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黄包车夫公司
1、洪金宝在电影中演一个黄包车夫是什么电影?
是《鬼打鬼》
剧情
车夫张大胆撞破妻子红杏出墙,奸夫怕丑事泄露杀死张妻并嫁祸张大胆,更雇佣茅山法师对付张。法师的师弟不满同门师兄施法害人,遂挺身而出救张脱险,一场精彩又搞笑的斗法就此开始。 车夫张大胆(洪金宝 饰)自称胆识过人,神鬼不怕,经常与别人打赌练胆。某天他提前收工,发现老婆(梁雪薇 饰)与别人私通,而对方竟是大胆的雇主谭老板(黄虾 饰)。谭老板为掩盖真相,派师爷(太保 饰)寻茅山道士钱真人(陈龙 饰)设坛杀害大胆。 钱真人设下圈套,借打赌之名将张大胆诱至马家祠堂,施法唤出僵尸追杀大胆。钱之师弟许真人(钟发 饰)不满师兄图财害命、伤天害理恶举。他暗中协助大胆,使之最终逃过此劫。然而谭老板祸心不死,一计不成,再施一计,非置大胆于死地不可…… 本片是洪金宝创立的宝禾电影公司的创业之作,影片也开创了一条香港娱乐功夫喜剧的新途径。影片开创了“灵幻功夫片”的潮流。在这部融合功夫喜剧类型的鬼怪片之后,产生了很多模仿该片成功的鬼系列故事,香港的惊悚鬼怪电影真正大行其道,可谓票房鼎盛、极受欢迎。作为当时该题材影片的先驱者,《鬼打鬼》被誉为80年代港片黄金年代灵幻功夫片的经典代表作,影片突破传统武侠片中讲究师徒辈份的尊卑关系,剧中人物充满生命与活力,整部电影融合鬼、功夫、搞笑等多种流行元素,而洪家班的动作设计也绝对一流。同时注重中国传统鬼神习俗趣味的挖掘,加进了大量的茅山术驱鬼以及避鬼延寿、人鬼互戏的搞笑神奇桥段,在当时来说具有极强的娱乐性。
2、民国黄包车夫有多苦?
黄包车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在民国时代的电视剧中出镜率极高,黄包车的车夫们纯朴热忱,经常拉着客人走在大街小巷,虽然画面美好且有烟火气,但其实身为底层人民的黄包车夫非常辛苦,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看似十分坚强,可绝大多数车夫都活不过40岁,这是为什么呢?
相信大家对黄包车并不陌生,这是一种双轮的客运工具,主要靠人力拉车,因为车子的外表通常被漆为黄色,所以才被叫做“黄包车”。黄包车是在1873年从日本传进中国的,当年一个叫做米拉的法国人觉得这种车出行便利,很有市场,所以从日本大批购进中国,结果不出所料,黄包车一经投入市场就极受欢迎,是那个年代有钱人首选的交通工具。
黄包车为上层社会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黄包车的身影,但在这个便利的背后是无数底层车夫的汗水。民国作家老舍曾经写过一个关于人力车夫的故事,书名叫做《骆驼祥子》,应该很多朋友都看过这个故事。
祥子是一个农村人,后来辗转到北平城里讨生活,刚开始的祥子浑身充满力量,眼睛里闪着希望的光辉,整个人充满朝气,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人力车夫,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能将日子过得好一点。但是他的运气实在不怎么好,他最大的愿望是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可是等他累死累活攒钱买了车之后,崭新的车却在半年后就被别人抢走了。
但祥子不屈不挠,继续埋头攒钱,然而这些钱最后又被别人敲诈抢劫了,后来祥子跟虎妞结婚后才靠着虎妞买了一辆车,只不过他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后来虎妞难产去世,家中没钱办后事,祥子只能主动卖了心心念念想拥有的黄包车。虎妞去世不久,他喜欢的小福子也去世了,此后他便自甘堕落,沦为“城市垃圾”,身上再看不出半点当初的朝气。
其实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就是当时黄包车车夫的真实写照,不论他们的人生是否有祥子这么曲折,他们的日子都过得同样辛苦。很多车夫拉的黄包车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为黄包车公司打工,他们像牲畜一样没日没夜的拉活,可是赚了钱之后他们只能拿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钱都得上交公司,虽然饱受剥削,但是为了活下去他们没有选择,毕竟后面有的是人等着接手你的工作。
很多人力车夫得拼了命的工作才能挣钱养家糊口,他们像是不会累的机器似的,只要给钱去哪儿都行,有些黄包车上还会坐2~3个人,车夫的压力可想而知。车夫一般会在肩颈上搭一块帕子,流汗了就随手擦一擦,但这毕竟是个体力活,有时候身上难免会散发汗味,这种味道难免会引起顾客的反感,继而遭人嫌弃。
其实他们在拉车的过程中也很可能会受伤,也有因为体力不支翻车的人,但他们一般不会先关心自己的伤势,他们宁愿自己摔十次也不愿意让顾客摔一次,因为顾客受伤后他们轻则赔钱,重则直接丢掉小命。所以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人力车夫都是一个很苦很累的工作,如果常年从事这份工作,车夫的身体也会受到影响,据统计,常年劳累的人力车夫的平均寿命几乎不会超过40岁。
3、我眼中的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预习资料 短!!!
