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入湖河流分类及污染特征分析
1、巢湖的水系河流
巢湖位于长江水系的下游。湖水主要靠地面迳流补给,流域面积为1293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闸以上9130平方公里,闸以下3808平方公里,集水范围包括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舒城县、无为县等两市五县。灌溉面积达400多万亩。
沿湖共有河流35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炀河、柘皋河、兆河等。入湖河流呈向心状分布,河流源近流短,区内地势起伏不平,表现为山溪性河流的特性。
巢湖水系分布很不对称,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炀河,柘皋河等主要河全来自西部及北部的山地,其中以杭埠河、白石天河、南淝河为巢湖水系的主流,约占整个巢湖流域面积的70%;南部的河流更短,水量也小,有石山河、谷盛河、兆河、十字河、高林河等。巢湖水系之水从南、西、北三面汇入湖内,然后在巢湖市城关出湖,经裕溪河东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长江。 南淝河,发源于肥西县长岗乡,经董铺水库、合肥市区、肥东县建华、圩埂、唐小郢、杨墩、三汊河、板桥至施口入巢湖,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1618.5平方公里。其中合肥市芜湖路桥至施口30公里可以通航,是合肥市的唯一水运通道。南淝河大小支流有13条,主要支流有四里河、上板桥河、店埠河、长乐河等。
派河,发源于肥西县中部周公山,李陵山等丘陵地带,河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城西桥、上派、中派、下派入巢湖,全长48.9公里,流域面积584.6平方公里。河床上游弯窄流急,下游宽直流缓。枯水季节水深1米,主要支流有苦驴河、梳头河、王老堰河、滚子河、古埂河等,多为季节性河流。上派至河口常年通航。
杭埠河,属天然河流。源于岳西县主簿园,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舒城县龙河口、马家河口至将军垱,下经庐江县境广寒桥于王四六渡下(左岸为肥西县),在大潭湾与丰乐河合流,汇新河再入巢湖,全长139公里。流域面积2070平方公里(不包括丰乐河)。
白石天河,又名白山河,发源于庐江北部金牛丘陵地带,向东北至三汊河左汇牛首河,再向右拐汇罗埠河,经南灵北注入巢湖,全长57公里,流域面积843平方公里。白石天河系天然砂质河流。自高山尖至石头镇36公里称金牛河。石头镇至白山河口21公里称白山河,河道弯曲浅窄,上游泥沙流失严重。
兆河,属人工河流。原名操河,又称皂河、马尾河,全长13.6公里。清李恩缓《巢湖志·河汊》载;皂河在巢县马尾河内,相通可十数里,为曹操所开,水入巢。
柘皋河,唐宋时名石梁河,后随柘皋镇兴盛而改称柘皋河。源于桴槎山东雒,流经柘皋镇,至河口村入巢湖,全长37公里,属平原河流,沿线有夏阁河、中垾河汇入,流域面积540平方公里。
丰乐河,古称桃溪,清代称后河,又名界河。全长117.5讼里,流域面积2080平方公里。有南、北、中三源,均出六安境。原与杭埠河汇合,后向东延伸至大潭湾汇合,注入巢湖。
塘串兆河,位于庐江县东北,流向由南向北,是沟通黄陂湖、白湖、巢湖的枢纽水道。河分三段:由缺口大桥下至白湖一段叫塘串河(原名大缺口、麻线河、荒草沟、塘缺河)约5公里;塘串河至姥山颈一段叫新河(系白湖垦殖后新开河),纵穿白湖农场,长15公里;自姥山颈至马尾河口一段叫兆河(原名皂河,系人工河),长12公里,是庐江与巢县的分界线。支流长河(又名盛桥河),源出二蛟子山,由西向东经盛桥镇入兆河,长21.5公里,集流面积85平方公里。顺港河源出东顾山东麓,过蜃山经董湾入新河,长11公里。白湖的东环圩河环绕东大圩,南北两端分别与新河相汇,长21.3公里;西环圩河环绕西大圩,南北两端分别与新河相汇,长23公里。东西环圩河,既是泄洪道、航运线,又是白湖农场与周围县的界河。
谷胜河,横穿庐江县许桥乡境,源出牌楼附近的无名山,系一独立小河,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巢湖,全长8公里。 建国1949年10月1日后对巢湖鱼类的资源进行了三次调查,1963年收集鱼类标本83种,1973年收集鱼类标本67种,1980年收集鱼类标本78种。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已知巢湖共有鱼类94种,隶属1目、20科。
巢湖主要名优水产有银鱼、秀丽白虾、湖蟹,三者被誉为“巢湖三鲜”。另外在鱼类资源中,湖鲚主宰着巢湖渔业的产量。红鲌、“四大家鱼”、鲤、鲫等鱼类都是巢湖优质鲜群种。
1、银鱼
巢湖所产的银鱼主要是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两种,另外尚有为数不多的长江银鱼。银鱼是巢湖定居性鱼类,古称“脍残鱼”、“王余鱼”、“白小”等,巢湖银鱼历来被誉为“鱼类皇后”,它不但体形体色美观,且骨软无刺、鲜嫩可口、营养丰富,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20世纪70年代以前,巢湖每年产银鱼50~80吨。70年代后期,由于采取了调整捕捞期,改革渔具渔法,保护产卵亲鱼等措施,使银鱼资源逐年增长,1985年产量达275吨。巢湖银鱼的冰冻小包装,还出口德国、美国、日本等国。
2、湖鲚
