院

徐然(志誠) 浙江定海19歲 聖約翰書院1912 教育學 B. A. 威斯康星大學、 1914 社會學 A. M. 芝加哥大學

徐墀(夢塘) 廣東台山20歲 唐山路礦學堂1912 鐵道管理 B. S. 伊利諾伊大學、 1913 鐵道管理 M. A. 賓夕法尼亞大學、 1915 財政 Ph. D. 哥倫比亞大學

高崇德(宗山) 山東棲霞19歲 山東廣文學堂1914 采礦冶金 M. S.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  1915 物理 M. A. 哈佛大學

馬名海(仙嶠) 河北濮陽18歲 保定高等學堂1915 算學 B. A. 威斯康星大學、 1916 算學 M. A. 哥倫比亞大學

孫恆(季恆) 浙江杭縣19歲 杭州育英書院1913 財政,銀行 B. A. 耶魯大學〉 1915 財政,銀行 M. B. A. 哈佛大學

席德炯(鳴九) 江蘇吳縣17歲 上海實業學堂采礦 B. S. 麻省理工學院、  采礦 M. S. 哥倫比亞大學

殷源之 (伯泉) 安徽合肥19歲 江南高等學堂1914 機械 B. S. 麻省理工學院

張彭春(仲述) 河北天津18歲 天津私立中學1913 教育 S. B. 克拉克大學、 1915 教育 M. A. 哥倫比亞大學、 1922 教育 Ph. D. 哥倫比亞大學

張謨實 (雲青) 浙江鄞縣19歲 聖約翰書院1915 電機 E. E. 威斯康星大學

張寶華(粲如) 浙江平湖20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1913 工業化學 B. Ch. E. 密西根大學

陳天驥(公亮) 浙江海鹽17歲 聖約翰書院土木工程 M. C. E. 理海大學

陳伯庄[d] 廣東番禺17歲 長沙雅禮大學1914 化學工程 Ch. E. 哥倫比亞大學、 1914-1915 經濟 哥倫比亞大學、 1915-1916 經濟 哈佛大學

陳茂康四川巴縣20歲 重慶廣益中學1914 電機機械 M. E. 康奈爾大學、 1915 電機機械 M. S. E. E. Union College ?

陳福習(麥孫) 福建閩侯18歲 福建高等學堂1914 機械工程 M. E. 康奈爾大學

陸元昌(沅卿) 江蘇武進19歲 上海高等實業學堂1914 鐵道工程 C. E. 康奈爾大學

庄俊(達卿) 江蘇上海19歲 唐山路礦學堂1914 建築 B. S. 伊利諾伊大學

符宗朝(海秋) 江蘇江都18歲 兩淮中學機械 密西根大學

郭守純廣東潮陽20歲 聖約翰書院1914 農 B. S. 康奈爾大學、 1915 農 M. S. 耶魯大學

許先甲貴州息烽20歲 四川高等學堂電機 B. S. 威斯康星大學、  電機 E. E. 威斯康星大學

程延慶(伯商) 江蘇吳江19歲 聖約翰書院1914 化學 A. B. 康奈爾大學、 1915 化學 M. A. 哥倫比亞大學

程闓運 (萬里) 浙江紹興19歲 東吳大學文學 Litt. B. 普林斯頓大學、  文學 Litt. B. 哥倫比亞大學

傅驌[e](友周) 四川巴縣19歲 復旦公學1914 采礦 E. M.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

過探先江蘇無錫19歲 上海高等實業學堂1914 農 B. S. 康奈爾大學、 1915 農 M. S. A. 康奈爾大學

區其偉廣東新會18歲 嶺南學堂1914 化學工程 B. Ch. E. 密西根大學、 1916 化學工程 A. M. 哥倫比亞大學

楊維楨四川新津19歲 復旦公學1914 采礦 E. M.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

楊錫仁(錫仁) 江蘇吳縣18歲 上海南洋中學1914 電機 B. S. E. E. 伍斯特理工學院、 1915 電機 M. A. 哥倫比亞大學、  紡織 Special Stu. 羅威爾紡織品學校

路敏行(季訥) 江蘇宜興20歲 復旦公學1914 化學工程 Ch. E. 理海大學

趙元任江蘇武進19歲 江南高等學堂1914 物理 A. E. 康奈爾大學、 1918 哲學 Ph. D. 哈佛大學

劉寰偉(寰偉) 廣東台山18歲 嶺南學堂1914 政治經濟 B. A. 康奈爾大學、 1915 土木工程 C. E. 康奈爾大學、 1916 軍事工程 Graate 美國陸軍服務學校

諶湛溪 (立) 貴州織金19歲家塾 1914 采礦 E. M. 哥倫比亞大學

鄭達宸 (偉三) 江蘇江陰17歲 復旦公學1914 采礦 M. E.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

鄧鴻宜 (漸達) 廣東順德18歲 嶺南學堂1914 化學工程 B. ch. E. 密西根大學

錢崇樹(雨農) 浙江海寧20歲 直隸高等學堂1914-1916 植物學 芝加哥大學、 1914-1916 植物學 哈佛大學、 1914 植物學 B. A. 伊利諾伊大學