我们是同龄~你看看行不!~
主要内容:
他的伯父死后他的悲痛心情,回忆他伯父生前的一些事。而且伯父很受别人尊敬的原因。伯父给我留下的印象: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人。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近意词:
追悼和哀悼
羞愧和惭愧
枯瘦和消瘦
悔恨和懊悔
恍然大悟和茅塞顿开
饱经风霜和饱经沧桑
反义词:
幸福的反义词痛苦
耀眼的反义词黯淡
字斟句酌 反义词囫囵吞枣 离题万里 两个都行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周晔,女,1964年5月生,哈尔滨人。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领导科学。获中共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合著及主编书籍共有十余本。近年来,先后发表有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论文40余篇,其中13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在校内承担重大课题十一项。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中国的文学大豪?d?d鲁迅先生逝世时,他的的侄女?d?d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失声痛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宏扬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
鲁迅1881?d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日关系
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d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 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 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辛亥革命于1911年1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 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5、滴滴快车司机就是新一代的黄包车夫?
新一代的活雷锋,没钱赚还要受乘客的气和滴滴公司的剥削
6、旧时代上海人眼中的巡捕花样:“罗宋阿大”“安南巡捕”
若干年前随东航首航代表团去印度,在机场,一位年轻的海关人员看着我的护照,笑说:“ShangHai?”我回答说:“Yes!”(我的英语水平,也就是停留在“Yes”和“No”上)。接着,他微笑着补充了一句,这一句我可听不懂了,只得问一边的翻译。翻译告诉我,他说,他的爷爷也曾经在上海呆过。他指了指门外一位高大威武的保安模样的人说,他的爷爷在上海是干这个的。他的话使我马上联想起旧上海的“印度巡捕”来。“巡捕”就是我们现在概念中的“警察”,巡逻在马路上的巡捕类似现在的交通警。
在印度的马德里、孟买、泰姬陵等处,在大宾馆、公司的门口,我都能看到头缠红、黄、绿等颜色包头布的锡克族警卫、岗哨,跟我童年所看到的形象大致相同,不过色彩比童年印象中的更为鲜艳。
老明信片上的印度巡捕
在上海,“印度巡捕”留在我幼小脑海中的名字叫“红头阿三”,印象中他们个个身材高大,满脸的虬须,凶神恶煞的样子,吓人倒怪,头顶裹着鲜红色或紫色的包头布,我从没见到他们中的哪一位笑过。从大人们的议论中我们小孩子只知道他们是“坏人”,专门欺侮老百姓,尤其是街头那些摆小摊的小贩,黄包车夫等,常遭到他们手中挥舞的警棒驱赶。五十年代初,我上幼儿园、小学了,街上的“红头阿三”不见了,却在许多工厂的大门口看到他们,后来听大人们说,许多“红头阿三”回印度去了,还有不少选择留了下来,那些私人工厂老板、资本家就雇佣他们当警卫,守大门。
