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泥河郑姓出哪些人
1、郑姓作为一个大姓,都出过哪些名人明星?
1、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2、郑少愚
郑少愚(1911—1942),四川达州市渠县人,著名抗日英雄。毕业于杭州笕桥中央航校,1935年加入共产党。1937年2月申请到空军前线第四大队参加抗战。1942年春,率中国空军飞行员前往印度,接收美国援华飞机时,途经驼峰航线过程中飞机失事殉难。
3、郑之侨
郑之侨(1707―1784),字茂云,号东里,清·潮阳举练都金浦乡人,为郑氏金浦系十九世裔孙。雍正13年举人,乾隆2年(1737)进士,授江西铅山县令,兼弋阳县令,历升饶州府同知。
署广西柳州府知府,湖南宝庆(今邵阳市)知府,山东济东泰武道员,湖广安襄郧兵备道(今湖北之安陆、襄阳、郧阳三地区,当时各为府)。致仕后家居近20年。其府第今存。
4、郑复光
郑复光(1780—约1853):清代著名科学家。字元甫、瀚香,安徽歙县人。精通数学、物理与机械制造。1846年写成《镜镜冷痴》5卷,集当时中西光学知识大成。
在完成此书的基础上,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台测天望远镜。另著有《郑元甫札记》(手抄本)、《郑瀚香遗稿》(手抄本)、《安徽通志稿》有传。
5、郑振铎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2、请说出五位郑姓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
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3、百家姓郑姓在全国的分布
(一)华北、东北地区郑姓 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市,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姓人口在北京占人口总数的0.797%,在辽宁占0.567%,分别位居两个城市的第22和第31位。 而据公安部户籍资料,全国汉族人口中郑姓在北京93315人,天津73390人,河北504857人,山西194802人,内蒙古113944人,辽宁276017人,吉林185985人,黑龙江271902人,山东688479人。 1、山东郑姓 郑姓人向华北和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的为最早。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弟子郑国居住的邴邑即在今山东境内,他大约还是目前所知在当地居住最早的郑姓人。至于在此以后不同时期的郑姓聚居地,历史上主要有北海高密、任城、临淄、泰山、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当代又有掖县、临沂、日照、淄博、宁津、益都、沂南、临朐、枣庄、章丘、揭县、济南、蓬莱、东平、巨野、黄县等地。其中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原炮兵副司令郑惕是临沂人,山东总工会主任郑干是日照人,原东北义勇军旅长郑兴是淄博人,原东北联军某师政治部主任郑友荣是宁津人,原中共益都县委书记郑心亭是益都人,华东野战军某团政委郑玉杰是沂南人,中共益都县委书记郑亦尼是临朐人,戏剧导演郑亦秋是枣庄人,山东政协副主席郑纬尼是揭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抗越功臣郑宪桐是章丘人,郑宝武是巨野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其籍贯所在的地区都颇为广泛,几乎遍及山东全省。 2、山西郑姓 山西省郑姓入迁时间较早,在汉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本书《秦汉郑姓寻根》一章中所及的汉武帝舅卫青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姓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相继出了唐代太子太师郑霸、凤翔节度使郑注、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代太仆卿郑本、元代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著名人物。其中郑注家于绛州翼城(今山西翼城枣园村),本姓鱼,时称"鱼郑",以剪除藩镇割据、兵败甘露之变而知名。至于当代的山西郑姓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为山西郑姓的几大居住中心。 3、河北郑姓 河北郑姓的来源最早与荥阳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为一些政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这里。在当代以前,郑姓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代宰相郑?、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代昭永大将军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御史郑铭、清代江苏巡抚瑞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其中郑端是今天的枣强人,平时生活简朴,为官清正,所到巡查之处吏民欢迎,因而名闻远近。近代以后,郑姓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繁衍发展。 4、北京郑姓 北京郑姓来源比较复杂,历代迁入、迁出不断,自元朝以后逐渐引起重视。由于这里长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全国许多地区的郑姓人到这里从事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只是因为这些人仍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这里的郑姓人显著增加。如在1982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一调查,发现其中有198人姓郑,这种结果,使郑姓在北京大姓中成为第22大姓,并占被调查总数的0.794%。