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古墓图
1、曹植墓的合肥八斗岭
八斗岭,原八字桥,位于肥东县八斗镇,现为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店埠34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7°30′—117°37′,北纬32°44′—32°12′,海拔67.5米,地处江淮分水岭岭脊,年平均气温15.5℃,无霜期237天。
公元二二0年,曹丕称帝(魏文帝),曹植深受猜忌,备受迫害,屡遭贬爵和徙封,肥东县八字桥(今八斗岭)亦是曹植的流放地之一。自来谢灵运曾说过“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故取“八斗”为名。
据《合肥县志·魏志》记载,当年曹植登上八斗岭(古称鱼山)时,曾赞此地风光秀美,死后若能葬此而无憾。经考,在今八斗镇南侧150米处,有曹植墓(亦说衣冠冢),并有“王子建之墓”墓碑,世称“八斗陵”,可见汉末建安年间曹植随军驻此,考无疑矣。
2、刚发掘出的埠里墓群有何特别?为何被称为宋代建筑考古的重要遗存?
近日,长丰县举办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考古发现专家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来到埠里古墓群发掘现场参观,并就古墓群发掘成果及墓地出土仿木结构建筑进行解读。
据介绍,目前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发掘工作已结束,该家族墓葬系江淮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宋代家族墓地,等级高、规模大,出土器物保存完整,品相好、级别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接下来,在考古发掘的同时,当地将针对每个墓葬单体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确定了原址保护的思路,并朝着建设遗址公园或墓葬博物馆的方向努力。
据悉,长丰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发掘,填补了江淮地区宋代墓葬研究诸多空白,是两宋之际南北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实证,结合该墓葬元素和出土器物,体现了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
12月26日,安徽省长丰县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考古发现专家研讨会在长丰县举行,多位专家学者汇报了古墓群发掘成果,并对墓地出土仿木结构建筑进行解读。
12月26日9时左右,众多高校教授、国家和地方博物馆研究馆员近五十余人来到长丰埠里古墓群发掘现场进行参观,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了古墓勘探进展和挖掘出土的文物情况。
随后,多名专家学者与随行人员来到长丰县老法院,观摩出土文物。记者从现场看到,展示文物有金饰、银饰和各类陶瓷器皿共50多件,这些文物历经千年仍以其精美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让前来观摩的专家惊叹不已。
当天14时,安徽省长丰县埠里宋代家族墓地考古发现专家研讨会正式开幕。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县中心站站长张义中、特邀专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东方建筑研究所所长周雪鹰先后对出土的文物、墓地出土仿木结构建筑进行了解读。
会上专家们将古墓与同时期开封、泉州等地相似建筑结构进行比较,可以基本确定长丰县埠里家族墓地的年代,即北宋时期墓葬;而借鉴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中记录的建筑设计,也进一步印证了其历史区间。
■古墓发现回顾
填补江淮之间宋代墓葬研究诸多空白
2019年4月12日傍晚,在下塘镇埠里社区淮南北路北延施工现场,工人施工时挖掘出疑似古墓。
4月15日,张义中一行赴下塘镇现场勘探古墓。经过对古墓形制、棺椁考证及土层检验,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该墓葬群年代为北宋。考古工作人员通过进一步勘探,在已暴露墓葬(编号M1)旁边又发现古墓12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墓室平面呈圆形,直径约11米,面积约120平方米,证实该地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家族墓葬群。
据考古专家介绍,在M12古墓内出土墓志一盒,虽上半部漫漶严重,但内涵丰富。通过解读表明,墓主人为“慎县袁团镇”(即今肥东县元疃镇,距原埠里乡直线距离约10公里)人,其主要活动年代为“政和二年”前后(公元1112年,北宋晚期宋徽宗赵佶执政期间)。墓主人为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商家大贾(“数年间财产增隆”“独以富名出”),与当时朝廷很多官员有接触。
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发掘已经结束,综合两个年度的发掘成果, 该家族墓葬的发掘较有意义。可以说它是江淮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宋代家族墓地,等级高、规模大,出土器物保存完整,品相好、级别高,填补了江淮之间宋代墓葬研究的诸多空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它也是两宋之际南北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实证。
此外,考古、保护、展示三位一体理念贯穿发掘始终。在考古发掘的同时针对每个墓葬单体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确定了原址保护的思路,并朝着建设遗址公园或墓葬博物馆的方向努力。
3、想知道: 合肥市王亚樵墓在哪?
王亚樵的墓现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磨店乡政府以西约1公里的荒草岗上。
王亚樵墓是家族墓,七座连在一起的墓共葬13人。
七座家族墓考证结果:
第一座墓:王亚樵小妾李淑贞墓。
第二座墓:王亚樵父亲王荫堂与母亲洪氏合葬墓。
第三座墓:王亚樵墓。
第四座墓:王亚樵弟弟王述樵和弟媳龚淑婉合葬墓。
第五座墓:王亚樵大女儿王继仁与大女婿王樾合葬墓。
第六座墓:王亚樵大儿子王继哲与大儿媳季维藩合葬墓。
第七座墓:王亚樵小女儿王继惠与小女婿史庆义以及英年早逝的外孙女范毓萍三人墓。
希望能够帮到您!
