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张海军
1、日本人敬重的中国将领都有谁
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都是被敌军日本人敬重的清军将领。
杨靖宇将军
张自忠将军
国民党飞行员阎海文,跳伞后落入敌阵,遭数十名日本士兵围捕,阎海文用飞行员佩戴手枪击毙五名日军,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杀。日军深为尊重,为之安葬书碑文”支那空军勇士之墓“。
此外,台儿庄会战中的国军英雄班、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英勇不屈的中国士兵,都曾让日军集体脱帽鞠躬。除了这些人外,国共两军中以下还有这些让中国的国共,日本军队也非常敬佩的将领
张自忠:
第一名将。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
第二名将。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
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 19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孙立人:
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 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薛岳:
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
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19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
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19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19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19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
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
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
第十名将。第74军长。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19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19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除此之外像打过长沙保卫战的薛岳等将领也受过一些日本对手的敬重
2、有气节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有以下几个: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祥兴元年(1278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过零丁洋》以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伶仃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伶仃。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2、苏武:
苏武(前140年至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北的白亭海,也称白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3、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4、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字先达,号禹廷,安徽省庐江县北乡丁家坎村人。他自幼饱受贫困的煎熬,18岁参加太平军程学启部,后随程学启投到湘军曾国荃部下,官拜千总。
1862年受李鸿章赏识,被编入淮军“铭”字营,授参将之职,指挥马队。1874年因他的三营马队被裁撤,遂解甲归田。1877年被重新起用。
1888年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虽是陆军出身,对近代海军一无所知,但他好学嗜读,虚心求教,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北洋水师在他的统带之下,面貌焕然一新。
黄海海战时,他身先士卒,虽身负重伤,仍不肯下舱裹伤,始终坐在甲板上督战。威海卫之战时,他面对敌人的诱降和部分反动官员的胁迫,坚贞不屈,誓死抗敌,最终服鸦片殉国。
3、历史上霍邱县有哪些名人
历史上的名人只有丁奉。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
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累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宝鼎三年(268年)至建衡二年(270年)间,丁奉数次北征,胜负不一。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
丁奉一生征战,与北方政权自曹操时交战至西晋初年,又侍奉吴国四位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
(3)庐江张海军扩展资料:
近代名人介绍:
1、台静农
台静农(1903年-1990年),本姓澹台,字伯简,原名传严,改名静农,安徽霍邱(今六安市叶集区)人。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早年系“未名社”成员,与鲁迅有过交往。
曾先后执教于辅仁、齐鲁、山东、厦门诸大学及四川江津女子师范学院,后为台湾大学教授。其书法广泛涉猎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迹,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亦擅篆刻、绘画。有《台静农书艺集》及小说、散文等书出版。
2、汪家道
汪家道(1916—1992)安徽省霍丘县人。红四方面军出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顾问。
任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十二旅副旅长,第十一纵队三十一旅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七军四十九师师长。
建国后,任第五兵团师长,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候补中央委员。
3、李霁野
李霁野 (1904~1997),安徽霍丘(今六安市叶集区)人。现代著名翻译家,鲁迅的学生,中共党员、民进成员。1927年肄业于燕京大学中文系。
历任河北天津女师学院、辅仁大学、百洲女师学院、台湾大学外语系教授、系主任,南开大学外语系名誉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文联主席,全国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妻子刘文贞亦是英语翻译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丁奉
4、求安徽化学竞赛复赛试题
2009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安徽赛区)获奖情况通报(2009-11-06 23:09:38)标签:杂谈
关于中国化学会2009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安徽赛区)获奖情况的通报
各市中学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化学会2009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安徽赛区)的竞赛已经顺利结束。本次竞赛共评出一等奖32名(经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协审批),二等奖300名,三等奖515名,总计获奖人数为847名(获奖同学名单见附件)。
