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县一市 » 肥东扩张

肥东扩张

发布时间: 2021-03-07 00:04:13

1、有谁知道合肥未来20年的规划?

目前,《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已经通过网络公布,近期规划部门将征求县、区和市直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该规划进行优化和进一步完善。

面积扩大人口翻番

短短几年的“大建设”,已经让合肥“长大”了好几圈。而前段时间,合肥更是提出了建设“区域型特大城市”的目标。“特大城市”有多大?这份规划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轮廓——到2030年,合肥市市域人口为1000万,城镇人口为900万;城镇化水平为90%;全市城镇建设用地为900平方公里。

合肥市2009年经济社会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合肥市的常住人口为50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10万。而到2030年,合肥的人口不仅将翻一番,而且九成都将成为“城里人”,农业人口大大减少。

除了人口总量增多,城市范围也在“扩张”。按照规划思路,除了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外,现在三县所辖的长临河、三河、紫蓬、吴山、下塘等小镇都将“转身”成为“小城市”,如同“卫星城”一样围绕在合肥市区周围,人口规模也将达到25万左右。|

滨湖将成中心城区

要建“特大城市”,不光是人口多、面积大,城乡空间结构都将全面调整。记者在规划中看到,未来合肥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一核一圈实现五轴”的空间拓展。其中,未来的合肥中心城区将不再局限在二环以内,滨湖新区将和现在的主城区组成中心城区,“特大城市”成为的“核心”。

而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其周围的副中心城区和城镇将构成“一圈”:城市都市区。规划中将拥有700万人口的都市区,包括店埠、南岗、上派和双墩四个副中心,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及周边紧密相连的乡镇等。该圈层将成为合肥市城镇重点发展地区。

除了城区范围扩大,合肥还将由中心城区沿交通轴线向五个方向发展。分别是面向长三角的合宁沪发展轴、面向沿淮城镇圈的合淮埠发展轴、面向皖西的合六发展轴、面向皖江城市带的合安发展轴,以及面向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的合芜发展轴。

产业集群市民获益

长丰采草莓,到肥东摘莲藕,到肥西吃老母鸡……这样的安排您还满意吗?在规划中,这些特色产业都已经找到“东家”,七大产业集群将在合肥各处“抱团发展”。

在城乡产业发展方面,以往“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集团作战”。

未来合肥的城乡农业,将形成“三大圈层”和“五大产业带”。“三大圈层”不仅包括城区农业,还包括以生产和生态分别为重点的近郊农业。而“五大产业带”则涵盖了环巢湖的蔬菜和水产,肥西的蔬菜园艺,肥东的高效农业,长丰的草鸡养殖,以及沿北环高速的经济林木。这也意味着,早晨从肥西菜园子里摘下的青菜,中午就能端上市民的餐桌了。|

城际铁路四通八达

在规划中,未来合肥的交通将实现海、陆、空全方位升级。

在国家铁路网规划中,合宁高铁、合武高铁、京福高铁和阜合杭客运专线已经确定经过合肥。合肥-安庆、合肥-南京、合肥-淮南-蚌埠、合肥-巢湖-芜湖、合肥-六安五条城际铁路也在规划之列,它们就像一个“大”字,从合肥通向周边。

此外,正在建设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内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航空运输体系。

高速路网内外通达

按照规划,合肥将重点建设高等级道路、县乡道路和农村公路,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根据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合肥市域高速公路网主要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中心,呈“一环七射”结构。目前框架已基本建成。而规划中的省高速公路S23和S12,也将为合肥市民的出行提供方便。

此外,一张快速路网让百姓向东西南北出行都更加方便,这其中,向西、西南、西北有合六叶高速、G312国道以及合六城际快速路;向北有合淮阜高速、合徐高速、合淮蚌城际快速路和S101省道;向东可以走合宁高速、合浦公路、S331、S200省道,合巢城际快速通道;向东南方向则有合巢芜高速、合巢马高速和S105省道;向南则可以走合安高速、合铜黄高速、G206国道、S103省道和合桐城际快速通道。可以说,条条大路通合肥。

2、合肥市工业区规划图空间布局是怎样的?

合肥市工业区规划图(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图(2006-2010))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规定合肥市工业区规划如下:合肥市工业区近期发展重点:立足工业产业基础和优势,按照产业集聚、规模扩张、技术进步和国际合作的要求,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合肥市工业区规划近期工业布局:积极构建市、县联动的“5大工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西部工业组团: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西南部工业组团: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区、包河工业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产业。北部工业组团:发展庐阳工业区,重点发展现代印刷、电力设备、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强与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相协调。东北工业组团:以瑶海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物流、服装、电缆、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东部工业组团:发展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轻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3、构造演化阶段与盆地演化史

南华北地区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华北板块南部及其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结合部,东临著名的NNE向走滑断裂系—郯庐断裂系)决定了其独特而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深部地球物理、区域地质及大量的地震、钻井等地质资料的系统研究,认为南华北地区新元古代—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形成的不同类型盆地与中元古代泛亚洲古板块裂解(刘长安,1979)、古秦岭洋及古—新特提斯洋形成演化、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郯庐断裂走滑有关。其构造演化基于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长城纪—蓟县纪坳拉槽形成演化,经历了6个阶段(表2.1、图2.3)。在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下,本书从盆地沉积格局和充填层序特征出发,探讨南华北地区新元古代—中生代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以便能够深入地认识奥陶系充填的沉积体系类型、特征及层序发育模式。

自中元古代始,古中国板块大陆地壳在离散构造背景下导致大陆裂解(程裕淇,1994)活动的不均衡性,即以先存的古元古代线型构造为先导,形成了一系列三叉裂谷,构造演化上是从裂陷向坳陷过渡,沉积上是从火山岩建造向碳酸盐岩过渡,于华北陆块南北边缘演化成为坳拉槽。以栾川—固始断裂为界,其北为豫西坳拉槽及徐淮坳拉槽,其南的北秦岭区仍为裂谷环境。表现在沉积—火山岩建造上,栾川—固始断裂两侧截然不同。北侧的南华北地区由北向南分别发育了五佛山群和汝阳群,总体上,它们主要为一套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页岩,夹少量白云岩,底部普遍为含砾砂岩的滨岸—潮坪相碎屑岩沉积,厚度向南加大达1000~4000m。栾川-方城地区的管道口群及栾川群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夹大量燧石条带、团块,含丰富叠层石,说明向南海水变深。总体上,自北向南由滨岸-潮坪过渡为局限台地沉积环境。

表2.1 南华北地区构造演化阶段及盆地类型一览表

图2.3 南华北新元古代—新生代构造演化及盆地类型

豫西坳拉槽位于华北陆块南部边缘中段,东起汝南、确山,西至晋、豫、陕交界的潼关,南临秦岭梅槽,北到侯马、长冶,呈三角形展布。盆地具二元结构,由早期裂陷和晚期坳陷相叠加而成,组成完整的坳拉槽发展旋回。

2.1.3.1 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克拉通坳陷阶段(Pt3)