是巢湖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历来在巢湖鱼类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湖鲚游速甚快,肉细嫩,肥而不腻,与鲥鱼各有千秋。每年6至7月是湖鲚繁殖盛期。幼鱼生长速度很快,3个月左右可长大成鱼,所以捕捞生产主要集中在10、11两个月。湖鲚除少量鲜食外,大部分晒制成干品运销全国各地。
3、翘嘴红鲌
翘嘴红鲌是巢湖大型经济鱼类的优势鱼种,其产量占巢湖大鱼总产量的38~50%,是构成巢湖大鱼产量的主体鱼。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酷捕滥捞”,“白鱼”资源显著减少。巢湖开发公司成立以后为提高“白鱼”产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1年人工繁殖“白鱼”,获得成功,为增殖“白鱼”资源,开发巢湖水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4、湖蟹
湖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江蟹,俗称“螃蟹”、“毛蟹”,是巢湖名贵水产之一。巢湖建闸前,每年春季大批毛蟹幼苗经裕溪河入湖生长。自20世纪60年代裕溪闸和巢湖闸建立以后,幼蟹回游受阻,不能进入巢湖。1972年以后,巢湖开发公司每年向巢湖人工投放蟹苗和幼蟹,使巢湖的湖蟹仍能保持一定的产量。由于长江口蟹苗资源的日益枯竭,巢湖的湖蟹生产濒临危机。进入20世纪80年代,水产科技工作者,在人工繁殖蟹苗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安徽滁县水产研究所的人工淡水蟹苗育种已获得成功,给巢湖的湖蟹生产带来了生机,巢湖每年产蟹约15~30万斤。
5、秀丽白虾
秀丽白虾简称白虾,俗称巢湖白米虾,是巢湖水产中的珍品,在巢湖的虾类组成中,约占80%以上,为优势种群。白虾壳软肉嫩,其味鲜美,由于它分布于敞水湖区,产量高,又是巢湖许多鱼类的重要饵料。巢湖白虾年捕获量约百万斤左右。20世纪60年代,巢湖白虾曾运销国际市场。巢湖白虾能够加工制成虾干、虾米,白虾的籽可以加工成虾籽。虾米又叫湖米,巢湖是中国湖米的主要产区之一。 巢湖沿岸有大面积圩区的水田和沼泽地,冬季和春季以扇尾沙雉、凤头麦鸡和红脚鹤鹬为优势种;白腰草鹬、林鹬、青脚鹬、泽鹬、乌脚滨鹬、尖尾滨鹬、红嘴鸥等为常见种;苍鹭、大白鹭、赤麻鸭、灰斑鸻、大沙雉、针尾沙雉等为稀有种。夏季以池鹭为常见,偶见小白鹭、剑鹭、灰头麦鸡等。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在裸露的湖滩浅水处有大量的水鸟活动,但种类不多,以环颈鸻、红嘴鸥为优势种;苍鹭、扇尾沙雉、白鹡鸰、银鸥为常见种;黄鹡鸰、凤尾麦鸡为稀有种。风浪较大时,湖滩及浅水处很少有水鸟活动。夏季由于雨水渐多,入湖河水量激增,湖水显著上涨,湖滩面积骤减。在有限的裸露湖滩上只能见到大量的金眶鸻和少量的鹡鸰。芦苇荡中则只见到大量的大苇莺,偶见苇鹀。湖区水面水鸟甚少,只偶见少数鸭类。但在鸭类迁徙期,可见大群野鸭在湖面活动。冬季湖区水面上空,尤其是湖湾港汊上空有大量在此越冬的红嘴鸥和银鸥。
2、沭说旅行@环巢湖徒步
4月30日,我参加了共青团安徽省委等六单位组织的环巢湖生态环保行考察活动,与来自安徽各界的一百多名环保志愿者和摄影爱好者从合肥市出发,途径六个乡镇,九个村庄,沿着巢湖西线徒步跋涉,饱览烟波浩淼的巢湖风光,畅谈保护巢湖的思路策略。
巢湖因其形状像鸟巢而得名,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安徽省巢湖市因临近巢湖而得名,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很少有哪个城市能像她这样,襟江而又拥湖。大江大湖在这里交汇,江南江北文化在这里集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她造就为江北的“鱼米之乡”,历史的烟云赋予她丰富的名胜古迹,长江巢湖之水哺育出一辈又一辈历史名人,为今天的巢湖留下了珍贵的自然和历史遗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名胜文化资源。作为一名来安徽求学的外地人,一直希望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这块神奇的土地。
我们出发的地方是滨湖新区的万年埠,这里靠近巢湖北岸,有300亩湖畔湿地,也因此有了一个很美的名字——万年埠。经过的人都不忘到这里走一遭,体验一下原生态自然的味道。然而,曾几何时,这儿只是一片低洼易涝之地。今年元月份,“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试验段在这里正式开工,为滨湖新区修复湿地、引水入城、保护水体、治理污染之路又向前迈了坚实的一步。打造宜人适居的防洪保安新区、湖光翠影的生态湿地岸线及水岸交融的动态滨水空间,生态补水“引泉入城”。再过三到五年,滨湖沿岸50多公里的防林景观带,加上高楼林立的各式风格的高层建筑,再配以灯饰,定将竞相辉映,各呈异彩。看数条挖掘船、驳船在湖上来回穿梭,船上探出的铁臂,或伸入湖中,或在土滩边紧张作业。不难预想,当首座向湖心内延伸百米的防浪林观景平台建成后,这里不仅呈现一派现代化的城市生态景观,还将成为滨湖新区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继续向前不远,我们到了包河区烟墩镇横城村,横城村是一个1528人,土地总面积1558.40亩的湖滨小村,地处巢湖岸边,是烟墩乡的“西伯利亚”,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道路。村领导班子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修通了一条横贯全村长4.7公里,宽3.5米的砂石路,改变了原来坑坑洼洼,一到雨天就泥泞难行的路况。
