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牛人头顶摩托车登上大巴车
1、印度独具特色的摩托车杂技表演,到底有多厉害?
印度每次阅兵时总有一个摩托车杂技表演,这杂技十分厉害,一辆摩托车上可以载多达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因此还闻名世界,而表演的动作,连奥巴马看了都会哈哈大笑。该节目还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印度是一个经常开挂的国家,比如说火车上的爬了满满一火车顶的人。在国际上,印度军队的摩托车开挂表演更是举世闻名,奥巴马看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几乎在印度每一次的大型阅兵式或共和国日庆典上,摩托车开挂表演总是不会缺席,而且总是“超载”出场。据了解,印度的摩托车杂技表演非常别致,每辆摩托车除了骑手外,都有多达数位甚至是双位数的表演者在摩托车上进行精彩的演出,或展旗、或举枪。目前,该表演节目已经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此外,还有著名的摩托车叠罗汉,据说还能锻炼士兵的胆量与团队合作。不过,按照印度官方的解释,摩托车特技表演能够预约观众,让大家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爱上并支持印度军队。同时,在摩托车特技训练中,能锻炼队员们的胆量勇气、以及团结协作精神。毕竟特技表演还是充满危险的,一旦失误很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骨折等伤害。
每逢大型的阅兵式,共和国日庆典上,印度著名的摩托车表演节目绝对不会缺席,而且按照官方的说法,还会锻炼士兵的胆量,还有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相互配合。该节目甚至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为何印度人阅兵时总喜欢“叠罗汉”,什么原因呢?
印度人在阅兵的时候喜欢以“叠罗汉”的形式向人们展示。这种阅兵形式成为了印度最为传统的一种阅兵表演,也是印度阅兵仪式中的特色。“叠罗汉”的这种形式是由于印度的文化与历史原因所共同造成的。
第一,“叠罗汉”与英国有一定的联系。印度人利用摩托车来进行“叠罗汉”的这种表演与英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在历史上印度曾有一段时间是属于英国人统治的,被英国所列为殖民地。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摩托车作为一战中最常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也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当时的英国人对摩托车驾驶进行了训练,而在训练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学习驾驶摩托车的技巧。还需要配合一些比较高难度的动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保证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可以有一定的战斗力。在之后英国人更是在阅兵仪式上展示摩托车方正,并在阅兵仪式的过程中加上了比较复杂的动作。而随着战争的结束,这种特有的摩托车阅兵仪式,也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推广。所以印度人在阅兵仪式上所表现的摩托车“叠罗汉”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英国的影响,是由于印度人继承了这种传统的阅兵。在经过了印度人的加工改良之后,向我们呈现现在所看到的这种表演形式。
第二,与印度的瑜伽也有一定的关系。印度的瑜伽表演在全世界也是非常有名的。印度人在训练的过程中为了增加难度进行了动作的设计,特别添加了一些瑜伽的动作。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阅兵仪式摩托车方阵的难度,也可以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印度人所独有的瑜伽。将军事力量的展示与印度文化进行了一定的结合,也是一种创新。
3、印度阅兵仪式摩托车司机如何停车
相信大家都对印度的阅兵印象深刻,因为他们的阅兵就像杂技表演一样,尤其是十几二十个人在一辆摩托车上的场景,不仅让人觉得好笑还不得不惊叹那个驾驶员的厉害,但是印度阅兵中的士兵是怎么控制摩托车的呢?其实很简单,也不用所有人控制啊不是吗?只要有一个人或者开摩托的那几个控制好就行,前提是,这些人的驾驶技术一定要超级好,然后其他人都趴在架子上就行,想要什么形状的架子就是什么样的。
4、印度人骑一辆摩托车能搭载六人以上,是如何做到的?
印度人的彪悍是全世界文明的,仅仅是在骑摩托车上都能骑出花样来。只能说明印度人充满了冒险精神,而且他们的交通管制肯定不够严啊!
