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矿产分布
1、矿区矿产分布
在西起石碌岭、东止红头山,北临石碌河、南至枫树顶约11km2范围内(图3-7、图3-10),计有大小铁矿体38个、钴矿体17个、铜矿体41个。但规模较大者仅有北一、南六、枫树下铁矿体,一号、四号铜矿体及一号、三号钴矿体,占总储量的90%以上。铁矿体主要分布在北一、南矿、枫树下以及保秀-正美区段;钴铜矿体则主要分布在北一与南矿区段。铁、钴及铜矿体均以北一区段规模最大,三者均占全区目前查明总储量的80%以上。铁钴铜矿体从平面分布看,大致以北一复向斜轴为中心,分北、中、南三个矿带:北矿带分布于保秀—正美—红头山一带;中矿带分布于石碌岭(包括红房山背斜南翼)—小英山—三稜山—大英山一带;南矿带分布于南矿—枫树下一带。中矿带位于复向斜的槽部,南、北矿带分别位于复向斜的南翼和北翼。垂向上,铁矿体通常位于钴铜矿体之上(图3-10至图3-13),只是构造起伏倒转时,钴铜矿体才位于铁矿体之上。除个别地段外,两者通常保持在30~60m的距离,总体是西近东远,南翼近而北翼远。因而,矿区自上而下大致为铁-钴-铜的顺序排列、平行叠置,空间展布上有极大一致性,但大小有异,一般铁矿体规模大,钴、铜矿体规模也大。此外,平面上,铜矿体主要分布在北一区段的西部(Ⅻa~Ⅶa线);钴矿体则主要分布在北一区段中部及东部(Ⅸa~E8线),其中Ⅸa~Ⅶa线为两者重叠区(图3-11)。但在垂向上,矿区西部相对来说似乎又以钴矿体为主、而东部以铜矿体为主(图3-14)。
图3-13 示石碌矿区北一矿段铁矿体与钴铜矿体垂直空间关系
图3-14 石碌矿区北一矿段-150m中段钴铜矿体平面分布图(a)和N6号穿脉素描图(b)
2、区域矿产分布
河南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迄今为止已经发现106种矿产,已探明储量的有78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49种。钼、天然碱、蓝石棉、珍珠岩、蓝晶石和铸型砂岩等6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煤、石油、天然气、铝、金、银和钼等是河南的优势矿产资源(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2)。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铝土矿,因此重点介绍河南省沉积矿产的相关情况。
河南沉积矿产丰富,其中煤、铝和天然碱在国内占重要地位。
(1)煤
煤矿主要分布在渑池至平顶山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以石炭纪和二叠纪煤炭最发育,其次为晚三叠纪至早侏罗世煤炭。此外,尚有商城、固始一带石炭纪的陆相煤、新元古代早期和豫西南早寒武世的石煤。
在晚石炭世及二叠纪,华北区主要发育有广阔的滨海沼泽及三角洲环境,炎热而潮湿的古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泥炭沼泽逐渐形成,多次的海侵又为泥炭物质的保存创造了条件,聚集了8个含煤组。在黄河以北可采煤主要集中在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黄河以南二叠纪煤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在秦岭区北缘的商(城)固(始)煤田,早、晚石炭世各有一成煤环境,与陕南的草凉驿煤田属同一类型,它代表了褶皱系中内陆盆地型煤田,其主要特点是地壳下降幅度较大,大量的碎屑物质迅速沉积于盆地内,泥炭沼泽形成时间短暂,因而煤层多而薄。
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是比较典型的内陆盆地型泥炭沼泽成煤期,其特点是煤田范围小,煤层不稳定。
新元古代及早寒武世的石煤也较发育,它是在陆棚边缘盆地内藻类聚集的结果。石煤一般较厚、层位稳定,但分布范围比较局限。石煤灰分高,不能作为正常的燃料,但它往往有金属元素伴生,豫西南石煤中含钒、镍、钴等元素,局部可构成矿床。
(2)铝土矿、粘土矿、硫铁矿
河南铝土矿以量大、质优为特征,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秦岭以北的地区内。粘土矿主要产于黄河以北,与铝土矿为同一层位。这个层位之下为沉积型硫铁矿。
三种矿产均形成于晚石炭世本溪期,产在奥陶系或寒武系的古剥蚀面上,属风化残留再沉积型。在古剥蚀面上,有平坦的台地,决定了矿层的稳定性,剥蚀面上各种微地貌的差异决定了矿体的形态和品位的变化。一般有下述特征:
1)三种矿产的产出序列由下而上为黄铁矿(少许菱铁矿)—高铝耐火粘土矿—铝土矿,彼此间呈递变关系。
2)矿层受古地形控制,地势愈低,矿层越厚,品位越高,富矿往往集中在矿层的中部。
3)铝土矿具致密状和豆鲕状等结构,呈灰色—深灰色。
4)矿层具水平层理和微波状层理,上部夹薄煤层。
5)在豫北的矿层中见有海相动物化石,在豫北和登封一带有植物化石发现。
(3)天然碱矿
天然碱矿主要赋存于晚始新世封闭较好的内陆盆地地层中。
3、区域矿产分布规律
小秦岭地区,矿产丰富,主要有金、蛭石、磷灰石、石墨、铁、水晶等,尤其是金,是我国主要金矿集中区之一。小秦岭地区发现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构造带1232条,有编号的达500多条,规模大、小不等,走向长度数百米至数千米的矿脉达35条。大型特大型金矿有文峪金矿的505矿脉、530矿脉、512矿脉等,东桐峪金矿的8号脉、12号脉等,东闯金矿的507矿脉、杨砦峪的60矿脉、四范沟的201、202矿脉、大湖金矿等。
(一)金矿床平面空间分布规律〔6,21〕