当然,居住在北京一带的郑姓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担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东部一带,也相继出了明代御史郑己、清朝湖南布政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著名人物,说明至少在明代时已有郑姓人落籍北京。 5、东北郑姓 在东北地区,辽宁省约在宋代以后开始有郑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郑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代,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其所在的家族也是当地早期最有影响的郑姓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政府实行向关东地区的移民政策,致使不少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姓人入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如著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山东高密,其祖先在清朝时迁居奉天铁岭(今属辽宁),遂落籍为奉天铁岭人。至于当代,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调查资料,在25029个辽宁人中有142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0.567% ,排在辽宁大姓的第31位。这些郑姓人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家族历史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并各有人知名于世。 (二)华东地区郑姓 华东地区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郑姓在福建各大姓氏中位居第13位,在上海位居第36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另外,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郑姓也都拥有广泛的影响。根据公安部的户籍资料,全国汉族人口中郑姓在福建有930947人,江苏349106人,浙江1021358人,安徽498713人,江西390265人,上海87016人。 1、福建郑姓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姓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其中龙骧将军郑昭西晋末年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地区的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迁入,我们都已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提及,而当地的研究者也称郑姓历史上向福建的移民至少有三次。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三次移民在时间上也与我们此前所述一致,即分别在西晋末年、唐初和唐朝末年。其中第一次向福建的迁移也与当时的移民大潮有关,《建瓯县志》卷19的"礼俗志"中也记载:"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建为闽上游,大率流寓者居多,时危京刺建州,亦率其乡族来避兵,遂以占籍。"《福州府志》卷75还对《建瓯县志》中所言中原士大夫流寓为何姓氏作了明确说明:"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际、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第一次郑姓入闽的人来自北土中州,即以河南为中心的荥阳郑氏后裔。至于郑姓第二次入闽,是在唐高宗时,主要迁居闽江流域或沿海平原地区。其原因是由于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玉铃卫左郎陈政奉命担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5000人入闽。这次随他入闽的将领相传有58姓,其中就包括郑姓。后来,在五代乱离之际,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乘唐末大乱之机率兵转战江西、广东后入闽,并建闽国,当时也有郑姓人随军,从而形成第三次入闽高潮。在此后的闽国统治福建时境内相对安定,加上其统治者又注意罗致人才,拓展良田,发展生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这里也成了动荡年代人才的喘息避难之地。随军和前来避难的人不仅仅是中原士人,还包括"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全唐诗》卷763也记载:"时中原人士杨承体、郑麟、韩渥、归傅懿、杨赞图、郑戢等皆避乱入闽。"在这些被提到的名人中,郑姓就占了二位。加以当时"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本来就是荥阳世族的郑姓人因出身高贵更使福建居民敬仰,以致有不少当地人前来联宗,从而使郑姓在当地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姓人口进行具体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人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人曾对福安县甘棠堡数十姓调查,发现郑姓居第三位,其祖先分别在唐宋之际入闽,并与林、苏、陈等姓一起发展成为当地望族。此外,在同安县的44个自然村中,共有郑姓人口11794人;晋江有郑姓1万余人,福州6万余人,福清13万余人,长乐7万余人。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姓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而在福建全省,仅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25244人抽样调查,就有439人姓郑,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739%,郑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13的显要位置。