(1)构造演化

自新元古代开始,伴随着华北陆块北部兴蒙海槽强烈扩张,华北陆块南缘的秦岭海槽也同时强烈扩张,扬子和华北陆块之间已经形成了秦岭—大别洋,为松树沟—宽坪洋的继续发展。沿商丹断裂带发育的中、新元古代松树沟蛇绿岩及宽坪蛇绿岩属小洋盆型蛇绿岩(张宗清等,1991;周鼎武等,1995;张国伟等,1995),表明在秦岭中部已经出现洋盆。

青白口纪末期,华北陆块受挤压作用,南部边缘掀斜抬升,豫西盆地沉积终止,发生构造反转,成为剥蚀区。只有徐淮及其以东区域保持大面积海水覆盖。

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自晋宁运动拼合不久,在震旦纪拉张应力作用下发生裂陷和热沉降,秦岭海槽再次开裂,海水沟通,震旦系在河南境内主要分布于叶县—鲁山断裂以南及安徽境内。在徐淮及其以东区域发育了一套滨—浅海相富镁碳酸盐岩夹泥页岩沉积序列,厚3500~5000m。震旦纪晚期,华北陆块整体抬升遭受风化剥蚀。之后,于早寒武世初期在安徽的淮南、河南的确山、临妆等地形成了浊积扇粗碎屑沉积。该套沉积前人(章雨旭等,1998,曹高社等,2006)认为是震旦纪山麓冰川型的冰碛岩沉积,从其沉积特征及砾屑的成分来看,这套砾岩应为早寒武世初期的产物。同时在徐准盆地的中、北部发育了一套泥页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蒸发台地相沉积,表现出华北陆块南北沉积环境的明显差异。

(2)盆地类型

南华北地区大致以栾川—确山—固始—肥中断裂为界,其北的华北地区仍然保持稳定克拉通的沉积构造环境,其南侧因北秦岭海槽的继续发展,逐渐演化成被动大陆边缘,华北陆块形成克拉通坳陷盆地(余和中等,2006)。南华北陆块南部发育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其内部可分为豫西—徐淮台坳及周口台隆(图2.4)。分布于栾川—固始断裂以南的四岔口岩组及谢湾岩组为一套复理石杂砂岩夹基性火山岩、泥质碳酸盐岩建造,厚达3000~6000m(席文祥等,1997),说明北秦岭区仍为裂谷盆地环境。新元古代北淮阳地区亦处于裂陷环境,安徽境内的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佛子岭岩群为一套绿片岩系,其下部郑堂子岩组的原岩为双峰式火山岩及碎屑岩(周鼎武等,1998)。南部边缘发育700~600Ma大红口组碱性火山喷发岩,也表明为大陆裂谷环境。

豫西—徐淮台坳沿义马、驻马店、淮南—徐州一线呈北西向展布,北东部即为周口台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沉积厚度最大达到700m。该台坳是克拉通盆地南部的边缘坳陷,南与古秦岭洋相连。该台坳发育有青白口系八公山群,属一套陆棚相为主的沉积,以泥岩及具丘状交错层理的泥晶灰岩为主,表明海水比河南南部更深,这些沉积均属典型克拉通稳定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沉积厚度1200m以上。

震旦纪时,南华北地区盆地类型及沉积格局与青白口纪既有继承性又有差异性。震旦纪,周口台隆范围扩大,豫西台坳趋向于消失,徐淮台坳持续发展(图2.5)。

徐树桐(1987)研究认为,南华北地区早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构局是“一隆一坳”,即栾川—阜阳台隆北为洛阳—宿州台坳,洛阳、登封地区厚度最大,可达 1430m。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南华北地区这种被动大陆边缘—克拉通盆地台坳及台隆格局变化较大。古生代盆地是新元古代克拉通盆地的继承和发展,早寒武世初,华北陆块整体沉降,海水由东南侵入,以克拉通坳陷的稳定沉降、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为特征。

图2.4 南华北地区青白口纪原型盆地

图 2.5 南华北地区震旦纪原型盆地

2.1.3.2 早古生代早期被动大陆边缘克拉通坳陷阶段

(1)构造演化

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华北陆块南侧继续存在的古秦岭洋持续扩张,南华北地区在前期基础上演化为成熟的被动大陆边缘—克拉通盆地,沉积环境分析显示水体总体向南加深。寒武系总体以台地相及潮坪、 湖相白云岩及颗粒灰岩为主,夹粉细砂岩及泥岩,为典型台地型沉积。

(2)盆地类型

寒武纪辛集期,南华北地区古地势西高东低,海水由南部海槽入侵,形成漯河台坳及徐淮台坳(图 2.6),其中的徐淮台坳比漯河台坳规模大。漯河台坳呈近东西向,而徐淮台坳呈近南北向,沉积了一套滨海相含磷碎屑岩地层。

图 2.6 南华北地区辛集期原型盆地

寒武纪馒头期南华北地区盆地海水继续由东向西侵入,沉积范围扩大,水体加深,漯河台坳又演变成登封台隆,淮南台坳分解形成鹿邑台坳和灵璧台隆,西北及东南为登封台隆及灵璧台隆的构局(图2.7)。早期,形成杂色(以紫红色为主)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藻丘及生屑灰岩;晚期,水体不断加深,海侵范围最大,主要沉积了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厚 204 ~ 955m。

图2.7 南华北地区早馒头期原型盆地

2.1.3.3早古生代中期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克拉通坳陷阶段(3—O2)

(1)构造演化

早寒武世末期,古秦岭洋壳向华北板块俯冲,导致了华北板块南缘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期的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主动大陆边缘,南华北南缘形成了完整的沟—弧—盆体系,南华北南侧演化为弧后盆地。古生代丹凤蛇绿岩是古秦岭洋的残迹。二郎坪群代表了弧后盆地形成和扩张时期的记录(李亚林等,1999)。受古秦岭洋的制约,华北陆块南部边缘先后经历了复杂的由离散边缘到会聚边缘的演化过程,早古生代晚期至晚古生代早期,由主动大陆边缘俯冲转换为碰撞,南华北地区处于隆升状态。

其中,于二郎坪群火神庙组基性熔岩中获得的全岩Rb—Sr年龄为581Ma±39Ma(河南区调队,1994),玄武岩夹层中硅质岩获得了丰富的微体化石(王学仁等,1995),包括牙形石类Acosoneotensis和放射虫类Entanctinia complanata,其时代属早、中奥陶世。而南华北主体发展为挤压背景下的克拉通盆地,这种挤压作用使华北陆块南缘抬升,克拉通坳陷沉积向北退缩。加里东晚期整个华北板块主体因同时受其南、北两侧的板块汇聚俯冲作用的影响,表现为整体抬升剥蚀。

晚奥陶世—中泥盆世,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继续俯冲,主俯冲带的位置可能为勉略—岳西缝合带(张国伟等,1988;董树文等,1993)。早古生代中晚期,秦岭洋消亡,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对接,东秦岭—大别山与华北已经发生陆陆碰接,西秦岭仍存在残留海(任纪舜等,1991),因而造成了南华北地区缺失早奥陶世—早石炭世沉积。