区内金矿脉在空间分布具成带性、方向性、等距性和递变性等特点〔21〕。
1.成带性
根据区内矿脉分布的相对密集程度、控制条件、矿化特征,可将其分为以下4个带(图2–2)。
(1)北矿带(五里村—灵湖矿带):呈东西向展布,宽1.5~4km,长大于28km,受五里村–安家窑背斜控制。矿脉走向主要为近东西向,次为北西向和北北东向、近南北向。矿脉倾斜以向北,中等倾角为主,以发育黄铁矿型矿化,而且常出现以第l阶段团块状黄铁矿化为主的低品位矿石为特征。可形成大、中、小型金矿床,如大湖、竹峪、灵湖等金矿床。
(2)中矿带(七树坪–雷家坡矿带):呈东西向展布,宽1.5~2.5km,中间被文峪岩体分隔成东西两段,东段长大于10km,西段长约6km。矿带受七树坪–雷家坡向形控制,矿脉主要沿向形两翼及仰起端产出。矿脉走向主要为近东西向,次为北西向,倾向与向形两翼倾向大体一致。同时出现黄铁矿型矿化和多金属硫化物型矿化,有时特别富集黄铜矿化和磁黄铁矿矿化。矿床规模为中、小型。如金渠沟、桐沟等金矿床。
(3)南矿带(大月坪–老鸦岔–杨砦峪矿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宽3~6km,长大于27km。矿带受金罗斑–老鸦岔背斜核部控制,分布有本区的重要金矿床。矿脉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次为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背斜北翼矿脉多向北倾,南翼矿脉多向南倾。同时发育多金属硫化物和黄铁矿型矿化。如文峪、东闯、杨砦峪、四范沟等矿区的505、507、60、201、202、203、308等矿床(脉)。
(4)西矿带(金罗斑–潼峪矿带):呈北东向展布,宽3~4km,长约9km。矿脉受潼峪沟背斜、狮子仓向形等褶皱构造控制。矿脉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倾向与褶皱两翼倾向基本一致,倾角缓。分布有中、小型矿床,如Q401等。
从小秦岭金矿床和含金石英脉在各地层组中的分布情况看,从金硐岔组—(观音堂组)—洞沟组—三官庙组—焕池峪组,矿脉密度由密到稀,规模由大到小,矿化强度由强到弱。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矿脉的分布受背、向形构造核部及热液活动中心控制,而与地层组的岩石组合和含金性无明显依存关系。
2.方向性
区内含金石英脉直接赋存于控矿断裂带中,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有近东西向、北北东向、北北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6个方向组。河南境内金矿脉主要为近东西向组,次为北北东、北北西向组等。陕西境内的金矿脉主要为北东向组,次为近东西向组等。杨砦峪、四范沟矿区的60、212、213、201、202、203、308矿脉均属近东西向组。
图2-2 河南小秦岭金矿带-矿床分布图
3.等距性
等距性表现为三方面:
(1)近东西向相邻矿带内矿脉密集区段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4~5km)。
(2)北北西向矿脉之间、北北东向矿脉之间大致具等距性。如北北西向410、517、527、540的间距约4km;北北东向Q2004、岭318、106、岭38、∑303、862脉的间距为4~5km。
(3)在同一矿区内,近东西向的平行矿脉往往大致等距分布。如四范沟矿区(东、西段),201、202矿脉之间垂距为40~l00m,203与308之间的垂距为40~l00m。
4.递变性
小秦岭金矿带内主要的大、中型矿床及最大的含金石英脉密集区(带)分布于太华群基底隆起中部,向外在矿脉密度、规模、矿化强度等方面显示出衰减的递变性。以南矿带为例,由隆起中部向南有如下变化:
(1)矿床规模由大→中型→小型→矿点→矿化点。
(2)含金石英脉的分布密度由大→小,由成带→零星分散。
(3)金矿化由品位普遍较高、矿体连续性好→矿脉金品位普遍偏低、矿体小、连续性差→金品位大都小于1×10-6,小矿体零星分布。
(二)矿化标高的变化及矿化富集段
区内矿脉出露的最大标高为2400m左右(老鸦岔),最低标高650m(大湖)。据统计,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矿体矿化最高标高为2193m(501矿脉),最低标高为–50m(大湖金矿Fs中24号矿体),总体高差2243m。同一条矿脉上部矿化富集段的矿化高差最大者为大湖矿区的F5(约1050m),其次为文峪的505(841m)、530(827m)、东闯507(750m)、杨砦峪212(624m)、文峪512(611m)、金硐岔9(605m)、杨砦峪60(561m)、四范沟201(490m)等矿脉。区内多数矿脉的上部矿化富集段的矿化高差小于650m,在标高1000m以下还有存在新矿化富集段的可能。黎世美等(1994)曾对60号矿脉深部隐伏矿进行了预测,首次确定了该矿脉1000m标高以下存在第二矿化富集段,并通过钻探验证控制了一定的工业矿段,为在小秦岭深部寻找隐伏矿化富集段指出了方向。
(三)矿体与无矿段或弱矿化段相间分布规律
区内金矿脉无论沿走向还是沿倾向,矿化均出现强弱相间的规律。即矿体与矿体之间常出现无矿段或弱矿化段。通过对60、505、灵5等重点矿床中无矿间距的统计表明,走向上无矿间距多为30m左右和60m左右,其次为15m、90m、140m、180m。一般矿化较强地段,无矿间距小些,多为15m、30m、60m左右,矿化较弱地段,无矿间距较大,多为90~150m;矿化弱地段,无矿间距达180~250m。倾向上无矿地段长度在60号脉中多为140~350m,在505号脉中多为250~400m。
(四)矿化分带特点