横城村有120亩圩田,而担负圩田排涝抗旱任务的主干沟渠还是1972年人工开挖的,沟渠因年久失修,渠中淤泥堵塞,杂草丛生,已失去功能。近十多年,这里的农民每年只能勉强种一季水稻。如遇梅雨或连阴雨,农民们就吃尽了苦头,田里的内涝无法自然排除,他们只能用水车或面盆进行人工排水,午季更是无法栽种。也是在这一届村委班子的带领下,一条长2400米,平均宽6米,新增深1.3米的排涝抗旱沟渠胜利完工。从此,横城村农业也一改过去不能种植午季作物的历史。仅2005年午季作物,全村就净增收入10万多元。
时过境迁,巢湖沿岸依然有很多百姓过着清苦的生活,路过一户红砖砌成的房子时,有队员上去给房门口的老奶奶一包饼干吃,老人家吃了一惊,看看手里的饼干,像是在仔细的辨认,我想她可能很少吃到这样的食物。当看清自己手里拿的是可以食用的饼干,她迟疑的表情变成了老泪纵横,声泪俱下地给我们讲述自己的往事:九十高龄的老妪,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伴几年前过世,孤零零一人生活在巢湖边上,日出日落,自己却像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一样,等不到归航的远帆。平常少言寡语的老人看到一群热情的青年跟她打招呼,还给饼干吃,怎能不激动的泪流满面,那场面就像当年老区的群众送别红军战士-------------
巢湖流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内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巢湖水质逐步恶化,加上水土流失带来的内源性污染不断增加,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湖区整体水质为Ⅴ类,西半湖水质为劣Ⅴ类。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极不情愿地看到,巢湖是我国水污染较为严重的“三河三湖”之一,温家宝总理已经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做好“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
2007年太湖蓝藻的大规模爆发,对水源地水质造成极大污染,严重影响了湖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温家宝去年在江苏无锡主持召开的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治理“三湖”作为国家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规划、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地把“三湖”治理好。巢湖流域的居民也高度关注巢湖水质的变化。目前巢湖全湖呈中度富营养状态,特别是近年来蓝藻频繁暴发,已经严重影响了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沿湖而行,不时能看到湖面上飘着一些浮游物,沿途群众告诉我们,“蓝藻来时铺天盖地,先是绿色,后变黑色,最后发臭。”此时,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蓝藻留下的“残局”:褚黑色的斑块附着在湖边浅滩,暴露在岸上的已经成为细小的颗粒。村民说“我们把它(蓝藻存留物)捞上来,做肥料。” 每年六七月是蓝藻爆发的高峰季节,刚入夏季,走在湖边,已经可以隐隐闻到一些恶臭。肥西县严店乡吴坎村的一位大妈见证了巢湖水污染的全过程。“30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吃巢湖水,好几代人了,最近这几年,只能吃井水。现在巢湖水连洗衣服都发臭,我们的水井也越打越深,从当初的10米,到现在已经打到30米。”
从村民嘴里我们还得知,从饮水方面看,巢湖基本上死了。所以,巢湖边的居民的饮水只能靠井水,目前,砖井已经不用了,家家户户都在用地下井,除了因拆迁搬来的新户,几乎每家一口井。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现在反过来了,井水受到湖水的‘干扰’,水越来越臭了。
我们了解到,巢湖污染对周边居民最大的威胁,就是饮水变的越来越难了。就连家禽家畜,都得依靠过滤过的井水。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之一,对祖辈居住在巢湖边上的村民来说,除了外出打工,巢湖是他们主要的副业收入——捕捞鱼虾,拿到市场上卖掉来贴补日用。
“巢湖虾很好的,7、8元一斤,我们家有2个人下水捞,好的时候,每天可以挣到100多元。严店乡夏罗李村的一位大叔告诉我们,“现在鱼虾死了,草也跟着死,对我们损失很大,生活也面临着威胁。”顺着大叔手指的方向,姑山、姥山两个岛屿依稀在目,灰黑的湖水,浮漾着一股腥枯的味道。“烟波浩渺,白帆点点”的景象只能留在我们手中的一本旅游推介手册的图片里。
穿行在湖边,我们看到一对夫妻正在晾晒刚刚打上来的巢湖银鱼,他们说“巢湖银鱼是很有名气的,但现在因为受到污染,已经死得差不多了。村里30多户人家,原来卖鱼每月平均总能挣个千把块钱,眼下很难打到鱼了,8月份,我们都准备去打工了。”