晚寒武世—中奥陶世总体以台地相及潮坪、湖相白云岩、颗粒灰岩夹泥岩为主,为典型台地型沉积。沉积环境分析显示地势南高北低,水体总体向北加深。

(2)盆地类型

晚寒武世南华北盆地开始发生构造反转,南缘逐渐抬升,海水向北退缩。由早古生代早期的北高南低转化为南高北低。崮山期及炒米店期沉积一套灰色灰岩、白云岩,厚100~380m,北厚南薄。由于受怀远运动的影响不仅频繁间断暴露,而且使灵璧台隆及开封台隆趋于消失,淮南隆起,淮北地区转化为坳陷,即淮北台坳(图2.8)。

图2.8 南华北地区崮山期原型盆地

中奥陶世下马家沟期,由于华北陆块南缘抬升为陆,与秦岭海槽隔开。南华北地区海水由北向南侵进,到达三门峡—汝南一线,形成太康—周口台坳(图2.9)。此时在南华北地区沉积了一套碳酸盐岩。中奥陶世上马家沟期,地壳受挤压抬升,海水补给减少,蒸发量远大于补给量,淮北台坳向北萎缩,在徐州以北受怀远运动影响,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大型碳酸盐岩蒸发台地,沉积浅灰色白云岩、夹多层石膏和盐岩。中奥陶世峰峰期末,加里东运动使坳陷隆升为剥蚀区,下古生界遭受剥蚀。

图2.9 南华北地区奥陶纪原型盆地

2.1.3.4晚古生代克拉通—陆内坳陷盆地阶段(C2—P)

(1)构造演化

晚古生代,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及西伯利亚陆块对接后,表现出陆块会聚拼合的继承性(解东宁,2007)。早期坳陷向北倾斜,海侵来自北东方向。晚期坳陷的海侵从北东、南东双向进入,这可能与南秦岭海槽打开有关。晚二叠世,华北、扬子地块完全焊接,强烈的陆内走滑造山作用形成北秦岭逆冲褶皱带。

(2)原型盆地

晚石炭世起,南华北地区海水从北东方向侵入并不断向南西方向扩展,晚石炭世末期海水抵达了三门峡—郑州一带,沉积了一套滨浅海相砂泥岩地层,夹灰岩和薄层煤。底部则为穿时的铁铝质风化壳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20~40m。沉积中心位于开封及徐州地区,为开封—徐州台坳(图2.10)。

早二叠世太原期—山西期,由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碰撞,使得华北板块古地势转变为北高南低。海水也已由早先的北东方向的侵入转变为东南方向的入侵,在华北地区形成了广阔的陆表海环境,由于各种环境适宜,沉积了一套准碳酸盐台地相和三角洲—

湖潮坪相的暗色砂泥岩、灰岩和煤层,此时古地理格局复杂,三角洲—湖潮坪相中容易形成煤炭资源(图2.11)。此期为华北地区的主要成煤期之一。

中二叠世下石盒子期,南华北地区的沉积特征与北华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南华北地区当时为适合植被生长的温湿气候环境,因而植被茂盛,沉积了一套以三角洲相带为主的黄绿、灰绿色含煤砂泥岩地层,中上部夹多层硅质海绵岩,东部含煤品质较好而西部较差。硅质海绵岩的出现,表明此时该地区仍为受海水影响的近海环境。

图2.10 南华北地区晚石炭世本溪期原型盆地

图2.11 南华北地区早二叠世太原期原型盆地

晚二叠世上石盒子期,随着华北板块南北向挤压作用的增强,华北盆地整体抬升,海水完全退出,盆地进入陆相沉积发展阶段。华北板块北部强烈隆升,古地形北高南低,沉积物源自北向南(徐辉,1987),此时的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变为干旱炎热,沉积了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地层夹淡水灰岩及石膏(图2.12)。

图2.12 南华北地区晚二叠世上石盒子期原型盆地

晚古生代南华北地区盆地主要包括开封—徐州台坳及民权—丰县台隆(图2.10、2.11、2.12)。开封—徐州台坳位于民权—丰县台隆以南,台坳总体呈北西向,但形状不规则,太康以北地区沉积厚度最大;民权—丰县台隆位于开封—徐州台坳以北地区,南至商丘南,在早二叠世发育的台隆,呈南北向展布,该台隆面积较小、发育时间短。2.1.3.5 早中生代陆内坳陷阶段(T1—T3)

(1)构造演化

晚二叠世末海水完全退出,南华北海相沉积终止。三叠纪,南华北地区演化为大型陆内坳陷盆地,形成陆相碎屑含煤沉积。由南而北三叠纪地层厚度逐渐增厚,并且北部三叠纪地层发育齐全,南部主要发育早三叠世地层,平顶山北坡落凫山—王家寨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实测地层厚>466.72m(平顶山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5),豫西厚550~700m,铜川和济源地区分别为沉积中心,沉积厚度达1000m以上。刘绍龙(1986)研究认为,华北三叠纪沉积中心位于地块西南部的华池—铜川—洛阳—郑州一带。

早、中三叠世,南华北盆地基本继承了二叠纪的格局,湖盆较晚古生代盆地原型略有减小,由湖泊相沉积逐渐转变为河湖相和河流相沉积,粒度明显变粗,气候变干旱炎热,一般为红色碎屑岩沉积。盆地原型属于克拉通陆内坳陷盆地(图2.13)。

中三叠世末的印支早期运动后,大型内陆盆地的面貌发生了剧烈变化,表现为盆地大幅度萎缩。即中三叠纪表现为克拉通盆地萎缩阶段,构造环境为碰撞造山(挤压)。造成原型盆地内三叠纪地层的大范围的剥蚀,且剥蚀厚度较大,高达3000m。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结束了三叠纪盆地的发育,使盆地向西北进一步退缩。

北秦岭地区也有上三叠统发育,其露头主要出露于周至柳叶河、商县以东蟒岭南侧、卢氏双槐树—汤河(瓦穴子盆地地层厚1710.75m)、南召县鸭河、马市坪等地(马市坪—留山盆地地层厚942.06~681.4m)。区域上分布于栾川—固始断裂以南,呈东西向条带状展布,由于断层切割及侵蚀缺失,造成现代以隔绝的小盆地形态出露。对于其沉积环境,前人多认为是山间断陷盆地,但在南召东南部发育的上三叠统以细碎屑岩沉积为主,属湖泊沼泽相沉积,表明了在北秦岭地区曾出现过较大范围的湖相沉积。根据其岩相及植物群均可与延长群对比,且未见到晚三叠世山间盆地磨拉石堆积,推测有可能它们原来与华北是连成一片的,是华北大型坳陷盆地的边缘相带沉积。该时期在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北可能发育有前陆盆地。合肥盆地和信阳盆地印支期剥蚀,均缺失三叠纪沉积。由于三叠系在周口坳陷分布局限且钻井揭示不多,在此不多叙述。

