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在长丰第一辑
1、新四军在抗战时都参加了那些战斗?
补充:
以下是新四军参加的有重大伤亡的3大战役(可惜都不是与日军和伪军作战)
1.黄桥战役
1940年10月
歼敌1.1万余人,击毙 军长1人,旅长1人
2.皖南事变
1941年
军长被俘,副军长被害,军部和指挥机关被摧毁,7000余人被俘或牺牲,约2000人突围
3.天目山战役
1945年
经过3次战斗,共歼敌1.36万人
2、新四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分别消灭了多少日军和伪军?
具体数字已经不可考证,因此无法得出准确的数字。可考的数据显示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包括汪伪军、伪满军、伪蒙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其中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
3、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什么地方?
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1年1月20日的命令,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1943年1月供给部、卫生部合并为供卫部。1944年10月供卫部重新分为供给部、卫生部。1945年10月28日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临沂,并从12月3日起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1947年1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与华中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成立华东军区领导机关。
4、打响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第一枪的是哪一支部队?
打响新事情,在华中敌后抗战的第一枪,我认为应该是新四军,第八集团军,因为那时候他们在敌后抗战后,首先打响了第一枪
5、新四军的发源地在哪里?
新四军是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后由中共长征后留下的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而来,发源地来源于湘、赣、闽、粤、浙、鄂 、豫 、皖8省,没有具体的某一地点或城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国民政府宣布“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销”。
中国共产党对此针锋相对,宣布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重建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8年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
6、关于新四军在苏沪一带的战史,详细点儿
江苏、浙江一带是蒋介石起家的地方。多年来,国民党中央政府也只能有效控制江浙及附近一些省份。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后,留在这片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使国民党政府如芒刺在背。全面抗战爆发后,陕北的红军主力部队已改编为八路军,但直接威胁蒋介石统治中心地带的红军游击队,却遭到了国民党军队更为残酷的“清剿”。“八·一三事变”发生后,日军把战火燃到华中。国民党迫于严酷的现实和全国的抗战热潮,答应可以把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一个军,开赴抗日前线。但在军长人选问题上,国共双方一直僵持不下。恰在这时,多年旅居海外的北伐名将叶挺归国参战,成为国共双方都愿意接纳的军长人选。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全军近11000人。
但国民政府给新四军的经费,只相当于国民党军一个丙等师的待遇,规定的作战路线与地域对新四军极其不利。新四军副军长项英认为不能接受,“显然是将我送出到敌区听其自生自灭,含有借刀杀人的用意”。
毛泽东将计就计,命令新四军不要集中,以免重蹈被国民党军“剿灭”的老路,应尽早跳出国民党军的控制,大踏步向华中敌后挺进,向日军要装备。新四军刚从山岳丛林出来,到陌生的水网平原地区作战,极不适应。于是,粟裕率领一支先遣支队,到敌后进行战略侦察。一到江南,先遣支队就在韦岗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大大振奋了节节后撤的中国军民。随后,陈毅率领第1支队迅速跟进,在第2支队的配合下,很快在茅山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直接威逼南京到上海之间的日军交通线。留在皖南的第3支队和军部,虽在繁昌前线等地与日军英勇作战,取得数次胜利,但没有脱离国民党军的控制,最终酿成皖南血案。长江以北的第3支队人数最多,骁勇善战。他们在高敬亭的带领下,不断向日军交通线发起攻击,有力配合了武汉保卫战。新四军最初的编制中,没有彭雪枫领导的游击支队。但游击支队以新四军的名义,积极向河南东部发展,等待时机成熟,打通华北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的直接联系。
陈毅、粟裕的第1和第2支队在江南一带战绩颇丰,部队也翻了好几番。下属的叶飞部队一直打到上海郊区,火烧虹桥机场,震惊了国际舆论。当有人批评陈毅是“人、枪、款主义”
时,陈毅得意地笑了。但陈毅和管文蔚等人觉得江南非久留之地:一是地盘太小,部队回旋不便;二是江南过于富庶,日军和国民党第3战区都视为禁脔。当地一爱国鸿儒朱渊献策:渡江北上,拿下两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此计正合中央和陈毅的心意。1940年春节一过,陈毅的两个拳头——陶勇的苏皖支队和叶飞的挺进纵队到达江北,形成向北发展的有利态势。
陈毅希望项英赶紧带领军部和第3支队到苏南,与第1和第2支队一起,集中力量向北发展。但在皖南的项英一直认为应该巩固南方,不想向北推进。国民党军委会分析说:“叶、项在皖南,如瓮中之鳖,手到擒来;陈、粟在苏南,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面对国民党的几路逼迫和项英的犹豫,陈毅心里却很是着急,深怕错过战略机遇期。