水是有灵性的,因水而居,遇水则活。巢湖岸边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水产养殖为生,巢湖水清,则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巢湖污染,他们的生活危机重重。巢湖水质由西向东逐渐变清,入湖主要河流有:南淝河、上派河、丰乐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这些河流都源于山丘区,一般集水面积都大,河道流程较短,比降陡,汇流快,穿过湖周圩区后,进入巢湖,经湖泊调节容蓄后,出巢湖闸经裕溪河于裕溪闸下注入长江。我们看到巢湖污染源分散,细水慢汇,70%的污染都是工业污水排放的。湖区周边肥料使用率不高,农村生活污水不处理直接排入水塘等等原因是造成巢湖磷含量增加、巢湖蓝藻增多的重要原因。为消灭巢湖蓝藻,合肥市已经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力争用5年的时间让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绿化率达30%以上。
已经拉开序幕的巢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可能需要动用近千亿元的巨资,而根治巢湖污染的初步目标是,利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巢湖流域恢复生态良性循环状态。需要进行的工作包括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及其它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污染底泥清淤和护坡截污工程,以及清除巢湖水面上的蓝藻,随行的安徽省生态与湿地保护协会吴朝老师告诉我们,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所有的蓝藻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蓝藻就是因此得名。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碳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碳净水器对被污染水源进行净化。天敌蓝藻等藻类是鲢鱼的食物,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来治理藻类,防止藻类爆发。
晚饭时分,我们到达了肥西县三河镇西湖村,这里的村民临湖而居,水产捕捞养殖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也因临近巢湖,倍受湖水泛滥的危害,我们的营地就扎在新建的防汛指挥部大院里。站在湖边大堤向东北方眺望,孤山依稀可见。听着老乡讲述孤山那美丽的传说,我细细品味这篇神奇的土地。三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二十万年前的银山智人表明人类远祖早已在此繁衍生息,五千年前的凌家滩遗址显示这里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城邦。刘禹锡陋室著华章,朱元璋挥师夺京宁,新四军江北抗日第一枪,解放军渡江第一船,冯玉祥、李克农、张治中、戴安澜等将领丹心映日月。著名的作曲家吕其明,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许海峰都诞生在这里。可以说巢湖水涌起,点滴都风流。
巢湖是“巢湖水师”的发源地。元朝末年,居巢人俞廷玉父子并廖永安弟兄,为保护乡里聚兵巢湖,在湖心姥山岛建水寨,修船圹,训练水师。正是这个水师,在裕溪口打败元军,救出朱元璋,并相助朱元璋挥师渡江,为明朝建业建立了卓越功勋,俞氏父子四人因此被册封为“两公两侯”。俞府宗祠和姥山南圹遗址,至今印记着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功绩。
巢湖是“淮军文化”的摇篮。李鸿章在巢湖中庙水域集中编练中国淮军,一批著名爱国将领——庐江籍“五大督抚”丁汝昌、吴长庆、吴赞成、刘秉璋、潘鼎新,肥西籍的刘铭传,正是从这里走向疆场,走向台湾,在抗法战争、甲午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三大战争中屡建奇功。淮军在巢湖的遗存很多,以中庙镇的淮军“总祠堂”昭忠祠、李文公祠、姥山的文峰塔,烔炀镇的李鸿章当铺为中心,从庐江的吴长庆故居、武壮公祠、潘鼎新祠、刘秉璋墓,到居巢区、无为县的丁汝昌的故居和墓园,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淮军文化圈,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和建筑艺术鉴赏价值,而且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第二天,我们乘坐渔政部门的船穿湖东渡,到巢湖市忠庙上岸,继续沿着巢湖北岸东行。到黄麓镇的时候,同行的安徽青年报记者说附近就是1933年爱国将领张治中先生捐资在创办的黄麓师范,七十年来泽惠巢湖,培养了许多乡村教育英才,由于距离我们的考察路线相距甚远,这次只好把遗憾留在这里。默念一首《山梧五律.黄麓师范感怀》
宽阔石阶路,
巍峨黄麓山;
琼楼听曲雅,
校帜映霞丹;
挺拔千松壮,
芬芳百卉繁;
将军豪爽笑,
遗韵在人间。
