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传说主题曲叫什么
1、关于巢湖的美丽传说
在长江北岸,江淮之间镶嵌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她烟波浩森,苍茫无际,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在汉刘安《淮南子》中,就记载了“历阳之都,一夕咸湖”的故事。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还有一个巢湖出黄金的故事。至于“巢湖”得名,一种说法是湖泊形状像个鸟巢;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湖边人为了避水灾,以树为巢。
古诗云:“大湖淡雅西湖媚,未若巢湖气象雄”。巢湖之美,主要在湖,在岛,在山。姥山位于碧波荡漾的湖心,上有玲珑精巧的文峰塔。中庙是巢湖神女庙,耸峙于突入湖中的凤凰矶上。从中庙向东可见隐约的银屏山,千年银屏牡丹扎根峭岩之上。奇花之下,传说是吕洞宾修炼的“仙人洞”。关于银屏牡丹,传说它是违抗武则天旨意的牡丹仙子,拒绝雪天开放,由牡丹之都洛阳贬到巢湖边。另一则神话说,吕洞宾来银屏山修炼,不小心留下一粒仙丹,得天光地气孕育而成。正因为银屏牡丹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每年谷雨前后,远近游客前去看牡丹的络绎不绝。
巢湖水产丰富,特产有银白鲜嫩的白米虾、体大肉肥的金甲红毛蟹。小小的银鱼是鱼中珍品,说是孟姜女千里寻夫,途经巢湖,泪珠滴落湖中变成。湖中还产毛刀鱼,相传鲁班建中庙时,撒下的刨花。姥山是巢湖第一胜境。相传巢湖将陷时,有一焦婆先知,备船救民。后船上人满,焦婆恐船翻,自己跳入湖中化成一山,后人称为姥山。舍己救人的焦毋化为姥山,女儿化为姑山,母女可望不可及,女儿昼夜伤心啼哭,泪如泉涌。巢湖水涨,百姓纷纷逃离。吕洞宾云游至此,对焦氏母女十分同情,对玉帝陷巢州非常不满。遂使法术,使骇浪淘天的巢湖变得平静清泓,焦姑的眼泪变成了串串银鱼,浮游姥山与姑山之间,传递母女的爱文峰塔高七层,共100多级,为条石青砖砌成,每层风铃8只,塔内有砖雕佛像和石刻匾额题词。塔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代李鸿章倡议重修。据民间传说,李鸿章为清代重臣之后,正“挡浪”(合肥方言,即有权有势)时,有位地理先生对他说:“合肥地势好,出了不少人。只是府门对着巢湖姥山,姥山平了些,不能出人头地,所以合肥出不了状元。如果塔修好,起名叫‘文峰塔’,就可以应一句谣谚:‘姥山尖一尖,合肥出状元’。”第二年,李鸿章的子侄正是考期,他委托江苏补用道吴毓芬募了一笔钱又续添了三层。可是这“尖一尖,中状元”的消息不知怎么让工匠知道了,他们不满李鸿章这种“假公济私”的做法,就找个借口没有把塔顶装上,姥山并没有“尖一尖”,这样合肥也就没有出状元。
2、民间一直传说“陷巢州,长庐州”.近年来,人们在巢湖湖底发现大量古遗迹,证明这个传说是有可能的,即巢
A、由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质子数内为6,则中子数为14-6=8,说法错误容.
B、由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则质子数为6,说法正确.
C、因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数为6,则电子数为6,说法正确.
D、因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则质子数为6,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说法正确.
故选A.
3、巢湖的由来和传说。
由来:
巢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称“居巢”、“南巢”,“成汤放夏桀于南巢”即出于此,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余年,秦时设居巢县,唐朝设立巢县。
1984年1月撤巢县设立县级巢湖市,1999年7月撤市设立居巢区,2011年8月撤区设县级巢湖市。下辖17个乡镇、街道,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
传说:
古时候,巢湖城里的焦玉姑、焦姥姥祖孙俩偶遇小白龙,并把它带回家。玉帝为了避免黄霸天作乱,下令把巢州沉到水底。小白龙奋力与黄霸天周旋,玉姑与姥姥则带着一州的百姓撤出巢湖城。最后,大水把下沉的巢湖城与黄霸天一起淹入水底,变成了巢湖。
(3)巢湖传说主题曲叫什么扩展资料:
巢湖市(原巢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商时地属南疆,故名南巢。
周时为巢(伯)国地。春秋时为楚属国。四至大致东到昭关(今属含山县),西至庐江,南达长江,北到巢湖。巢国多次被吴国所占,《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公会吴于橐皋”,即今柘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灭吴,巢国还楚。
秦统一后,置郡县,柘皋一带为橐皋县,巢湖以南为居巢县,也作居鄛。两县均属九江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淮南国,领居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居巢改属庐江郡(橐皋仍属九江郡)。
4、巢湖旗山的传说?
