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民服务 » 合肥政府成立时间

合肥政府成立时间

发布时间: 2022-08-06 06:46:29

1、合肥的历史沿革


合肥古为淮夷地,商朝称虎方,西周称夷虎。周时庐子国建都于此。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废分封,立郡县,合肥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国。高祖四年,改九江王国为淮南王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十二年,复将淮南郡改为淮南王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县属扬州九江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废合肥侯国,复改为合肥县,扬州治合肥。
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
东晋时,南北分裂,合肥为双方争夺的重镇,县废。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汝阴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改属汝阴郡。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以寿阳置豫州,汝阴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初,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属庐江郡,为郡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治合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十道,合肥属淮南道庐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庐州为庐江郡,仍治合肥。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庐江郡为庐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复年间(883年~902年),杨行密先后为扬州刺史和吴王,辖合肥。
后梁到后唐(907年~936年),合肥县属吴国庐州,昭庆军节度。后晋到后汉(936年~950年),合肥县属南唐庐州,保信军节度。后周时(951年~960年),合肥县属后周庐州,保信军节度。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合肥县属淮南道庐州,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合肥县属淮南路庐州,为州治。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后并又分,合肥属淮南西路庐州,为州治。宋朝庐州属保信军节度。南宋高宗绍兴初,庐州寄治巢县。绍兴十年(1141),合肥为金朝占领,旋即收复。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庐州仍治合肥。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庐州为庐州路,隶淮西江北道,合肥属淮西道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合肥县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元泰定二年(1325年),合肥县仍属淮西道庐州路。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合肥县复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置江淮中书行省于此,合肥县属江淮行省庐州府,不久改属江浙行省庐州府,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改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洪武十三年,合肥改属六部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置南京直隶,合肥属南京直隶庐州府,为府治。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隶为江南省,合肥县属江南省庐州府,为府治。顺治十八年,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辖庐州等府、州。清朝康熙六年(1664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县属安徽省庐州府。清朝咸丰三年到十一年(1853年~1861年),安徽巡抚治于合肥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全省分为三道,合肥县属安庆道。民国17年,废道,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置行政督察区,合肥县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05月,日军侵占合肥县,国民政府将县政府撤至大潜山北麓鸽子笼圩子(今合肥肥西县铭传乡),民国34年08月复治合肥城。民国29年,合肥县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1948年12月,析、取合肥县西乡、南乡建立的肥西县;次年1949年02月01日再次析合肥县东乡、北乡为肥东县。1949年01月21日,合肥县和平解放,同年02月合肥设市。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1965年由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长丰县,该县也成为合肥市第一个市辖县。2011年08月地级巢湖市拆分,庐江县与县级巢湖市划归合肥市管辖。
名称由来
合肥之名称的由来就不能不说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晋·谢玄在此地以少胜多大败符坚。按《尔雅》释义:“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意思是合肥作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运的节点,是南北皮革、鲍鱼、木材的转运站。在当时大运河未开通,邗沟经常淤塞的情况下,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运输节点的位置使得合肥成为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十八个商业都会之一。
史记里记载当时的大都会,东南地区只有寿春(安徽寿县)、吴(苏州)、番禺(广州)和合肥。当时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合肥之名见于史书为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辖合肥等县。可见合肥得名还应早于此。东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废合肥侯国,恢复合肥县。三国时期,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吴王孙权曾多次想夺取合肥但未成功,但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张辽威震逍遥津,曹操练兵的教弩台,数兵的斛兵塘,孙权逃跑时跃马飞过的飞骑桥等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称仍在,但岁月已磨去了它们的原貌。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为南豫州南·汝阴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之地。从此,合肥县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2、安徽哪个市历史比较悠久

1.安庆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含“平安吉庆”之意)。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2.滁州
“滁州”的名称在隋朝正式出现,滁州的名字,很有可能与其境内的母亲河-滁河有关。滁州城古名“涂中”,而滁河古名为“涂水”。继隋朝“南谯州”更名“滁州”后,涂水也在唐朝更名为“滁河”,沿用迄今。

滁州最早为楚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管辖。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十月癸酉,原侨置于今来安县城顿丘山上的顿丘县改治涂中镇(今滁州市区),置新昌郡,属徐州新昌郡顿丘县,这是今滁州市区建制之始。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迁郡、县(顿丘)治于涂中镇(今滁州市区)。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改新昌郡为永阳郡,并置南谯州(均治顿丘,今市区)。.隋开皇九年(589年)“滁州”之名正式出现。此后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管辖清流(今滁州市辖区)、全椒、来安三县。
3.合肥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于合肥市。
4.宣城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
秦初正式置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
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
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
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为宁国府。
元代为宁国路所在地。
明、清为宁国府所在地。
安徽正式建省后,宣州在皖南的地位与皖北重镇合肥并提,号称“南宣北合”。

3、合肥有多长时间的历史了?