(2)原型盆地

早、中生代三叠纪南华北盆地主要为洛阳—济源坳陷、临汝坳陷,南部周口—六安一带尚有长山—太和隆起(图2.13)。

洛阳—济源坳陷位于洛阳、济源一线,呈北东向展布。义马市谢洼—李庄三叠纪地层厚度最大,为2730m,其余地区地层厚度在688~874m,其中济参1井874m、洛1井688m、伊1井860m。它由伊川台坳演化而来。开封坳陷三叠系包括中下三叠统和上三叠统,厚0~3500m,其中上三叠统仅发育在济源凹陷,厚1050~1750m,为灰黑、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互层沉积,为中生界主要生油岩系。中下三叠统厚800~1800m,为红、褐色泥岩和暗紫色砂岩不等厚互层,横向分布差别较大。西部的济源凹陷沉积最厚,达1800m,至中牟凹陷的杜营次凹厚仅800m,民权也有中下三叠统。黄口、成武、鱼台则缺失中下三叠统。中牟、民权、黄口、成武、鱼台地区相对隆升,处于剥蚀环境,缺失上三叠统。而以西的济源地区相对沉降,发育与中三叠统连续的上三叠统。厚度除济源地区可达2000~500m(T3-J2)以外,大多仅1000m以下。

图2.13 南华北地区三叠纪原型盆地

周口坳陷三叠系主要分布在北部凹陷带的鹿邑凹陷以及淮阳、倪丘集凹陷,向南大部分地区缺失。残存地层为中、下三叠统,与上覆古近系呈不整合接触。三叠系中下统在周参9井钻厚445m(全部为刘家沟组)、周参13井钻厚652m,顶部产赫尔末克星孔轮藻和直轮藻未定种,属二马营组,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其下与二叠系孙家沟组之间应属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中、下三叠统岩性主要为河流相发育的棕红色砂岩、泥岩互层夹砾岩层。

临汝坳陷位于太康隆起北部,呈不规则状。向北到中牟、成武,三叠纪地层厚度变化较大,为390~1293m,其中周参8井钻厚1292m(其中刘家沟组厚391m,和尚沟组厚232m,二马营组厚669m),鹿1井大于1090m,南1井1390.5m。

2.1.3.6晚中生代前陆盆地—断陷盆地阶段(J1—K2)

(1)构造演化

燕山早期,南华北地区发生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随着陆内挤压,逆冲作用向前推进,其逆冲前锋达潼关—鲁山—淮南一线。南华北南部已为地形高差很大的剥蚀区,在栾川—确山—固始主逆冲断裂前缘形成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前陆盆地。因此,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南华北地区发育了以合肥盆地为代表的陆内前陆盆地,并与周口坳陷以及位于秦岭—大别褶皱带内的信阳盆地组成统一的坳陷型“河淮盆地”(图2.14)。在鲁山—淮南一线以北,印支运动表现为大型的隆拗结构,晚三叠世—侏罗纪形成复向斜的继承性坳陷盆地,如济源盆地及成武盆地。其中,早侏罗世在河南渑池和安徽六安一带沉积了下侏罗统含煤岩系,它们与中侏罗统之间为连续沉积。中侏罗统下段沉积后,发生一次构造运动,造成中侏罗统下段与中侏罗统上段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中侏罗世,在河南省渑池-济源、成武-鱼台和安徽省舒城-合肥地区形成凹陷,沉积了中侏罗统河湖相含煤碎屑岩系。

图2.14 南华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

(2)原型盆地

前已述及,南华北地区晚中生代自北而南主要发育开封断陷、周口断陷及合肥前陆盆地。另外,在平舆—蚌埠隆起以北的泗县、南召马市坪、留山一带也发育小型断陷盆地(图2.14)。

印支运动后,开封断陷在相对凹陷的地区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它们一般规模不大,其分布相对独立、分散,盆地走向多为近EW或NWW向,属大陆内断陷盆地,即开封断陷早、中侏罗世盆地原型为局部断陷盆地。

中、下侏罗统厚0~850m,分布于济源、黄口、成武、鱼台凹陷,其中济源凹陷侏罗系分为下侏罗统鞍腰组和中侏罗统马凹组。鞍腰组厚300~460m,由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灰色砂岩、灰质粉砂岩组成,其中深灰、灰黑色泥岩具备生烃条件;中侏罗统马凹组厚130~280m,上部主要由褐色、深灰、灰黑色泥岩及浅灰、棕红色粉砂岩、砂岩组成,下部为一套长石石英砂岩。济参1井鞍腰组厚为35m、义马组厚为244m、马凹组厚160m。黄口、成武、鱼台凹陷侏罗系中、下统为汶南组,厚850m左右,为一套紫色、灰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含砾砂岩、砖红色中细粒砂岩。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周口地区的构造环境主要受控于大别造山带核部热穹的强烈隆升和郯庐断裂带、麻城—商城—夏邑断裂带的右行走滑以及复活的北西西延伸的左行活动的断裂的联合作用。周口断陷中、下侏罗统较少,厚度200~500m,主要见于周参10井、23井,岩性为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浅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及砾岩夹少量灰黑色碳质泥岩和煤层。其中,周23井碳质泥9m、煤6m;周参10井碳质泥岩88m、煤8m。另外,周22井、周26井可能存在中、下侏罗统。与上下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周口断陷带南部东岳凹陷,周参6井中、下侏罗统地层主要为一套红色碎屑岩沉积,厚267.5m,在南部固始、淮滨、息县一带钻探的地质浅井也揭示了这套地层,岩性为一套紫红、暗红色泥岩与灰、灰白色泥岩互层,厚度大于500m。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板块的南缘,其南部边界为秦岭—大别造山带,东部以郯庐断裂带为界。三维埋藏史揭示,合肥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共同控制,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与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盆地内发育的中、新生代地层主要包括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以及新近系,目前的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0000m(王利等,2007)。侏罗纪为前陆盆地,沉积中心早期位于舒城凹陷,晚期位于郯庐断裂一侧,即丁集—肥东凹陷东部的肥东一带(图2.15)。仅安参1井钻遇下侏罗统(厚1261m),安参1、合深3井两口井钻遇中、上侏罗统,其中,安参1井钻遇中侏罗统厚2040.5m、上侏罗统厚366.5m,合深3井钻遇中、上侏罗统厚约1600m。侏罗系岩性以泥岩与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为主,下侏罗统岩性主要为厚层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南部,沉积中心位于舒城凹陷,最厚达2500m,向北逐渐超覆尖灭,尖灭线位于合深3井至合深6井一线。中、上侏罗统主要为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紫红色、灰色粉细砂岩组成不等厚互层,局部分别形成砂岩、泥岩富集段,合肥盆地以西的河南商城—光山地区出露的上侏罗统朱集组为一套砂砾岩粗碎屑沉积,厚度可达2000~3000m。推测这套侏罗系沉积在南华北地区南部(舞阳—合肥)属一个统一的断陷盆地,向北减薄(倪丘集凹陷现今残存侏罗系仅500余米)。其北侧为太康—蚌埠前陆隆起,推测侏罗纪时期其缺失沉积并很可能成为其南、北侧盆地的剥蚀物源区。在以济源为沉降中心的豫西及开封—黄口地区则主要表现为一套上三叠统合肥盆地以侏罗系的稳定克拉通型陆相沉积,以砂岩、粉砂岩夹泥岩为主,总体上沉积物粒度较周口—合肥前陆盆地要细,且其成分成熟度较高,以石英质砂岩占多。