早期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一位印度父亲,用摩托车带着5个孩子的图片,网友们各种呼喊说厉害厉害的,结果没过多久大家发现,这种行为在印度非常常见。
而且不仅是在民间会经常看到,甚至是军方也一样有如此彪悍的车技。印度在举行共和日阅兵庆典的时候,会有印度边防部队来表演摩托车叠罗汉。
这个印度边防部队的叠罗汉历史也是非常的好玩。据悉印度是在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这一天也成为之后的共和日阅兵庆典日。而印度边防部队的BSF摩托车队从1992年开始参加阅兵仪式,这个项目一出世便被印度人奉为保留节目,并且被称作“魔鬼突击”。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感叹一下,印度人真是关于把日常生活应用到各个方面啊。如果说一个父亲带一堆孩子骑摩托车是因为生活窘迫,那么一群大人挤在一辆摩托车上表演特技就是生活幽默了。
摩托车是印度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大多数印度人都会选择购买一辆轻便的摩托车,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一辆摩托车要载几个人完全是他们自己说了算的。
其实说起来印度不仅是摩托车载人超载,火车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印度人带给世界太多的不可思议,对于这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做出什么奇怪的事情好像都是理所当然的一样。
5、印度军队有哪些奇葩传统?
作者:小蔡
很多军迷都有这样一个疑惑,印度军人为什么有那么多奇葩传统?比如摩托车上叠罗汉、夸张的正步走、五花八门的军帽、阉人兵团等等。
今天,笔者就讲一下印军这些开挂传统是怎么来的?
杂技一样的摩托车阅兵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国日。印度政府每年都会在新德里举行阅兵和巡游庆典,当中最吸引摄影师眼球的便是如杂技般的摩托车方队。
摩托车方队在穿越人群期间会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叠罗汉动作,犹如马戏团杂技一样,很多人都对这个表演感到大惑不解。其实印度的摩托车方队跟印度军队的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追溯至英殖时代。
印军摩托车杂技
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在总结军方内部问题的时候,发现军队里面的无线电通讯设备经常出现故障,导致不少指令无法传达到前线,最终延误了战机。于是英国军方下令所有通讯兵改用摩托车来传达讯息。
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也建立起自己的摩托车通讯兵部队。
但是,驾着摩托车穿梭战场是一件危险的事,对通讯兵驾驶技术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早期印度的通讯兵会透过增加负重、跨越障碍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驾驶和越野能力。
印度的摩托车部队在二战的缅甸战场上大放异彩。在丛林密布的山地上,印度兵驾着摩托车翻山越岭,为各地盟军通风报信,盟军得以在缅甸更有效地阻击日军。
摩托车叠罗汉
印度摩托车部队的出色表现成为了印军的标志,尤如解放军的夜战部队一样在军史上留下重要的地位。因此,就算身在信息化的年代,印度军方至今还保留了摩托车部队的番号,甚至安排他们在每年的共和国日巡游上表演。
独一无二的阉人兵团
中印边境的藏南地区,驻扎着一支怪异的印度军队。他们有着普通成年男人的外貌和体格,但是他们却都被阉割了。这支部队便是印军的?1?8阉人部队?1?9。
这些?1?8太监兵?1?9的出身其实是既悲惨又低贱,他们有些是自出生起就对性别认知存在困难,常常认为自己是女性,有些是生殖器官畸形,有些则是双性人。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他们在10-15岁的时候都要接受宗教阉割,成为海吉拉斯(意为?1?8阉人?1?9)。
印度阉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属于贱民的一种,一般人都害怕与他们接触。他们经常出现在印度的婚丧嫁娶场合,浓妆艳抹地为这些场合的主人祈福和跳舞,这在印度是十分低贱的工作。
印度阉人
但是,印度军方认为这些阉人既拥有男性的体格和体能,又没有普通男性的强烈性欲,可以专注于防务,所以就在军队里面增设?1?8阉人部队?1?9。而印度的阉人也认为到军队服役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也踊跃参军。
夸张的正步走
说起印军的正步走,大家会想起印巴边境的换岗仪式,极其夸张的正步踢腿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当地看热闹。那么,这种正步是怎么来的呢?