霍炎昌廣東南海20歲 嶺南學堂1914 化學工程 M. S. 密西根大學

鄺翼堃 (兆安) 廣東新寧19歲 聖約翰書院1917 采礦 E. M. 明尼蘇達大學

譚頌瀛廣西蒼梧20歲 上海南洋中學1914 煉鋼 B. E. 密西根大學、 1915 化學 M. S. 哥倫比亞大學

1911年8月,游美學務處又錄取了第三批63人赴美留學。

姓名(字/別號)籍貫學位年份學位大學

王賡(受慶) 江蘇無錫1915 歷史,政治,經濟 B. Litt 普林斯頓大學

王謨(求定) 福建閩侯1915 采礦 E. M. 理海大學

史宣(德三) 廣東番禺1915 機械 B. A. 哈佛大學、  1916機械 M. S. 麻省理工學院

史譯宣(竹齋) 山東福山1913 財政 A. B. 密西根大學、  1916商業管理 M. B. A. 哈佛大學

甘純啟江蘇嘉定銀行學 伊利諾伊大學

司徒堯(尚一) 廣東開平1915 憲政 B. A. 康奈爾大學、  1917憲政 Ph. D. 康奈爾大學

朱起蟄(起蟄) 浙江杭縣1916 戰艦設計 B. S. 麻省理工學院

江山壽(江潮) 江蘇嘉定1915 采礦 E. M. 理海大學

何慶曾廣東順德1917 化學 B. S. 密西根大學

吳致覺(康) 江蘇吳縣1915 哲學 A. B. 哈佛大學、  1916哲學 A. M. 哈佛大學

吳憲(陶民) 福州1916 生物化學 B. S. 麻省理工學院、  1919生物化學 Ph. D. 哈佛大學

宋建動(子猷) 福建莆田1915 造艦工程 B. M. E. 密西根大學、  航空工程 麻省理工學院

周明玉浙江鄞縣1915 醫 M. D. 維吉尼亞大學

周掄元(少慶) 浙江鄞縣1915 采礦 E. M. 理海大學

邱崇彥(宗岳) 浙江諸暨1915 化學 A. B. 加利福尼亞大學、1917化學 M. A. 克拉克大學、  1920化學 Ph. D. 克拉克大學

胡博淵(鐵先) 江蘇武進1917 采冶 B. S. 麻省理工學院、  1918石油料 Pet. E. 匹茲堡大學

姜立夫(立夫) 浙江平陽1915 算學 A. B. 加利福尼亞大學、  1917算學 A. M. 哈佛大學、  1919算學 Ph. D. 哈佛大學

徐光(子明) 江蘇宜興1912 政治 B. A. 威斯康星大學、  1916法律 Ph. D. Heidellery?

徐書(靜遠) 江蘇無錫1914 鐵道電機工程 B. S. 普渡大學、  1917海底電訊工程 E. E. 麻省理工學院[8]

梁杜衡廣東三水農 B. S. 伊利諾伊大學

梁基泰[f] 廣東番禺1914 政治 B. A. 威斯康星大學、  1916政治 M. A. 哥倫比亞大學

高大綱浙江杭縣1915 機械 B. S. 麻省理工學院

孫學悟(穎川) 山東威海衛1915 化學 B. A. 哈佛大學

孫繼丁(丙炎) 山東蓬萊1914 電機 B. S. 普渡大學

柴春林(東生) 甘肅皋蘭1915 政治 B. A. 威斯康星大學

張國輝(光甫) 福建邵武1914 經濟,歷史 B. A. 密西根大學、  1916法律 L. L. B. A. M. 哥倫比亞大學、  1917法律 J. D. 芝加哥大學

張景芬(仁農) 廣東大埔采礦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  1915采礦 E. M. 理海大學

