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堂合肥高鐵
1、李鴻章祖籍哪裡
安徽合肥人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後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2、從合肥火車站去包公祠,然後再去李鴻章故居,最後回火車站,該如何坐公交車?謝謝!
火車站--包公祠
公交線抄路:襲11路,全程約5.6公里
1、從火車站乘坐11路,經過6站, 到達大鍾樓站(也可乘坐119、129)
2、步行約280米,到達包公祠
包公祠---李鴻章故居
129路到逍遙津下車,(下車後往回走一段逍遙津正對面及步行街)
進入淮河路步行街很快就到
李鴻章故居--火車站
返回逍遙津站牌 乘坐129或其他至火車站公交即可
祝玩的開心。鐧懼害鍦板浘
3、合肥李鴻章多大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享年 78歲,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
4、請問,「康南海」「李合肥」分別指誰﹖
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僅供參考
5、從不願意修鐵路到瘋狂修鐵路,李鴻章和清政府經歷了什麼呢?
距離京張高鐵不遠處,是京張鐵路。這條鐵路興建於1905年,經過四年的建設,於1909年通車。京張鐵路是中國第一條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設計、施工、管理的鐵路,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如今看來,京張鐵路意義非凡,但在修建時,卻並不順利。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外國侵略者的阻礙,二是朝中保守派的干擾。相比較而言,後者的力量更加強大。
從我們現代的層面來看,修建鐵路的利處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說,鐵路事業關繫到了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是萬萬不容有失的一個工程項目。但是,在晚清時期,對於是否要修建鐵路這個問題,在很長時期內都持保守態度。
如1865年2月,總理衙門致函各地封疆大吏,談及外國公使,都在推動中國鋪設鐵路,架設電報線。在總理衙門看來,鐵路、電報若在中國使用,得益的是外國人。江蘇巡撫李鴻章稱“鐵路費繁事巨,變易山川,彼族亦知斷不能允”,江西巡撫沈葆楨也說:“平天險之山川,固為將來巨患;而傷民間之廬墓,即啟目下爭端。
”可見當時的地方督撫均反對鐵路的修建。
在這種環境下,清政府對外國人在中國修鐵路的舉動,保持高度的警惕,甚至不惜對已修成的鐵路進行拆毀。如在1876年,英國怡和洋行無視中國主權,未經中國政府允許,修築了淞滬鐵路。清廷諭令李鴻章與南洋大臣、兩江總督沈葆楨“妥商歸宿之法”,最終以28.5萬兩白銀的價格,將吳淞鐵路贖回,最後進行了拆除。
不過,面對世界形勢的變化,李鴻章等洋務派人士對西方鐵路的觀念也悄然發生轉變,認為鐵路的興建以便南北運輸。他在同治十三年十一月(1874年12月)的籌議海防摺中提出修鐵路可強兵力:“償如西國辦法……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弛援,可以一日千數百理,則統帥當不至於誤事”。出使西方的郭嵩燾也十分贊成在中國修建鐵路。
6、為何到現在還有人黑李鴻章?李中堂一生鞠躬盡瘁,難道有錯嗎?
李鴻章 (中國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李鴻章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他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歷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封一等肅毅伯。1901年,李鴻章病逝於北京。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謚號「文忠」。
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後視為「再造玄黃之人」。其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晚清名臣李鴻章就是:褒貶不一。褒的是:他創立了淮軍和北洋水師,還是洋務運動的領袖。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經視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而貶的是: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為後人所詬病,被稱之為「賣國賊」。
李鴻章雖然對清朝忠心耿耿,一片赤誠,但卻無力地看著清朝正走向毀滅,他在簽訂人生中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後,在悔恨中死去。
78歲的李鴻章死後,他的子孫後代結果又如何呢?