印度军队的正步走其实是继承自英式正步,口令、走位都带有浓厚的英国特色。
印度正步走
不过,印度是一个独立国家,必须要讲政治正确,不能完全模仿英国。因此印度军方改良了英式正步,加入了不少印度歌舞元素,使得印度正步充满传统特色、也更加夸张。
印式正步规定摆臂的幅度一定要快而且高于头顶,踢腿则要超过九十度。这样改动后,印军正步更为标新立异,但也给士兵带来不少苦头。曾经有士兵因为摆臂过于用力而脱臼,又有士兵因为踢腿过高而拉伤脚部。
印巴边境的正步就更加夸张了,两国是世仇,任何领域谁也不让谁。两方士兵一定要比谁踢得更高、更有力,踢腿超过肩膀的高度都是常事,所以看起来就更搞笑。
印巴边境换岗,踢腿已经高过肩了
不戴头盔的士兵
如果仔细观察中印战争的照片,会发现有些印度士兵没有戴头盔,很多人就认为印度没有足够的头盔装备自己的士兵。完全是瞎猜。
真实原因是印度有一支明文规定不需要配戴头盔的部队——锡克军团。
锡克人来自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他们信奉锡克教,头裹橙色头巾。由于他们把头巾裹得又高又厚,所以任何种类的头盔都带不上。而且,锡克人认为头巾、裹头是神圣的行为,配戴头盔无疑是侮辱了自己的信仰。
鉴于此,印度军方特别将锡克士兵列为例外,容许他们不用带头盔作战,这也使得锡克兵成为印度军队里面最特别的一支。
锡克人
没有配戴头盔绝不影响锡克兵的作战能力。锡克教原本尚武,所以锡克人以勇武善战闻名天下。
早在英殖时代,英国就大量招募锡克人从军,并称其为高素质的士兵。锡克兵随英国人在缅甸丶马来亚等地东征西讨,多次立下大功。
在中印战争中,给解放军造成严重伤害的往往是锡克兵,可见戴不戴头盔对锡克兵并无影响。
五花八门的军帽
印度阅兵时,各地的军团都会浩浩荡荡齐步进场,只要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各个兵团的军帽大有不同,有些军帽是传统的包头款丶有些则像扇子,如果不仔细观察,还以为阅兵仪式是一个大型的巡游表演。
“鸡冠”军帽
这些富有特色的军帽其实是基于政治上的考量。由于印度拥有众多少数民族以及多元的文化色彩,所以印度各地的民族服饰差异很大。
印度独立后,来自不同背景的印度百姓纷纷加入了军队,而印军为了突显印度的联邦共和,就容许各地军团根据当地特色来设计军服。
各地的军团就直接将当地的特色帽子搬到军队来,印度阅兵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标新立异、五花八门的形象,成为印度的一个特色风景。
印度阅兵
一言以蔽之,印度军队独一无二的种种奇葩开挂行为和装扮,都与印度的多元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英国的殖民有密切关系。
6、非常佩服印度军队摩托车队的战略运输能力,伟大而又神奇的印度。
每逢印度阅兵,总少不了摩托车上叠罗汉这项广大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奇葩秀,隔着电脑屏幕都能感觉一股中二气息扑面而来。有人会疑惑印军这么搞到底有毛用,真能增强战斗力吗?也有人说可别小看三哥啊,人家一辆摩托车运一个班,一个摩托化步兵师顶你一个集团军,这种人员运输水平放到战时想想就可怕。这时点兵君脑海不由的浮现出一副很黄很暴力的场景:“班长,敌人上来了!”“来了多少?”“两辆摩托车”“弟兄们,消灭他们”“班长,车上有一个连”“快快联系师部,请求火力支援!”“好消息!班长,敌人两辆摩托车追尾了,已造成60人伤亡”“天助我也!同志们跟我上,抓活的!”印军摩托化步兵师恐怖如斯,怪不得天竺国师鸠摩智敢夸下海口:给我十万辆摩托车,我能横扫少林!今天点兵君很多观点实属善意的调侃,三哥其实很萌哒,亲们别跟风黑他啊。
开个玩笑,这就进入正题,咱今天说说为何印军摩托车队在阅兵式上要那么拼。先从起源说起,虽然叠罗汉是印度特色,但这玩意却是舶来品.一战后,由于当时无线电还不可靠,传递信息还必须要靠驾驶摩托的信号兵,英军于1927年成立了皇家信号兵摩托表演队,是摩托罗汉功的开山鼻祖。