仿佛看到了张治中将军亲笔题写的“敬勇诚毅”的校训,他希望全校师生要做到“敬以待人,勇以行义,诚以存心,毅以立志”。张治中要求师生要把这4个字落实到行动上,不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黄师的学生们,也都以此为人生之宝、做人之道、治学之窍。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辽阔浩大,不仅在于她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和遍布两岸的风景名胜,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世世代代的巢湖儿女励精图治,不懈奋斗的精神。湖中姥山庙有一副绝妙的长联,“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可以再见千古名湖的瑰丽景观。
3、巢湖受污染的情况和主要原因
1、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巢湖,巢湖接废水污水量为五大湖之首,目前巢湖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4家,有皖维高新、巢东股份、新力药业、华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巢湖。
2、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部分生活污水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巢湖,沿湖居民每年向巢湖排放生活污水1亿多吨。
3、沿湖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经地面径流带入巢湖,使得巢湖氮氧元素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含氧量降低,形成面源污染。
4、水土流失、湖岸崩塌带入大量泥沙,每年约沉积100余吨,增加入湖氮、磷。由于泥沙淤积,湖容积逐渐减小。
5、巢湖水封闭性大,湖水更新循环较慢,导致大量营养性污染物滞留湖内,生态环境失调,加速其富营养化进程。
4、巢湖的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地处东经117。00,-118。29,和北纬30。56,-32。02,之间。辖区面临长江,濒临巢湖,市域内巢湖水面面积511.88km2,约占整个巢湖水面面积的2/3,地势起伏,丘圩交错。全市现辖四县一区,土地总面积9423km2。我市交通便利,地处合宁芜金三角腹地,区位条件优越。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境内人文景观星罗棋布。
[地形地貌]
本市地貌复杂多样,按其基本形态特征可分为低山丘陵、岗地、圩畈平原三大类型,它们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2.3%、48.9%、38.8%。 地势是北倚江淮分水岭向沿江倾斜,地势渐低;细部趋势是:以中部北东--南西向的山丘带为界(庐南山区--巢无交界山丘区--昭关--香泉一线),其东南部为向长江倾斜地势,形成山丘--岗地--圩坂多级阶梯;其西北部是巢湖蝶状盆地,为四周渐次向巢湖倾斜的地势。区内最高点海拔675米(无为境内的三官山),最低点海拔4米左右(无为高沟一带)。 气候资源 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
[光热资源]
我市光热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动植物生长。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5~123千卡/平方厘米。全市年均日照时数为2035~227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6~51%,夏季六~八月份都在200小时以上,冬季十一~十二月份在150小时以下。年平均气温在15.7~16.1℃,南北差异较小。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2~28.4℃,最冷月(元月)2.4~2.8℃;年均最低气温在-7.5℃左右;稳定通过0℃积温5728~5809℃,以上为341~344天;10℃的积温5031~5103℃,230~233天。全年无霜期在232~247天。
[降水资源]
年降水量在1000~1158毫米之间,降水日数年均为123.5日,地域分布为北部偏少南部稍多。季节分配不均,春季(三~五月)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六~八月)占38~44%,秋季(九~十一月)占18~19%,冬季(十二~二月)占10~11%,一年内7月降水最多,12月最少。年均蒸发量为1469~1629毫米,七~八月份在800毫米以上,十一~二月在100毫米以下。
春季连阴雨天较多,不利春播。夏季梅雨特征显著,全市大致在六月十七日入梅,七月十一日出梅,持续25天左右,梅雨量240~260毫米。我市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丰梅年。
[风力资源]
我市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0~3.4米/秒,春季最大,为3.4~3.7米/秒,秋季最小,为2.6~3.2米/秒。
5、巢湖水域有什么特点?