公元前二0六年的冬天,大雪铺天盖地下了三天三夜,和县乌江浦四处没有人迹,连飞鸟也不见一只。大约在下午三四点的光景,突然从西北角响起了一阵马蹄声,接着闪出一二十个骑马的彪形大汉,他们披盔戴甲,满身都是伤痕血迹。为首的大汉高约八尺,古铜色的脸上长着一圈钢丝似的胡须,眼里虽然充满血丝,但却炯炯有神,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这位一代豪杰,怎么落到这个地步?
项羽,名籍,江苏宿迁人。秦末,项羽跟叔父起兵反秦,打到居巢县城,认居巢读书人范增为亚父,充当军师。范增为项羽出了很多灭秦的点子,项羽节节胜利,有“盖世英雄”之称。项羽称王时,便封范增为历阳侯。后来,范增为项羽设计了鸿门宴,欲杀掉刘邦。哪知项羽耳软,听了刘邦几句好话,放虎归山。范增见其不再听话,怒到:“竖子不可教,夺天下者必沛公也。”便星夜离开了项羽的军营,后归葬故里居巢的旗山上。现人们就叫这座山为“亚父山”。而项羽却因骄傲自大,不能知人善任,结果一败涂地。
相传刘邦、项羽垓下决战,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楚军大败,溃兵南下来到巢湖岸边的龙王山下,安营扎寨。韩信很有才学,原先也是项羽的部下,因为有小混混的不光彩历史,得不到项的重用,给项提出的治国安邦的好主意也全被当作耳边风。韩信觉得在霸王部下无所作为,便私下跑了,项羽得知后笑道:“如此无用之人,跑掉何妨?”范增进谏:“韩信,留则安邦,走则乱国,不如杀掉。” 项羽这才定下决心,亲自骑马追杀。结果,韩信以“迎风小解”、“背风处大便”两招让项羽断定此人确无出息,让其苟且偷生去了。韩信投奔刘邦后,由萧何保举,得到重用。足智多谋的韩信,十分了解项羽个性,见武攻难胜,便改用文攻心战,抓住其迷信心理,夜间派人用糖稀在楚军周围路上写下“霸王无道,项羽必败”八个大字,引来无数蚂蚁争食,粘聚成八个大字,楚军见天意灭楚,顿时军心大乱。此时韩信又令一支人马,带着箫管隐在楚军驻地周围的山岭上吹奏楚歌,楚军听了个个怀乡,人人思亲,纷纷丢弃兵器离营而去。只会武力不懂计谋的项羽,众叛亲离,寡不敌众。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在别姬之后,带着一二十个残兵败将,匆匆逃向和县的乌江渡口。如今,韩信吹箫之处被称为楚歌岭,岭上还有霸王城等遗址,项羽散兵之地已发展成散兵镇。
项羽一行人逃经巢湖东郊旗山和鼓山峡口,项羽的坐骑乌锥马忽然长啸不前,原是到了范增的故乡。项羽顿悟,跪拜旗山:“失亚父者失天下,项羽悔之晚矣!”于是乌锥马又奋蹄向乌江奔去。
至乌江口,前有长江拦路,后有汉兵追赶,正不知如何是好。恰好乌江亭长划出一叶小舟,项羽正欲牵马上船,可船小物重,人和马难以同时过去,亭长劝说,先渡人,再渡马。项羽急了:“不,这匹马跟我五年之久,一日千里,随我南征北战,东闯西杀,立下了许多功劳,且救过我的性命,怎能将它丢下,一人渡江呢?”这时,已经传来汉军的喊杀声。时间紧迫,项羽不由分说,急忙将马交给亭长,让他先渡马,马通人性,不愿离去,项羽推,亭长拉,才上船离去。
这时,汉军大队人马已到,将项羽所带的残兵败将围得水泄不通。项羽因坐下无良骑,弄得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楚军士卒寡不敌众,先后战死,项羽身上也负重伤十余处。望着无法挽回的败局,项羽仰天长叹,刎剑江边。后人在乌江渡边修建了霸王祠,以纪念项羽。
据说那乌锥马甚通人性,渡过江,不见主人回,竟泪如雨下,卧滚沙滩。如此持续三天三夜,周围数里之外都能听到它的凄惨叫声,最后声嘶力竭而亡,只留下一具马鞍。传说今日马鞍山,便是霸王乌锥马的佩鞍变成的
5、1.请问巢湖的姥山岛有没有美称? 2.有没有关于它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巢湖是个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某一天,一位渔人捕捉了一条千斤大鱼,运到城内廉价出售。全城人争相购买食鱼肉,唯独一老妇焦姥和女儿玉姑不食。一叟者过闾对焦姥说:“此鱼系吾儿,汝母女不食,必有厚报。见城东石鱼目赤,城将陷。”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号,请全城百姓避灾,然后才携女欲行。忽然晴天一声巨响,大雨如注,洪水横流,巢州下陷。焦姥母女被浊浪冲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时,小白龙急施法术,从湖内长起三座山,将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后人为颂扬焦姥的德行,又将巢湖取名焦湖,将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6、巢湖龟山传说
到巢湖图书馆借本有关巢湖传说的书,我以前见过也看过,上面有,具体什么的我忘了.另外网上好像还有.