2010年,印军创造下了一辆摩托车承载54人的世界记录。说到这大家一定猜到始作俑者了吧。当年大英帝国的那些骑着摩托挥着信号旗的信号兵们临走前用灌顶大法将毕生功力传给三哥,三哥不负众望,融合本土瑜伽神功,将摩托罗汉功练至化境,打造了世界上血统最纯最强的摩托化步兵师,屡次打破单车载客数量及速度世界记录,2006年,印军创造了26个人叠在三辆摩托车上同步行进,并以1分16秒行驶1公里的世界纪录。后又创造一辆摩托车上载40个人并以每小时30公里行驶的世界纪录。
另外在印军的思维里,训练士兵的方法有多种,但都不如摩托车上叠罗汉来的实在,能在摩托车上做出各种高难度的体位,那在战场平地上如黑客帝国一样弯腰躲个子弹捞个手雷抛回给对手还不跟玩儿似得。而且修习摩托罗汉功,可以有效锻炼士兵的想象力、平衡能力、抗压能力,代表着印军高效的物流、精准的统筹、士兵愿为他人垫背精神。这种集体活动没有团队协作意识,轻则扑街,重则车毁人亡,但有摩尔罗汉神功护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绝对无需担心失足落马。称霸武林三十余载欲求一败而不可得,我国和巴铁也曾妄图挑战三哥的摩托霸业,但还没出新手村就被三哥的强大功力震碎了膝盖,印度好不容易有了一项能吊打中国的技能,那还不当宝的供着。
另外印军痴迷摩托罗汉神功其实是有经济原因的,一开始叠罗汉绝对是大英帝国指挥棒下的无奈之举,但发展到后面一发不可收拾其实是百姓生活的一种折射,毕竟艺术源于生活。大多数印度平民还是比较贫苦的且家庭成员众多,道路基础设施很差,远程出行经常会买挂票坐火车公交车,近距出行,小康家庭首选价格便宜越野能力较强的摩托车。人多车少,一家人十几口叠在一辆小摩托车上在印度真的很常见,摩托车这东西天生就适合花式表演,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印度人民中走出了无数摩托大师,不同于我们中国那些崇尚低调内敛的扫地僧。三哥那些爱炫的老司机们经常把自己那违背人体工程学的神功绝技分享到网上搏一搏眼球,以致广大网民惊呼印度人又开挂,笑作一团,虽觉中二,但真的很欢乐。
有人说,印度的摩托化加强连虽然强大,但只需在马路上洒一把图钉或者扔颗小石子就能KO它,那么问题来了,印军阅兵时有没有出现过一个石头引发的血案呢,呵呵,喝水都能噎着呢,开挂怎能没有风险呢,三哥摩托车人仰马翻的场景点兵哥这里没有影像资料,请大家自行脑补吧,那场面一定大块人心。
这里有个问题,同样是阅兵式,为什么世人能接受走正步,并且很多国家的军队也都在走正步,中国还有很多国家阅兵后都有民众庆典的节目表演内容,大家也能接受群众队伍舞龙舞花圈,但为什么大家对印军的摩托罗汉大法的反应却如此之大呢。我觉的最大的原因应该归责于印军的美学不够普世,还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人穿错了衣服。他们的摩托车杂技手是都是来自边防军的BSF战队,穿的也是军装不是戏装。人民群众喜庆点嘻哈点没事,若印度让那些摩托英豪们脱离军队身份,在正式阅兵完成后,以群众的身份穿着杂技小丑服,那么这个表演是很棒很萌哒,我会号召大家不要黑他。
但是让军人穿军装拿步枪去叠罗汉,那这种不伦不类的混搭美学放到印度之外的地方不被不理解是很正常。因为军队是一个阳刚严肃的群体,穿的是军装,走的是军阵,开的是各式作战武器。若印度人表演摩托车杂技还能勉强解释为展示军人多才多艺或身手敏捷的话,但居然有人用枪煞有其事的做出警戒、瞄准的姿势,那怎么能不让人产生这种感觉:你们是展示自己作战方式的么?当然,阅兵常见的走方阵也不是现代军队的作战方式,但千年来马其顿方阵、罗马方阵、秦军方阵、排队枪毙、德军正步等军事强国的战法都证明过方阵的实战价值,而且整齐的军队方阵自古以来就代表着铁血的纪律和军事文化,但军人骑摩托车叠罗汉却只能让人觉得逗逼,举个例子,你看战争电影里面出现密集整齐的方阵,你会感觉气势迫人,但是如果一匹马上十几个人叠着罗汉杀向战场呢?从来没有国家以叠罗汉铸造强军,缺少军事强国的背书也导致这种方式根本无法被大众接受。
今天把三哥黑的太惨,我有点过意不去,这就奶它一把。其实这摩托车上叠罗汉在某种意义上说与飞行表演队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实战化程度很低,当然炫耀成本也很低,这么点人花这么点钱就能娱乐全人类,三哥这么做也是挺务实的。另外其他国家阅兵也有奇葩出现,比如法国外籍兵团的斧头帮,时间有限就不多说了。
7、为什么印度人阅兵时总喜欢“叠罗汉”,到底是什么原因?