获奖学生的获奖证书将直接寄达各位获奖学生所在学校。
附件:中国化学会2009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安徽赛区)获奖学生名单 安徽省化学会 安徽省化学竞赛委员会 二○○九年十一月三日
中国化学会2009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安徽赛区)
获奖学生名单
一等奖(32名)
姓名 学校 姓名 学校 姓名 学校
张靖中 合肥一中 蔡达理 淮北一中 朱敏 屯溪一中
谭晓丹 马鞍山二中 许愿哲 安师大附中 谭世鑫 安师大附中
谈天宇 合肥一中 涂航飞 蚌埠二中 胡健 安师大附中
李任之 合肥一中 吕亚伟 安师大附中 陶天训 蚌埠二中
汤毅杰 芜湖一中 王思伟 合肥一中 汤昊明 淮北一中
崔也澄 安师大附中 赵轶民 安师大附中 鲍雨 铜陵市一中
陈紫萦 铜陵市一中 杜璞 蚌埠二中 陆星宇 安师大附中
黄庆国 淮北煤师院附中 宋正天 马鞍山二中 陈晓爽 六安一中
孙嘉男 合肥一中 郎珂 铜陵市一中 夏韬 马鞍山二中
杨磊 马鞍山二中 马骜鸣 安师大附中 金涛 合肥一中
李言 芜湖一中 周乃夫 马鞍山二中
二等奖(300名)
姓名 学校 姓名 学校 姓名 学校
朱睿智 太和一中 邵伟 六安一中 俞学文 南陵一中
季鹏飞 亳州一中 方舟 合肥一中 黄田斌 铜陵市一中
朱文广 铜陵市一中 张天天 太和一中 胡尚健 马鞍山二中
金天雷 六安一中 栾徳祥 亳州一中 王文佳 马鞍山二中
周腾远 铜陵市一中 毕文剑 歙县中学 孙伟成 马鞍山二中
胡相相 明光中学 刘志强 淮北一中 万自强 淮北一中
吴凡 马鞍山二中 李彤 合肥一中 谢亦欣 淮北一中
董登攀 亳州一中 金燚鸣 合肥一中 邵辰 合肥一中
李皓 滁州中学 杨小康 合肥七中 李昂 合肥一中
桂在岳 安师大附中 袁为 六安一中 方涵之 合肥六中
胡钦之 铜陵市一中 吴宇际 合肥一中 张文晴 阜阳一中
路尧 合肥一中 卓晟 滁州中学 姚琪 滁州中学
耿江林 合肥八中 武辉 青阳中学 祁琛 和县一中
徐航 桐城中学 徐新枫 广德中学 施光耀 蒙城一中
曹良昭 安庆一中 汪越 屯溪一中 潘睿智 蚌埠二中
王珏 安庆一中 张文 合肥一中 方文翰 怀宁中学
邱剑涛 马鞍山二中 张猛猛 合肥一中 程姝祺 安庆一中
任明伟 淮北一中 沈浩 合肥168 周如雨 宿城一中
雒超 淮北一中 戴伟斌 马鞍山二中 万玉龙 淮北一中
李合璧 淮北一中 方翔 合肥六中 洪伟 合肥一中
王焱林 滁州中学 胡焕祥 合肥168 张书华 青阳中学
陈睿国 合肥八中 饶路路 红旗中学 李冬冬 启明中学
高凡 蚌埠二中 申强强 红旗中学 刘煜东 蚌埠二中
黄世心 安师大附中 刘善赟 青阳中学 胡晓悦 安庆一中
王应超 安师大附中 徐宝函 蚌埠二中 王阳 安庆一中
徐文韬 安师大附中 王浩 铜陵市一中 韩衍隽 安庆一中
秦子屹 淮北一中 刘洋 蚌埠二中 毛子荐 铜陵市一中
姜玮洁 马鞍山二中 汪兵 桐城中学 宋文申 铜陵市一中
张熠 合肥一中 李棱桥 安庆一中 孟维嘉 宿城一中
张志刚 淮北一中 易高靖 广德中学 黄力 歙县中学
巫建贤 合肥八中 孙丹丹 铜陵市一中 刘铖 合肥八中
丁兆强 蒙城一中 甘文祥 红旗中学 严照峰 青阳中学
陈阳 铜陵市一中 王诗丹 铜陵市一中 周鹏程 无为中学
胡观泰 合肥一中 刘洋 铜陵市一中 朱子疏 无为中学
杨帅 阜阳一中 周恺 铜陵市一中 李洋 蒙城一中
俞永泽 芜湖一中 汪旭冉 合肥八中 李阳 蒙城一中
夏凯悦 安师大附中 张磊 太和一中 周志强 亳州一中
翟耀 合肥一中 陈子豪 蚌埠二中 曹兴枫 宿城一中
迟琛 蚌埠二中 吴梦羽 马鞍山二中 夏祥 当涂一中
张寅 马鞍山二中 李勇 凤台一中 赵若愚 淮北实验高中
郭睿 马鞍山二中 谷晓阳 合肥六中 李乐乐 合肥一中
柴双明 安庆一中 茆凯源 合肥168 李宇 合肥168
郝姗姗 安庆一中 孙启明 阜阳一中 关鑫 蒙城一中
陈诗豪 铜陵市一中 柴先志 全椒中学 武强 亳州一中
程云笛 淮北一中 王星原 怀宁中学 黄文 安师大附中
方飘凡 合肥八中 胡彬彬 安庆一中 王国栋 宿城一中
阮诗祺 铜陵市一中 王柳 淮南二中 徐志祥 马鞍山二中
金飞 太和一中 赵栋磊 合肥一中 曹锐 圣泉中学
吴子彧 蚌埠二中 朱子尧 合肥一中 赵文畅 合肥168
黄双垒 蚌埠二中 魏麟欢 合肥168 顾畅 颍上一中
吴涛 六安一中 陈筱璇 科大附中 鞠建龙 红旗中学
张伟哲 合肥一中 葛迪 太和一中 刘茂 红旗中学
陈亚飞 铜陵市一中 牛永扬 临泉一中 张海军 天长中学
杨雨晖 马鞍山二中 黄梦雪 蒙城一中 方芳 滁州中学
冯天啸 淮北一中 张波 亳州一中 章健 无为中学
郝希聪 马鞍山二中 赵馨竹 蚌埠二中 吴锐 巢湖一中
范昌瑞 蚌埠二中 柏雪 蚌埠二中 盛化龙 蒙城一中
鲍家坤 安庆一中 杨宗澄 安庆一中 年悦心 蒙城一中
叶明 屯溪一中 姚尚 宣城二中 闻焱焱 固镇一中
张束光 合肥一中 时侠圣 泗县新集高中 杨广德 浮山中学
许方文 合肥168 顾道静 马鞍山二中 黄达 安庆一中
严啸 芜湖一中 李伟 合肥一中 汪桐 安庆一中
段全林 合肥一中 张玄 太和一中 唐迪青 宣城中学
周纬 安庆一中 岳晨阳 太和一中 何平 泾县二中
周翃羽 安师大附中 马国力 界首一中 胡旭东 芜湖一中
杜易 安师大附中 黎荣熙 天长中学 陈毓 南陵一中
周林 铜陵市一中 周文柏 巢湖一中 沈思远 繁昌一中
杨野 马鞍山二中 丁哲 蒙城一中 周越 安师大附中
毕垚 歙县中学 孙文全 安庆一中 胡鹏 铜陵市三中
周策 淮北一中 庞欢 芜湖一中 张朝晖 萧县中学
王奥林 红旗中学 吴晨 铜陵市一中 王渊博 宿城一中
解晓宇 六安一中 宋望 铜陵市一中 杨帅 宿城一中
詹鹏 歙县中学 钱万晖 马鞍山二中 王成林 宿城一中
叶子醒 合肥一中 庾昂 马鞍山二中 孙赵亿 灵璧一中
尹昭杨 天长中学 李石峰 淮北一中 陈健雄 歙县中学
邹可 蒙城一中 马赫 淮北一中 程杰 歙县中学
王栋 亳州一中 朱强 合肥八中 吴翔 黄山一中
方昭 安庆一中 王治贫 合肥168 柏德祥 淮南二中
张传宇 淮北一中 李喆 合肥168 李琛文 淮北一中
徐高伟 合肥六中 王梦青 天长中学 陈志祥 肥东一中
吴楚齐 合肥168 刘路 望江二中 余海 颍上一中
程林松 界首一中 刘鹏 铜陵市一中 王乾龙 临泉一中
周舟 安庆一中 孔鲁 宿城一中 于麒麒 临泉一中
汪子栋 合肥六中 陈婷 青阳中学 沈杰 红旗中学
郏琨琪 蒙城一中 江伟 桐城中学 王纪凯 红旗中学
崔宗钰 蚌埠二中 毕韧 安庆一中 于学李 明光中学
尹瑞 合肥一中 操哲 安庆一中 胡恒洋 明光中学
何麒 合肥八中 宋祥 马鞍山二中 王晨曦 和县一中
张非帆 太和一中 朱珺瑜 淮北一中 石云帆 和县一中
邓卫东 蒙城一中 汪大卫 合肥一中 胡雄飞 巢湖四中
吴现 广德中学 彭家德 颍上一中 张浩 涡阳一中
刘丽枫 马鞍山二中 魏伟 涡阳一中 葛飞 蒙城六中
曹天阳 合肥一中 刘子路 蒙城一中 詹可敬 亳州一中
刘宁 临泉一中 郑现阳 亳州一中 杨硕 五河一中
李瑞斌 亳州一中 晏莹 蚌埠二中 张睿婷 蚌埠二中
范慧 蚌埠二中 江涛 铜陵市一中 朱宇航 望江二中
韩玉 安庆一中 徐军 六安一中 卓郡 太湖中学
洪嘉琪 安庆一中 雷彪 亳州一中 汪倩 怀宁中学
胡捷 安庆一中 贾志洋 蚌埠二中 江圣 安庆一中
钟玉锋 铜陵市一中 殷伟刚 芜湖县一中 代声发 安庆二中
三等奖(515名)
姓名 学校 姓名 学校 姓名 学校
黄彬彬 芜湖一中 殷辉 灵璧一中 高翔宇 蚌埠二中
陶佳胜 铜陵市一中 胡晓珂 歙县中学 缪金升 桐城中学
刘洋 太和一中 胡建玮 屯溪一中 李正 桐城天城中学
瞿逸凡 青阳中学 赵浩雨 圣泉中学 鲍蓬 枞阳中学
鲁焜 庐江中学 孟庭苇 合肥一中 唐戬 枞阳中学
杨炳玉 亳州一中 李俊杰 合肥168 戴昌彬 安庆一中
陆知已 蚌埠二中 梁端韦 肥东一中 季一玮 芜湖一中
齐叶龙 安庆一中 李腾 颍上一中 刘彧 铜陵市一中
任毅 铜陵市一中 王猛 太和一中 凌霄 宿城一中
赵程 濉溪中学(东区) 田付强 红旗中学 王龙 宿城一中
吕品磊 合肥一中 张齐齐 阜阳一中 姚承志 马鞍山二中
谢永杰 合肥一中 唐国晨 天长中学 赵垚 舒城中学
张绪歌 合肥168 赵杭 全椒中学 尹永刚 舒城中学
杨万里 界首一中 丁尧 明光中学 夏朝阳 合肥六中
蔡红刚 蒙城一中 陈飞 滁州中学 罗尧 合肥八中
邓明杰 亳州一中 刘明胜 无为中学 周翔宇 临泉一中
刘文斌 蚌埠二中 孙贤顺 和县一中 韦学健 全椒中学
孙纵横 蚌埠二中 李冬冬 蒙城一中 阚雅婷 明光中学
叶刘胜 安庆一中 段腾飞 亳州一中 刘军 炳辉中学
陆正中 安庆一中 孙涛涛 五河一中 欧文祥 贵池中学
刘云飞 铜陵市一中 梁学滔 五河一中 沈阳 东至二中
吴江 六安一中 王睿 蚌埠二中 黄敏 无为中学
闫冠廷 淮北一中 王子意 桐城中学 徐东方 和县一中
李联珠 淮北一中 陈金胜 枞阳中学 王杨 和县一中
刘旭波 合肥一中 余润峰 宣城中学 纪言 亳州一中
莫旭辰 合肥一中 孙文韬 郎溪中学 张伟 五河一中
周海霞 合肥六中 谢广觉 安师大附中 赵林杰 怀远一中
姚宇航 合肥168 罗祥宝 铜陵市三中 王衡 怀远一中
陆浩 无为中学 邵剑波 新集高中 蒋苏童 固镇一中