五十年代初,我跟父母一起住过大杨浦的“穷街”定海路上,那条路上有一家“华光啤酒厂”,几位看大门的就是解放前留下来的“红头阿三”,在定海路附近还有一家叫“蜜蜂绒线厂”的,看门的也是残留下来的“红头阿三”。我们在厂门口“打弹子”“刮‘红毛人’”(一种类似香烟纸壳的纸片,上面印有各种各样的古典人物或花鸟之类),玩腻了,要回家了,我们总是要朝着“红头阿三”大吼一声:“阿三,老鹰来喽!”等他们猛回头,挥着拳头吓唬我们的时候,一群小孩子便轰然四散,拖着脏兮兮的身子回家去。
贺友直画笔下的印度巡捕
旧上海的十里洋场上,曾经同时有过四个主要国藉的警察:俄罗斯人、中国人、印度人、越南人。在上海,俄罗斯人被称为“罗宋阿大”、印度人被称为“红头阿三”、越南人被称为“安南巡捕”。
“罗宋阿大”以身材高、力气大著称,常被酒吧老板雇佣为警卫,常常坐在大门的高凳子上,用以对付那些因酒醉而闹事的烂水兵们。三、四十年代“酒吧一条街”上的多家咖啡店就雇佣“罗宋阿大”,他们大多是沙俄时代的退役军人。
中国巡捕因人多势众被老百姓排行老二。印度巡捕排行在三,故有上海人也因为他们是“老三”,并称之为“阿三”。据史料记载:租界里最早启用的巡捕是欧洲人,后来因工资开销大,从1870年起雇佣华捕,1884年起,开始从英殖民地“进口”印度巡捕,而且一定要印度锡克族人,在印度,锡克族人以尚武著称,军队的兵员、警卫等多出于此族。
安南巡捕因人长得矮小且人数少被排在最后,有人戏说,安南巡捕因长得像广东人而上海生意人中多有广东商人,声誉尚不错,故没有给安南巡捕取绰号。
在上海南京路上维持秩序的印度巡捕
还有一种说法,印度巡捕常在长官面前双脚一并,大喝一声:“Yes,I say!”由于不懂上海话,开口便是“I say”的,上海人听上去像是说“阿三,阿三”。我比较倾向于第二种,上海人喜欢用老板来吓人,特别是在洋行工作过的人更怕老板,怕降级降薪,怕被炒尤鱼,排行老三的印度巡捕的老板是英国人,他们不怕“罗宋阿大”,也不怕中国人,只怕英国人,因为英国人是他们的老板。
印度巡捕被称为“红头阿三”的,多数是裹红头布的是巡逻在街上的。而印度雇员在机关内部做杂务的,则被称为是“绿头阿三”,因为他们多数人的头上是裹绿布的,在上海的“外国牢监”内做勤务的大都头缠绿包布,上海人则叫他们是“绿头阿三”。
旧上海最早的外国牢监在英国外白渡桥的领事馆旁边,后来一度迁到厦门路贵州路口,早期“外国牢监”前面有一块空地,那里的居民每到傍晚纳凉,都欢喜到那块空地上去,叫“到外国牢监乘风凉去!”
笔者80年代住在那里,常听邻里们说起外国牢监里“绿头阿三”的轶事。所谓“外国牢监”是专门关外国犯人的,在十里洋场的旧上海,在英租界、法租界,外国人犯法,中国人是无权判他们罪而入狱的,只有外国法庭说了算,这也是在旧时代丧失国家主权的一个标志吧。
7、黄包车夫投资有限公司怎么样?
黄包车夫投资有限公司是2017-04-20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57号第四层433单元。
黄包车夫投资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50200MA2Y667482,企业法人王苇,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黄包车夫投资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投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除外);企业总部管理;其他未列明企业管理服务(不含须经审批许可的项目);其他未列明商务服务业(不含需经许可审批的项目);汽车租赁(不含营运);商务信息咨询;其他道路运输辅助活动(不含须经审批许可的项目);金融信息服务(不含须经许可审批的项目);会议及展览服务;汽车零配件零售。
通过爱企查查看黄包车夫投资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8、黄包车在上海滩曾风靡一时,后来怎么消失不见了?