張貽志(幼涵) 安徽全椒1917 化學工程 S. B. 麻省理工學院、  1918工商管理 M. A. 哥倫比亞大學

張福運(景文) 山東福山1914 法律,經濟 A. B. 哈佛大學、  1917法律,經濟 LL. B. 哈佛大學

陳長衡(伯修) 四川榮昌1916 工商管理 A. B. 哈佛大學、  1917工商管理 Grad. 哈佛大學

陳明壽(受敏) 江蘇吳縣1914 機械物理 B. S. 麻省理工學院、  1915機械物理 M. S. 哥倫比亞大學

陳承栻(鍾英) 福建閩侯1915 土木工程 B. C. E. 康奈爾大學

陳德芬(彥林) 浙江嘉善1915 土木工程 B. C. E. 密西根大學、  1916土木工程 M. S. 密西根大學

陳嘉勛(綬荃) 湖南湘陰1915 政治,經濟 B. S. 哥倫比亞大學、  1916政治,經濟 M. A. 哥倫比亞大學

黃宗法(約三) 安徽無為1917 法學,經濟 LL. B. 密西根大學、  1917法學,經濟 J. S. D. 紐約大學

黃明道廣東中山1914 財政 B. A. 威斯康星大學

黃漢梁[g] 福建思明1916 經濟 Litt. B. 普林斯頓大學、  1916經濟 A. M. 哥倫比亞大學、  1918經濟 Ph. D. 哥倫比亞大學

陸守經(達權) 江蘇青浦1914 政治 B. A. 威斯康星大學

陸鴻棠江蘇上海建築 密西根大學

陸懋德(詠沂) 山東歷城1913 政治 B. A. 威斯康星大學、  1914教育 M. A. 俄亥俄州立大學

許建屏浙江嘉興1914 文科 B. A. 密西根大學

崔有濂(蘋村) 安徽太平1914 采礦 E. M.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

章元善(元善) 江蘇吳縣1915 化學 B. S. 康奈爾大學

梅光迪(迪生) 安徽宣城1915 文學 B. S. 西北大學、  1917文學 M. A. 哈佛大學

費宗藩(君屏) 江蘇吳江1915 化學工程 B. Ch. E. 密西根大學

楊光弼(夢賚) 天津1915 化學 B. Sc. 威斯康星大學、  1916化學 M. Sc. 威斯康星大學

楊孝述(允中) 江蘇松江1915 機械 M. E. 康奈爾大學

裘維瑩(鏡岑) 江蘇無錫1916 機械 M. E. 康奈爾大學

虞振鏞浙江慈溪1914 農 B. S. A. 伊利諾伊大學、  1915農 M. S. A. 康奈爾大學

趙文銳(悳華) 浙江嵊縣經濟 M. A. 哥倫比亞大學

劉崇勤(趣義) 福建福州1916 醫 B. S. 密西根大學、  1917醫 M. D. 密西根大學

鄭華(輔華) 福建永定1914 土木工程 B. C. E. 密西根大學、  1915土木工程 M. C. E. 康奈爾大學、  1917土木工程 Ph. D. 康奈爾大學

蔡翔(怡庭) 湖北漢川1915 采礦 M. E.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

鄧宗瀛(中瑩) 江西高安1914 政治 A. B. 威斯康星大學、  1916政治 M. A. 哥倫比亞大學

鮑錫藩(雪帆) 浙江吳縣1916 財政 B. A. 伊利諾伊大學、  1917政治經濟科 M. S. 哥倫比亞大學

衛挺生(琛甫) 湖北棗陽文理 密西根大學、  1916政治經濟 A. B. 哈佛大學、  1918銀行財政 M. B. A. 哈佛大學

鍾心煊(仲襄) 江西南昌1917 植物學 B. A. 伊利諾伊大學、  1918植物學 A. M. 哈佛大學

龍夷四川榮縣煤油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  采礦 匹茲堡大學

譚其蓁(礪陶) 四川滎經1915 政治 B. A. 密西根大學、  1916經濟 M. A. 密西根大學

羅邦傑廣東大埔1928 建築 B. S. 大學

嚴肪浙江吳縣1918 土木工程 C. E. 密西根大學

顧宗林(介眉) 浙江上虞1914 會計 A. B. 伊利諾伊大學、  1915銀行 M. A. 賓夕法尼亞大學

顧維精(心一) 江蘇無錫電機 T. I. T. 伊利諾伊大學、  電機 哈佛大學

3、楊振寧的資料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

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17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2018年,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3)合肥工業大學楊光擴展資料

榮譽稱號

1958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3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6年,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1997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9年,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2015年3月,被台灣大學授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2015年3月,被澳門大學授予2014年度榮譽博士學位。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此外,楊振寧還獲得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羅馬教皇學院)院士以及巴西科學院、委內瑞拉科學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學院等多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科學院的院士榮銜,以及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4、華東大省近期密集人事調整結果如何?

12月16日,安徽省政府黨組書記、省長李國英主持召開省政府第88次黨組會議,省政府黨組成員參加會議。電視畫面顯示,天津市副市長何樹山與湖南省副省長楊光榮已跨省調任安徽省政府政府黨組成員。

何樹山在天津時分管工業和信息化(國防工業、節能降耗)、服務業、科技、知識產權、電力、通信、安全生產、抗震救災工作。他出生於1964年3月,1984年從大慶石油學院(現東北石油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大慶石油管理局、吉林石油集團、大港油田等工作。2008年任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2009年12月起,任天津市濱海新區區委常委、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2013年1月底當選為天津市副市長。

楊光榮在湖南時負責民族宗教、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安全生產、法制、人民防空和台灣事務工作,負責國家安全、司法、信訪、保密工作。他出生於1962年11月,湖南湘潭人,之前一直在本省工作,曾任長沙縣委書記、長沙市委常委、湖南省旅遊局局長、張家界市委書記,2016年12月出任湖南省副省長。值得一提的是,據湖南省政府網站披露,今年12月6日,楊光榮還曾以副省長的身份出席全省煤礦整頓關閉暨安全生產工作會議。而短短十天時間,他已轉任安徽省政府黨組成員。

除此之外,15日閉幕的共青團安徽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孔濤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他出生於1974年,之前是合肥市副市長。家喻戶曉的希望工程「大眼睛」蘇明娟則當選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兼職)。

此前的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李紅已於11月27日轉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安徽省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除了省委、團省委領導幹部的履新,馬鞍山、銅陵兩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市長也分別進行了調整。

12月17日下午,馬鞍山市召開全市領導幹部大會,宣布省委決定:魏堯任馬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不再擔任馬鞍山市委書記;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張岳峰任馬鞍山市委書記。

16日,合肥市委常委、巢湖市委書記的胡啟生公式擬任銅陵市委副書記,並提名為銅陵市政府市長人選。胡啟生出生於1971年,擁有北京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2015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此次公示通過後,胡啟生將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70後」地級市市長之一。

近期安徽省其他廳級幹部的調整情況包括:

銅陵市市長倪玉平調任安徽省地稅局黨組書記、局長;

馬鞍山市市委常委、副市長季翔任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

安徽省環保廳廳長汪瑩純轉任蚌埠市委書記;