蔡献国 蚌埠二中 秦福明 舒城中学 荣亮宇 蚌埠二中
肖凡 宣城中学 钟正 六安一中 汪亮亮 怀宁中学
方凌锐 南陵一中 王珅 淮南二中 刘云飞 安庆一中
刘灿宇 灵璧一中 李宪宇 合肥一中 杨兵 宣城中学
姜涛 无为中学 查潇渲 合肥一中 王冯杰 泾县二中
石涛 亳州一中 王近 颍上一中 戴聪 绩溪中学
张烨 蚌埠二中 王友志 太和一中 古晗 繁昌一中
陈梦鹏 马鞍山二中 胡守新 红旗中学 朱项阳 铜陵市一中
章敏 歙县中学 汪士 殷汇中学 方余强 铜陵市一中
叶剑辉 歙县中学 张醒之 青阳中学 方子健 马鞍山二中
许飞 淮北一中 管云丰 青阳中学 周超 六安一中
张鑫 合肥一中 阮政 无为中学 王辕鹏 六安一中
孔桥 合肥一中 杨蒙蒙 亳州一中 肖微 淮南二中
姚勇 合肥168 朱迪 蚌埠二中 李潇然 淮南二中
李跃 肥东一中 林晨 蚌埠二中 赵琳 淮北一中
王玮琪 天长中学 邓满宇 蚌埠二中 李杰 淮北一中
陈义峰 全椒中学 郝志鹏 怀宁中学 张彬彬 圣泉中学
余中 青阳中学 张有德 宣城中学 李柯 合肥六中
肖政 无为中学 李杨 芜湖一中 乐语倩 合肥168
刘梦醒 和县一中 高山 铜陵市一中 张冰钦 太和一中
周雨 巢湖一中 夏开心 萧县中学 安全 临泉一中
张琦 蚌埠二中 王梓 马鞍山二中 齐俊 阜阳一中
齐帅 蚌埠二中 李秦 当涂一中 王先林 天长中学
吴迪 蚌埠二中 吴一然 休宁中学 漆岳 来安中学
郭闻 蚌埠二中 姚成文 黄山一中 陈鹏 滁州中学
胡剑珅 安庆一中 张磊 圣泉中学 严凯 和县二中
徐龙 宣城二中 王邵东 合肥一中 欧元肖 五河一中
尹超 芜湖一中 高尚 太和一中 钱文凯 怀远一中
周子尧 芜湖县一中 齐海燕 临泉一中 钟兰云 蚌埠二中
何帅英 南陵一中 刘畅 红旗中学 陈智 太湖中学
李鑫 宿州二中 魏征 城郊中学 潘志翔 安庆一中
陈安 马鞍山二中 路安业 全椒中学 何宜东 安庆十中
费盟 当涂一中 汤健 滁州中学 王方伟 安庆二中
李嘉俊 歙县中学 阮文 贵池中学 李丹君 宣城中学
程军杰 合肥168 杨海东 无为中学 朱昀丰 繁昌一中
吴颍 合肥168 张凯旋 蒙城一中 夏少鹏 宣城中学
冷永强 临泉一中 肖尧 蒙城一中 吴珂 宁国中学
陈友彬 红旗中学 王帅 亳州一中 佘萧寒 郎溪中学
尹畅畅 红旗中学 罗勖 蚌埠二中 周鹏 旌德中学
张儒 全椒中学 何健 桐城中学 程成 旌德中学
李成 定远中学 许君 怀宁中学 叶翼斌 泾县中学
黄涌泉 庐江中学 孙倩 怀宁中学 董成成 广德中学
卢孝文 蒙城一中 刘彦卿 安庆一中 王鑫 南陵一中
张清 宣城中学 陈峰 宣城中学 汪晓汉 繁昌一中
王金南 马鞍山二中 刘欢 广德中学 李硕元 宣城中学
孙昱坤 红星中学 祝玮 安师大附中 栾然浩 明光中学
张德安 安工大附中 潘佳伟 铜陵市三中 吴成界 繁昌一中
冯海峰 舒城中学 汤苏安 铜陵市三中 俞曦敏 繁昌一中
沈灏 合肥一中 黄业 当涂一中 王明贵 萃英园中学
李笑宇 合肥八中 王晓波 六安一中 陈鸿 安师大附中
王天阔 天长中学 刘本俊 六安一中 吴皓 安师大附中
皮新哲 滁州中学 凌展翔 歙县中学 倪铜 铜陵市一中
傅建平 无为中学 邱伟迪 合肥一中 周祺润 铜陵市一中
洪祥 和县一中 杨科扬 合肥八中 许坤鹏 宿州一职高
陈翔宇 蚌埠二中 孙星宇 滁州中学 肖长红 宿城一中
陈涵 怀宁中学 蒋雪峰 滁州中学 胡舜华 马鞍山二中
丁寒 芜湖一中 耿凌 和县一中 张子杭 灵璧中学
蔡飞 博文中学 牛浩 涡阳一中 田怀宇 砀山中学
萧静渊 安师大附中 胡凤鸣 怀远一中 丁志文 马鞍山二中
裴文涛 铜陵县一中 李琪 怀远一中 饶峥 宿城一中
王为东 砀山中学 钱志祥 望江二中 窦弘志 马鞍山二中
陈文俊 马鞍山二中 陈晔 怀宁中学 魏凯然 马鞍山二十二中
吴彧弓 歙县中学 崔垒 安庆一中 何昕 安工大附中
孙博伟 淮北一中 方家裕 芜湖一中 张彪 舒城一中
王位 太和一中 张与鹏 萧县一中 杨弘正 寿县一中
常鹏 临泉一中 武玉峰 宿州二中 李哲 祁门一中
赵帅 界首一中 孙文斌 宿城一中 魏广恩 淮南四中
蔡波 阜阳一中 赵阳 砀山中学 李士里 淮南21中
张炎 阜阳一中 王青晨 凤台一中 郜业丽 孙疃中学
吴风云 和县一中 虞海跃 合肥八中 孙立杰 濉溪中学(西区)
孙飞 巢湖一中 蒯佳林 合肥八中 刘开元 濉溪中学(东区)
方扬 巢湖一中 王玉山 太和一中 吴大赛 临涣中学
徐佳辉 蚌埠二中 章梦如 滁州中学 伍冠雄 淮北一中
陈世聪 广德中学 丁琦 庐江中学 陈泽宇 淮北实验高中
王鸿伟 芜湖一中 张梦禹 蒙城一中 王韬 淮北实验高中
王冬 铜陵县一中 王雷 怀远一中 刘涛 淮北十二中
张明明 萧县中学 沈军礼 怀远一中 孔晓鸣 圣泉中学
马金凤 萧县中学 唐福星 怀远一中 周山 科大附中
李兴 屯溪一中 褚佳义 怀远一中 段俊祺 合肥七中
刘唱畅 凤台一中 徐桐 固镇一中 赵冠龙 合肥168
孙利苹 凤台一中 刘露 蚌埠二中 黄荣军 合肥168
胡丕丕 凤台一中 曹阳 怀宁中学 徐明天 颍上一中
杨开源 合肥一中 产滔 怀宁中学 王龙飞 太和一中
占智强 合肥168 宋丰志 安庆一中 侯维君 太和一中
孙祥祥 临泉一中 张仲驰 安庆一中 王玉龙 太和一中
肖电坤 界首一中 汤波 宣城二中 刘中华 临泉一中
刘丽萍 阜阳二中 开明轩 宁国中学 马燕飞 临泉二中
刘奇元 天长中学 张冀伟 泾县中学 谭冠军 阜阳三中
汪杰 全椒中学 董升 南陵一中 李松松 阜南一中
丁磊 凤阳中学 刘斌 南陵一中 汪园园 明光中学
古应根 无为中学 潘宇 宿城一中 李扬杰 繁昌一中
阮涛 无为中学 续猛 泗县一中 林鑫 明光中学
许浒 和县一中 蒋露露 灵璧一中 郭广飞 利辛二中
何旭 蒙城一中 石伟伟 凤台一中 洪爽 五河一中
王煜 蚌埠二中 陈杰 合肥一中 翟亮亮 明光中学
刘静 蚌埠二中 张天 合肥八中 徐照先 凤阳中学
丁小冰 怀宁中学 李金旸 合肥168 杜言武 定远二中
陈武阳 安庆一中 徐昶 合肥168 李茹 滁州中学
傅聪 安庆一中 靳培峰 太和一中 江峰 殷汇中学
张煜 铜陵市一中 郑好 定远中学 陈佳星 青阳中学
赵一 灵璧一中 王权辉 贵池中学 桂军敏 贵池中学
常景瑞 马鞍山二中 杨恒 涡阳四中 钱城 贵池中学
许翀鹏 歙县中学 谢依方 蚌埠二中 吴凯 蒙城一中
张祝平 歙县中学 操神送 怀宁中学 汪昌明 贵池中学
杨翌光 屯溪一中 赵璨 枞阳中学 周伦 东至二中
张灯 合肥一中 秦旻 南陵一中 彭思敏 贵池中学
袁立功 合肥一中 李少鹏 南陵一中 胡斌 东至三中
沈阳 合肥168 吴文强 宿城一中 包新宇 贵池中学
陈彪 临泉一中 程长 歙县中学 郑顺 东至二中
冯丽婷 天长中学 杨赫 合肥一中 刘泽军 东流中学
杨帆 明光中学 徐宇清 合肥六中 殷俊 大渡口中学
胥树林 来安中学 朱晓杰 合肥八中 王伟 仙踪中学
董梦旭 来安中学 刘美 肥东一中 曹永乐 无为一中
葛钟书 定远中学 魏雪婷 颍上一中 徐秋实 和县二中
王慧 滁州中学 王凯 太和一中 汪琪 含山中学
徐峰 滁州中学 刘玉龙 临泉一中 韩慧阳 蒙城一中
汪媛慧 无为中学 吴晓燕 天长中学 刘汉兴 贵池中学
杨生凯 和县一中 高天翔 滁州中学 陈爽 蒙城六中
李凯利 亳州一中 占兵 青阳中学 刘伟巍 蒙城二中
何旋 安庆一中 施斌 青阳中学 侯军 蒙城八中
郑孝东 芜湖一中 陈泽志 青阳中学 王星星 利辛一中
王宏 南陵一中 罗敏 青阳中学 刘月红 利辛二中
程斌 歙县中学 方敏杰 贵池中学 周开春 明光中学
吴弘雨 歙县中学 徐晓峰 无为中学 鲍士剑 明光中学
洪康凯 歙县中学 孟坤 蒙城一中 杨晓禹 五河一中
徐耀东 屯溪一中 秦欢 固镇一中 刘启予 怀远一中
洪振飞 屯溪一中 邹冉 蚌埠二中 宋鑫 蚌埠一中
黄振兴 黄山一中 陶娱 芜湖一中 刘慕贤 蚌埠三中
万伟尔 合肥一中 刘同与 马鞍山二中 马书琪 蚌埠二中
姚一村 合肥一中 曹杰 歙县中学 何习文 野寨中学
潘鹏飞 合肥一中 章展鹏 歙县中学 李文祥 野寨中学
赵明明 太和一中 石一 凤台一中 董永红 桐城八中
侯疏影 明光中学 高翔 淮北一中 王渊 太湖中学
朱国涛 来安中学 王羽 合肥一中 葛伟 太湖中学
金雷 来安中学 任长达 合肥六中 黄贤文 宿松中学
王志远 滁州中学 朱一聪 合肥六中 金佳佳 怀宁中学
方雨康 青阳中学 王定邦 肥东一中 刘鑫 浮山中学
梅晨曦 涡阳一中 曹梦晨 阜阳一中 甘露 安庆一中
甘茜珺 蚌埠二中 涂孟 阜南一中 王君 安庆十中
张怡婷 蚌埠二中 刘旬 定远二中 杨嘉利 安庆八中
汤明 安庆二中 李欢欢 滁州中学 马力 合肥一中
朱荻 安师大附中 程立冰 涡阳一中 马淼 砀山中学
何少康 安师大附中 宋殿武 蒙城一中
说明:每一等级奖项各名次由上向下单列排列,第1列完成转第2列,即第2列首位名次在第1列末位之后,第2列完再至第三列
5、开国将军还有多少健在
53位开国将军健在
李孔亮(1914-2015.4.13)64少将。任广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大学第六分校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五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事体育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械部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械科学试验靶场政治委员,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河北高阳人,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