白垩纪时期,大别造山带对该盆地的控制减弱不明显,而郯庐断裂带却发生了大规模的走滑拉张运动(Zhuetal.,2005),受其影响,合肥盆地也表现为走滑—拉分盆地特征。朱巷组是郯庐断裂带挤压挠曲凹陷沉积。新生代以后,随着郯庐断裂活动性减弱,大别造山带重新成为控制合肥盆地演化的主要因素和主要物源区(王利等,2007)。

从始新世中、晚期开始,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再次发生显著的变化,板缘的俯冲、消减作用造成了地幔物质的调整和运动,引起板块内部不均衡升降以及岩浆活动。由于印度板块继续北移,青藏高原急剧隆升,对周围块体产生侧向挤压。华北盆地南部地区于渐新世末期整体隆升及遭受一定程度的剥蚀,从而形成新近系与古近系之间的沉积间断及角度不整合,这是喜马拉雅运动的主要表现。

至中新世,华北盆地南部地区普遍整体下沉,形成了新近纪华北盆地南部统一的大型坳陷型盆地,现今所谓的华北盆地南部也就是指该期盆地。本区新近系和古近系在全区分布广泛,厚度在平面上变化不大,沉积中心位于北西向展布的中牟—西华—周口一线,向两侧逐渐减薄,其中最大厚度可达2000m。

综上所述,南华北地区自震旦纪至新近纪经历了被动陆缘盆地—克拉通坳陷盆地—拉张/拉分盆地—伸展盆地的演化历史,即Z—1古秦岭洋拉张,华北南部随之下沉形成被动陆缘;?2—S古秦岭洋关闭,华北南部隆升;C2—P1古勉略洋扩张鼎盛期,华北南部下沉发育近海克拉通内聚煤坳陷;T2—3大别造山,华北南部沉积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萎缩;J—E叠加陆内分隔型盆地,沉积差异明显。

4、合肥究竟还有没有必要,再建高架桥,要怎样看待呢?

话说最近,在裕溪路高架完工通车之后,合肥市另外一条通达肥东县城的主干道——包公大道,也即将实施快速化改造!

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合肥的东边,又将新添一座高架桥,并通达肥东县城!

但是,这消息一出,网友们的观点,却各不相同!赞同者有之,不理解者有之,观望者,亦有之。

有网友说:合肥已经有十几条高架桥了,干嘛还建设那么多高架桥啊?这不是浪费嘛!

有网友说:包公大道车辆不多,路两边都是空地,修高架,完全没有必要。

面对这一质疑,也有网友,持不同观点!

有人说:那些说车辆不多的,估计是很长时间没有走包公大道了,一到下班高峰期,真的很堵车啊!

也有人说:这是一则好消息,建成后,有利于缓解东门出城交通压力,减轻龙塘高速口的交通压力,意义很明显!

于是,坊间便有:合肥,还有没有必要,再建高架桥的讨论!

我想说的是:合肥,仍然有必要建设高架桥,而且,很有必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分两点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城市规模,仍在不断扩张

熟悉合肥的朋友,或许都知道,以前的合肥,那是真的很小,所谓的主城,只局限在一环内,所以,当时有:合肥是一座小县城的说法!

但是,如今的合肥,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激增,换句话说,早已是今非昔比!

前段时间,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合肥目前的常住人口,已经接近820万,这么大的人口量级,对于交通的巨大需求,自然不必多说,从早晚上下班高峰的路况,便可窥见一斑!

所以,合肥不仅需要建设高架桥,还需要建设地铁,完备立体化交通网络!

这不仅有利于合肥人的出行,也能提升合肥的城市形象!

二:未雨绸缪,要有大格局

之前有人说这条路两边,还有许多是空地,建设高架桥,没有必要!

但是,细细一想,当年刚修建五里墩立交桥的时候,又是一个什么模样呢?当时,甚至很多人想不通!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看看现在,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当年修建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今天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了!

这样的例子,在合肥还有很多,比如合肥的金寨路高架桥,十多年前刚修建的时候,许多人也觉得是浪费。

但是现在呢?赶上傍晚下班高峰期的时候,高架上也堵车!

甚至还有肥西上派的朋友,私信我说:老哥,我们肥西的金寨南路高架桥,咋就没动静呢?好像都喊了好多年了!我们一直都期盼着高架桥能从明珠广场,通到上派呢!

其实,从这个侧面,也反应了部分地区老百姓,对于发展立体交通的迫切愿望!

综上所述:

今天的合肥,无论是城市面貌,还是交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周边的大城市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现在说“差不多”,还为时过早,其实,差距还很大!

人们担心浪费资源,其实,可以理解,所以,在交通规划的时候,需要未雨绸缪,科学规划,不能只局限于眼前,要有大格局!

5、肥西县是不是要划给合肥

合肥市行政上管辖肥东县,肥西县和长丰县,
合肥市区向郊区延伸扩张,势必会征收一些郊县的土地,
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不可能一夕之间全部城镇化。

6、郯庐断裂带与合肥盆地的断裂-沉积响应

合肥盆地是一个具有“早期挤压、后期拉张”的复合型叠加盆地。侏罗纪时期主要受大别造山带控制,属于挤压型前陆盆地。早白垩世初是一次重要转型期,之后,盆地整体进入了拉张阶段,郯庐断裂对盆地的影响逐渐加强,断陷盆地叠加在前期前陆盆地之上。这种不同构造系统的转换主要受控于盆地两大边界构造带活动时间和强度的差异,早期挤压性前陆盆地是后期断陷盆地发育的基础,同时后期的拉张活动对前期盆地的改造作用较大。

1.盆地基本特征及构造格架

(1)盆地基底性质

合肥盆地基底埋深从西向东、从北向南变深,显示出受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带的双重控制作用。由于侏罗纪期间合肥盆地为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前陆盆地,盆地格局呈现为向南变深的挠曲型坳陷,从而盆地基底南深、北浅。在早白垩世初郯庐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后,K1-E转变为断陷盆地。在断陷活动期间,由于郯庐断裂带的强烈伸展运动,进一步加深了盆地东部的下陷,所以合肥盆地总体上呈现东深西浅的格局。

合肥盆地基底是由大别山北部印支期前陆变形期定形的。盆地近东西向的信阳-舒城断裂、六安断裂、蜀山断裂、肥中断裂、耿集断裂、寿县-定远断裂在印支期都为南倾的大型逆冲断裂。它们的逆冲活动及其强弱控制了盆地基底变形及原先地层的保存状况。合肥盆地内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在郯庐断裂带旁明显变多,并且上述大型逆冲断层在断裂带旁发生了左旋的牵引弯曲。这表明印支期前陆变形时郯庐断裂带就发生了左行平移,属于造山运动中的转换断层。