在国民党所有地方军阀中,白崇禧很有谋略。当国民党军蜂拥撤向大后方时,他却命令桂军向敌后开进,试图占领大片地区,等抗战结束后与蒋介石逐鹿中原。大别山地区就是桂军苦心经营的基地。他们不断向周边的新四军第4、第5和第6支队进攻,试图把新四军完全清除出去。刚任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见形势危急,请求中央派八路军援助新四军。正好华北的八路军发展太快,根据地无法容纳更多的正规部队。1940年春天,毛泽东给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黄克诚下令,要他率领12000人帮助新四军发展华中。黄克诚纵队兵强马壮,一路向南杀来,很快与第6支队和中原局会合。刘少奇以其为核心,整合江北所有部队:一部向西防御桂军进攻,一部向东与日军和顽军军作战,准备与北上的陈毅部队一起,囊括两淮和苏北,奠定华中的基础。
到1939年初,八路军已增长5倍,但新四军只增长1倍。八路军已开辟了抗日游击根据地十多个,新四军却只有茅山一处。而且新四军某些领导人对挺进敌后仍在犹豫迟疑。同时,在新四军军部内,中共中央代表项英与军长叶挺关系一直不融洽,影响了新四军的发展。1939年春,中央派遣周恩来到新四军军部——安徽泾县云岭,解决上述问题。在周恩来主持下,新四军确立了发展战略,叶挺和项英的友谊也有了新的发展。
7、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设有7 个师在安微有几个师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围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叶挺下山谈判被扣。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1月17日, 国民党当局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1至第7师和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新四军第一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新军部成立。2月,将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依次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另辖11个地方独立团。整编后,依托苏中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2月至1943年,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清剿”,歼敌9600余人。1944年5月至6月,发起车桥战役,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攻克敌据点28处。同年12月,为执行党中央关于向华南敌后发展的方针,粟裕率主力渡江南下,并在天目山地区打退了顽军3次大规模的进攻。同时,留在苏中地区的部队先后发起兴化、泰兴、如皋、盐城、高邮等战役,共歼灭日伪军2.3万余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相继编入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第二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新军部成立。2月, 将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职)。原第四、第五支 队和江北游击纵队,依次改编为第四、第五、第六旅,另辖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整编后,即活动于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北临 淮河、南濒长江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4月至1943年,先后粉碎日伪军多次“清剿”,共歼灭日伪军1100余人,收复了定远县大桥。1944年春转入攻势作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被分别编入山东和华中野战军。新四军第三师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2月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第九旅(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盐阜军分区(1941年6月组成),司令员洪学智;淮海军区(1941年3月组成),司令员罩健,政治委员金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今员常玉清。第七、第八旅活动于苏北淮海、盐阜区,第九旅到皖东北。1942年11月成立苏北军区(亦称盐淮军区),第三师师部兼军区机关。1944年9月,第七旅奉命西进淮北,归四师指挥。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队组成独立旅,南下皖江归七师指挥。同年9月,第七旅和独立旅归还三师建制。1945年8月,为保证丰力部队大规模机动,第三师师部免兼苏北军区,第八旅和第十旅分别免兼盐阜和淮海军区。1945年10月,第三师所属部队共3.7万余人,分作两个梯队开赴东北。新四军第四师 新四军第四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3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后邓子恢任政治委员),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吴芝圃代)。下辖第十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后金明);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长谭友林(饶子健代),政治委员赖毅;肖县独立旅,旅长钟汉民,政治委员李中道,1941年5月,为精简机关,充实部队。将第十二旅机关撤销,所属第三十四、三十五团直属师部指挥。同年9月,第十旅与第三师第九旅对换建制。1941年11月7日成立淮北军区,第四师师部兼军区机关。1944年9月彭雪枫牺牲,由张爱萍继任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1945年10月,第四师第九旅开赴山东编入第二纵队,其余机关、部队留华中。11月,以第十一、十二旅各两个团及淮北路东1个团,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新四军第五师 新四军第五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4月由豫鄂挺进纵队改编。