截至2015年4月,开国将帅(1964年前)仅剩53位。
1955年至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授衔将军以上1614人,其中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中将177名,少将1360名,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殊勋,我们称之为开国将帅。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星们也一一陨落,目前上将以上全部逝世,开国中将只剩下1位,开国少将仅52位,当年的著名战将已廖若晨星。
一、开国中将1人
张震(1914)湖南平江人。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三野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
二、55开国少将(55年少将共806人,健在21人)
开国将军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开国将帅共1614人,而狭义的开国将帅则不包括迟至1964年才晋升的少将,55少将无论如何都是无可争议的开国将军。55开国少将几乎成了“百岁将军”的摇篮。
汪东兴 (1916) 江西弋阳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期任毛主席的警卫员。解放后历任公安部副部长、江西省副省长、中央办公厅主任兼警卫局局长;最高职务是第十一届中共中央副主席,系中共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顾委委员。
向守志(1917)原二炮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四川宣汉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时任二野15军4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88年授上将军衔,系中共12届中央委员。
李耀文 (1918) 原海军政治委员。山东荣城人,1937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1949年任3野26军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系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3届中共中央中顾委委员。
王贵德(1914)原铁道兵副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时任18兵团61军182师政委。
方槐(1917)原空军第2军军长。江西于都人,原名赖芳槐(曾用名赖世禄),1932年参加工农红军;1949年任军委航空局作战教育处处长。
任荣(1917)曾任38军政委、成都军区和武汉军区副政委,出任过西藏自治区第一书记。四川苍溪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时任辽东军区171师政治委员。系中共中央第11届中央委员,第10届、12届中央候补委员。
刘中华(1917)原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校长。山东文登人,1932年入党,1937年入伍;解放时任三野9兵团30军政治部主任。
刘居英(1917)原铁道兵副司令员。吉林长春人,参加过“一二九运动”,解放时任东北铁路总局第一副总局长。
李布德 (1919) 原山西省军区政委。四川营山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20兵团67军199师政治委员。
杨永松 (1918) 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广东大埔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四野战车师政委。
邹 衍 (1915) 原沈阳军区副政委。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四野47军160师政治委员。
张秀龙 (1915) 原浙江省军区、湖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湖北仙桃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时任三野22军副军长。
胡继成 (1915) 曾任42军军长,原成都军区副政委。安徽金寨人,1931年入伍;1949年任42军126师师长。
钟炳昌 (1915) 曾任67军政委,原中科院副秘书长。江西兴国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8年任66军197师政委。
贾若瑜 (1915) 原军事学院副院长。四川合江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胶东军区司令员。
盛治华 (1916) 原二炮副司令员。江西永新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战时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任67军200师长。
詹大南 (1914) 原27军军长,兰州、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安徽金寨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时任华北军区第209师长。
裴周玉 (1913) 原69军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装甲兵顾问。湖南平江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一野8军政治部主任。系第9、10届中央候补委员。
廖鼎琳 (1914) 原炮兵学院政委。江西吉安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河北军区定县军分区司令员。
熊兆仁 (1912) 原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建永定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时任皖南军区副司令员。
黎 光 (1914) 原68军军长、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四川南部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20兵团66军198师师长。
在以上开国将军中,熊兆仁、盛治华从军最早,1929年即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而李耀文迟至抗日时才入伍,但解放时已经担任野战军政委职务,比起其它将军的职务更高。在解放前担任野战军高级指挥员的战将有张秀龙(22军副军长)、李耀文(三野26军政委)、向守志(44师师长)、胡继成(126师师长)、黎光(198师师长)、盛治华(200师师长)、詹大南(第209师师长)
三、1961年授衔少将(当年晋升少将218人,健在9人)
王砚泉 (1917) 原昆明军区副政委。河北雄县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解放时任二野14军40师副师长。
孙干卿 (1919) 原昆明军区参谋长。山东淄博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时任四野43军128师383团团长、师参谋长。
杨思禄 (1917) 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江西于都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时任二野直属教导队2师师长。
张力雄 (1913) 原江西省军区政委。福建上杭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二野特种兵纵队政治部主任。