自秦朝置合肥县,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提供以下资料供参考
肥,古称庐州,城市布局以环城公园环抱的老城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城乡一体,园城交融。工业门类齐全,商贸繁荣,科教文卫体事业发达。今日合肥已建设成为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45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全国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是全省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合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夏商时期,境内居住的“淮夷族”人,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部落群体。春秋时期,境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皆胜淮左”。西汉时,合肥置县。东汉光武帝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由此,“合肥其地视他邑独重。”东汉建安中(约200年),合肥为扬州治所。此后,历经1700余年,合肥一直为州府名都要邑治所。
三国时期,合肥曾为魏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吴魏曾数战于此,致使这块土地成为著名的古战场。曹操点将教弩台、张辽威震逍遥津、吴主跃马飞骑桥的故事,仍为今人津津乐道。遗留下来的古教弩台、张辽衣冠冢、三国合肥新城等古迹遗址,已成为今日合肥的名胜景观。
合肥作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匡扶社稷、屡纠冤案的一代清官包拯的家乡,自古人才荟萃,如一代辞章怪杰徐南阳,一代书法大家沈石翁,一代围棋国手张之仁,一代国术高手唐殿卿等皆出自合肥。清朝末年,中国历史上一支近代化军事集团——淮军,其诞生地就在合肥。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淮军完成了中国军队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开创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在军政界,一大批淮军将领、幕僚,构成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派系——淮系。李鸿章则以淮军起家,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把持朝政长达20多年,是清末洋务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
合肥历史上曾为一商业都会。合肥置县后,民间商贸得到进一步发展。合肥凭借得天独厚的淝河黄金水道,南可至巢湖而达长江,北可经瓦埠湖而达淮河。此外,有可辐射四邻地区的陆路相佐,交通便捷,成为南北农副产品集散地。加之民间能工巧匠云集,手工业发达,使合肥逐渐形成繁荣的商业都会,成为全国16大商城之一。
共和国成立以来,合肥经济建设步入良性快速发展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肥西县山南柿树岗公社黄花大队于1978年9月,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山南镇小井庄积极推行黄花大队的做法,生产发展效果显著,得到邓小平的充分肯定。继肥西县黄花大队、小井庄之后,市郊区城东乡隆岗村通过改革、发展,已建成中国名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安徽第一村。该村与肥西小井庄,双双被中央电视台拍入大型专题纪录片《大地之光》。
进入“九五”时期,合肥市实行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相结合的综合结构调整,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扶持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施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样化经济齐头并进的发展战略,将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肥百大集团控股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股份企业发展为上市公司,建成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荣事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作为安徽轻工业大省的龙头企业。全市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优化。同时加强外引内联,发展高新科技和名优产品,并按照“大面积、小规模”的原则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增加对外出口,开创了生产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局面。
合肥市紧扣“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建设现代化的大城市”的总体思路,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收缩布局、控制征地,合理填补充实,分段改造旧城”的近期建设方针,以及“大、快、美、强”的要求,先后完成金寨路、长江路、美菱大道、荣事达大道等多条主干道的改造和拓建工程,辟建了寿春路、蒙城路等多条高标准新干道,建成全国规模一流的四层互通式五里墩立交桥,开通了一环路,辟建二环路,将市区众多的丁字形路改建成以井字形为主的干道骨架,总长度达到1010公里,使建成区面积拓展了1倍。在改造拓建城市道路的同时,对合肥向外部辐射的7条主干线和46条支干线的合肥段亦进行了拓建改造,缩短了合肥与周边城市的行程距离,增强了合肥对外的辐射力和吸引力。随着合九铁路的建成通车,合肥新火车站和合肥西火车站的建成启用及合肥铁路枢纽建设工程的推进,提高了合肥铁路的运输能力和水平。合肥骆岗机场经扩建改造,开通至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营运航班,并开通直飞香港的每周固定航班,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50万人次。合肥南淝河航道改造建设竣工,使合肥水上运输得到进一步发展。合肥交通的全方位建设发展,陆海空齐头并进,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今日合肥交通,已发展成为全国45个公路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全国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全省交通中心。
合肥市不断加大居民住宅开发建设力度,先后建成西园新村、琥珀山庄、南园新村等环境优雅、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住宅区,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琥珀山庄、南园和西园新村住宅小区分别荣获国家建设部住宅小区综合金牌奖、工程质量鲁班奖和意大利“利古里亚”国际特别荣誉奖。2001年,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3平方米。
合肥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继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技大学迁建合肥后,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在西郊董铺岛上建立。80年代,电子工业部第16所、38所、43所等科研机构相继迁建合肥。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6所,在校生达8.42万余人。省、市、县专设图书馆发展到6所,馆藏图书达到271.5万册。各级卫生医疗机构达658个(其中专科和综合医院232所),病床数达12521张。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全面发展,使合肥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

4、合肥有多少年历史

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城市由来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历史沿革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清咸丰年间,合肥曾为安徽省省会,1945年国民政府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国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5、合肥以前是不是叫庐州啊?在什么时候叫这个名字,什么时候改回来的啊?