最先也起源于竹沟,李先念率部出发向江汉一带发展而来。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下辖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第一游击纵队,司令员杨经曲,政治委员张执一;第二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林。同年9月由鄂东地方武装组成第三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耀榜。11月,第三游击纵队与第十四旅第四十团合编为特务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何耀榜。1942年4月,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将第十三旅作为师的机动部队,其余部队均作为地方部队,成立5个军分区。1945年5月,鄂豫皖湘赣军区成立,第五师师部兼军区机关。下辖1个主力旅(第十三旅),9个军分区。1945年10月,李先念率第五师与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三五九旅主力),河南军区部队,在桐柏县子合,组成中原军区,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新四军第六师新四军第六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3月由原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合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下辖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兼),政治委员廖海涛;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吴仲超;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同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第一、第六两师领导机关对内实行合并,归粟裕指挥。对外仍保留第六师番号。此后,第六师第十八旅划归第一师建制,第十六旅归第一师指挥。1945年1月成立苏浙军区时,第十六旅编为第一纵队,后组成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新四军第七师新四军第七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皖江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的新四军主力部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活动于皖江地区(安徽省境内长江沿岸)的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编成的第19旅及挺进团,组成新四军第7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治委员,李志高任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全师共3000余人。第7师在抗日战争中,共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7100余人。
8、长丰县有什么动人的传说
去网络看看:
http://ke.baidu.com/view/567505.htm?fr=ala0_1_1
长丰地处江淮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为蔡地,吴、楚相争,兵战不已;三国时吴魏交兵、是曹操屯兵之地;东晋淝水之战的络涧前哨战,并发生在境内的东北部;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在境内北部争夺60年之久;五代十国期间,吴王杨行密与梁王朱温割据称雄,交战近20年;宋与金兵也曾在寿庐之间摆下战场。一系列战乱延续不断,直至明清和民国时期。清咸丰年间,武生陆遐龄在县东部荒沛桥(今沛河乡)一带,率众两万响应太平军起义,举旗反清;光绪年间,下塘李庆祺聚众抗盐政暴动,迫使清政府不敢在下塘再设盐务关卡;宣统年间,革命党人王庆云借马厂、曹庵举办团练为名,集结武装,组建淮上军,响应武昌起义,光复寿州城。清未,县人吴肠谷,倪映典、范鸿仙在辛亥革命中殉职,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立下功勋。在反军阀斗争中,程华亭、余亚农等人先后在县境北部和南部又组织两次淮上军起义,抗击北洋军阀,反对保皇复辟势力。
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共产党员陶淮、胡萍舟、崔筱斋、王影怀等受中共派遣,回家乡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斗争,进行秘密活动。抗日战争中后期,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在今长丰地区与日伪顽展开殊死斗争,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赵凯、杨刚等率部重返淮西,夺回了根据地,成立了中共寿元合霍工委和淮东工委,建立和恢复了7区31个乡政权。民国37年底,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南逃,支援解放军渡江,境区乡政权领导和发动群众"扒路""杀电",并组织了万人担架队。80名水手随解放军南下,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民国38年元月,县境全部解放。在革命战争年代,长丰有千名优秀儿女,为创建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楚幽王墓"。发掘前称离散孤堆,位于今朱家集南3华里楚幽王熊悍之墓在县境发掘的楚墓中是规模最大、年代与墓主人确切、出土文物最多的诸侯墓葬。其出土文物至少有4000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重要的大件有200余件。历经三次发掘,第一次发掘就引起轰动,中、外古董商、古玩收藏者云集,竞相套购,以致大批文物流失。国外有,民间有,毁弃的也有。现在国家征集的只是一小部分,台湾收藏了一部分。在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楚大鼎、楚王酚肯鼎、四兽平府鼎、盘云纹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