胡炜(1920)原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河南新蔡人,1937年参加抗日。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1977年被解除职务。
姜 钟 (1919) 原总参三部部长。四川平昌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殷国洪 (1911) 原海军炮兵学校校长。湖北红安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高 锐 (1919) 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山东莱阳人,1937年入陕北公学。
魏国运 (1914) 原空军政治学校校长兼政委。湖北监利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注:1962年、1963年两批授衔少将16人,无人健在。
四、1964年授衔少将(共320人,健在22人)
64开国少将中,有一些是身经百战的资历很老的老红军,比如方震“大革命”时期就参加农民协会,几乎是“国宝”级。有些是抗战以后才参加革命的(以山东籍为多),1955年授衔时大多为大校,甚至是上校,能跻身开国将军行列是十分荣幸的。目前地位最高的是1988年晋升上将军衔的刘振华,王扶之将军则是所有开国将军中最年轻的,“百岁将军”有9位。
刘振华(1921)山东泰安人,原沈阳、北京军区政委,12、13届中央委员,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
王扶之(1923)原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别名王硕,陕西延安人,1935年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时系四野39军115师343团团长。开国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
王茂全(1911)原河北军区副司令员。江西吉安人,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时任20兵团66军198师副师长。
文击(1918)原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原名刘树棠,河北霸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时任四野炮兵一师副师长。
方 震(1911)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政委。江西弋阳人,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时任华北军区运输部分部部长。
刘自双(1915)原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四川巴中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时任河南军区警备第二旅副旅长。
阳自碧(1918)原四川军区副司令员。四川巴中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时任华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
李丕功(1910)原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山东淄博人,1937年参加抗战队伍,1949年任四野43军128师副师长。
杨斯德(1921)原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山东滕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任3野34军100师副政政治委员。
张英(1916)原吉林省军区政委。辽宁盖平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任四野炮兵一师政委。
张翼(1918)原空军学院副政委。山东诸城人,1937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49年任四野38军政治部秘书长。
张中如(1919)原总参二部部长。山西原平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
张玉华(1916)原武汉军区、南京军区副政委。山东文登人,1937年入伍。系11届中央委员。
张志勇(1916)原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湖北红安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张实杰(1922)原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山东邹平人,原名赵浩然,1938年参加八路军。
陈绍昆(1921)原沈阳军区副政委,冶金工业部部长。江苏宿迁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
周建平(1919)原空4军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江苏吴县人,1938年参加抗战。
姜林东(1918)原广州军区副政委。山东牟平人,1937年入陕北公学,1949年任三野21军62师政治部主任。
贾乾瑞(1916)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陕西大荔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顾 鸿(1915)原南京工程兵学校校长。安徽庐江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高先贵(1912)原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顾问。安徽六安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涂通今(1914)原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福建长汀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我军三位“博士将军”之一,健在的唯一“博士将军”。
2015年离世的将军(10位):
胡立信(1915-2015.1.24)64少将。原南空政治部主任。河南新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旅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十四步兵学校政治委员,防空军预备学校政治委员,空军高射炮兵学校政治委员等职。
曾美 (1914-2015.1.31) 55少将。原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江西寻乌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20兵团67军参谋长、196师长。 曾美,原名曾昭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五次“反围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并亲历遵义会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5次担任国庆阅兵副总指挥。
瞿道文(1919-2015.2.4)64少将、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第二主任、空军第四军副政委瞿道文同志于2015年2月4日在上海逝世。瞿道文 1919年出生于达县罗江口。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乓。二级解放勋章。
谭佑铭 (1910-2015.2.14) 55少将。原20军政委、解放军报总编、四机部副部长。四川云阳人,原名谭林,1933年入党,1937年参加牺盟会;1949年任三野27军79师政委。
汪运祖(1915-2015.2.23)64少将。原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湖北红安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时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