小秦岭金矿的矿化类型有多金属硫化物型、黄铜矿、黄铁矿型和少黄铁矿(少硫化物)型。以某一矿化类型为主的矿脉在水平方向上有分带性,即有围绕文峪岩体呈半环形分布的特征,从岩体向外依次出现多金属硫化物型→黄铜矿、黄铁矿型→少黄铁矿(少硫化物)型。其矿化强度由强→次强→弱。
4、合肥有哪些矿产。
截止来2001年底,合肥市己发现自各类矿产15种,矿产地283处。有资源储量的矿种计13种,矿产地计280处。
主要有磷、铁、冶金用白云岩、建筑石料用白云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砂岩、建筑用砂、铸型用砂、建筑石料用花岗岩、砖瓦用粘土、石墨、石膏、矿泉水、地热等。
5、矿产资源矿种分布特征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提出,中国将加强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内成矿条件的分析,国土资源部提出需要突出加强勘查的16个重点矿种,分别是:石油、天然气、煤、煤层气、铀、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盐、金。以下分别对除铀以外的15种重点矿产进行介绍。
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资源量陆上约占总资源量的77.07%,海洋占22.93%。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中国北方地区,以长江为界,现有大中型油气田都分布在长江以北,其油气产量占全国油气总产量90%以上,长江以南地区仅有规模很小的几个小油气田,其油气产量不到全国油气总产量的1%。从油和气的赋存关系来看,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油多气少,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地区气多油少,西部地区油和气各占一半。陆上资源按地区划分,我国东部地区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58%,中部地区资源量9%,西部地区资源量占31%,其他地区占1%。
中国油气主要富集区有:松辽富集区、环渤海富集区、新疆富集区、陕甘宁富集区、中原富集区、川滇黔富集区、南海富集区、东海富集区等8个主要富集区。
中国近海油气田的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渤海、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北部湾和东海6个含油气盆地,已形成了4个油气开发区:渤海油气开发区、珠江口油气开发区、南海西部油气开发区和东海油气开发区。投入开发的油气田有32个,油田共25个;其中,合作油田16个,自营油田13个。
根据第三次天然气资源评价,中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为:东部占总资源量的11.05%,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中部占总资源量的38.09%,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西部占总资源量的28.65%;南部占总资源量的4.19%;海洋占资源量的17.99%,主要分布在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盆地。
煤: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地域广,但不均衡,具有东少西多、南贫北丰、相对集中的特点。保有储量最大的省(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云南、陕西4个省(区),东部保有储量占全国总量6.18%,中部保有储量占40.35%,西部保有储量占53.47%。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地区,大致这一线以西的内蒙古、山西、四川、贵州等11个省(区),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1.83%。探明保有资源量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89%;而这一线以东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仅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1%。
煤层气:2006年中国将煤层气开发列入“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根据中国煤田地质总局1998年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全国煤层甲烷含量大于4立方米/吨、埋藏深度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为14.3369万亿立方米。其中>8立方米/吨的富甲烷煤层的煤层气资源量占86.8%,4~8立方米/吨含甲烷煤层气占13.2%;埋深15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占64.56%,埋深在1500~2000米之间的占35.44%。中国的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北聚气区和华南聚气区,前者煤层气资源量为9.5228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量的66.6%;后者煤层气资源量4.1277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的28.7%,东北聚气区0.4223万亿立方米,西北聚气区0.2341万亿立方米。煤层气资源大于1万亿立方米的省份有山西、贵州、陕西、内蒙古等4省(区)的煤层气资源量为9.4022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量的65.6%。山西、贵州等10省煤层气资源量合计13.80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6%。