再者,福建郑姓人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总的来看当代以前的福建郑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趋势,如今则以闽中、闽南为中心。历史上和近现代的福建郑姓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些地区,如唐代的文学家郑咸是福州人,宋代的郑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郑成功是南安人,近代的郑孝胥是闽侯人,现代文学家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而当郑姓人迁居这里并在各地发展繁衍以后,由于本来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对各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过不少贡献。同时,不少人还继承了家族的尊祖敬宗、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注重家族内部的文化建设,建造祠堂和编修家谱,使家族内部始终保持一种雍睦有礼的和谐气氛。其中如在周宁县浦源村,由于其始祖朝奉大夫郑尚八世孙郑晋在宋代由荥阳迁来,为纪念先祖而建造了浦源郑氏宗祠,从后历代都进行维修或扩建,1996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整修。该宗祠造型独特,形同古船,其形状相传是因其先祖郑尚的一个梦而来。郑尚当年曾在宗祠旁的柳杉树下小憩,梦见自己乘一巨舟,从者无数,财宝满舵,醒后以为吉兆,遂立下遗愿,要以此树为船桅,建祠如舟形。后果子孙满堂,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如今,该柳杉树高十丈,干粗六围,树腹中空而枝叶茂盛,被村人奉若神明,称为"灵樯"。整个祠堂为三进式殿堂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正厅供奉着其历代祖宗像及牌位,依次陈列着历代珍藏的龙头祖牌,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2、浙江郑姓 浙江郑姓的历史颇为悠久,最早大约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姓的南迁有关,分布在会稽山阴(今绍兴)一带。至唐代,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代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姓人入迁这里。如南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姓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又有来自江西上饶的郑姓人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阳,等等,也都为浙江郑姓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后来也在各地有较大发展。总计在当代以前,郑姓已分布于省内的永嘉(温州)、湖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括苍、浦江等地,并各有一些代表人物知名于世。如汉代太尉郑弘是山阴人,宋代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朝请大夫郑宗强是金华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代礼部尚书郑沂是浦阳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代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在这些人中,郑伯熊是南宋著名学者,以开明的政治态度和学以致用的学术归旨闻名于世,也是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弟郑伯英也是浙东硕儒,与其兄并称"大小郑公"。其季弟郑伯海、从弟郑伯谦也都继承家学,名闻一方,被《宋元学案》誉为"永嘉之学宗郑氏"。此外,浦江郑氏从南宋到明朝"九世同居",是郑姓史上著名的大家族,明初分财异居后相继迁到福建、浙江、湖广、四川、安徽、广东、江西、河南、云南、山东、陕西等地,发展嬗变情况在郑姓中有典型意义。 当代,郑姓在浙江的分布更为广泛,仅在东部地区的人口比例就达到3% 以上,而临海也有2万多人,被认为是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3、江苏郑姓 江苏郑姓入迁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入迁时间和血统源流看,江苏郑姓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荥阳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今南京)一带。特别是郑庠,被后人誉为渡江始祖,其后裔也散处于江苏中南部一带,并繁衍发展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郑氏等。至南北朝时期,出自荥阳郑氏的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徐州郑氏又迁居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姓的另一大支派。 历史上的江苏郑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郑戬(苏州人)、吏部侍郎郑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郑为虹(江都人)、清代画家郑燮(兴化人)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郑觐文(江阴人)、海洋学家郑重(吴县人)、物理学家郑一善(武进人)、原江苏省长郑谦(溧阳人)、畜牧学家郑丕留(太仓人)、医学家郑思竞(靖江人)、林学家郑万钧(徐州人)等。