右边大家看到的是龟山,登山瞰湖,只见万顷碧波至此陡然收缩,东拥而去,大有湖水自西天倾泼而来之势。此山酷似巨龟故名,是巢湖的三龟之首。另二龟分别为南龟山和东龟山,南龟山位于巢湖南岸的桃溪嘴,与此龟山是遥遥相望,东龟山也就是濡须山,位于湖东钓鱼台。与龟山相对的是一座石龟,此石龟为四不像,因为它是龙头、凤爪、龟身、··,此龟为我们巢湖的镇湖之龟,相传很久以前,湖内有一水怪,常年在湖中兴风作浪,使周边的百姓不得安宁,且庄稼遭秧,颗粒无收,后来人们听说此水怪最怕的就是龙、凤、龟及·,于是人们就在湖边建了这一石像,因与龟山相对,故称为石龟。巢湖又称为焦湖,关于它的形成在我们巢湖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华东大地上有一座巢州城,城内……(故事略)。到前面就是中庙——姥山景区。中庙有名“忠庙”,位于巢湖市居巢区中庙镇,距市区48千米,古因居巢州、庐州中间,故曰“中庙”,号称“湖天第一胜境”。由于历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中庙初建于汉代,历代屡废屡修。后唐龙纪元年重修的庙宇,“鸳瓦搀空,虹梁用状,妙臻土木,美极丹青”。南唐保大二年再修,共6排24间,“丹脸桃红,双眉柳绿”的太姥神像“立于宝室,列位于香坛”。元朝将庙基圈拱成桥,称“熬背洞”,在洞上建殿。清时庙有“杰阁,有拜殿,有亭,有栏榭”。光绪十五年李鸿章倡募重修,分前、中、后3殿,70余间,后殿藏经阁3层,窗开八面,四角飞檐,角角系铃。民国十年加以装修,民国二十七年底,后殿因火灾被毁,仅存前、中两殿及厢房。1986年以来中庙多次整修,再具规模,殿内壁梁壁画也更彩换颜。中庙坐落在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巨石矶上。石矶呈朱砂色,突入湖中,形似飞凤,通称凤凰台。古庙坐北朝南,横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压云。
7、巢湖 传说
巢湖本是一片平坦丰腴的鱼米之乡,有一座商埠兴旺的城镇。东海鲤鱼精嫉妒这里百姓的富足生活,想要淹没这里,被观音菩萨知晓。
城里有一对贫苦母子,观音念其平日吃斋念佛,尽做善事,决定搭救这对母子。于是观音菩萨托梦于母亲告诉她灭顶之灾即将来临。菩萨说,土地庙门口的石狮子眼睛变红了,就是大水到来之日,你们母子俩赶紧逃命去吧。最后不忘嘱咐,此乃天机,万万不可告诉他人,否则自身难保。
善良的母亲自从知道了鲤鱼精的阴谋后,每天早晨都去土地庙看狮子的眼睛。她挨家挨户告诉大家大祸即将来临,劝大伙逃命,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她的话,都认为她疯了。
终于有一天早上,母亲看见石狮子的眼睛红了,母子俩再次挨家挨户动员大伙,此时风起云涌,大家才知道之前错怪了这对母子,于是大家开始扶老携幼拼命向高处奔去。当这对母子通知完最后一户时,鲤鱼精已经赶到。
儿子背着目前艰难地向高处奔去,然而气急败坏的鲤鱼精看到这对母子破坏了他的阴谋,便要惩罚他们,当他举起浪头准备向他们打去的时候,泥沙涌起,托着母亲化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巢湖中风景秀丽的姥山。与姥山相对的湖中还有一座小一点的山叫孤山,也叫儿山,是儿子化成的山。远远的湖边两座小小的孤岛,叫鞋山,那是他们跑丢的两只鞋。
8、巢湖的由来和传说。
由来:
巢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称“居巢”、“南巢”,“成汤放夏桀于南巢”即出于此,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余年,秦时设居巢县,唐朝设立巢县。
1984年1月撤巢县设立县级巢湖市,1999年7月撤市设立居巢区,2011年8月撤区设县级巢湖市。下辖17个乡镇、街道,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
传说:
古时候,巢湖城里的焦玉姑、焦姥姥祖孙俩偶遇小白龙,并把它带回家。玉帝为了避免黄霸天作乱,下令把巢州沉到水底。小白龙奋力与黄霸天周旋,玉姑与姥姥则带着一州的百姓撤出巢湖城。最后,大水把下沉的巢湖城与黄霸天一起淹入水底,变成了巢湖。
(8)巢湖传说主题曲叫什么扩展资料:
巢湖市(原巢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商时地属南疆,故名南巢。
周时为巢(伯)国地。春秋时为楚属国。四至大致东到昭关(今属含山县),西至庐江,南达长江,北到巢湖。巢国多次被吴国所占,《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公会吴于橐皋”,即今柘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灭吴,巢国还楚。