合肥盆地基底的古生界地层目前分布状况也明显受印支期逆冲构造控制。上古生界有规律地分布在六安断裂、蜀山断裂、肥中断裂、耿集断裂的下盘(北侧),而下古生界地层则分布在蜀山断裂、肥中断裂、耿集断裂的上盘(南侧)。大别山北侧、六安断裂以南,由于强烈的逆冲、剥蚀,古生界地层全部消失。盆地西部由于靠近大别造山带,古生界地层的保存明显差于盆地东部。盆地东部的郯庐断裂带旁侧,虽然逆冲断层的数量增加,但是可能相应逆冲幅度降低,从而古生界地层在逆冲运动的抬升、剥蚀相对较弱,保存较好。霍邱凸起的中西部古生界地层大面积缺失,可能与寿县-定远断裂的强烈逆冲有关。总之,合肥盆地基底古生界地层的保存状况,与印支期基底上逆冲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

(2)盆地主要断裂及活动规律

1)主要断裂分析。根据现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盆地边界及内部共有8条大断裂,其中盆地边界大断裂4条,盆地内部大断裂4条(图3-18)。断裂走向主要为近东西向,共6条;北北东向大断裂2条。其中东界上的郯庐断裂带的介绍在此略去。

a.吴集断裂。吴集断裂是盆地的西部边界断裂,也称为南照集-口孜集断裂或丰(沛)涡(阳),总体走向北北东。该断裂北起山东丰县,经豫皖边境地区、涡阳、口孜集、南照集等地,延入合肥盆地的西部边界,构成了长山隆起与颍上凹陷的边界断裂。该断裂基本上被新生界覆盖,只在四十里长山地区出露有受断层所影响的一些构造现象。盆地西界的吴集断裂北起颖上县的南照集,向南经霍邱县的周集西部,在沈老庄以南与肥中断裂相交,该段长约50km。

重、磁异常图显示吴集断裂向南过肥中断裂后呈断续延伸而进入大别山。由于后期东西向大型正断层的活动,一些东向西向的凹陷向西越过吴集断裂后继续延入河南境内,指示吴集断裂南段在伸展期活动微弱,强度明显不如北段。

图3-18 合肥盆地构造纲要图

b.信阳-舒城断裂。信-阳舒城断裂为北淮阳逆冲-推覆带的前缘断裂带,由一系列断面南倾的叠瓦冲断层组成,呈向北突出的近东西向弧形展布,构成了合肥盆地的南界。该南界断裂使佛子岭群向北逆冲于侏罗纪三尖铺组之上,构成了侏罗纪时合肥盆地南部边界。早白垩世—古近纪,由于合肥盆地南部舒城凹陷为北断南超的格局,这时合肥盆地地南界变成了沉积超覆的边界,目前保留的上白垩统-古近系边界已经是残留边界。

c.寿县-定远断裂。大量的地球物理与地质资料显示,盆地的北界为寿县-定远断裂,走向为近东西至北西西向,全长约180km。这两条断裂曾被认为一条连续的断裂,而新的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是由寿县断裂和定远断裂两条组成,其间为北西向的耿集左行错断,这两条断裂皆向南倾,以北为淮南断褶带,以南分别为颍上凹陷、霍邱凸起、定远-大桥凹陷。这两条断裂起源于印支期向北逆冲的断裂带,在早白垩世中期-古近纪转变成正断层,控制南侧的张桥组和定远组沉积,从而形成定远-大桥凹陷与颍上凹陷北部。

d.肥中断裂。肥中断裂是将合肥盆地分割为南、北两大块的重要断裂,为走向近东西、断面南倾的正断层,倾角60°~80°,全长约180km,断距达4000m以上。它向西延伸进入河南境内。在合肥盆地的肥中断裂,西起霍邱县四十里长山南麓,往东经寿县隐贤集南,过肥东县梁园镇后向东与郯庐断裂相交。地震剖面上指示断裂形态为上陡下缓的铲形,控制发育了南侧上白垩统一古近系楔形体沉积体。

e.六安断裂(也称肥西-韩摆渡断裂)。六安断裂位于合肥盆地中南部,西起霍山县叶集南,向东经六安市南,东部止于郯庐断裂,总体走向近东西向,盆地内长约150km。在地震剖面上也表现为断面南倾。该断裂也是起源于印支期向北运动的逆冲构造,在白垩世中期-古近纪转变成正断层,控制了舒城凹陷的形成。

.f蜀山断裂。蜀山断裂位于肥中断裂之南,宏观走向亦近东西,东起郯庐断裂带附近,经肥东、合肥、金桥、六安、姚李南后向西出研究区;在六安以东段呈近东西向,六安向西至研究区边缘呈波状弯曲,盆地内延伸长度约170km。在地震剖面上,断面南倾,控制沉积了南侧下降盘的上白垩统与古近系。该断裂性质与肥中断裂类似,印支期为挤压冲断,燕山-喜马拉雅期转变成正断层。

g.耿集断裂。耿集断裂东段走向近东西向,向东与郯庐断裂相交;西段走向北西西,向西与寿县断裂相交,断面南倾。该断裂断距较大,其南有巨厚的白垩系、侏罗系,其北中、新生界较薄。推测该断裂形成于印支期,表现为挤压逆冲,燕山-喜山早期则以拉张为主,但燕山晚期先逆冲后拉张正断仍较为明显,造成上白垩统较普遍不整合于下白垩统及中上侏罗统之上。

上述边界大断裂和盆地内部大断裂基本上控制了盆地中、新生界发育特征和构造格局,在盆地的形成演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2)断裂活动规律。

a.北北东向断裂。合肥盆地的东界与西界断裂分别为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与吴集断裂。

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印支期华北与扬子板块的陆-陆碰撞,当时为左旋转换断层,在左行错开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使合肥盆地东部叠加了走滑挠曲盆地(前陆盆地东部),控制了盆地的侏罗系沉积。在早白垩世初,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了左行平移,使张八岭隆起抬升,此时盆地内缺失沉积。在早白垩世中期至古近纪期间,郯庐断裂带转变为伸展活动,控制了合肥盆地东部的断陷,使朱巷组、响导铺组、张桥组与定远组在盆地东部沉积变厚。新近纪以来,随着合肥盆地受挤压抬升,郯庐断裂带转变为逆冲活动。

北北东向的吴集断裂,其西为长山隆起,其东为颖上凹陷。长山隆起上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左行平移构造,次级断裂发育,断裂处岩石破碎,硅化强烈,并出现了一系列沿断裂侵入的北北东向早白垩世中-酸性岩墙。由此可见,吴集断裂起源于早白垩的左行平移,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左行平移活动的旁侧断裂。这期间该断裂的左行平移,形成造成了西侧的长山隆起。在早白垩世中期-古近纪该断裂带也转变成正断层,控制了东侧北北东向的颍上凹陷。

b.近东西向断裂。合肥盆地近东西向断裂主要有北界的寿县-定远断裂、盆内的肥中断裂、蜀山断裂、六安断裂及南缘的信阳-舒城断裂东段。这些断裂断面都向南倾,指示了与大别造山带的密切关系。在地震剖面上,这些断裂在印支面以下,在侏罗系地层中表现为逆冲断层,使岩片叠置,老地层盖在新地层之上。而在白垩纪至新近系中这些断层又呈现为正断层,合肥盆地内这些近东西向断层,起源于华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造山带的陆-陆碰撞中,当时为前陆变形中的逆冲断层。在白垩纪-古近纪的伸展活动中,这些早期逆断层发生反转,成为控制断陷沉积的正断层。

c.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盆地南缘的北西向信阳-舒城断裂西段及龙梅断层,出露地表,断面南倾、向北逆冲的大型逆冲断裂。这两条断裂形成于大别碰撞造山的印支-早燕山期,是当时大别造山带北缘的大型逆构造。在早白垩世中期-古近纪的伸展活动中,这两条断裂未显示强烈的活动,亦未反转成正断层。