巢湖位于安徽省的中部,湖形似一两角菱,面积为753平方公里,湖泊蓄水量为18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水面有2/3属于巢县管辖,其余1/3为肥东、肥西及庐江三县所辖。
巢湖地区在距今1000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时,是一个面积辽阔的构造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有一定的影响,沿构造断裂有安山岩系喷发,局部地方还有辉长岩侵入和玄武岩喷发。第四纪初由于受到气候变迁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盆地上升成剥蚀区,同时形成红层剥蚀面。第四纪中期,构造盆地下沉,成为附近山地的集水洼地,然后汇水成为一大水体。
湖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变化在15.5~16.3℃,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湖区因受到湖泊的调节,与同纬度远离湖泊的地方相比,霜期减少了10~25天,冰冻日少4~11天。年平均气温大致要高出0.8~1.4℃。
巢湖年平均水位为8.02米(巢湖闸水位站,黄海基面),年内最大水位变幅为4.56米(1969年),最小水位变幅为144米(1966年),地表径梳的年补给水量一般为20~30亿立方米,最大年补给水量为51亿立方米(1954年),湖泊泥沙年淤积量为14~142万吨,巢湖湖水比较混浊,透明度一般变化在0.15~0.25米之间,湖泊多年平均水温为16.1℃。一般年份的冬季、均有岸冰出现;严寒的冬季,也会出现全湖封冻的现象。1954年冬季,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持续达55天之久,全湖封冻;冰厚达30~40厘米,封冻期为56天,人可履冰而行。巢湖湖流较弱,流速一般介于0.02~0.07米/秒之间。
人湖河流呈向心状的分布。河流源近流短,区内地势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洪径流的汇流过程,使河川的径流量呈现急剧变化,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点。巢湖流域的水系分布很不对称,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炯炀河等河流来自西部及北部的山地,其中以杭埠河、丰乐河、南淝河为巢河水系的主流,约占整个巢湖流域面积的70%;南部的河流更短,水量也少,有石山河、谷盛河、盛家河、槐林河及兆河等。巢湖水系之水从南,西、北三面汇人湖内,然后经巢湖闸出湖,顺裕溪河向东南流至裕溪口而注入长江。
裕溪河为巢湖与长江的进出通道,全长46公里。1960年在巢县西南的巢湖出口处建成了巢湖闸,1967年5月在离裕溪河口4公里处还建成了裕溪闸枢纽工程,包括节制闸、船闸和鱼道等。巢湖闸与裕溪闸组成了巢湖、裕溪河梯级水利枢纽,使巢湖流域220万亩低圩农田免受长江洪水的威胁,提高了圩区排涝标准,并初步解决了沿湖丘陵地区328万亩耕地灌溉的水源;同时由于保持一定的水深,使巢湖包括裕溪河的人江航道能够维持常年通航。
巢湖主要的经济鱼类有梅鲚、银鱼、鲤、鲫、鳊、青、草、鲢、鳙等,鱼产量变化较大。1952年产量为800万斤,1953~1959年下降为600万斤。此后,年产量变化在100~500万斤之间,且以梅鲚为大宗。巢湖闸和裕溪闸的建成,对促进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起了很大作用,但也隔断了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以及河蟹的洄游通道,使巢湖鱼产量下降。1972年在裕溪闸建成了鱼道,并进行了人工放流,才促使水产资源有所恢复。
6、安徽省巢湖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贾十军 陈富荣 高章红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巢湖沉积物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含量偏低,富集Ce、Sr、Na2O。元素分布形成三个地球化学区,主要受湖泊地质背景及沉积环境控制。河流携带元素沉积序列为:入湖口附近沉积Cd、P、Pb、Zn、As、S;入湖水流两侧及前缘3~8km处沉积Ni、Cr、Cu、N;湖泊边缘沉积Zr,湖泊中心沉积Ti。忠庙—姥山隆起对污水向东半湖扩展有限制作用。
关键词:巢湖;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1 引言
安徽省江淮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跨越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区内湖泊众多,包括淮河流域的瓦埠湖、窑河(湖)、焦岗湖、安丰塘,长江流域的巢湖、龙感湖、大官湖、泊湖、武昌湖、破岗湖、菜子湖、白荡湖、枫沙湖、黄陂湖、升金湖、石臼湖,其中以巢湖水域面积最大,已列入国家湿地保护名录。由于工农业污染的影响,巢湖水体污染严重,成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本次调查系统采集了上述16个湖泊0~20cm湖底沉积物样品633件,深层沉积物(1.5m以下或基底以上20cm)样品168件,测定了54项指标,获得了巢湖湖底沉积物基础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不同地质背景区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2 巢湖水文环境及地质背景特征