滁州市政協副主席、天長市委書記金維加轉任安徽省衛計委副主任;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吳勁松出任安徽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

安徽省地稅局黨組書記、局長胡春武轉任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提名為廳長人選;

安徽省直工委副書記郭德成調任省地方誌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安慶市委副書記劉大群任安徽省審計廳黨組書記、提名廳長人選;

淮南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袁方轉任安徽省人民防空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安徽省人民防空辦公室主任陳碩到安徽省政協任職;

安徽省紀委駐省委宣傳部紀檢組組長陳燁任安徽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省版權局局長。

安徽省紀委宣傳部部長繆黎明任安徽省委第五巡視組副組長;

安徽省紀委組織部部長李亞東任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副廳級)、黨組成員。

何樹山簡歷

何樹山,男,漢族,1964年3月生,山東新泰人,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7月參加工作,中國石油大學油氣井工程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正高級工程師。

1984年 先後任大慶石油管理局鑽井一公司技術員、工程技術站副主任,分公司黨委書記、副經理,公司副總工程師

1996年 先後任大慶石油管理局鑽井一公司副經理、常務副經理,鑽井三公司黨委副書記、經理,修井分公司黨委副書記、經理

2000年 吉林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

2002年 先後任吉林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中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2008年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

2009.12天津市濱海新區區委常委、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

2013.01 天津市政府副市長

2017.12 安徽省政府黨組成員

楊光榮簡歷

楊光榮,男,漢族,1962年11月出生,湖南湘潭人,1989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經濟師。

1982.09 湖南財經學院財政系財政學專業學習

1986.06 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系財政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9.08 長沙市財政局科研所幹部

1993.03 長沙市財政局專職督查員(副科級)

1994.12 長沙市財政局副局長

1998.04 長沙市財政局局長

2000.01 長沙市財政局局長、黨組書記

2002.05 長沙市天心區委書記

2003.12 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2004.01 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

2006.09 長沙市委常委、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

2008.11 湖南省旅遊局局長、黨組書記(其間:2010.11-2011.01中央黨校地廳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2013.03 張家界市委書記

2016.11 湖南省政府黨組成員、辦公廳黨組書記

2016.12 湖南省政府副省長、省政府秘書長、黨組成員、辦公廳黨組書記

2017.12 安徽省政府黨組成員

年底總是陞官的時候。

5、誰知道中國近代數學家的簡介和成就?

自學成材的天才數學家,中國近代數學的開創人!!
在眾多數學家裡華羅庚無疑是天分最為突出的一位!!
華羅庚通過自學而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他是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廣泛數學領域的中都作出卓越貢獻。在這些數學領域他或是創始人或是開拓者!
從某種意義上他也是位傳奇數學家,一生最高文憑是初中,早年在美國取得巨大成就後,聞知新中國成立後,發出"粱園隨好,非久居之處"呼籲在國外的科學家學成回去報效祖國,跟他同時代在聞訊回國的科學家,許多都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最著名的有:
dan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dan做出貢獻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中國創立了\yuanzi dan qing dan等;
回國後華羅庚開創了中國的近代數學,並建立了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培養了大批數學家如陳景潤,王元等號稱華學派,後來致力於應用數學,將數學應用於工業生產,推廣"優選法"和"統籌法"!
由於華羅庚的重大貢獻,有許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華引理、華不等式、華運算元與華方法。
另外華羅庚還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2:
2.陳省身
現代微分幾何的開拓者,曾獲數學界終身成就獎----沃爾夫獎!
他對整體微分幾何的卓越貢獻,影響著半個多世紀的數學發展。
他創辦主持的三大數學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啟後的數學家。
在微分幾何領域有諸多貢獻,如以他命名的"陳空間","陳示性類","陳纖維從"
一位數學家說道「陳省身就是現代微分幾何。」這也許是對他的最好評價!!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3:
3.蘇步青
世界著名微分幾何學家,射影微分幾何學派的開拓者
早年對對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做出了貢獻,
四、五十年代開始研究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
60年代又研究高維空間共軛網理論
70年代以來在中國開創了新的研究方向——計算幾何!!
為中國數學走向現代化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4:
4.陳景潤
華羅庚的學生!數論學家,歌德巴赫猜想專家!
離解決歌德巴赫猜想即"1+1"問題,最近的人,證明了"1+2"
陳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那就是歌德巴赫猜想,他也一直只專注於這個領域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陳為世人所知是由於報告文學家徐遲的<<歌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當年很多人熱血學子因為這篇文章而走上數學道路!!
趨今為止,歌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世界級難題!!!眾多數學家認為用現有數學理論系統無法解決這一問題,除非出現新的數學觀念,新的數學理論系統!!!
注:
"1+1":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能分成兩個素數之和.
"1+2":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數之和,其中一個是素數,另一個或者是素數,或者是兩個素數的乘積。這是目前陳景潤證明得到的距歌德巴赫猜"1+1"最近的結果!
數學家證明歌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也是非常有趣的,人們是從"m+n"去逼近"1+1"的,"m+n"即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為素因子不超過m個與素因子不超過n個的兩個數之和。
當時各國數學家不斷努力,最終解決了"3+3","2+3","1+3",在這一逼近過程中,在華羅庚帶領下也寫下了許多中國數學家名字如王元,潘承桐等,最終陳景潤解決了"1+2"!!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5:
5.丘成桐
陳省身的學生,因解決微分幾何的許多重大難題而獲得數學界菲爾獎!
丘成桐的第一項重要研究成果是解決了微分幾何的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從此名聲鵲起。他把微分方程應用於復變函數、代數幾何等領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決了高維閔考夫斯基問題,證明了塞凡利猜想等。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終於使他成為菲爾茲獎得主。