合肥盆地内其它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如耿集断裂,也形成于印支-早燕山期,是前陆变形期的逆冲断裂。

3)典型构造样式。

合肥盆地自印支运动以来,其动力学背景几经转换,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期构造运动,分别形成了压性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以及复合构造样式4种类型。

a.压性构造样式。挤压构造是盆地内的典型构造样式,各时期的挤压作用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构造样式。

①顶板反冲双重构造。在盆地南部大别山边缘信阳山前冲断带内主要表现为“背驼式”顶板反冲双重构造体,由于受冲断层系作用,下盘断坪切入基底,上盘断坪归并于印支面底部,形成顶板断层,印支面具反冲性质。冲断造成地层“背驼”式缩短叠加,形成双重构造体。

②反冲断层和构造三角带。主要发育于肥中断裂及其以北地区的中下侏罗统中,断面北倾、向南反冲,为燕山中晚期(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的产物。

③背冲构造。在一个构造单元中,两组倾向相反的断层自中部向两侧逆冲,构成背冲构造。主要发育于盆内南缘的中生代地层及在肥中断裂南侧的古近系中,为喜山晚期挤压隆升活动的产物。

b.伸展构造样式。本区的伸展构造主要包括鼻状构造、地堑和地垒构造等。

①断鼻构造。区内鼻状构造较为发育,是较为有利的圈闭构造类型,目前比较落实的有木厂埠断鼻构造、义城断鼻构造等。

②地堑和地垒构造。主要发育于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层中。喜马拉雅早期的区域不均衡拉张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均衡张性作用往往引起一些倾向相反的正断层相互组合,将沉积盆地分割成地堑与地垒相间的构造格局。

c.走滑构造样式。花状构造是走滑作用的典型特征,合肥盆地在294.0测线上见到了特征较为典型的负花状构造。该构造实际上是燕山期以来多期不同性质的断裂长期活动的结果,侏罗纪时主要为小规模挤压冲断,晚侏罗-早白垩世发育由西向东的冲断并造成了西侧上升盘侏罗系的剥蚀减薄;而晚白垩—古近纪则表现为典型的负花状构造,以系列张性断裂组合为特征,控制了断裂带内的上白垩统—下第三系沉积。该断裂走向为NE,属于郯庐断裂系的次级断裂。

d.复合构造样式。反转构造是一种典型的叠加复合构造,按其构造叠加活动的序次,由挤压或压扭构造叠加在拉张或张扭构造之上称为正反转构造,反之称为负反转构造。合肥盆地的负反转构造十分发育,主要表现为印支期逆断层在喜马拉雅早期沿原冲断面回落,逆断层转换为正断层。在六安断裂、蜀山断裂、肥中断裂等断裂的下降盘均发育负反转构造,尤以蜀山断裂下降盘最为典型。蜀山断裂早期为一逆冲断层,侏罗系及其部分白垩系遭受剥蚀,到了喜马拉雅早期,蜀山断裂转为拉张,在其下降盘沉积了古近系,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形态。

(3)构造单元划分

合肥盆地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南部,沿郯庐断裂带和大别造山带接合部前沿沉积最厚,向西、向北减薄,明显受郯庐断裂控制。至古近纪沉积期,盆地发生转换调整,形成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下的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现根据古近、新近纪的构造发育及现今结构特点,可将盆地划分为四凹两凸,自南向北依次是舒城凹陷、六安凸起、丁集-肥东凹陷、霍邱凸起、定远-大桥凹陷及霍邱凸起西北侧的颍上凹陷(图3-18)。

2.郯庐断裂带对盆地断裂和沉积的控制

(1)郯庐断裂带与盆地断裂

1)郯庐断裂带印支平移启动期。合肥盆地东侧郯庐断裂带旁,近东西向的前陆逆冲断层明显增多,前陆变形加强,这是由于当时郯庐断裂带活动而使盆地东侧应力集中所致;另一方面,由于郯庐断裂带造山期的左行平移,使得同时形成的盆地基底近东西向逆冲断层的走向发生牵引弯曲,在郯庐断裂带附近成为北东东向。六安断裂、蜀山断裂、肥中断裂、寿县-定远断裂在郯庐断裂带旁都出现了走向向北东偏转的现象。因而,合肥盆地基底构造是前陆变形中形成的,其动力来自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但是,由于当时郯庐断裂带的活动,盆地东侧基底的前陆变形构造受到郯庐断裂带当时左行平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前陆变形的加强与断裂带旁前陆变形构造受到牵引弯曲。在整个侏罗纪期间,张八岭隆起影响着合肥盆地东部的沉积。

2)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初左行平移期。早白垩世初,由于太平洋区板块的强烈活动,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大规模的左行平移。同时,整个中国东部都受到这一强大的左旋剪切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北东向的左行平移断裂,包括合肥盆地西部的吴集断裂及相应的长山隆起。在郯庐断裂带平移阶段,合肥盆地内部近东西向的大型断裂并没有发生活动,因而郯庐断裂带的这期平移活动没有对盆地内部这些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影响。盆地西界吴集断裂的形成与左行平移,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初平移活动的伴生产物,两者发生于同一区域动力学背景下。

3)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期。中国东部在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出现了岩石圈减薄,呈现伸展活动。这一伸展活动使得先存不同走向的断裂发生断陷而控制断陷盆地。伸展断层与断陷盆地的发育时间,表明这期伸展活动持续至古近纪末。在此伸展活动期间,合肥盆地内部及其周边的近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都被重新调整转变成为正断层,并控制合肥盆地的沉积发育。盆地内部呈现为北断南超,吴集断裂为东倾正断层,而郯庐断裂发育成西倾的大型正断层。

4)郯庐断裂带新近纪挤压活动期。新近纪以来,由于西太平洋的弧后扩张向西推挤着中国东部大陆,以及印度板块碰撞而造成的向东挤出作用,使得中国东部出现了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但由于是板块边界上作用力的远程效应,这期的挤压作用力并不十分强烈,主要是发生了局部的逆冲断层活动,没有显著的、区域性的褶皱发生。

对于合肥盆地而言,近东西向的断裂由于平行于挤压力方向,受影响微弱,而东西边界上的郯庐断裂带与吴集断裂却发生了逆冲活动。由于动力较弱,这期北东向断层的逆冲活动,影响范围只限于盆地东、西边界上。