华楠(1921-2015.2.27)64少将。原总政副主任、解放军报社社长。山东牟平人,原名孙宝楠,1936年参加革命;解放时任三野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方子翼(1917-2015.3.17)55少将。原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学院顾问。安徽金寨人,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时任四野某飞行大队政治委员。
陈茂辉 (1912-2015.3.24) 55少将。原江苏省军区副政委、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福建上杭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三野23军副政委。
丁钊(1920.12.14-2015.03.28)64少将。山东黄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原空降兵第十五军副政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李孔亮(1914-2015.4.13)64少将。任广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大学第六分校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五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事体育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械部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械科学试验靶场政治委员,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河北高阳人,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
6、至今到底有多少位百岁开国将军
按照中国传统,截止目前,开国将帅中已经有57位“百岁将军”:
1、吴西少将(1900.10.6—2005.7.21)享年105岁,原海军后勤部副政委,我国第一位百岁开国将军。但档案记载是1903年出生,即使这样也享寿102周岁。
2、童陆生少将(1901.1.3—2001.2.27)享年102岁,原军事图书馆馆长。
3、吕正操上将(1904.1.4—2009.10.13)享年106岁,原铁道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目前为止最长寿的将军,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4、孙 毅中将(1904.5.12—2003.7.4)享年100虚岁,原总参顾问。
5、曹广化少将(1905.1.13—2004.4.21)享年100虚岁,原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6、阎捷三少将(1905.12.1-2006.1.29)享年102岁,原后勤学院政治委员。
7、陈锐霆少将 (1906.11.10—2010.6.13) 享年105岁,原炮兵副司令员。
8、肖 克上将(1907.7.14—2008.10.24)享年102岁,历任红六军团军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四野参谋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9、李懋之少将(1907.12.25—2009.2.11)享年103岁,原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员。
10、魏天禄少将 (1908.2.16—2011.5.21)享年104岁,原海军工程兵政委。
11、陈 波少将(1908.12.20—2009.12.3)享年102岁,二炮后勤部原顾问,独臂将军。
12、阮贤榜少将 (1909—2011.4)享年103岁,长期担任华东各省的军区副司令员。
13、王兆相少将(1909.10.16—2009.6.3)享年101岁,原军委工程兵顾问。
14、张 瑞少将 (1909.3—健在)原总参军务部副部长,现已104岁,为目前健在的最长寿将军。
15、汤光恢少将 (1909-2008.3.4) 享年100虚岁,原江西军区顾问。
16、李丕功少将(1910.2.16—健在)原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17、阿沛•阿旺晋美中将(1910.2—2009.12)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享年100岁。
18、胡定千少将(1910.3.15—2011.2)享年101岁,原江西军区副司令员。
19、罗元发中将(1910.11—2010.5.10)享年101岁,原雁北支队政治委员、第六军首任军长。 20、谭佑铭少将(1910.12—健在)曾任20军政委、解放军报总编。
21、方 强中将(1911.1.26—2012.2.8) 享年102岁,原海军副司令员。
22、曾思玉中将(1911.2.2—2012.12.31)原64军首任军长、武汉军区和济南军区司令员。
23、王茂全少将(1911.2.22—健在)原河北军区副司令员。
24、孔庆德中将(1911.3.4—2010.9.29)享年100岁,原58军首任军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25、方 震少将(1911—健在)原二军大副政委。
26、殷国洪少将(1911—健在)原海军炮兵学校校长。
27、熊兆仁少将(1912.2.2—健在)原福州军区副参谋长。
28、陈茂辉少将(1912.8.22—健在)原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
29、高先贵少将(1912.10.14—健在)原广州军区后勤部顾问。
30、裴周玉少将(1912.12) ,再过一个多月就迎来百岁寿诞,原69军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
31、方国安少将(1913.1-2011.05.08)湖南平江人,原广东军区副政委,虚岁100岁。
32、吴瑞山少将(1913.5-2012.10.24),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享年100岁。
33、王 晓少将(1913-2013.3.11)山西定襄人,海军后勤部原部长,1961年晋升为海军少将。享年100岁。
34、江鸿海 (1913) 原湖北军区副政委。湖北麻城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时任四野第46军136师政治部主任。
35、张力雄 (1913) 原江西省军区政委。福建上杭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二野特种兵纵队政治部主任。
36、曹中南 (1914—2014.2.7) 享年100岁,原天津警备区政委。河北景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
(注:以下将军在写此博文时仍健在)
37、张震(1914)湖南平江人。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三野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今年是老将军百岁华诞。
38、王贵德(1914)原铁道兵副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时任18兵团61军182师政委。
39、詹大南 (1914) 原27军军长,兰州、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安徽金寨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时任华北军区第209师长。
40、廖鼎琳 (1914) 原炮兵学院政委。江西吉安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河北军区定县军分区司令员。
41、黎 光 (1914) 原68军军长、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四川南部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20兵团66军198师师长。