秦统一后,置郡县,柘皋一带为橐皋县,巢湖以南为居巢县,也作居鄛。两县均属九江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淮南国,领居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居巢改属庐江郡(橐皋仍属九江郡)。
9、巢湖的传说?
日前,安徽巢湖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经过悉心研究,正式披露,流传在民间的有关巢湖的由来,即"陷巢州"的传说极有可能是事实。
据介绍,关于巢湖的形成,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3种: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史书上也有所记载的——"陷巢州"的传说,认为巢湖水域在古代是一座城市,后沉入湖底。另一种是地质学者的观点,认为巢湖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陆地下陷而形成,属于陷落湖,时间在秦汉以前,与民间传说无关。还有一种是历史学者的看法,他们从字面上对史料进行反复论证,找出了一些漏洞,得出结论,史书记载的有关"陷巢州"的传说不过是神话故事而已,并非有事实依据。
2001年底,媒体上报道了"巢湖市发现隋代窑址"的消息后,便有群众提供线索,说巢湖北岸在冬季水位下降时河床上露出大量的陶片,可能和窑址有关。考古人员遂赶到了距市区不远的现场,发现在沿湖滨大道的护坡下露出水面的约有二、三百米的河床上到处都散落着陶片,陶片分布的范围向湖中延伸有4、5公里远,陶片多的地方有厚厚的一层。这些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同时还有泥质红陶、褐陶、夹砂黑陶以及一些烧成温度略高的硬陶等。器物以圈足器为主,一般都比较大,无论是口沿,还是底座弧度都很大,品种有瓮、盆、缸、罐,坛,釜等生活用品。少部分陶器上有印纹,主要有方格纹、席纹、弘纹、绳纹和刻划水波纹。一些泥质灰陶比较精细,胎体很薄,表面有贴塑。当地渔民还能说出了这座城址四个城门的位置,在一般的年份,冬季的河床上能够看到有十多口水井,其中有一个水井旁还可以看到一棵两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古树树根。很多人曾在这里捡到过青铜器,古钱币,印章和完整的陶器。在村民家中,考古人员还见到了他们在河滩捡到十分完整的陶釜、陶壶等。经过数月的艰苦研究,考古人员确认这些物品是陶器制作和使用鼎盛时期的产物,基本断定这是一处沉入湖底的秦汉时期的城市遗址,并很自然地把它和"陷巢州"的历史传说联系起来。
巢湖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介绍,关于巢湖的形成,虽然有多部史料记载它是在秦汉时期,但这些记载都是只言片语。居巢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方国,在探寻这一古国时,始终有一些难解之迷,这些迷似乎都和它的神秘消失有关。首先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不确切。有人说在巢湖,也有人说在在桐城,还有人说在寿县,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说明它的准确位置。其次是在汉代以前在多部史书里都提到过"巢伯""南巢""居巢"这一诸侯国,但是在汉代以后和"巢"这座城市相关的人和事的记载却很少,这一现象表明了它的社会地位已经大大的下降了,或者是消失了。结合巢城这几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也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一地区文明发展曾被中断过。汉代以前的出土文物反映出这是一个政治强大,经济繁荣的地区。如北山头战国皇族墓,出土了很多十分珍贵文物,放王岗汉代吕柯墓曾获全国考古十大发现提名奖。无论是在规格上还是在规模上,在全国范围已出土的同时代墓中都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在汉代以后,却看不出这种社会发展的延续性。高规格的墓葬和遗址几乎没有发现。