提到老上海,大家脑中浮现的除了租界、各种公馆、小弄堂之外,一定少不了人力车。近代上海这样一座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在传统与现代间,人力车穿梭于大街小巷,见证了那一段时期独特的历史。
一、人力车传入与兴盛
人力车诞生于东洋日本,1873年,法国商人米拉将它引入上海法租界,并创建了第一家人力车公司,开启了人力车在中国的历史。《申报》描述这种新奇的车辆:“比中华车大小不同,不论天暗下雨,一样可推。车上另有帐篷,下雨不湿衣服,格外奇巧”。人力车在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叫法,因在上海统一刷漆为黄色,故又被称为黄包车。近代中国的大城市基本都有人力车的身影,但要论及数量以及名气,还得数上海的黄包车最为著名。
人力车从日本传来
在旧中国,人们在城市中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无非是轿子和马车两种,但人力车一经传入就迅速发展,成为了城市交通的主体。上海在未开埠之前,只是一个港口城市,并未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水上交通是其主要的交通方式,陆上交通也主要靠人抬轿子,并没有像样的马路可供车辆行驶。1856年,法租界外滩建成第一条马路,此后上海城市不断扩大,现代化的马路也不断修建。著名的犹太商人哈同就是先修路后盖房,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上海法租界
城市道路的更新与城市规模的扩大一定会导致交通方式的变革,而黄包车就在这种大环境中茁壮生长。上海商品经济发达,作为当时南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内部人口流动大,交流频繁,以往轿子、马车的形式效率低下,在上海这样的大都会显得格格不入。代替马车这种长距离路程的工具的是电车、汽车和公交车,而代替轿子的则是黄包车。黄包车有着自身优势,相较于至少两个人抬的轿子,黄包车只需一个人操作且更为简便省力,成本下降收费更低,当时坐轿的价格普遍在黄包车两倍以上。另外,黄包车不像轿子和马车那样笨重,公共电车又多走新修马路,线路相对固定。上海多弄堂小巷,人力车自如穿梭其中,更能适应这样的独特环境。
老上海的弄堂
随着黄包车技术的改进和本土化,短短十年间,人力车就替代了轿子和马车,成为了上海的一种主要交通方式,范围也从法租界逐渐扩展到整个上海城。据统计,外白渡桥两日内不同交通工具的通行量,黄包车接近轿子的一千倍。黄包车公司兴起,黄包车夫数量也激增,最鼎盛之时,上海城中有着十万黄包车夫,加上其携带的妻儿老小,人力车行业养活了近二十万人。当时的上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黄包车夫或是拉着客人挥汗如雨,或是路边闲谈,或是坐地休息,黄包车是近代上海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二、黄包车夫的生活
同《骆驼祥子》中描写的祥子那样,人力车夫在旧上海生活在社会底层。近代中国,外国的强势冲击下,自然经济解体,不少农村中的劳动力来到了城市。由于缺乏知识,难有在社会上立足的一技之长,拉黄包车这样的工作对于初来城市的农民无疑非常合适。当时坐黄包车,乘客手敲右边即向右转,敲左边即向左转,所以只要有简单的分辨方向的能力,就足可担任这份工作。
人力车夫
看照片,我们会发现黄包车夫的形象大多是衣着简单破烂、身体精瘦、有一点佝偻。事实确实如此,黄包车夫的生活赤贫、困苦,为了生计而整日奔波。他们大多住在“贫民窟”中,当时的报告这样描述:“其居处非狭小之阁楼,即矮之草棚”,一栋阁楼里可住二三十人,每个房间要容纳五六人。上海街头多车夫饭铺,也就是穷苦人力车夫经常去的饭铺,这里价格相对低廉,但做出来的饭菜“既多陈腐,而烹调又欠卫生”。对于普通的一个黄包车夫,一年中也只有节日可以食肉,纵使如此节俭,食品支出也占据了收入的六成左右。在穿衣上,黄包车夫则更不加讲究,夏天大多赤裸上身而光脚,冬天的棉衣却不能蔽体,能够消费的仅仅是粗布一类。富裕的上海,黄包车夫们的生活与花天酒地的洋人和公子哥比,就是这座城市的两个极端。
路边饭铺