4、李文忠墓在哪啊
李文忠应为哪里人?李文忠的留守支---李芳英的后代现居住在安徽省明光市区南,李文忠的出生地应在此。现在资料大都认为李文忠现在属江苏盱眙人,我看不妥。现在的明光市原为嘉山县,汉代始置县,为盱眙、淮陵二县地,属临淮郡。南朝时,宋侨置睢陵县。北魏改睢陵为济阳,北齐改为池南县,南陈复名睢陵县,北周初改为招义县,后又改为化明县,属钟离郡。唐朝时复名招义,属濠州,宋朝改为招信县,元朝并招信县入盱眙,明朝属凤阳府,清朝直隶泗州。可见,出生于元末的李文忠,当时是盱眙招信县人,今天应属安徽省明光市。
李文忠死后,被追封岐阳王,配享太庙。他的大儿子李景隆继承爵位。不过,这个儿子,显然是个不成器的家伙。对李景隆其人,明史有一段话,甚有意思:“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显然,这是一个白面书生,外表甚为英俊潇洒,连朱元璋见了,都不免要多看上几眼。李景隆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式袭爵,官至左军都督府事、太子太傅。然而,此人实际是一个大草包。李文忠二儿子李增枝,约生于1370-1448年前后,前军左都督,永乐初,往荆州整肃兵备,抚安军民。他“于各处多立庄田,每庄蓄佃仆无虑千百户”。1404年12月,周藩以前隙劾告图谋不轨,与兄李景隆禁锢私第,计43年。后迁居现合肥肥东县白龙镇李大户(原合肥梁北乡金城村),更名李焕,生子三,即李宪、李睿、李旭,配郝氏。夫妇合葬墓在肥东县白龙镇沈塘埂村南,2008年被列为肥东县文物保护单位。后世子孙繁衍至今,大都居于肥东县周边。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李家发是李增枝的22世裔孙。明万历帝于万历20年7月13日钦赐20字辈为: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李文忠-李文忠(明岐阳王)陵
岐阳王陵园,是明代开国第三功臣岐阳王李文忠的陵寝,位于钟山之阴蒋王庙街6号。洪武十七年病故,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
岐阳王陵园坐西面东,正对钟山。茔冢位于一山包之巅,封土高耸,风景殊异。茔冢前列神道石刻,有神道碑一、石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刻武将、文臣各二,其中一件石马尚为半成品,宛然成趣。该墓石刻是目前南京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早期开国功臣墓神道雕刻艺术品,造型健硕,形神凝重逼真,是研究明代初年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中山王陵园、岐阳王陵园和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南京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南京文化、文博界工作和能力的认同。
5、安徽古墓发现古代王妃墓,容貌复原后,为何大家都不淡定了?
2001年3月23日,砀山县工地上发现一座墓葬。当时,请了著名的中国刑警学院教授、刑事相貌专家赵成文先生进行了人像复原。
相貌复原之所以大家不淡定,主要是“复原图”女子确实很漂亮。再加上,古墓被打开时香味扑鼻,人们立刻联想到当时比较有名的《戏说乾隆》《还珠格格》中的“香妃”,再加上促进旅游、增加当地知名度等考虑。此墓的墓主人被人说成是“香妃墓”、与乾隆有关的女人。
其后,人们知道该女子是被杀而死,所以,人们传得更神。
砀山梨,全国知名
(1)该女子被断定为康熙年间的诰命夫人,与乾隆无关:香味何来、如何被杀,不要听信谣言各种谣言例如女子出土后造成尸体损伤
墓中的香味主要来源于中草药,经查管内有灯心草0.17立方米,乳香约10斤,藏于褥子内丝绵中的麝香1斤,散放于尸表处的冰片2斤。
女尸颈部有两处长10厘米的“T”形致命伤,因为伤口形状造成皮开肉绽的情况,导致气管、食道、左右颈外静脉右劲总动脉大血管被整齐断裂,法医们判断:属于当场昏迷、大量失血死亡。被杀时间在冬季,饭后熟睡时被杀。
凶手是手中持剑,走到床前,从左到右插入脖颈。因此,女主人迅速失血、失水。由此,对形成“湿尸”反而有了优势。
砀山女尸与长沙马王堆女尸同属湿尸
然而,一些人为了寻求轰动效应对该女尸形成的致命伤编造为出土以后所为。其实,该古尸保存确实很不好,被弃置时间长达36小时。然后,又在由废弃的冰箱改成的建议冷棺中保存47天,棺内温度为4度。专家们在第49天才被请来做防腐处理,那时已经出现菌斑,尸表出现点状尸蜡。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砀山本地肯定有责任。但将问题高度黑化的行为也是不对的。前者对古尸不尊重,后者的乱造谣行为更是侮辱。
(2)女墓主身份到底是谁?为何保存得这么好
也许是女墓主真的无法查知,也许女墓主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损害使其失去了研究价值,总之,到现在砀山女尸的身份没有查清。但基本都认同是康熙晚年之前的墓葬,与乾隆无关。
马王堆女尸辛追复原图
此墓主生前地位较高贵,但不到三十岁且有生育情况下被杀,所葬规格又很高。可见里面肯定有故事。但在封建社会“家务事”的情况下,各种史书甚至县志都没有记载,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该女尸为何保存得这么好呢?
因为该棺等级较高,深藏地表4米,在外椁、中棺、金丝楠木内棺之间是40厘米厚的糯米汁与石灰的混合填充物。内棺外被一层麻布、多层缠裹密封,已经进行了防腐处理。
女尸长1.64米,体重88斤,可见身材高挑较为苗条。黑发非常牢固,牙齿完好。皮肤富有弹性、浅黄色,三寸金莲。
砀山女尸复原图
女尸全身被涂抹白色混有浅红色油泥膏,用于防腐。油泥膏的成分是混合中药,其成分有:白芷、冰片、朱砂、白芨、黄白腊、麻油等,这些都具有杀菌、防腐、保鲜的作用。
由此可见,三四百年尸体之所以没有成为骷髅,本身就是其地位所致,将其安葬者本身就在有意识地让其尸身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