42、曾 美 (1914) 原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江西寻乌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20兵团67军参谋长、196师长。
43、魏国运 (1914) 原空军政治学校校长兼政委。湖北监利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44、李孔亮(1914)河北高阳人,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
45、涂通今(1914)原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福建长汀人,我军三位“博士将军”之一。
46、李中权 (1915) 原南京军区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第二政治委员。四川达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8任东北野战军九纵政委,1949年46军政委。
47、邹 衍 (1915) 原沈阳军区副政委。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四野47军160师政治委员。
48、 张秀龙 (1915) 原浙江省军区、湖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湖北仙桃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49、胡继成 (1915) 曾任42军军长,原成都军区副政委。安徽金寨人,1931年入伍;1949年任42军126师师长。
50、钟炳昌 (1915) 曾任67军政委,原中科院副秘书长。江西兴国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8年任66军197师政委。
51、贾若瑜 (1915) 原军事学院副院长。四川合江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任胶东军区司令员。
52、雷 钦 (1915) 原64军190师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53、刘自双(1915)原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四川巴中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时任河南军区警备第二旅副旅长。
54、汪运祖(1915)原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湖北红安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9年时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
55、胡立信(1915)原南空政治部主任。河南新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56、顾 鸿(1915)原南京工程兵学校校长。安徽庐江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57、颜文斌(1915—2014.4.1)享年100虚岁。原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江西永新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7、2016年庐江中学补习班高考录取光荣榜
庐江中学2015高考再传喜讯2015年庐江中学高考总分进入全省(共54.6万考生)前100名共有5位同学。文翁故里英才辈出,百年庐中捷报频传。在庐江中学整体搬迁新校区三周年之际,庐江中学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奋力拼搏,2015年高考再创辉煌:应届毕业生报考人数1195人,其中600分以上448人,一本达线768人,达线率64.27%;二本达线1013人,达线率84.77%;三本线上1094人,达线率91.55%(以上均不含艺体类考生)。自2011年庐江县融入合肥市以来,高考成绩连续5年蝉联合肥市四县一市第一名。庐江中学应往届达本科线1554人。庐江中学共有5位同学进入全省前100名(全省共54.6万考生)。理科:许乔慧694分(全省第34名,全县理科第一名);黄金锁690分(含北大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加分20分),全省第59名;方俊687分,全省第93名。文科:李静667分(全省第73名),高林667分(全省第76名),并列全县文科第一名。高二(6)班张小嫚、夏文韬同学分别以高考663、637分的优异成绩,达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创新班录取分数线,将成为庐江中学第29、30名少年大学生。在空军招飞中,庐江中学王海同学顺利通过严格的体格体能初检、复检,并在高考中取得565分的好成绩,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飞行学院录取,成为庐江中学第15名飞行员。
8、庐江有哪些历史人物
文翁(前156~前101)
,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吏。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汉末孙权部将,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出身士族,精音律,文武双全,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曾率兵破皖克浔阳、豫章、庐陵,镇守巴丘助策在江东创立孙吴政权。
伍乔
伍乔南唐庐江人,自幼入庐山国学,专诗文,作《庐山书送祝秀才还乡》诗云:“莫使蹉跎恋疏野,男儿酬志在当年”。《江南通志》、光绪《庐江县志》记,乔于国学苦节自励,一夕,见人掌自牖隙入,中有“读《易》”二字,遂取《易》读之,探索精微,迨数年,山下有僧夜梦伍乔星,旦入国学访得乔,勉之进取。后乔于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赋》中进士第一,元宗命石勒乔赋于国门。官歙州通判、考工员外郎。年70卒于官。诗多散佚,《全唐诗》仅录一卷。《庐州府志》记伍乔墓在庐江城南马厂岗,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为庐江柴埠渡南岗。
孙维祺
孙维祺字以介,号起山,清康熙庐江城关人。少聪颖。康熙庚午(1690)举人、辛未(1691)进士,历任直隶河间、涞水二县和县、由涞水解组归,优游山林,惟以著书自娱,选文不拘一体,因材造就,评语皆中肯,一时流播海内,其诗文、传说县内流传更多。著有《五经说文》、《廿一史临》、《三太史》、《四书印证》、《春秋大意》、《春秋》、《飞跃真言》等。
宛嘉祥
明正德至万历时人,号白湖,庐江县东乡人。年少时家贫,嘉靖举人,在广信、临清任职。后为户部郎,贵州思南府知府,廉洁奉公,政绩卓著。 宛嘉祥年迈后,辞官回家,杜门谢客。县内如有大事,县官即登门请教。嘉靖四十二年(1563),总纂《庐江县志》,著有诗文干卷。
吴长庆
1833~1884,字筱轩,庐江县南乡沙湖山人。吴长庆好读书,爱人才,时称儒将。
丁汝昌
1836.11.18~1895. 2.12
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字禹廷。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村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后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官至记名提督。
刘秉璋1826~1905,字仲良,庐江县刘墩人。咸丰十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元年入淮军。后授江苏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未到任)、江西布政使。
9、谁是有气节的人物