说起各国的阅兵式就不得不提印度,印度的阅兵很有趣,其士兵擅长各种高超杂技,还经常以叠罗汉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中,大家除了拍手叫好之外,其实也就图个乐,对于印度军人为什么这样做,确实很少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印度为何每次阅兵都要叠罗汉。
相比我国庄严的阅兵式,在外人看来印度的阅兵略显夸张浮夸了一点,因为印度阅兵画风出格,通常会骑着摩托车出场,当印度的摩托车方队进入观众的视野之后,车上的士兵就会展开“绝学”一个个跳跃起来跟其他摩托车的士兵一起联合叠罗汉,还配以各种高难度的杂技动作,看得人人惊叹不止。对于印度这种杂技阅兵式,外人可能会因文化差异的问题不能够了解。
其实印度的摩托车阅兵表演是当年英国人遗留下来的方队表演,印度人独立后依旧把英国这种方队表演形式给传承了下来,并且融入一些自己国家的文化,改良后就成了现今的印度阅兵摩托车方队。
然而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工业化的英国早就抛弃了战马改用摩托车当战车,为此英国军队出动的时候都能听到一阵摩托车的启动声,喧喧嚷嚷的十分热闹。由于一战时,汽车还不普及,摩托车就成为了英国军队的重要交通工具,除了当战车,还能在通信、运输、侦探、联系等方面发挥用途。基于这个原因,当时的诺顿公司就制造了100000多辆摩托车援助英国军队。
后来,英国人开始对这些摩托车军队进行严格训练,认真的对每一位士兵进行考试,而英国士兵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摩托车驾驶员,就必须通过高要求的摩托车培训,接着参加军方特定的摩托车考试,这些考试非同一般,均是要求参考士兵完成相当高难度的动作才算合格,当中包括一些超难的杂技动作,还要求团队配合默契,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如果考试不合格的士兵就只能回去骑马,当时骑摩托车是一种时髦,很多人都梦寐以求成为机械化骑兵,为此士兵们就争先恐后不辞辛劳的练习摩托车技术,甚至还练起了杂技动作。
公元1972年,英国军方正式建立第一支英皇家通讯兵摩托车表演队伍,并挑选最优秀的摩托车骑手参加方队表演,为此就在那年的英国阅兵式上,人民第一次看到威武的英国摩托车方队登场,他们所展示的个人、团队动作都十分新鲜跟精彩。
随后,摩托车方队的杂技式表演就传到了各个英国殖民地,其中也包含印度的英属殖民地。当年,印度还处在莫卧儿皇朝,这是一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战士们全是骑马高手,骑兵特别犀利,不料当英国的摩托车传入印度后,立马毁了莫卧儿皇朝骑兵的三观,他们纷纷被摩托车折服,从此迷上了骑摩托车。
事后,印度人就在阅兵式上模仿英国人的摩托车方队表演,并且为了比赢英国,就把表演动作难度提得更高,最终“叠罗汉”就诞生。另外,印度人比英国人更会耍杂技,其原因之一是印度是一个崇尚瑜伽的国度,几乎人人都练瑜伽,这让他们的身体组织更加柔软,韧性更强,加上印度自古以来都很喜欢各种杂技表演,比如吹箫舞蛇,弄通天绳等,平时到了印度传统节日,会经常看到不少民间杂技人才在街头表演,因此在潜移默化之中,印度把杂技融入阅兵式表演,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