6、哪位仁兄能幫我查找鄧稼先和楊振林的資料

鄧稼先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赴美國留學,在印第安納州普度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 9月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為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和試驗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8年 8月,鄧稼先被調到九局任理論部主任,參與組織領導中國的核武器系統工程。新上任的鄧稼先先到幾所名牌大學招募了28名新畢業的大學生,開始了他的「戰斗」。

誰也沒有見過原子彈是什麼樣子,更不用說搞原子彈的理論設計了。於是鄧稼先首先辦起了「原子理論掃盲班」,他們找來了與此有關的外文原版經典著作,邊閱讀,邊翻譯,邊油印。就這樣,鄧稼先和他的「28宿」很快進入了角色。

他們的攻堅戰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驗證蘇聯專家提出的一個關鍵數字:原子彈爆炸時其中心壓力將達幾百萬個大氣壓。他們一周工作7天,每天三班制,運用手搖計算機和算盤這樣的古老計算工具,進行最現代的理論計算。每一次要花一個月,而他們總共計算了 9次!最後,鄧稼先他們否定了蘇聯專家的這個數據,又經過剛剛應招回國的周光召的驗證,證明他們的計算是嚴謹周密,無懈可擊的。

7、請幫我找找在世界很有名的科學家資料

朱棣文

(2004-02-06)

朱棣文院士於民國卅七年二月二八日生,籍貫為 江蘇省太倉縣。專習物理應用物理(原子物理); 1970年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 學學士;1976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 士。博士論文是〃原子鉈的禁戒M1躍遷 62P1/2- 72P1/2 的測量〃,博士指導老師是康明斯教授。 目前現職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學和應用物理教 授授。

得獎作品

發展利用雷射冷卻與捕捉原子方法

對科學研究之影響

用類似的技術,還可以用來研究DNA或者其他聚合鏈的機械性質。當年他還在貝爾實驗室時就發明了一種「光學鑷子」(optical tweezer),這有點像星際大戰中的拖曳光束,可以用雷射來操縱微小物質,包過細菌、DNA等等。他們也研究過號稱為「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 的肌蛋白細胞的收縮。此技術當然也可以在不破壞細胞膜的情況下,操控細胞內的物質,或在密閉容器內處理稀有元素或者放射性元素了。
丁肇中

(2004-02-06)

丁肇中祖籍山東日照縣;1936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父親是丁觀海,母親是王雋英,他在台北讀中學,在密西根大學讀大學本科與研究院,於1962年獲博士學位;自1967年起執教於麻省理工學院。丁教授在粒子物理學中有許多卓著的貢獻,最有名的是1974年J粒子的發現,這項發現導致粒子物理學走入了新的方向,也因此而獲得1976年諾具爾物理獎。 此外,他對量子電動力學之精確性、輕子的性質、矢量粒子的性質、膠子噴注現象,Z-γ之干涉等問題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貢獻。 近年來丁教授組成並領導一實驗組,積極建造L3探測器,將於1988年起在西歐中心(CERN)的LEP加速器上做實驗,這是一項極大的計劃,動員了世界各國四百多名實驗物理學者,探測器建造費用將超過一億美元。丁教授是當代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他的工作特徵是方向明確果斷,計劃周詳嚴謹。

得獎作品

發現新的重基本粒子:J/Ψ粒子(現稱J粒子)

楊振寧

(2004-02-06)

安徽省合肥縣人,民國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一九二八年就讀廈門國小、一九三三年就讀北平崇德中學、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萬中學高中二年級、並以高二的同等學歷,考取當時由清華、北大、南開三個大學合並的西南聯大的化學系,後來改念物理系。一九四二年西南聯大畢業、一九四四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聯大附中教學後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一九五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應紐約州立大學校長托爾邀請籌備創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門、一九六六年離普林斯頓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至今。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學金。他們這項貢獻得到極高評價,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盡管他們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華人」,消息傳來,中國人無不引以為傲。楊氏也是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自傲的,那年他們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最後一段,他說:「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在教了十七年書之後,楊氏於一九六六年,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前往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他認為是自己「走出象牙塔」,重新出發,科學界人士對他再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抱持期待與樂觀。楊夫人杜致禮女士,出生名門,為杜聿明將軍掌珠,專攻文學,中英文造詣均佳,曾在台灣教過英文,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中文,言談舉止富書卷氣,育子女三人,老大楊光諾電腦工程師,老二楊光宇,化學家,楊又禮,醫生。

得獎作品

發現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恆原理:宇稱守恆如在弱相互作用中不成立,宇稱概念就不能用在θ和τ粒子的衰變過程中,因此可以認為θ和τ粒子是同一粒子。

對科學研究之影響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理論,推翻了物理學上屹立不移三十年之久的宇稱守恆定律。這一發現,使瑞典皇家科學院立即將一九五七年 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博士,因為他們指正了過去科學家所犯的嚴重錯誤,更開啟基本粒子「弱交換作用」一些規則的研究,使人類對物 質構造內層的認識邁進一大步。