春秋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出现过一个秉笔直书、以身殉道的史官群体,尤以齐国太史兄弟和晋太史董狐最为典型。齐国太史虽因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权臣崔杼所杀,但太史的两个弟弟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继续这样写。崔杼慑于太史兄弟三人为秉笔直书而前仆后继的正气,最后终于放下屠刀。晋国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权贵,“书法不隐”,记下“赵盾弑其君”而被孔子称赞为“古之良史”。由此而后,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就为中国历代史家所效仿,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一条铁则。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淫威下,历代史家要做到这一点,胸中没有一股浩然正气,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盛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苏秦、张仪是“纵横家”的代表。张仪笃信“连横”之策,为此周游列国,百折不挠。“舌在否”的故事最能体现他为实施“连横”战略而置生死荣辱于度外的坚毅气节。一次,他在南下楚国与丞相谈论强国之道、游说连横之策时,被丞相门客诬为盗璧之贼,不仅身受鞭笞之辱、驱逐之窘,而且在带着伤痛回到家里时又为其妻所讪笑,但张仪并不后悔,且为后人留下一段极为幽默的精彩对白。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仪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史记·张仪列传》) 秦朝秦末的陈胜、吴广均为饥寒交迫的“瓮牖绳枢之子”,虽常年与人佣耕,但又胸怀“鸿鹄之志”,无时不在渴望着一个有意义的“富贵”人生。即使遭到周围人的嘲笑,他也只是怅然叹息:“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事情的发展倒恰好证明,因为陈胜胸怀“鸿鹄之志”,后来才可能在戍途中鼓动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伐无道,诛暴秦”,向以秦二世胡亥为代表的封建帝王发起第一次改朝换代的全面进攻。虽然他们在举义后不久相继牺牲,但他们表现出的“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的气节却永垂青史。 三国诸葛亮是在汉末群雄角逐的乱世走上政坛的。当时,他身在隆中“躬耕垄亩”,却心系天下风云,立志像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那样,把自己的文韬武略献给统一天下的大业。正是因为他有“兴复汉室”的坚定信念,才会为汉室后裔刘备筹画“当世之事”,和盘托出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魏、待机谋取中原的《隆中对》,并在后来与刘备和衷共济,按照《隆中对》的总战略联吴抗魏,夺取荆益,建立蜀汉,“三分天下而居其一”。诸葛亮后来数次北伐虽然都无功而返,最后死在北伐中原途中,让后人无限惋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以实际行动践履了自己在《后出师表》中立下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诺言,为后世士林塑造了一个千古忠臣的榜样,其人格魅力、其高风亮节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南朝生活在南朝的范缜是无神论者。他一生坚持身亡神灭之说,坚决反对统治者的佞佛行为。虽然因此而遭到当权者组织的一次次围攻,但在种种威胁利诱面前,他始终不改初衷。不管是围攻,还是以高官厚禄拉笼,或者被诬为“违经背亲”,他都始终坚持真理,“辩摧众口,日服千人”(《弘明集》卷九)。 唐初唐初高僧玄奘,在云游海内名寺访师问学的过程中,发现佛门各派对经典理解多有歧义,遂怀疑原有译经讹谬,于是决心“舍身求法”(鲁迅语),前往佛教发源地广求梵文原本佛经。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孤身一人从长安出发,穿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过戈壁荒滩,翻冰峰雪原,抵达印度。在印度逗留期间,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四出拜师苦学梵文,搜集不同版本经典,参加各派佛学辩论,喜得657部佛经及大批佛像,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组成阵容庞大的译场,主持翻译佛经。他十九年如一日共出经论七十五 部一三三五卷。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74部,1335卷,平均每年翻译170多卷,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他虔诚信仰的取经、译经和讲经事业。 北宋北宋的范仲淹是历代儒宦中为官清廉、敢于直谏、心忧天下的又一典型。范仲淹史称,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范仲淹一生最重要的政绩当然是他协助宋仁宗进行的改革。他建议从整顿吏治入手,改革政治、经济和军事,并具体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项措施,仁宗“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宋史·范仲淹传》),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由于改革触动了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守旧派的群起而攻,甚至诬陷范仲淹结党营私,危害朝政,致使范仲淹被迫离京外任,但他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改,至死不悔。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警世名言,早已成为其后有建树的从政者立身行事的座右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相关人物编辑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文天祥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 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岳飞岳飞[宋](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苏武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护送匈奴使节回国。苏武到达匈奴完成皇命后正准备起程回汉时,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匈奴缑王和汉朝叛使卫律手下的虞常正在策划叛乱,准备联络卫律投降匈奴时所带来的原汉朝兵将,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逃回汉朝。虞常十分忠心于汉朝,痛恨卫律叛国求荣的可耻行径,苏武和张胜出使匈奴,虞常很高兴,虞常在汉朝时就和张胜经常来往。虞常秘密地找到张胜说:“听说汉武帝十分痛恨叛国的卫律,我可以暗地里埋伏人除掉他。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万一我出现不测,希望你回汉后能够照顾他们。”张胜同意了虞常的计谋,并给了虞常一些钱物,支持虞常的行动。不料虞常被人告发,单于发兵追捕,缑王等人被杀,虞常被活捉。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丁汝昌丁汝昌(1836-1895)字先达,号禹廷,安徽省庐江县北乡丁家坎村人。他自幼饱受贫困的煎熬,18岁参加太平军程学启部,后随程学启投到湘军曾国荃部下,官拜千总。1862年受李鸿章赏识,被编入淮军“铭”字营,授参将之职,指挥马队。1874年因他的三营马队被裁撤,遂解甲归田。1877年被重新起用。1888年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虽是陆军出身,对近代海军一无所知,但他好学嗜读,虚心求教,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北洋水师在他的统带之下,面貌焕然一新。黄海海战时,他身先士卒,虽身负重伤,仍不肯下舱裹伤,始终坐在甲板上督战。威海卫之战时,他面对敌人的诱降和部分反动官员的胁迫,坚贞不屈,誓死抗敌,最终服鸦片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