虽然在城市中处于底层,但拉黄包车对于农村务农已属提升。当时有传言,拉黄包车是体力活,车夫肯定短命,拉车七年必死。但事实却正好相反,黄包车夫大多来自苏北农村,从小干农活使得他们身体较为强壮,而黄包车的特殊结构又极为省力,所以拉车对农村来的人并不算重活。“祥子”最大的心愿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上海的黄包车夫虽然难买下一个车行,但凭劳动买下黄包车的却不在少数。1934年底,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成立,旨在维护人力车夫的权利和改善其生活。互助会为车夫们专门修建了食堂,提供比市面价格低的饭菜,在空闲之时,车夫们也可去互助会休闲娱乐。虽然是微薄的社会福利,但对于为了谋生来到上海的车夫们已经是巨大的幸福。
拉着外国人的黄包车夫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号称“江北大亨”的顾竹轩,就是来到上海的那一批苏北农民,第一份职业正是黄包车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贵人相助各种机缘巧合,他买下了黄包车公司,加入青帮,并经商多种生意,黑白两道通吃,在上海滩也是风云人物。顾竹轩最大的资本就是手中掌控的黄包车夫,黄包车夫们走街串巷,人数众多,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他们都认可顾竹轩,愿为其卖命,才能成全其“黄包车大王”的称号。
三、取缔与衰落
虽然人力车为上海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出于各种原因,政府一直对人力车进行数量控制与整改。自黄包车行业走向繁荣以来,也确实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人力车与车夫比例失调、人力车载客供过于求、车商克扣车夫利益、野鸡车横行等。
与电车共存的黄包车
1934年,针对人力车行业的问题,公共租界内开始了改革。主要措施是:破除几大公司的垄断、限制车夫数量、登记领取执照、限制车辆租金、取缔野鸡车。改革初衷本是为改善人力车行业与为车夫谋利,但改革内容触犯了车商利益,更未能起到为人力车夫谋福利的效果。最终在车商们的联合抵制下,这场改革不了了之。1935年法租界限制车夫数,更是引起了大规模的罢工与冲突。
1946年,国民政府以“营业人力车有如牛马,违背人道”为理由,准备3-10年内在上海彻底取缔人力车。此项政策遭到了十万人力车夫的一致反对,取缔人力车后,这些车夫将变为无业游民,而政府又并未给出完整的善后措施方案。时人讽刺政府道:“人力车是不人道的,但不能说禁止人力车就是人道的。”在用强制力量裁汰了一批人力车后,并未收到效果,且车商与人力车夫一次次到南京请愿。考虑到善后问题的不妥与可能造成的社会动荡,这场改革取缔草草收场,失败告终。
政府的改革取缔并不能消灭还有存在价值的人力车,真正促使他走向衰亡的其实是新的技术产品——三轮车。三轮车是中国人民的独创,将脚踏车与人力车合二为一,因有三个轮子而命名。1946年改革时,三轮车就是人力车的一个替代品,改革失败后,三轮车数量却骤然增长,有取代人力车的趋势。《新民晚报》报道:“半年来,人力车减少,三轮车增多,路人亦多舍人力而就三轮,人力车将不用取缔而自行淘汰”。三轮车相较人力车更为简便、载客舒适,技术要求也不高,更是符合政府倡导的“人道主义”。到了解放前夕,人力车已经剩余不到4000辆,曾经满上海城都是人力车的盛景也不复得见了。
代替人力车的三轮车
文史君说:
老上海的黄包车,在大街小巷中是一道独特的景色,前后七十年的历史,见证了近代上海的兴起与繁华,最终被时代淘汰,成为历史的印记。人力车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中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城市发展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时,它的存在具有相当的价值。人力车方便交通且养活了大批困顿的人,这也正是其不能随便被取缔的原因。当历史进程发展到人力车不再适应时,它也便自己消亡,当最后的人力车被放入博物馆时,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如今,我们只能从旅游景点,博物馆与影视作品中看到人力车,却永远看不到当时人力车业的繁华。但它的使命却还未结束,从小小的人力车,我们可以窥探的其实是近代中国,我们所不常得见的广阔社会生活史。
9、求表达乐观、豁达情绪的诗,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