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

(2004-02-06)

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1731年10月10日生於法國尼斯。1749年考人劍橋大學,1753年尚未畢業就去巴黎留學。後回倫敦定居,在他父親的實驗室中做了許多電學和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1760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03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國院土。卡文迪什畢生致力於科學研究,從事實驗研究達50年之久,性格孤僻,很少與外界來往。卡文迪什的主要貢獻有:1781年首先製得氫氣,並研究了其性質,用實驗證明它燃燒後生成水。但他曾把發現的氫氣誤認為燃素,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1785年卡文迪什在空氣中引入電火花的實驗使他發現了一種不活潑的氣體的存在。他在化學、熱學、電學、萬有引力等方面進行地行多成功的實驗研究,但很少發表,過了一個世紀後,麥克斯韋整理了他的實驗論文,並於1879年出版了名為《尊敬的亨利·卡文迪什的電學研究》一書,此後人們才知道卡文迪什做了許多電學實驗。麥克斯韋說:「這些論文證明卡文迪什幾乎預料到電學上所有的偉大事實,這些偉大的事實後來通過庫侖和法國哲學家們的著作而聞名於科學界。」

早在庫侖之前,卡文迪什已經研究了電荷在導體上的分布問題。1777年,他向皇家學會提出報告說:「電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很可能反比於電荷間距離的平方,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物體中多餘的電幾乎全部堆積在緊靠物體表面的地方,而且這些電緊緊地壓在一起,物體的其餘部分處於中性狀態。」他還通過實驗證明電荷之間的作用力。他還早於法拉第用實驗證明電容器的電容取決於兩極板之間的物質。他最早建立電勢概念,指出導體兩端的電勢與通過它的電流成正比(歐姆定律在1827年才確立)。當時還無法測量電流強度,據說他勇敢地用自己的身體當作測量儀器,以從手指到手臂何處感到電振動來估計電流的強弱。

卡文迪什的重大貢獻之一是1798年完成了測量萬有引力的扭秤實驗,後世稱為卡文迪什實驗。他改進了英國機械師米歇爾(John Michell,1724~1793)設計的扭秤,在其懸線系統上附加小平面鏡,利用望遠鏡在室外遠距離操縱和測量,防止了空氣的擾動(當時還沒有真空設備)。他用一根39英寸的鍍銀銅絲吊一6英尺木桿,桿的兩端各固定一個直徑2英寸的小鉛球,另用兩顆直徑12英寸的固定著的大鉛球吸引它們,測出鉛球間引力引起的擺動周期,由此計算出兩個鉛球的引力,由計算得到的引力再推算出地球的質量和密度。他算出的地球密度為水密度的5.481倍(地球密度的現代數值為5.517g/cm3),由此可推算出萬有引力常量G的數值為 6.754×10-11 Nm2/kg2(現代值前四位數為6.672)。這一實驗的構思、設計與操作十分精巧,英國物理學家J.H.坡印廷曾對這個實驗下過這樣的評語:「開創了弱力測量的新時代」。

卡文迪什在1766年發表了《論人工空氣》的論文並獲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他制出純氧,並確定了空氣中氧、氮的含量,證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稱為「化學中的牛頓」。

卡文迪什一生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工作,被稱為「最富有的學者,最有學問的富翁」。卡文迪什於1810年2月24日去世。

後來,他的後代親屬德文郡八世公爵S.C.卡文迪什將自己的一筆財產捐贈劍橋大學於1871年建成實驗室,它最初是以 H.卡文迪什命名的物理系教學實驗室,後來實驗室擴大為包括整個物理系在內的科研與教育中心,並以整個卡文迪什家族命名。該中心注重獨立的、系統的、集團性的開拓性實驗和理論探索,其中關鍵性設備都提倡自製。近百年來卡文迪什實驗室培養出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已達26人。麥克斯韋、瑞利、J.J.湯姆孫、盧瑟福等先後主持過該實驗室。

開爾文

(2004-02-06)

開爾文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發明家,原名W.湯姆孫。他是本世紀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是一個偉大的數學物理學家兼電學家。他被看作英帝國的第一位物理學家,同時受到世界其他國家的贊賞。他的一生獲得了一切可能給予的榮譽。而他也無愧於這一切,這是他在漫長的一生中所作的實際努力而獲得的。這些努力使他不僅有了名望和財富,而且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1824年6月26日開爾文生於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他從小聰慧好學,10歲時就進格拉斯哥大學預科學習。17歲時,曾立志:「科學領路到哪裡,就在哪裡攀登不息」。184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在大學學習期間曾獲蘭格勒獎金第二名,史密斯獎金第一名。畢業後他赴巴黎跟隨物理學家和化學家V.勒尼奧從事實驗工作一年,1846年受聘為格拉斯哥大學自然哲學(物理學當時的別名)教授,任職達53年之久。由於裝設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有功,英政府於1866年封他為爵士,並於1892年晉升為開爾文勛爵,開爾文這個名字就是從此開始的。1890~1895年任倫敦皇家學會會長。1877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904年任格拉斯哥大學校長,直到1907年12月17日在蘇格蘭的內瑟霍爾逝世為止。

開爾文研究范圍廣泛,在熱學、電磁學、流體力學、光學、地球物理、數學、工程應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貢獻。他一生發表論文多達600餘篇,取得70種發明專利,他在當時科學界享有極高的名望,受到英國本國和歐美各國科學家、科學團體的推崇。他在熱學、電磁學及它們的工程應用方面的研究最為出色。