在人口上,目前仅知泗阳县有1万多人,兴化市有4000多人,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统计。 4、江西郑姓 江西郑姓在历史上主要由邻省迁来,或者因做官的缘故而留居当地,著名的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在当代,郑姓的分布也较为广泛,其中心主要在东北部各地,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为多,影响也较大。今天的郑姓之所以仍在这些地区知名,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正是从历史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5、安徽郑姓 安徽郑姓以沛郡(治今宿州)郑氏形成最早,约为秦汉之际由陈郡或宋城分出,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沛郡郑氏曾有人随孙策起兵,从此南迁皖南或江浙地区。历史上,安徽郑姓在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姓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门等地的郑姓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姓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姓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的繁衍发展。 安徽各地的郑姓知名人物,在历史上主要有宋代盐铁督监郑昌(宣州人)、元代奉义大夫郑玉(歙县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池州人)、礼部郎中郑居贞(歙县人)、刑部尚书郑三俊(池州人)、漳国公郑亨(合肥人)、名将郑遇春(凤阳人)、清代画家郑汶(徽州人)、科学家郑复光(徽州人)、学者郑相如(泾县人)等,当代则有哲学家郑昕(庐江人)、艺术家郑榕(定远人)、少将郑兰荪(桐城人)、原安徽人大副主任郑锁(长丰人)、基督教名人郑建业(芜湖人)等。在这些名人中,元代奉义大夫郑玉父郑千龄,家于今歙县西郊郑村。他本人是元末高士,隐居乡里,不愿做官,创办了师山书院,讲经传学,被尊称为"师山先生"。由于有恩于乡里,他的子孙在明代成化丙戍年(1466年)为他建造了一座纪念建筑,又名郑氏宗祠。整个宗祠由门坊、门厅、寝堂、享堂和天井组成,总面积1838平方米,全部是砖木结构,硬山顶、四合院式,空间高大。宗祠门厅七间,进深八步。两边耳室各开一门。享堂面阔五间,深十一步,是族人议事的主要场所。后面寝堂放祖宗牌位。整个宗祠气势恢宏,是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宗祠之一,现被辟为古徽州民俗风情博物馆。 6、上海郑姓 上海郑姓入迁较晚,早期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家族有明代嘉定郑氏、清代青浦郑氏等,代表人物有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近代以后,随着上海的飞速发展,许多郑姓人也由于不同原因相继迁入,并在当地注籍。仅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抽样资料,在25092人中有159人姓郑,占被抽样总数的0.634% ,居当地大姓的第36位。另据当地人对1994年人口资料的抽样调查,郑姓居当地大姓的第32位。
4、郑姓名人有哪些呢
郑姓的名人有:郑旦、郑袖、郑国、郑兴、郑玄、郑和、郑成功、郑燮、郑渊杰等等。
1、郑旦
郑旦,春秋末期越国人。春秋晚期着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2、郑国
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着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3、郑和
郑和(1371年? - 1433年), 回族,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晋宁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4、郑吉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
5、郑板桥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5、郑姓历史名人
郑振铎、郑伯奇、郑毓秀、郑午昌、郑天挺、郑国鸿、郑文宝等。1、郑振铎: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猫》《我们是少年》等。2、郑伯奇:电影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
郑振铎、郑伯奇、郑毓秀、郑午昌、郑天挺、郑国鸿、郑文宝等。
1、郑振铎: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猫》《我们是少年》等。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58年10月17日去世。
2、郑伯奇:电影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代表作品有《泰山鸿毛》《华山艳史》《女儿经》《到西北去》等。1895年6月11日出生于陕西长安,1979年1月25日去世。
3、郑毓秀:政治家、法官、律师,推动法制建设和女权运动。1891年3月20日出生于广州府新安县,1959年12月16日去世。
4、郑午昌: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代表作品有《中国画学全史》《石涛画语录释义》《画余百绝》《中国美术史》等。1894年2月24日出生于浙江嵊县,1952年7月15日去世。
5、郑天挺: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负责人、在南开大学创建明清史研究室。代表作品有《清史探微》等。1899年8月9日出生于北京,1981年12月20日去世。
6、【1265】汉末三国时期有哪些郑姓人物?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要做好防护工作呀。汉末三国时期人才俊彦如过江之卿,他们有些来自同一宗族,也有些独自前行者。本篇就来看看汉末时期的郑姓人物们。