合肥古称庐州

6、合肥市的别称是什么

合肥市的别称是庐州。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

合肥位于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间,安徽省中部,西接六安市,北连淮南市,东北靠滁州市,东南靠马鞍山市、芜湖市,西南邻安庆市、铜陵市;介于北纬 30°57′-32°32′、东经116°41′-117°58′之间。

(6)合肥政府成立时间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

1949年1月21日,合肥县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设市。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1965年由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长丰县,该县也成为合肥市第一个市辖县。

2011年8月,地级巢湖市拆分,庐江县与县级巢湖市划归合肥市管辖。

7、庐州为什么叫合肥。从什么时候普遍叫这个名字的,谁改的

南淝水与北淝水交汇的地方! 汇合点在逍遥津,所以称合淝,后省去三点水。其是合肥原名叫庐州,自秦置县,我认为更好听,直到明清还一直叫庐州府,属于府治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计划单列市(合肥现在也是计划单列市),但因为从解放后一直叫合肥,后来四川有个泸州,于是地级市不能重名、谐音,所以改不回庐州了。  

清咸丰年间,合肥曾为安徽省省会,1945年国民政府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国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8、新中国成立前后,安徽省为何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无省无会”现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将省会迁移到合肥,1945年12月5日,安徽省政府在合肥成立,合肥历史上第二次成为省会的选址。但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安徽省会经历了由此向南的数次转移:1948年8月,省会迁于安庆,1949年2月迁驻芜湖,3月迁往屯溪,直至1949年屯溪解放。


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现的“无省无会”及新安徽、新合肥的诞生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安徽地域先后得到解放,但因为解放先后的关系,全省作为一个整体行政区域出现了短暂的中断,由一省变成两个行署,即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出现了一段“既无省又无会的时期”。皖北行署成立于1949年4月15日,一级行政驻地在合肥;皖南行署成立于1949年5月13日,一级行政驻地先在屯溪,同年迁往芜湖,二者均直属华东局。这种“无省无会”状况持续了3年多时间。

建国后,并没有及时重建安徽省


据史籍记载,其实早在安徽没有完全解放的时候,中共就开始着手重建工作了。在1949年2月16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即发出通知,谓经中共中央批准,准备在合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以宋任穷为省委书记兼省长,张劲夫为副省长,谭启龙为副书记;以曾希圣为军区司令员;以孙仲德、桂林栖、宋日昌、黄岩、彭涛为省委委员。当时的省委已在洪家花园旧址办公。

但同年4月3日,华东局又向中共中央回复:“由于要集中主要干部负责城市工作,由于主要干部仅够配备,因此决定,暂不成立安徽省委,而分开成立皖北区党委和皖南区党委。”迫于形势,安徽建省的进程被延缓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过渡政策,安徽建省没有被无限期地推迟。

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


1951年12月20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决定,皖南、皖北两行署先行在合肥市办公,酝酿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

1952年1月2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两行署仍合署办公,行使省的权力;

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

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两行署正式结束。合肥成了新安徽的新省会,自从这次选址后安徽省会没有再次发生变更。

纵观安徽建省以来的省会选址,有8个城市先后成为安徽的省会,但主要在安庆和合肥两地。


安庆作为安徽省内最早的省会选址,连同早期的临时省会,有近270年的历史;合肥作为现在的省会,也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合肥已经由建国初期四五万人口、残破不堪的小城发展成为百万人以上的现代化大城市。作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合肥在引导安徽经济向纵深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9、安徽合肥古代叫什么城市?

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

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1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2 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
3 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合肥,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4 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由县设市。
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 市区公园环城走,碧水绕城流,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热点内容
合肥瑶海区招投标中心 发布:2020-09-09 14:35:50 浏览:505
合肥长城宽带价格表 发布:2020-09-09 02:57:42 浏览:505
合肥小区名称 发布:2020-09-10 05:51:24 浏览:504
365房产合肥 发布:2020-09-09 22:32:45 浏览:504
成都大巴包车 发布:2020-09-09 21:03:12 浏览:504
合肥万达城摩天轮营业 发布:2020-09-10 08:43:47 浏览:503
上海合肥高铁 发布:2020-09-09 20:23:53 浏览:503
合肥立特科技 发布:2020-09-09 16:27:05 浏览: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发布:2020-09-09 03:48:06 浏览:503
杭州到合肥高铁时刻表查询 发布:2020-09-17 08:24:49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