巢湖具有城市供水、水产养殖、农田灌溉、旅游和航运等多种功能,也是规划中引江济淮工程中重要的调水水源地。根据湖泊水深及湖泊沉积物厚度,整个湖泊可以分成西部、中部、东部3个沉积(沉降)中心,西部沉积区以忠庙镇—北闸镇为界,东部沉积区以花塘镇—高林桥镇为界(图1)。巢湖补给水源为南淝河等八条主要河流,主要污染河流为流经合肥市区的南淝河、十五里河,水质为劣Ⅴ类;次为流经肥西县城的派河,水质为Ⅳ~Ⅴ类;其他河流一般为Ⅲ~Ⅳ类水质。巢湖水污染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水质多为Ⅴ~劣Ⅴ类,超标指标主要为TN、TP、CODMn,而东部水质明显好于西部。
巢湖为断陷成因湖泊,郯庐断裂带沿北岸忠庙-南岸北闸贯穿巢湖,湖泊沉积基底多为第三纪—第四纪地层。环巢湖地质背景特征:南东侧巢湖市—散兵镇近岸滨湖带是以寒武纪—二叠纪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北侧长临河—忠庙近岸滨湖带为侏罗纪、白垩纪碎屑岩及元古代浅变质岩和变质岩浆岩分布区,北西侧长临河—罗大郢主要为第四纪河流冲积物,其他地段多为晚更新世黄土(图2)。入巢湖河流物源区地质背景特征:北西部的南肥河、十五里河均为晚更新世黄土;西部派河、丰乐河的远源为大别群变质岩,近源为火山岩、碎屑岩及晚更新世黄土;南部的白石山河、兆河主要为侏罗纪火山岩及晚更新世黄土;北东部柘皋河是以晚更新世黄土为主,局部出露震旦纪-寒武纪碳酸岩。总体上来看,物源区的地质背景是以晚更新世黄土为主。
图1 巢湖沉积物等深线图
图2 巢湖周边成土母质分布图
3 巢湖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1 元素含量特征
巢湖表层及深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特征见表1。表层沉积物As、Hg、CaO变异系数在0.5~0.76之间,反映这些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分布不均匀,Cd、Cu、Mo、Ni、P、S、Sb、Zn、MgO、有机质变异系数在0.25~0.50之间,这些元素分布较均匀,其他元素变异系数均小于0.25,呈均匀分布。
表1 巢湖表层沉积物及深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统计表
注:氧化物、N、P为%,pH为无量纲,其他元素为mg/kg;表/深(为表层沉积物平均值/深层沉积物平均值);表/土(表层沉积物/黄土母质分布区表层土壤平均值)。
巢湖表层沉积物元素平均含量与深层沉积物相比:CaO、Hg明显偏高(比值系数≥1.5),As、Mo、S、Sr则高于深层(比值系数1.1~1.5),而Ni、TFe2O3明显偏低(比值系数0.8~0.9),其他元素含量基本接近,比值系数在0.9~1.1之间。
与上游黄土母质分布区表层土壤平均值相比:富集Cd、Sr、Na2O、CaO(比值系数1.2~1.5),Cr、Cu、Mo、N、Ni、P、Pb、S、Sb、TFe2O3、Al2O3含量低于表层土壤(比值系数0.6~0.9),而As、有机质显著低于表层土壤(比值系数<0.6),其他元素平均含量基本接近。
与沿江湖泊表层沉积物相比(表2):Na2O、Zr、Ce、Sr等明显高于沿江湖泊(比值系数≥1.2),Ti、B、U、SiO2等与沿江湖泊相近(比值系数0.9~1.2),其他元素均低于沿江湖泊(比值系数<0.9),尤以As、Cd、Cu、S、Mo、Se、V、有机质等表现的最为突出,不足沿江湖泊沉积物含量的一半。
表2 巢湖与沿江湖泊表层沉积物平均值比值系数表
3.2 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基于表层沉积物中Cu、Cd、Zr、Ti、N等多元素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将巢湖划分为东、中、西部3个地球化学区(图3、5),与巢湖的3个沉积(沉降)中心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图1)。表明湖泊的沉积环境直接影响元素在湖泊中的沉积与分布规律。
图3 巢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图
注:底图为Cu元素地球化学图
图4 巢湖沉积物及湖水酸碱度(pH)图
注:底图为沉积物pH值,标注数字为水pH值
图5 巢湖表层沉积物Zr、Cd、N、Ti地球化学图
巢湖沉积物pH值由西向东逐渐增高(图4),中、西部呈中性,东部为碱性;而西部湖水pH值多小于8,中、东部pH值均大于8;沉积物与水体酸碱度在空间上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东部的Zr、Ti、Hg、SiO2、Pb为低背景区(图5),N为背景区,其他元素呈高背景分布;西部的Ti、Pb、N、Hg、Cd、K、Zn、As、Cu、P、有机质以高背景为主,CaO、Zr、SiO2以背景~低背景为主;中部的大部分元素含量均低于东、西部,除SiO2、Zr为高背景外,其他元素多呈低背景分布。
4 元素在湖泊中的沉积规律
由于湖岸平直,河流入巢湖后,受水动力、水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元素有着明显的沉积序列。Zr一般在河流入湖口及沿岸沉积(图5),Cd、P、Pb、Zn、As、S等元素仅在河流入湖口附近沉积,Cu、Ni、Cr、N等元素在经过与湖水交换后,一般在入湖水流两侧及前缘3~8km处沉积,Ti元素则迁移至湖泊中心沉积。河流入巢湖口元素沉积特征见表3。
表3 河流入巢湖口元素沉积特征统计表
注:+在河流入湖口附近沉积,-在河流入湖口处一般不沉积。
不同河流由于携带的元素形态不同及河水化学性质不同,元素沉积次序存在差异。南肥河、十五里河污染物含量较高,河水(pH值7.7左右)与正常湖水(pH值8.0左右)中元素含量差异较大,Cd、Hg、As、S、Pb、P、有机质等在河流入湖口附近沉积,一般距河口4~6km范围内,而MgO、K2O、Al2O3、Mn一般远离河口沉积。
5 污染河流对巢湖水质的影响
流入巢湖污染严重的河流有南肥河、十五里河,次为派河,均分布在西半湖,污染指标包括重金属元素、营养元素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来源主要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排污等,丰乐河又是造成西半湖水体富营养化P、K元素的重要来源。上述河流污染物的大量带入,致使西半湖水质多为V~劣V类,从而造成西半湖水质明显劣于东半湖。