梳理了一下《三国志》中的郑姓人物,列一份名单: 郑泰、郑浑、郑袤mào、郑崇、郑玄、郑益恩、郑小同、郑遂、郑甘、郑冲、郑徽、郑像、郑熙、郑岐、郑宝、郑文信、郑翼、郑度、郑绰、郑泉、郑胄、郑礼、郑妪 。这些人物散落在各个势力中,而郑玄必然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
“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三国志·荀攸传》
【 郑泰、郑浑、郑袤、郑崇 就放在一起了,他们都是郑众的后人。郑泰在汉末被何进征辟,还参与了何颙、荀攸诛杀董卓的谋划,事情败露后逃离长安。郑浑是郑泰的弟弟,他在地方任职时深得百姓爱戴,还留下了个“郑陂”。郑袤是郑泰之子,官至西晋司空,郑崇是郑浑之子,在郑浑逝世后被封为郎中】
“告高密县为郑玄特立一乡,名为郑公乡”——《三国志·崔琰传》注解
【 郑玄、郑益恩、郑小同 也放在一块,郑玄是汉末时期名士,在经学方面登峰造极,他结合自身所学还创立了“郑学”。郑益恩是郑玄之子,仅有的事迹是在支援孔融的路上被杀。郑小同是郑益恩之子,因为掌纹与郑玄相似得名,他曾教授过曹髦,听过司马昭一句“宁我负卿,无卿负我”后被鸩杀】
“十二月,以光禄勋郑冲为司空”——《三国志·齐王纪》
【 郑冲、郑徽 同样算一家,郑冲、郑小同都曾教授过曹髦,郑冲更是在西晋官至太傅,颇受重用。他没有留下子嗣,就过继了侄子郑徽】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三国志·武帝纪》
【 郑遂 ,黄巾之乱中的众多牺牲者之一】
“是月,冯翊山贼郑甘、王照率众降,皆封列侯”——《三国志·文帝纪》
【 郑甘 ,降而复叛的人物,一如当年的昌豨】
“又遣士郑像出城传消息,或以语恪,恪遣马骑寻围迹索,得像还”——《三国志·齐王纪》
【 郑像 ,他和刘整二位义士在诸葛恪围合肥时出城求援,不过都落入诸葛恪之手...】
“玄菟郡高显县吏民反叛,长郑熙为贼所杀”——《三国志·高贵乡公纪》
【 郑熙 ,汉末三国各郡县叛乱总有人会支付代价】
“与徐州刺史郑岐争屋,引节欲斩岐,为岐所奏,不直,坐免还”——《三国志·曹爽传》注解
【 郑歧 ,桓范曾与他起了争执,甚至桓范还起了歹念,反而被郑歧举报】
“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三国志·刘晔传》
【 郑宝 ,纵横庐江的豪杰之一】
“冯翊甲族桓、田、吉、郭及故侍中郑文信等,颇以其各有器实,共纪识之”——《三国志·裴潜传》注解
【 郑文信 ,仅有的记载说明他是冯翊人士,官至侍中,显然颇得天子信任】
“臣与安丰护军郑翼”——《三国志·毌丘俭传》注解
【 郑翼 ,干脆就只留下了一个官职...】
“郑度说璋”——《三国志·法正传》
【 郑度 ,曾试图劝说刘璋阻止刘备入蜀,然而没被采纳】
“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三国志·杨洪传》
【 郑绰, 季汉势力的将军,在平定汉嘉太守黄元叛乱时留下了姓名】
“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三国志·吴主传》
【 郑泉, 极其喜好饮酒,算上他三国各势力中均有郑姓人物出现】
“鄱阳、新都民为乱,廷尉丁密、步兵校尉郑胄、将军钟离牧率军讨之”——《三国志·孙亮传》
【 郑胄 ,曾依法惩治了吕壹的宾客,触怒吕壹后凭借潘濬、陈表等人求情才幸免】
“昭与孙绍、滕胤、郑礼等,采周、汉,撰定朝仪”——《三国志·张昭传》注解
【 郑礼 ,或者郑札,能参与制定朝仪也是位饱学之士】
“孤城郑妪能相人,及范、敦、达八人,世皆称妙,谓之八绝云”——《三国志·张昭传》注解
【 郑妪 ,唯一一位女士却没能留下具体名字,吴中八绝之一】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
7、郑姓名人有哪些?
郑姓的名人有:郑旦、郑袖、郑国、郑兴、郑玄、郑和、郑成功、郑燮、郑渊杰、郑爽等等。
1.郑旦
郑旦,春秋末期越国美人。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居浣纱溪东。美艳绝伦.
越王勾践自吴归越,卧薪尝胆,誓灭吴国。郑旦与西施同被选为进献吴国的八个美人中的一员,在越教授以礼仪,习以歌舞,用以迷惑吴王夫差。郑旦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与西施有“浣纱双姝”之称。
2.郑国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卓越的水利专家,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人。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而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虽然郑国作为间谍不成功,但是作为一名卓越的水利专家,治理水患,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3.郑和
郑和(1371年? - 1433年), 回族,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晋宁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5年随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随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后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一说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4.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5.郑爽
郑爽,1991年8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2009年,郑爽因主演现代剧《一起来看流星雨》进入演艺圈,并凭借该系列剧获得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剧最佳女演员提名。2012年,郑爽凭借个人首部电影《画壁》获得香港电影导演协会年度新演员金奖和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提名。2014年,她因主演仙侠剧《古剑奇谭》而获得第13届华鼎奖全国观众最喜欢的影视演员。
参考资料网络-郑爽
网络-郑成功
网络-郑和
网络-郑旦
网络-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