李鴻章共有四個妻子,妻子雖然多,但生育能力並不強,只有李經方、李經述、李經邁三個兒子,和李菊藕、李經溥兩個女兒。
李鴻章大兒子李經方是一個叛逆的人。李鴻章對他要求極為嚴格,目的是出人投地。李經方
也很爭氣,學業完成後走上了從政的道路,曾擔任過英國大使。然而,因為李鴻章對他的要求實在過於嚴厲,李經方感受承受不起,一怒之下他選擇棄政了從商。後來,一直在海外做生意,過著富足而漂泊的生活。
二兒子李經述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一生沉醉於詩詞中,寫了大量作品。
三兒子走的也是經商的路,酷愛收藏,李鴻章逝世後就一直居住在海外,直到終老。
三個兒子之所以這么牛,其實是靠李鴻章。據悉,李鴻章死後,給子女們留下了大量的財產,因為當時李鴻章的田產、房產和當遍布在合肥、蕪湖、上海、南京、揚州等地,其財富自然是是相當驚人的。
然而,李鴻章的巨額財產只庇佑兒孫輩,到了第四代第五代的孫子是原因時,他所遺留下來的財物早已被揮霍一空,他們只能靠著自己去奮鬥了。盡管如此,李鴻章的第四代第五代子孫中仍然涌現出了「精英」人物。李鴻章第五代孫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三兄弟稱被為「最牛子孫」—— 都是億萬富翁。
李家昶、李家景在極年輕時便離開父母,孤身兩人來到香港,身上只有幾十美金,一切都從頭開始,在經過數10年的努力後,成為香港當地著名的實業家。此後他們的生意從國內延伸至國外,從輕工業延伸至重工業,生意版圖不斷擴張,還曾一起闖盪非洲。
而李家曙則曾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也是從香港開始發家致富,隨後一路延伸至新加坡,從銀行業紡織業到礦業,甚至在馬來西亞的原始森林裡開過鎢鐵礦,也憑借著自己的一番拼搏,闖出了一片天地。
而在如今的李家後代中,李鴻章之弟李鶴章的第五代孫李道增是學術地位最高的一人,他是是清華大學首任建築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而相對於兒子的「不爭氣」,李鴻章的女兒則顯得更爭氣。
大女兒李菊藕名聲最大——是因為她的婚姻。她成年後不顧母親的反對嫁給了年近四十、已有過兩段婚姻的張佩倫,並和他白頭偕老。當然,李菊藕的痴情也沒有白費,她的孫女就是近代著名小說家張愛玲。
李菊耦從小長相清秀,氣質不俗,又精通文墨,甚至經常會幫李宏章整理文件和材料,深得李鴻章溺愛,將這個掌上明珠精心培養。
女兒成年後,李鴻章又給這個寶貝女兒選婿。結果他看上了一個人——張佩綸。
張佩綸是同治年間的進士,剛開始只是一名家庭教師,但是他文采卓著,李鴻章毅然決然的准備把女兒嫁給他。
然而,問題來了,當時的張佩綸已經40歲,比女兒大了近20歲。因此,李鴻章的老婆趙小蓮非常反對。
出人意料的是,李菊耦卻同意父親的決定,並表示自己遵從父親的決定,終身不悔。
據說,兩人成親當天,有人在李鴻章的府上貼對聯,「養老女,嫁幼樵,李鴻章無分老幼;辭西席,就東床,張佩綸不是東西」。
盡管如此,但李鴻章卻毫不介意。
李菊耦在憑吊馬尾之役的兩首詩中寫道,「論才宰相籠中物,殺賊書生紙上兵」,結果張佩綸看到後,感動得痛哭流涕,從此視她為自己的知音,對她更加寵愛。
美滿的婚姻帶來的是愛的結晶——一對兒女,大兒子叫做張志沂,女兒叫做張茂淵。張志沂便是一代才女張愛玲的父親。
張佩綸56歲的時候便去世了,之後李菊耦一直寄居。然而,即使家道中落,李菊耦依然修身養性,讀書作畫,養花喝咖啡,生活精緻。在孫女張愛玲在她的耳濡目染下,從小聰明伶俐,才華橫溢。
張愛玲後來成了上個世紀40年代上海灘最紅的女作家,她筆下生香,寫盡了世間愛情,其中《白玫瑰與紅玫瑰》堪稱經典。作家陳克華曾說,「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張愛玲。」
7、合肥火車站到淮海路李鴻章故居多遠?怎麼坐車
首先,糾正一下,不是淮海路(那是在上海),俺們這是淮河路,其次,不想打車就坐801到逍遙津,下地下通道到對面看到百盛,向西走,百度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8、「康南海」「李合肥」分別指誰?
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9、李鴻章的主要事件按時間順序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1 早年經歷
2 湘軍幕僚
3 組建淮軍
4 鎮壓太平天國
5 鎮壓捻軍
6 洋務重臣
7 外交事件
8 建設海軍
9 晚年生涯