铁:中国铁资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辽东、冀北和川西地区,在内蒙古和安徽霍邱等地区新发现铁矿石分布。保有储量较大的省是河北、辽宁、四川。中国东部保有储量占总量的49.97%,中部保有储量占15.22%,西部保有储量占34.82%。
铜:中国铜矿资源分布广泛,除天津外,全国各省(区、市)皆有产出。据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铜矿区974个,保有铜储量(金属量)和基础储量分别占同年世界铜储量的5.70%和储量基础4.75%。主要分布在江西、云南、湖北、西藏、甘肃、安徽、山西、黑龙江等省,这8个省的基础储量约占全国总基础储量的76.40%。
铝:中国铝土矿分布高度集中,山西、贵州、河南和广西4个省(区)的储量合计占全国总储量的90.9%,其中,山西41.6%、贵州17.1%、河南16.7%、广西15.5%。
铅、锌:中国铅锌矿资源比较丰富,全国除上海、天津外,各省(区)均有铅锌矿产出。产地有700多处,云南省铅、锌储量分别约占全国总储量17%和21%;广东、内蒙古、甘肃、江西、湖南、四川储量也较大。铅锌矿主要分布在滇西兰坪地区、滇川地区、南岭地区、秦岭—祁连山地区以及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地区
数据来源《2006~2007年中国钨行业投资与发展分析报告》。中国东部地区铅、锌保有储量分别约占总量的20%、15%,中部地区铅、锌保有储量分别约占11%、8%,西部地区铅、锌保有储量分别约占68%、76%。
锰:中国锰矿资源分布广泛,在全国21个省(区)均有产出。中国富锰矿较少,在保有储量中仅占6.4%。中国锰矿储量比较集中的地区有8个。广西、湖南保有储量约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38%和18%。其次是贵州、云南、四川、辽宁、湖北和陕西,这6个省(区)储量合计约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38%。
镍:中国镍矿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其保有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比例分别为76.8%、12.1%、4.9%。甘肃省储量最多,占全国镍矿总储量的62%,其次是新疆11.6%、云南8.9%、吉林4.4%、湖北3.4%和四川3.3%。
钨:中国是世界上钨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占世界钨总储量的35.5%。湖南省白钨矿为主,江西省黑钨矿为主,其储量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33.8%和20.7%;河南、广西、福建、广东等省(区)次之。中国主要钨矿区有湖南柿竹园钨矿、江西西华山、大吉山、盘古山、归美山、漂塘等钨矿、广东莲花山钨矿、福建行洛坑钨矿、甘肃塔儿沟钨矿、河南三道庄钨矿等
数据来源于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地矿网站。
锡:中国锡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15个省(区),其中,主要集中在广西和云南两省(区),其保有储量分别约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33%和31%;其次是广东、湖南、内蒙古和江西4省(区),保有储量分别约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10%、9%、8%和6%。以上6个省(区)合计保有储量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97%。
钾盐:中国钾盐矿产资源贫乏,仅在6个省(区)有少量钾盐产出,多数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主要产于青海察尔汗盐湖,其储量占全国的97%;云南勐野井也有产出。
金:中国金矿资源保有储量居世界第7位。全国金矿分布广泛,除上海市外,在全国各个省(区、市)都有金矿产出。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265处。中国金矿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金矿分布广、类型多。中国大陆3个巨型深断裂体系控制着岩金矿的总体分布格局,砂金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东北地区的北东部边缘地带,长江中下游有色金属集中区是伴(共)生金的主要产地。山东省独立金矿床最多,金矿储量占总储量14.37%;江西伴生金矿最多,占总储量12.6%;另外黑龙江、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省的金矿资源也比较丰富