由前述可知,巨型的郯庐断裂带活动,都是区域动力学的作用结果。无论是郯庐断裂带,还是盆地中的其他断裂,也都是各期区域动力作用下的产物。合肥盆地内不同方向、不同类型的断裂活动,主要决定于区域动力学的作用方式。而大型断裂带旁侧的构造强化现象是断裂活动的必然表现。

(2)盆地形成机理与演化

1)印支期前陆变形与盆地基底形成。印支期华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造山带发生陆-陆碰撞,其北部的华北板块南缘处于前陆变形带上,合肥盆地的基底正是在此前陆变形带上。这一时期盆地基底主要表现为自南向北的逆冲断层活动。同时,由于郯庐断裂带在此碰撞期间的陆内转换断层活动,左行错开了大别与苏鲁造山带,而其间的变质岩断片就为张八岭隆起,成为之后发育的合肥盆地的东界。

2)侏罗纪前陆盆地阶段。合肥盆地侏罗系沉积格局总体上呈现为典型的前陆盆地。它是华北、扬子板块沿大别造山带陆-陆碰撞中,大别造山楔向北逆冲在华北板块南缘,使华北板块南侧在造山楔重力负荷下发生挠曲坳陷,从而出现了合肥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北界应是当时的淮南-蚌埠前陆隆起。盆地南厚北薄的楔状沉积及大别山北坡的冲积扇,就是大别造山带隆升的沉积响应。

早侏罗世盆地南部出现最强的沉降-沉积过程,中、晚侏罗世时盆地南部沉降-沉积强度显示变弱的趋势。大别造山带详细的热年代学研究显示(李曙光等,1998),造山带在228~210Ma(晚三叠世)和200~190Ma(早侏罗世)期间经历过两次快速折返、抬升,而第二次快速抬升与合肥盆地内早侏罗世最强的沉降-沉积完全对应。大别造山带内缺乏中、晚侏罗世快速抬升的记录也与合肥盆地内缺乏该期间强烈沉降记录相吻合。因而,合肥盆地内的沉积记录从沉积学角度表明大别造山带经历过早侏罗世的快速折返、抬升与随后中、晚侏罗世的构造平静期。

早侏罗世时合肥盆地东部的郯庐断裂带旁侧出现了明显的沉降-沉积带,在中、晚侏罗世时这一北东向的沉降-沉积带连续出现,更加突出,其幅度超过了大别山山前带。印支期郯庐断裂带所形成的张八岭隆起,在随后侏罗纪合肥盆地发育阶段控制了盆地东部的沉积,出现了较厚的侏罗系充填。因而,侏罗纪时期合肥盆地总体上是受控于大别造山带隆升的前陆盆地,但东部同时受控于郯庐断裂带所在的张八岭隆起,属于复合型前陆盆地。

3)早白垩世初期走滑阶段。早白垩世初期郯庐断裂带再次被利用而发生左行平移。同时,还形成了西侧北北东向左行平移的吴集断裂。这两个北北东向的左行平移断裂及其所在的张八岭隆起与长山隆起,就构成了随后所出现的合肥断陷盆地的东、西边界。这期间由于区域性的挤压隆起,合肥盆地内没有出现沉积响应。

4)早白垩中期—古近纪断陷盆地阶段。合肥盆地此时正处于全面的伸展发育阶段,呈现为复合式断陷盆地。盆地东部与西部,受北北东向边界断裂——郯庐断裂带与吴集断裂的伸展控制,出现了北北东向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同时,盆地北界及内部近东西向、南倾断裂(寿县-定远断裂、肥中断裂、六安断裂)的伸展活动,又控制出现了近东西向、北断南超的半地堑式盆地。从而,伸展期合肥盆地的断陷活动同时受盆地边界上的北北东向断裂与北界和内部近东西断裂伸展的共同控制,表现为复合断陷盆地。

5)新近纪以来坳陷盆地阶段。渐新世—中新世,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最终碰撞拼接,以及菲律宾板块的吕宋弧与欧亚板块斜向碰撞,使我国遭受强烈的挤压作用,导致古近系伸展盆地的回返及消亡。新近纪以来,合肥盆地整体进入了坳陷盆地阶段,盆地西北部的颖上凹陷表现较明显。与此同时,盆地边界断层发生正反转,伸展断层转变成冲断层,如沿张八岭隆起西缘的郯庐断裂带内就常见逆冲构造。合肥盆地内上白垩统-古近系中局部也发育了小型逆冲断层,即为该期构造挤压作用的表现;同时该期构造抬升也造成了较大规模剥蚀作用。

总之,由于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的双重控制和影响,合肥盆地的构造演化复杂,形成了集前陆、断陷和坳陷盆地于一体的复合型残留盆地。

7、为什么肥东龙岗镇所辖史城等村至今未划归合肥市瑶海区?什么时候才能划归合肥瑶海所辖?

龙岗镇现在基本上已经是合肥和肥东共同治理了。但是一个一个区域的规划也是要慢慢来,这其中牵扯的东西太多
举例来说,户籍的变动,派出所需要一些时间。整理,归档
划给合肥以后,电话号码要换吧,合肥电信局要从终端配新端口,肥东电信局就要掐掉端口。
最主要在于行政权的转让,关系到很多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这才是最大的猫腻所在。
等等等等原因,所以说规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从目前来说,也是要一步一步来的,三县以后都要成为合肥的卫星城,也就是属于合肥城区的范围,整个是要规划的,但那是后话了。
现在的规划是要根据发展来,这片土地基本被开发了``好,我们再和龙岗政府,肥东县政府进行研究```

总而言之就是,规划是迟早的,但着急也没用,上层决策的东西,你我永远搞不清

谢谢

回答你的补充:很难说,5年内只是制定的一个指标,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或许2007他就成合肥的地盘了,又或许很久都不行。再就是在这5年内,如果有高层领导换选,那么前任推行的东西就有可能被推翻。从现在的迹象来看,合肥制定的近期规划主要还是在南边(滨湖新城)和北边(二环靠北地区)。所以向东扩张的速度肯定会变慢,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合肥这四个方向,现在就是肥东到合肥这一段最破,你看看东市区```15年前什么样现在就还是什么样。显然这里不是重点。所以我建议你不要太关注,反而让你着急,划过来是必然的,看政府决策吧

8、合肥跟武汉哪个城市发展潜力大?

合肥和昆明郑州西安一个档次,武汉和杭州南京一个档次,你说呢?

热点内容
合肥瑶海区招投标中心 发布:2020-09-09 14:35:50 浏览:505
合肥长城宽带价格表 发布:2020-09-09 02:57:42 浏览:505
合肥小区名称 发布:2020-09-10 05:51:24 浏览:504
365房产合肥 发布:2020-09-09 22:32:45 浏览:504
成都大巴包车 发布:2020-09-09 21:03:12 浏览:504
合肥万达城摩天轮营业 发布:2020-09-10 08:43:47 浏览:503
上海合肥高铁 发布:2020-09-09 20:23:53 浏览:503
合肥立特科技 发布:2020-09-09 16:27:05 浏览: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发布:2020-09-09 03:48:06 浏览:503
杭州到合肥高铁时刻表查询 发布:2020-09-17 08:24:49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