開爾文是熱力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熱力學的發展中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貢獻。他根據蓋-呂薩克、卡諾和克拉珀龍的理論於1848年創立了熱力學溫標。他指出:「這個溫標的特點是它完全不依賴於任何特殊物質的物理性質。」這是現代科學上的標准溫標。他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兩個主要奠基人之一(另一個是克勞修斯),1851年他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這是公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標准說法。並且指出,如果此定律不成立,就必須承認可以有一種永動機,它藉助於使海水或土壤冷卻而無限制地得到機械功,即所謂的第二種永動機。他從熱力學第二定律斷言,能量耗散是普遍的趨勢。1852年他與焦耳合作進一步研究氣體的內能,對焦耳氣體自由膨脹實驗作了改進,進行氣體膨脹的多孔塞實驗,發現了焦耳-湯姆孫效應,即氣體經多孔塞絕熱膨脹後所引起的溫度的變化現象。這一發現成為獲得低溫的主要方法之一,廣泛地應用到低溫技術中。1856年他從理論研究上預言了一種新的溫差電效應,即當電流在溫度不均勻的導體中流過時,導體除產生不可逆的焦耳熱之外,還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熱量(稱為湯姆孫熱)。這一現象後叫湯姆孫效應。

在電學方面,湯姆孫以極高明的技巧研究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問題,從靜電學到瞬變電流。他揭示了傅里葉熱傳導理論和勢理論之間的相似性,討論了法拉第關於電作用傳播的概念,分析了振盪電路及由此產生的交變電流。他的文章影響了麥克斯韋,後者向他請教,希望能和他研究同一課題,並給了他極高的贊譽。

開爾文在電磁學理論和工程應用上研究成果卓著。1848年他發明了電像法,這是計算一定形狀導體電荷分布所產生的靜電場問題的有效方法。他深人研究了萊頓瓶的放電振盪特性,於1853年發表了《萊頓瓶的振盪放電》的論文,推算了振盪的頻率,為電磁振盪理論研究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他曾用數學方法對電磁場的性質作了有益的探討,試圖用數學公式把電力和磁力統一起來。1846年便成功地完成了電力、磁力和電流的「力的活動影像法」,這已經是電磁場理論的雛形了(如果再前進一步,就會深人到電磁波問題)。他曾在日記中寫道:「假使我能把物體對於電磁和電流有關的狀態重新作一番更特殊的考察,我肯定會超出我現在所知道的范圍,不過那當然是以後的事了。」他的偉大之處,在於能把自己的全部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介紹給了麥克斯韋,並鼓勵麥克斯韋建立電磁現象的統一理論,為麥克斯韋最後完成電磁場理論奠定了基礎。

他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1875年預言了城市將採用電力照明,1879年又提出了遠距離輸電的可能性。他的這些設想以後都得以實現。1881年他對電動機進行了改造,大大提高了電動機的實用價值。在電工儀器方面,他的主要貢獻是建立電磁量的精確單位標准和設計各種精密的測量儀器。他發明了鏡式電流計(大大提高了測量靈敏度)、雙臂電橋、虹吸記錄器(可自動記錄電報信號)等等,大大促進了電測量儀器的發展。根據他的建議,1861年英國科學協會設立了一個電學標准委員會,為近代電學量的單位標准奠定了基礎。在工程技術中,1855年他研究了電纜中信號傳播情況,解決了長距離海底電纜通訊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經過三次失敗,歷經兩年的多方研究與試驗,終於在1858年協助裝設了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這是開爾文相當出名的一項工作。他善於把教學、科研、工業應用結合在一起,在教學上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在格拉斯哥大學他組建了英國第一個為學生用的課外實驗室。

湯姆孫還將物理學用到完全不同的領域。他研究過太陽熱能的起源和地球的熱平衡。他的方法可靠而有趣,但只由於他不知道太陽和地球上的能量來自核能,因而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論。他試圖用落到太陽上的隕石或用引力收縮來解釋太陽熱能的起源。約在1854年,他估算太陽的"年齡"小於5×108年,而這只是我們現在知道的值的十分之一。

從地球表面附近的溫度梯度,湯姆孫試圖推算出地球熱的歷史和年齡。他的估算仍然太低,僅為4×108年,而實際值約為5×109年。地質學家以地質現象的演變為理論根據,很快就發現他的估算是錯誤的。他們不能駁倒湯姆孫的數學,但他們肯定他的假定是錯誤的。同樣,生物學家也發現湯姆孫給出的時間進程與最新的進化論的觀念相悖。這一爭論持續了多年,湯姆孫完全不理解別人的反對意見是正確的。最後,直到放射性和核反應的發現,才證明了湯姆孫假設的前提是完全錯誤的。

流體力學特別是其中的渦旋理論成為湯姆孫最喜愛的學科之一,他受亥姆霍茲工作的啟示,發現了一些有價值的定理。他航行的收獲之一是在1876年發明了適用於鐵船的特殊羅盤,這一發明後來為英國海軍所採用,而且一直用到被現代回轉羅盤代替為止。湯姆孫的企業生產了許多磁羅盤和水深探測儀,從中大為獲利。