与沿江湖泊相比,巢湖水体中的Cd、Cr6+、Be、Mn、F、Se、Mo、氰化物等明显偏高(图6),其中Cd最高浓度含量为0.024mg/L,超标严重。
图6 巢湖水与沿江湖群湖水元素含量对比图含量单位:mg/L
河流污染水体对巢湖水质的影响方式和范围。南淝河等污染水体流入巢湖后,Cd、Hg、Fe、Mn、Cr6+、Pb、Zn等元素沿西半湖北东侧为中心,向南呈扩散态势,形成连续分布、逐渐降低的污染带(图7),污染范围主要限制在忠庙—姥山隆起以西的区域,该区也是蓝藻灾害频发地区。
巢湖水体pH值也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图4),以忠庙—姥山隆起为界,西部湖水pH值多数小于8.0,沉积物pH小于6.7;东部湖水pH值多在8.0以上,沉积物pH大于6.7,其中东区湖底表层沉积物pH值均在8.0以上。
6 结束语
巢湖沉积物中显著富集Na2O、Zr、Ce、Sr,而多数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较其周边土壤和沿江湖泊沉积物含量偏低,含量基本接近的为稀土、稀有和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W、Ti、Zr等元素。
巢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明显,东、中、西区与湖泊3个沉积中心相一致。由于物源区有高背景地质体分布,东区重金属元素含量高、分布范围大,说明湖泊沉积物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物源区地质背景,其次为沉积环境的影响,而河流的带入对地球化学场的影响是有限的。
输入巢湖元素的沉积序列为:河口及沿岸沉积Zr——河口附近沉积Cd、P、Pb、Zn、As、S——入湖水流两侧及前缘(3~8km)沉积Ni、Cr、Cu、N——湖泊中心沉积Ti。
图7 巢湖水体镉地球化学图Cd单位为mg/L
河流污染物对巢湖水质的影响要大于沉积物,污染水体的扩散受控于湖底地形,其污染影响范围往往限于西半湖,也是蓝藻灾害频发区域。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安徽省土壤普查办公室.安徽土壤.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2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安徽减灾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减灾年鉴.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5]安徽省水利厅,安徽省环保局.安徽省水功能区划.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6]合肥市环保局.安徽省合肥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1~2005)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Sediments in the Chao Lake
Jia Shijun,Chen Furong, Gao Zhanghong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Abstract: Sediments in the Chao Lake are somewhat low in nutritious and heavy metal elements and rich in Ce, Sr and Na2O.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leads to formation of three geochemical zones substantially under control of the geologic background of the lake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depositional sequence of elements carried by the river is like this: Cd, P, Pb, Zn, As and S at where the river joins the lake, Ni, Cr, Cu and N at both sides of the stream entering the lake and 3 ~8 km in the front, Zr at the margin of the lake, and T at the center of the lake. The Zhongmiao-Mushan Rise plays a role in confining the extension of polluted water to the eastern half of the lake.
Key words: The Chao Lake; Sediments; Geochemical features
7、淮河和巢湖的污染情况
安徽省环境监测站五月份重点流域水质月报显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湖区整体专水质属重度污染。这是属巢湖湖区水质自今年二月以来,已经连续四个月重度污染。
与四月相比,淮河干、支流水质均好转。江苏奎河流入安徽境内的水质重度污染,其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浓度分别高达今年以来最高值。
五月,巢湖湖区整体水质属重度污染,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环湖河流中,杭埠河、兆河水质良好,裕溪河、柘皋河水质轻度污染,白石天河水质中度污染,南淝河、十五里河、双桥河和派河水质重度污染。
目前合肥市已在巢湖沿岸实施严格的建设项目准入制,凡是向巢湖排放重金属和难解有机污染物以及氮磷项目一律停批,并全面禁止含磷洗涤用品的销售、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