数据来源:朱训主编1999年《中国矿情》第一卷。中国金矿的保有储量东部地区约占总量的32.46%,中部地区约占45.42%,西部地区约占22.30%。
表2-2 中国重点矿产资源区域分布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6、合肥的自然资源
合肥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面积4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8.3%;水面114万亩,占10.5%;林地37万亩,占3.4%;其他用地521万亩,占47.8%。
合肥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面积4.5万亩,库容量2.45亿立方米。此外,三县一郊还有中小水库455座。水利库容5.1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拦蓄量9.6亿立方米。
合肥的生物资源种类很多。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麦类、豆类、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烟叶、薄荷、蔬菜、西瓜等;水生植物主要有藕、菱、芦苇、蒲草等;鱼类主要有鲢、鲤、鲫、银鱼、虾、蟹等;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兔、鸡、鸭、鹅、蜜蜂、蚕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黄鼠狼、野兔、野鸭、鸳鸯、斑鸠等。原生林木较少,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黑松、刺槐、杉木、栎类等。
合肥地区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10多种。其中,磷矿石、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石、铁矿石、硫铁矿、明矾石、石棉、瓷土、石墨等储量丰富。其中铁矿储量10亿多吨,硫铁矿储量3亿多吨,分别占全省的1/4和1/2等;明矾石储量3.5亿吨,为全国第二。主要分布在肥东的东南、长丰的西北部和庐江的南部 。

7、安徽省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
安徽矿产资源
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建国后40多年来,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96种,矿产地2000多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有67种,矿区711处。其中以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和明矾石的探明储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7外,其余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是安徽省的优势矿产。
能源矿产已发现7种,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种。其中煤炭尤为丰富,保有储量246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第1位。
黑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钛、锰、铬等5种。除铬之外,其余4种均有探明工业储量。其中铁矿保有储量30亿吨,居全国第5位。
有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铜、锌、钼、钴、锑、铝、镍、锡,钦、镁等。其中的铜、铅、锌、钴、钨、钼、锑已有探明工业储量。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
贵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铂族(铂、钯、锇、钉、铑、铱)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只有金、银2种。金矿保有储量150吨(含伴生金),居全国第10位
8、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在沿岸的主要矿产资源是?
读图分析可知:
(1)安徽省简称皖,省会为合肥;邻省X为浙江省.
(2)黄山市位于图中的C处,地处皖南山区.
(3)安徽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多分布在淮河以北,金属矿产多分布在长江沿线.
(4)安徽的汽车工业已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其中芜湖市生产的“奇瑞”已成为知名汽车品牌.
故答案为:(1)皖;合肥;浙江;(2)C;皖南山区;(3)淮河;长江;(4)芜湖市.
9、矿产种类及分布
区内矿产种类及分布见表2-21。

表2-21 第四纪矿产种类及分布
(据高明等,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