基於他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湯姆孫感到迫切需要統一電學單位,公制的引入使法國革命向前跨了一大步,但是電學測量卻產生了全新的問題。高斯和韋伯奠定了絕對單位制的理論基礎,"絕對"意味著它們與特定的物質或標准無關,僅取決於普適的物理定律。在絕對單位制中如何確定刻度,如何選擇合適的倍數因子使它能方便地應用於工業,如何勸說科技界共同接受這一單位制,所有這一切都是重要並且困難的任務。1861年英國科學協會任命一個委員會開始這項工作,湯姆孫是其中的一員。他們努力工作了許多年,一直到1881年,由湯姆孫和亥姆霍茲起主導作用的在巴黎召開的一次國際代表大會,和1893年,在芝加哥召開的另一次代表大會,才正式接受這一新的單位制,並採用伏特、安培、法拉和歐姆等作為電學單位,從此它們被普遍使用。然而,單位制的問題並未就此解決,後來的一些會議又改變了其中某些標准量的定義,它們的實際值也相應變動了,雖然這種變動是非常小的。

開爾文一生謙虛勤奮,意志堅強,不怕失敗,百折不撓。在對待困難問題上他講:「我們都感到,對困難必須正視,不能迴避;應當把它放在心裡,希望能夠解決它。無論如何,每個困難一定有解決的辦法,雖然我們可能一生沒有能找到。」他這種終生不懈地為科學事業奮斗的精神,永遠為後人敬仰。1896年在格拉斯哥大學慶祝他50周年教授生涯大會上,他說:「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50年內在科學研究上的奮斗,就是『失敗』兩字。」這足以說明他的謙虛品德。為了紀念他在科學上的功績,國際計量大會把熱力學溫標(即絕對溫標)稱為開爾文(開氏)溫標,熱力學溫度以開爾文為單位,是現在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單位之一。

開爾文的一生是非常成功的,他可以算作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中的一位。他於1907年12月17日去世時,得到了幾乎整個英國和全世界科學家的哀悼。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頓墓的旁邊。

魏格納

(2004-02-06)

魏格納(1880-1930)是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

19世紀以前,人們尚未開始系統地研究地球整體的地質構造,對海洋與大陸是否變動,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1910年德國的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北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這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湊合起來;如果從地圖上把這兩塊大陸剪下來,再拼在一起,就能拼湊成一個大致上吻合的整體。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輪廓比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遠遠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幾內亞灣的凹進部分。

魏格納結合他的考察經歷,認為這絕非偶然的巧合,並形成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推斷在距今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都連結在一塊,構成一個龐大的原始大陸,叫做泛大陸。泛大陸被一個更加遼闊的原始大洋所包圍。後來從大約距今兩億年時,泛大陸先後在多處出現裂縫。每一裂縫的兩側,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裂縫擴大,海水侵入,就產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則逐漸縮小。分裂開的陸塊各自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們熟悉的陸地分布狀態。

魏格納少年時便嚮往到北極去探險,由於父親的阻止,他沒能在高中畢業後就加入探險隊,而是進入大學學習氣象學。1905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氣象學博士學位後,致力於高空氣象學的研究。1906年,他和弟弟兩人駕駛高空氣球在空中連續飛行了52小時,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後來他又參加了去格陵蘭島的探險隊,島上巨大冰山的緩慢運動留給他的極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後來他面對世界地圖迸發的聯想和興趣。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搜集地學資料,查找海陸漂移的證據。

1912年1月6日,魏格納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做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此後,由於研究冰川學和古氣候學第二次去了格陵蘭。在隨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斷了,在戰場上身負重傷,養病期間他於1915年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系統地闡述了大陸漂移說。他在《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復地球物理、地理學、氣象學及地質學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因各學科的專門化發展被割斷——用綜合的方法來論證大陸漂移。魏格納的研究表明科學是一項精美的人類活動,並不是機械地收集客觀信息。在人們習慣用流行的理論解釋事實時,只有少數傑出的人有勇氣打破舊框架提出新理論。但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大陸漂移由於缺乏合理的動力學機制遭到正統學者的非議。魏格納的學說成了超越時代的理念。

大陸漂移說一提出,就在地質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年輕一代為此理論歡呼,認為開創了地質學的新時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認這一新學說。魏格納在反對聲中繼續為他的理論搜集證據,為此他又兩次去格陵蘭考察,發現格陵蘭島相對於歐洲大陸依然有漂移運動,他測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約1米。1930年11月2日,魏格納在第4次考察格陵蘭時遭到暴風雪的襲擊,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歲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隊才找到他的遺體。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6大板塊的主張,它們是——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南極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學說很好地解決了魏格納生前一直沒有解決的漂移動力問題,使地質學在一個新的高度上獲得了全面的綜合。隨著板塊運動被確立為地球地質運動的基本形式,地學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大陸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洋時而擴張、時而封閉,已成為人們接受的地殼構造圖景。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確實相信,從大陸漂移說的提出到板塊學說的確立,構成了一次名副其實的現代地學領域的偉大的革命。

魏格納去世30年後,板塊構造學說席捲全球,人們終於承認了大陸漂移學說的正確性。由此可見:一種正確的理論在其初期階段常常被當作錯誤拋棄或是被當作與宗教對立的觀點被否定,後期階段則被當作信條來接受。但無論如何,人們至今還紀念魏格納的,不是他生前冷遇與死後熱鬧,而是他畢生尋求真理、正視事實、勇於探索和不惜獻身的科學精神。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