对巢湖形成,以及居巢国的探索,过去一直都停留在以古籍史料为依据的历史学范畴内,这次偶然的机会使现代考古学介入其中。湖底这一古遗址的发现,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了史料记载有关"陷巢州"的故事的可能性。大量的陶片和古人生活的遗迹,告诉我们在八百里浩瀚的湖面下,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当然这一处遗址是否就是历史上的居巢国,湖中还有没有其它遗址存在,它是因水位上涨而淹没的,还是由于地面下沉而陷落的,只有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古发掘以后才能知道。
10、安徽巢湖有哪些传说
相传古巢湖为州,有一年大旱,小白龙私自降雨除旱,触犯天条,被打下凡尘,遇焦姥相救。为报焦姥救命之恩,小白龙告知天帝将陷巢州的天机,焦姥及时告与巢州百姓,众人因此而得救。
而焦姥母女却因告知众邻而延误了逃生的机会,被涛涛洪水吞没。后人敬仰焦姥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遂将所陷之湖命名为“焦湖”,将湖中一山命名为“姥山”。
(10)巢湖传说主题曲叫什么扩展资料:
巢湖流域的地质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和华南一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地带。这两大板块于距今约1.95亿年左右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会聚,拼合形成了现代的安徽大陆。
巢湖流域恰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部位。在印支运动以后的燕山运动期间,整个侏罗纪、白垩纪约1.96~0.8亿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断陷为特征。
安徽省的西界到巢湖一带沉积了厚数千米的侏罗白垩系地层。喜玛拉雅期,第三纪开始,巢湖一带进一步断陷,沿着一组北东走向和另一组北西走向的断裂、断陷。
使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形成断陷湖。大约是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前500~350万年),湖泊面积较大。
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1.5万年到现在,表现为大量泥沙不断流入湖中,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形成现代的巢湖。
历史上巢湖四周层峦叠嶂,树木苍翠,湖水清澈,鱼虾满湖。由于巢湖是一通江浅水湖泊,加之具有大面积的沼岸草滩和水生植物。
为洄游及半洄游性鱼类提供了良好的产卵繁殖与肥育场所,也为定居性鱼类创造了适宜的栖息条件。因此水产资源丰富,以“日出斗金”著称。
到20世纪90年代,流域林木稀疏,森林覆盖率仅为6.7%。林地有所增加,但60%为幼林和稀疏林,砍伐量大于生长量,木材蓄积量仍在下降。
水生植被覆盖率民国20年(1931)前约为30%,五十年代初覆盖率约为10~20%。1954年大水湖区植被几乎淹没殆尽。
20世纪六十年代初,计约2万余亩,其中沉水及浮叶植物则仅呈点状分布,数量甚微,后又经1969年大水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人为破坏。
至1978年统计,湖区植被仅剩4700余亩,只占湖泊面积的0.4%。1959年和1960年先后修建了裕溪闸和巢湖闸后,人为地切断了巢湖唯一的通江河道,每年一般在3~8月关闸。
以防江水倒灌,此时正值洄游性鱼类的溯江产卵季节,也是长江鱼苗的汛期,江湖隔绝,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和长江鱼苗倒灌入湖的机会。
同时,渔业资源的过度掠取,使巢湖鱼类群体补充来源大大减少,因而导致鱼类区系组成改变和渔获产量的急剧下降。
建闸后,渔获物中青、草、鲢、鳙大大减少,三钱鲲、河鲀、胭脂鱼、鲥鱼、鳗鱼等洄游性鱼类濒临绝迹。建闸前,1952年“四大家鱼”产量达250万斤。
占渔获量的31.3%,1960年增加到90%,1963年锐减,只占总渔获量的15%,1980年全部大鱼产量也仅占总渔获量的20%。
由于土地面积的缩小,人口增加,加之建国后长期“以粮为纲”,沿湖农民为了获得足够的土地,自发和有组织地扩大了对湖泊的围垦。
巢湖的人工围垦可以追溯到1700年以前,原来的湖泊有360多个天然湖汊、湖湾都被历代所围垦,仅清代沿湖围垦总面积就达到62.8万亩。
建国后仍有分散的小面积围湖造田。人工围滩破坏了水域生态环境,改变了湖泊自然形态。肥西县的滨湖,庐江县的北闸、同春。
巢湖市的龟山、散兵、花塘等围垦区,原来都是较好的湖滩、湖湾,也是水草较多、饲料丰富的鱼类产卵场所,围垦后草滩遭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